一生必读的文学经典,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典藏。
透过凌鼎年主编的《大洋洲华文微型小说选》这本集子中作品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澳洲,了解新西兰,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了解那里的政治经济,了解在那里的新移民,了解那里的原住民,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内心。作为一个来自于大洋洲华人作家笔下的参照系,更具备真实性,真实的永远是有生命力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大洋洲华文微型小说选(一生必读的文学经典)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凌鼎年 |
出版社 | 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生必读的文学经典,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典藏。 透过凌鼎年主编的《大洋洲华文微型小说选》这本集子中作品的描写,有助于读者了解澳洲,了解新西兰,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了解那里的政治经济,了解在那里的新移民,了解那里的原住民,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内心。作为一个来自于大洋洲华人作家笔下的参照系,更具备真实性,真实的永远是有生命力的。 内容推荐 澳洲与新西兰都是适合华人写作的地方,因为澳洲与新西兰的社会福利在世界上都排在比较前面的,定居于此的华人没有生活之忧,澳洲与新西兰又是自由度较高的国家,写什么,怎么写,是你个人的事,很少会有干涉。还有一点也不能不提及,那就是这两个国家地广人稀,文化生活,业余生活远没有大陆那样斑斓多彩,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寂寞中难免思乡、思亲,有些文化的,最好的宣泄就是文字的倾诉,写他们在异国他乡的拼搏,写他们远离故国后的艰辛,写他们融入当地国主流社会后的自傲,写他们的心路历程,写他们的思念,写他们的情感。 《大洋洲华文微型小说选》“澳大利亚编”收录了张奥列、张至璋、田地、陆扬烈、心水、吕顺、洪丕柱、李明晏、崖青、郭燕等37位作家的137篇作品;“新西兰编”收录了冼锦燕、大卫王、艾斯、林宝玉、林爽等10位作家的37篇作品,共40万字。凌鼎年撰写了《心有母语情结的大洋洲华人作家》的代序。 不管你想不想去大洋洲旅游,准备不准备去大洋洲移民,看看《大洋洲华文微型小说选》这本集子都是有益的,除了文学的收获,还会有社会学方面的启迪与借鉴。 目录 心有母语情结的大洋洲华人作家(代序) 凌鼎年 ·澳大利亚编 张奥列 情人节 将计就计 也是艳遇 买房 张至璋 那个阴沉的早上 泳向黑暗,泳向光明 返家 俪人行 田地 情人节的礼物 树及邻家故事 永远的百合 致命错误 艳遇 李洋 喂鸟者 混 老外老肖 唐予奇 圣诞树 王晓雨 阿拉伯警察 张劲帆 毒贩 黑头发飘起来 沈志敏 拖泥带水 开门大吉 打幼 富 翁 陆扬烈 百花齐“放” 天 哪 似梦非梦 父与子 母与女 逃票 潘华 命案 雨夜召妓 洋人间的窝里斗 雨 萌 瞬 问 往事如昨 往事如烟 陈静 面对死亡 给女儿的一封信 心水 爱上你的妻子 生日快乐 谈虎 四两命 烦恼的菩萨 网缘 月黑风高 琴箫情 解药 吕顺 我煽你个大耳刮 闹离婚的男人 多情误 跑车上的俊男美女 女老板的奖赏 飘来的女人 中外棋迷 手机响了 墨尔本求雨记 洋人问卜 洪丕柱 朗·南克依蒙 吉 米 简 圣诞卡 女保王分子 俗子 那年去打工 单车失窃记 爱之船 孔雀开屏 翡翠项链 李明晏 球星的T恤衫 两种人生 养鸽子的姑娘 老张和老麦克 关于鞋的故事 赵太的喜悦 南斯拉夫女邻居玛丽娅 那一年的圣诞节 澳洲阿庆嫂 可耻的瞬间 崖青 谜一样的邻居 