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崇明风韵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郭树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所有的青春都有记忆,最难忘的是一个人心底的故乡。

由郭树清编著的《崇明风韵》是继《崇明情缘》之后的又一本散文集,前者主要反映地方文化和自然风貌,后者则是体现地方民俗礼仪和人文风情。

内容推荐

由郭树清编著的《崇明风韵》多角度、多侧面地描述崇明乡风民俗等人文景观,充分体现地方民风的淳朴灵动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揭示崇明岛的文化底蕴。

在《崇明风韵》的撰写过程中,力求寓通俗趣味性、社会历史性、思想文学性于一体,既有叙述描写,又有抒情议论,且原汁原味,以确保真实性和可读性。

目录

序——人文底蕴的魅力

风水宝地

地名雅趣

民居变迁

方言俗语

忌语趣味

诞生礼俗

婚俗礼仪

寿庆习俗

丧葬礼俗

过年习俗

元宵习俗

岁时节俗

民间契约

水土养人

佛教文化

乡村琐忆

风韵老街

传统农具

劳动号子

乡村匠人

木人头戏

山歌情怀

棉田感怀

地气有感

水井情深

蚊帐映情

腌鸡忆情

公共食堂

筑坝捉鱼

铲千脚泥

蹲坑聊天

游农家乐

难忘麦香

推面丈鱼

荠菜飘香

年糕情怀

薄荷清香

豌豆花开

夏日荷香

喜鹊恋情

感受春天

乡村春早

海岛惊雷

岛上台风

故乡的云

乡村夜校

家乡水牛

特产玉米

乡间芦穄

难忘盛夏

美丽北湖

走近田野

忆自留地

吃忆苦饭

山芋记事

红烧肉情

早春马兰

茅草生情

田埂小道

水仙花开

中秋桂花

芦叶飘香

夏夜萤火

永乡风景

故乡小河

拨浪鼓声

崇明抒怀

书信岁月

民俗风情

长江隧桥

后记

试读章节

东临大海,日浴鲸波万顷金;西迎长江,不尽流波滚滚来——日月经天,江海交集,聚沙成岛,这就是中国第三大岛——崇明。崇明位于西太平洋沿岸中国海岸线的中点地区,地处中国最大河流长江入海口,在世界上所有河口冲积岛中,崇明稳坐头把交椅,至今面积已达1200多平方公里,且像古代地理名著《山海经》中传说的“息壤”那样,还在日长夜大,这里的江海每年要为崇明奉献2万多亩滩涂土地,向着东海延伸。

据明代正德年间《崇明县志》记载,崇明岛初涨时,人烟稀少。公元696年(唐万岁通天元年),有黄、顾、董、施、陆、宋六姓在岛上“辟草垦土,易而为田”,人口大多来自江苏句容一带,也有来自江北的。公元1025年(宋天圣三年),崇明新涨一沙有姚、刘二姓来居,名姚刘沙。公元1101年(宋建中靖国元年),三沙涨成,因“有鱼盐之利,民乐居焉”,旬容人朱、陈、张三姓来此定居。

崇明何为“宝地”,正如复旦大学教授陈学明所说的那样,崇明有“三宝”,就是:清洁的空气、绿色食品、无噪声的安静环境。天造地设,挟江奔海,崇明可谓吉人天相。这里三面环江,一面临海,境内河网密布,水土洁净,空气清新,气候宜人,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有众多的历史名胜、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这里有视野开阔的旷野,如诗如画的田园,清澈纯净的河水,芬芳馥郁的花草,植被覆盖的绿野,清冽怡心的空气,湛蓝湛蓝的天空,更有着沙地独特的风土人情。这里既有江之秀气,又有海之大气,既有江之细腻,又有海之粗犷,浑然天成精魂,自然地灵人杰。

崇明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据《崇明县志》记载:1426年至1435年(明宣德年间)规定崇明以四山封疆,即狼山以南,福山以东,宝山以北,西起福山,东讫佘山(又名蛇山)。所以,崇明人称崇明岛为:上有龙山(狼山)、下有蛇山(佘山)、中间有座金鳌山,并为此而感到自豪。现在岛上人也称崇明岛是龙身,龙头为龙山(狼山),龙尾为蛇山(余山)。

日升月恒,崇明开拓甚早,唐代武德元年(公元618年)露出水面,时称东沙和西沙,距今有1300多年历史。公元696年始有人在岛上居住,作了最早的开发工作。公元705年(唐朝神龙元年),朝廷在西沙设镇,取名为崇明。

以后无数沙洲时东时西,忽南忽北地涨坍变化,至明末清初始连成一个大岛,并逐步稳定下来。公元1277年(元至元十四年)崇明正式建州,隶杨州路。公元1396年(明朝洪武二年)由州为县,先隶杨州路,后隶苏州府,兼隶太仓州。民国时期,先后隶属江苏南通、松江。解放后,隶属江苏、南通专区。1958年12月1日起改隶上海市。