中 奖 邂逅 旅伴 理解万岁 婉冰 凭谁保平安 枫林道上 命运 乔迁之喜 情已逝 疑案 郭燕 疯子李四 鉴定 走红 错位 真相 富翁征婚(之一) 富翁征婚(之二) 富翁征婚(之三) 刘澳 房东斯蒂芬 闯海关 不吃请的记者 谁是怀特 何伟勇 澳洲大兵 千金和千夫 回 无花的爱情 李照然 半个玉佩 项坠 童男童女的金婚 嗷 甜蜜的巧克力 林之 背囊客 老太侃手机 艳遇 凝重的薄沙 明天元宵节 谭子艺、马赛蘅 幸遇 破箩筐的威力 母亲的胸怀 张晓燕 碧水情天 被孤独淹没的女人 玄儿 肓人天使 温凤兰 浪子回头 玉莹探亲记 丁向东 琴声 卖海水的人 子轩 少年Ben的故事 山外山 留守的生活 张敬宪 情深 捉贼 林别卓 和总经理一起被辞退 规则 情鸟 萧蔚 生手免问 老胡森 唐飞鸣 人算不如天算 马凤春 国际玩笑 阿芳 解开心结 ·新西兰编 燕子 汤姆农场 失落的婚姻 小菁 沟女 友情 阿福 对话 小祁的新车 大卫王 当兵爷 幸福 艾斯 小提琴 海滨的夕阳 情人节的礼物 捡破烂的日子 螃蟹风波 陈友椿 智擒小偷 张颖 两只指环的爱情 穆迅 砍价 暗夜桃花 翁宽 神仙企鹅 英雄本色 承诺 鲁汉 我萍水相逢的洋人朋友 手机微型小说10则 林宝玉 移民路 异乡梦 迷思 情断异域 天伦梦绝 林爽 情书 遁世 困兽 出国梦 那个情人节 中国通警官 龙腾旅游团 谢天的跑车梦 试读章节 买房 我好不容易才在北悉尼挑中一间出售的单元房,下了订金,那股高兴劲儿还未回味,地产代理便来电话,说有位郑小姐也看中这房子,想约你谈谈。我马上回绝,都买下了,还谈什么! 正想搁下电话,那头传来了女声:“喂,张先生吗?对不起,能请你喝杯咖啡吗?”那声音很甜美,很清脆,江南口音。 见我不语,她又说:“房子在你手中,我要抢也抢不走的嘛。” 见面,她果然声如其人,很甜很美,说话也清爽。我直白地告诉她,我刚离异,需要这房子,需要重新开始。这地点、价钱、格局都很适合我,我不想易手。 一阵沉默。忽然,她猛呷一口咖啡,杯子放下时,那浓黑的咖啡差点晃了出来。“张先生,我不想夺你所需,我只有一个请求,如果你改变主意,请第一时间通知我,行吗?”我听出,那声音有点颤抖。 我想我可以打发她走了,便说:“行!”但随口又问,“你真的那么喜欢这房子?” “唔,怎么说呢,事实上,我找代理要买这房子时,还未进去看过呢!” 我一愣。她又说:“但,我曾经是这房子的房客!” 这回,倒是我杯里的咖啡差点泼了出来。于是,我便静静地听她诉说: “十年前,我来澳洲毒学,。和几位同学合租一屋,白天读书,晚上打工,不知天昏地暗。那时中国留学生的艰辛情景,相信你也是知道的。在一个聚会上,我认识了澳洲人詹,和他交往,我有一种新的感觉,紧张的生活得到了一点松弛。他常常能给我一点惊喜。有一天我拖着疲倦的身子回到家,只见门外摆着一束红玫瑰,是詹送来的,还留了张生日贺卡。那时我无钱无身份,日子过得挺累,哪还想到过生日。看到怒放的玫瑰,我心头一热,当晚就跑到詹的家里。在那温馨的家居中,在那浪漫的音乐里,我流下了来澳后的第一次热泪。 詹的家,是租用的单元,也就是现在你要买的这房子。我们就在那里同居、结婚。自此,我晚上可以看看电视。但詹喜欢看板球、橄榄球,我在中国’从不知那玩艺儿,也只好傍着他对着电视发呆。许多同胞都以为和澳人生活可以经常度假,一定很惬意。我们倒是每年度假几回,我喜欢到处走走看看,他却只顾到海滩晒太阳,一躺就是大半天。我不想像澳人那样弄得满身满脸的雀斑,便躲在树阴下干等着。每次度假,几乎都是海边晒太阳,慢慢就索然无味。 为了让詹尝尝中国菜,我特意跑唐人街买这买那,下厨房弄这弄那,忙乎了半天。谁知詹下班回家,对那热气腾腾的饺子只看了一眼,便一身不响地进厨房弄他的面包、色拉。结果他吃他的,我吃我的,弄得很没趣。 詹是位写字楼的白领,回到家里也常对着电脑敲打,没多少交谈。我们谈的也只是日常生活的话题,很难有深层次的交流。连“床上运动”也是“例行公事”。虽然婚姻生活平平淡淡,但我们还是和和气气。我有得有失,没有什么好埋怨的。 一次偶然中,詹发现了我的银行存款数目不少,便大发雷霆。他收人不低,但从不存钱,宁愿每周花三百多元租房,也不考虑购置房子。你知道,我们中国人都有省吃俭用积蓄买房或以补不时之需的习惯,况且我是个女人,也需要点私房钱,这都是我打工的血汗钱呀!不管我如何解释,他都听不进去,非要我把钱一分不剩全交出来。我当然不肯。别看他平时一副绅士风度,咆哮起来像头野兽:‘如果不把钱交出来,咱们就离婚!’ ‘离就离。’我也受不了他这种大男人主义,毫不退让。虽然平时他没亏待我,但没有共同语言的长期生活,对我这个才二十来岁的人来说,也是一种心理负担。我不是过桥拆板那种人,但他不尊重我,不理解中国人的习惯,我也落得个顺水推舟,一拍两散。 见我不屈服,他更火冒三丈:‘这是我租的房,你给我走!走!走!’他指着大门连跺三下脚。 第二天下班回家,走到家门口,我就傻了。没想到他把我的全部行李凌乱地堆在门口,大门反锁着进不去。我拼命拍门,他不管。 ‘咱昨天说好分手了,各走各的路。’他冷冷地说。‘那我也要时间找房子啊!’ ‘那是你自己的事,与我无关。’ 我们隔着门对骂起来。他竟然打电话找来警察,投诉我骚扰他。警察见状,耸耸肩,看我坐在行李堆上发呆,便把我带去妇女庇护所安排住宿。 临走时,我对着面孔铁青的詹狠狠说:‘请记住,我一定会回来的。等我赚了钱买下这房子,那时要走的是你,是你!’ ‘决不,决不!’他狂叫着。 就这样,我所追求的浪漫婚姻,暴风骤雨般开始,暴风骤雨般结束。”她一口气说到这里,才呷了一口咖啡。我才发现,手里的咖啡早就凉了。我说:“你当时真的相信能买下这房子?”“哪儿的话,当时只是火头上,心不甘。但我自此也清醒了,一直都在努力。”她一昂头,咖啡全灌进嘴里。 “当时进了妇女庇护所一看,都是受保护的妇孺弱者。虽然有吃有住,还有政府发放的社会福利金,可我有手有脚,年青力壮,又没拖儿带女,住在里面真不是滋味。第二天我赶紧找到住处搬了出来。我读完学位后,进了一家大公司。每天上班下班,我都打那房前经过,心里总有股动力。 真没想到,这房子果然有出售的一天。当时地产代理带我上门看房,詹还住在那儿,都五、六年了,毫无长进。他一看是我,死活不让进,嘴里还嚷着:‘我不相信,我不相信!’ 代理一脸莫名其妙。我不想纠缠,头一昂说,不用看了,里面我清清楚楚。代理更是莫名其妙。詹还在嚎叫:‘决不,决不!”’ “哎,”她叹了一声,“可惜办理房屋贷款把时间给耽误了……” 我记不清我们是这怎样分手的,郑小姐的故事一直缠绕了我几天,终于,我拨通了她的电话,说:“我是相信缘分的,应该让你的故事划上句号。” “真的吗?”电话那头一阵惊叫。接着,又传来她甜美的声音:“张先生,真不知该怎样感谢你,感谢你的理解和慷慨。这样吧,如果你需要暂住在这间房的话,你可以分租,反正你我都是单身。” “好。”我爽快地答应了。也许,这将是另一个故事的开始。 P10-12 序言 心有母语情结的大洋洲华人作家 ◎凌鼎年 2010年2月,我与《人民文学》的冰峰应大洋洲华文作家协会会长冼锦燕太平绅士、副会长何与怀博士、副会长洪丕柱教授的邀请,赴新西兰第一大城市奥克兰参加了大洋洲华文作家协会第三次会员大会暨“华文文学如何反映和谐与全球气候变化”研讨会。 应该讲,这是一次愉快的文学之旅,在抵达奥克兰当天的欢迎晚宴上,我、冰峰与中国驻奥克兰总领事馆龙艳萍领事、新西兰工党领袖菲尔,戈夫、奥克兰市长约翰·班克斯、华裔国会议员霍建强、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魏查理院士、中华文化中心主席孔东博士、国际慈航观音基金会王泽华会长、新西兰全民党简绍武副主席、新西兰狮子会会长Raj Mitra Mm Mitra等同桌共进晚餐,并一一合影留念。 在第二天的开幕式上,冼锦燕会长致欢迎词,何与怀博士、洪丕柱教授、张显扬秘书长分别致辞,我被作为特邀嘉宾向大会致祝贺辞。正式研讨时,我作了《和谐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之一》的交流发言。但在私下的交流中,我三句话不离本行,总少不了关于微型小说的话题,我带去的赠书是我的微型小说集子与我主编的《太仓市微型小说作家群作品选》《江苏微型小说》创刊号等。 我在新西兰连头带尾12天,参加了当地的征文颁奖会、元宵灯会、国务院侨办的慰问演出、华人作家的烧烤聚会等活动,得以有较多的机会与新西兰的华人作家进行了广泛的交流。随着交流的加深,我发现新西兰虽然没有像中国大陆那样的“微型小说创作专业户”,但写过微型小说的作家还不少呢,我由此萌生了鼓动他们编一本《新西兰华文微型小说选》的意向。没有想到我的鼓动还真起了作用,冼锦燕会长心动了。 我本来想把组稿事宜完全拜托冼锦燕会长做,虽然她说干就干,很快就发动会员选送微型小说作品,但她是侨领式人物,社会活动多,加之电脑尚属菜鸟级,要她编辑确有点勉为其难,我不忍心太为难她,与之商量后,干脆我来接手主编吧。好在新西兰华人作家的电子信箱我基本上都有,我拟定了征稿要求,发信请他们把微型小说作品直接发我信箱。 奥克兰开的是大洋洲华文作家协会的年会与研讨会,来的不仅有新西兰的华人作家,还有澳大利亚的华人作家,因此来稿中也有澳洲发来的作品。我一想,那就编一本《大洋洲华文微型小说选》,这样与原来的那本《欧洲华文微型小说选》就成姊妹篇了。 开始选编时我澳洲还没有去过,但我在澳洲的中文报纸刊物上发作品已有十多年了,《海外风》《新海潮报》《同路人》杂志、《澳华周末报》《汉声》杂志都发过我作品,像《汉声》杂志几乎每期都有我作品,故我在澳洲认识多位华人作家,征集微型小说作品也算有点基础。更难得的是,我在奥克兰遇上了常电子邮件往来的吕顺。吕顺是墨尔本的,他是澳洲写微型小说数一数二的一位作家,更主要的是他还是一位热心人,不但人缘好,人脉关系也极广,我就委托他在澳洲征集微型小说作品。吕顺真的很负责任,在几个月内就联络了澳洲一大半写过微型小说的作家,稿源也就不愁了。 2010年8月下旬,我应邀去澳洲参加墨尔本华人作家节,在临去前,我已初步编好了《大洋洲华文微型小说选》,我把目录带到了澳洲,也算是给澳洲文友的一份见面礼吧。 墨尔本华人作家节结束后,悉尼的“澳华文学网”等又邀请我与冰峰去参加“中澳作家悉尼文学作品研讨会”,这样,前后在澳洲待了半个月,不但去了华人集中的城市墨尔本、悉尼,还去了首都堪培拉,旅游城市黄金海岸、布里斯班等,有机会接触到了澳洲大部分华人作家,这样,来稿就更多了,面也更广了。我编的《大洋洲华文微型小说选》不断充实,越来越厚实。 通过编这本《大洋洲华文微型小说选》,我发现澳洲与新西兰都是适合华人写作的地方,因为澳洲与新西兰的社会福利在世界上都排在比较前面的,定居于此的华人没有生活之忧,澳洲与新西兰又是自由度较高的国家,写什么,怎么写,是你个人的事,很少会有干涉。还有一点也不能不提及,那就是这两个国家地广人稀,文化生活,业余生活远没有大陆那样斑斓多彩,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好山好水好寂寞”,寂寞中难免思乡、思亲,有些文化的,最好的宣泄就是文字的倾诉,写他们在异国他乡的拼搏,写他们远离故国后的艰辛,写他们融入当地国主流社会后的自傲,写他们的心路历程,写他们的思念,写他们的情感。 通过接触,我还发现:澳洲、新西兰的华人作家基本上是第一代移民,与东南亚的第二代、第三代移民有很大的不同,而且大洋洲的移民除少量来自台湾、香港,或其它国家,绝大多数来自大陆,这与欧洲国家的华人不少从香港、台湾移民去的有所区别。不管这些新移民目前在澳洲、新西兰从事什么工作,生存状态如何,稍一交谈就会知道,他们在出国前不少都称得上高级知识分子,其中相当一部份原本就是从事文化工作的,心中有着母语情结、文化情结,当然也有人有着历史情结。 因为是第一代移民,他们的基础教育几乎都在大陆完成的,与大陆的联系千丝万缕,与第二代、第三代移民出现“香蕉人”不可同日而语。他们的文学作品很少欧化的句式,作品的题材、主旨、结构也以现实主义的为主,较少出现什么现代派、后现代派、结构主义、解构主义、黑色幽默、魔幻手法等西方作家常用的套路。 我在选编时,尽可能选用写移民生活、移民心态,写出国后生存状态、心理变化,或回国探亲期间的客观感受之类的题材,纯国内的题材原则上不选。我希望这是一本有别于国内作家写的微型小说集子,让读这本集子的读者能透过这些作品的描写,有助于了解澳洲,了解新西兰,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了解那里的政治经济,了解在那里的新移民,了解那里的原住民,了解他们的生活与内心,作为一个来自于大洋洲华人作家笔下的参照系,更具备其真实性,真实的永远是有生命力的。 不管你想不想去大洋洲旅游,准备不准备去大洋洲移民,看看这本集子都是有益的,除了文学的收获,还会有社会学方面的启迪与借鉴。 2010年10月5日于江苏太仓先飞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