崇明素有无与伦比的风清、水洁、土净之神韵,广被骚人墨客誉为“日出云生之外,高人仙乐之地”。崇明岛有一个美丽的古称“东海瀛洲”。相传在远古东海之中有一瀛洲侧境,是神仙居处,但这个仙岛一直飘忽不定。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派人到东海之上寻找,都没有找到。后来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特赐崇明为“东海瀛洲”,从此,崇明岛便有了古瀛洲之美名。旧时历史上的七浦归帆、层城表海、金鳌镜影、玉宇机声、鱼艇运潮、鹾场积雪、吉贝连云、沧江大阅这瀛洲八景,曾倾倒过多少文人墨客。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浪涛沙》的诗中赞扬崇明岛为“白浪茫茫与海连,平沙浩浩四无边,朝来暮去淘不住,遂令东海变桑田”。虽说崇明历来以农桑稼穑为主,但享如此得天独厚的生存环境,便不乏书香文华,自有一代代的文人学士争相涌现,光彩照人。据民国《崇明县志》记载,宋清之间,本邑人士曾有著作547部,其中经部有《孝经注》《大学中庸标说》《广韵考证》等80部;史部有《海运奏疏》《崇明田赋考》等53部;子部有《经世通考》《养心十诫》《崇明晷度更漏表》等119部;集部有《雪溪漫稿》《诗话旧闻》《航南漫吟》等295部。因此,在崇明的文化史上,诗礼传家的文人雅士项背相望,如民国初期有李子丰、曹炳麟等诗人名满一方,更难得的还有女诗人孙秋白,施淑懿等,秀出班行。新中国成立后,崇明文人创作也颇有建树,诗歌、散文,小说常见诸各类报章杂志,有的已.沅播海外。P1-3

序言

序——人文底蕴的魅力

《崇明风韵》,故名思义,是一本描绘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风情俚俗的散文集。

从贵州调回上海工作的二十年间,我多次踏上崇明岛的土地,对这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留下了难忘印象。特别是近些年来,崇明岛上道路畅通,空气爽洁,处处呈现出生态岛让人心旷神怡的景象。由上海十大读书明星之一岑毅牵线后认识、深交的崇明籍作家郭树清,近日,又向我递上一本新书稿——《崇明风韵》。喜悦之余,不禁细读品尝,深深地为他作品传递的崇明人文底蕴的魅力所打动。

《崇明风韵》收入的70篇散文,其中不少已在《新民晚报》上发表过。这本书不少作品以地方文化特色为载体,如《地名雅趣》,通过地域、镇名,呈现独特的乡土文化和草根文化;《方言俗语》,活现那音质纯净、饱满、清雅,且有民间韵味的吴语分支——崇明话;《忌语趣味》,映现出社会高雅文明的镜像;《佛教文化》凸显1200多年来佛教对岛上民众的深刻影响;《风韵老街》,透过作者回忆镜头的转动,重现知名街巷——南堡镇历史风貌;《木人头戏》,展示了具有150多年历史、现在已被誉为世界三大木偶戏之一——崇明“扁担”木偶戏的精湛才艺;《山歌情怀》,表现岛上百姓在生活中有感而发,创作流传民间、弥漫泥土清香的山歌风味。有的以人从出生到去世为轨迹,如《诞生礼俗》,生动地展现妇女在怀孕和生小孩过程中不同的禁忌、习俗和礼仪;《婚俗礼仪》,呈现古老热闹且有诸多环节的婚俗氛围及演变;《寿庆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寿、财、德、善及平安“五福”的向往;《丧葬礼俗》,刻画了丧事风俗及哭丧歌等感人的细节。有些以一年中的节庆日为线索,如《岁时节俗》,几乎涵盖农历一年间民间节日的地方文化特征;《过年习俗》《元宵习俗》,突出这些重要节庆活动背后的乡风民俗和人情文化,展现出一幅幅凸显崇明特色的风俗礼仪。

在描绘崇明人文风情上:有的以海岛农民为主体,如《劳动号子》《传统农具》《乡村匠人》,从中可以窥见当地农业发展的历史痕迹;《铲千脚泥》,见证了崇明人斗江战海、开生种地的文化智慧。有的以作者状物抒情为基调:《红烧肉情》,追忆了作者在“文革”岁月给关牛棚的老书记吃红烧肉的深情;《崇明抒怀》,折射出这片土地今昔巨变所形成的生态文明;《民俗风情》,从江南三民文化村视角,展示了崇明珍贵的民间、民俗、民族文化的细节亮点;《美丽北湖》,揭开了面积为2.6万亩,崇明岛上最大的湖泊——北湖之神秘面纱;《长江隧桥》,透过“天堑变通途”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作者对崇明人文景观的惊叹及对家乡的一片深情。

综观全书,可以说有三个特色:一是原汁原味的真实性。真实的东西最容易打动人。作者对家乡生活体验、思考和文字记载的积淀,以致厚积薄发,在作品字里行间流淌着生活的原汁原味。二是通俗有趣的可读性。一方面,作品内容通俗而富情趣,格调高雅向上,而不是低俗趣味,可给人美好想象和启迪空间;另一方面,文风朴实而不失浪漫,具有可读性。三是人文底蕴的历史性。作者从多视角、多题材、多层面,灵动地追寻和探究崇明风韵,让人触摸到地方人文底蕴的历史脉络。

文学是人学。《崇明风韵》围绕人的活动中心,运用细腻笔调切入,刻画当地人文历史、人文情趣、人文景观和人文风貌,给读者以充盈的精神愉悦和满足。

应当看到,随着上海郊县城市化脚步的加快,上海方言等一些地方风俗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恐怕是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碰撞而出现的一种“尴尬”。难怪不少有识之士疾呼要挽回可能失传的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留住有价值的社会风俗等人文底蕴的东西。基于这一现实背景,郭树清在书中说:“如今在乡间,这种朴素的乡土文化正面临失传的境地,大多只有文字记载了。因此,即使在物质和精神都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仍要坚守中国文化的先进性,既要秉承传统,又要融入现代风貌,让乡风民俗灿烂温馨,甜美隽永。”他撰写的《崇明风韵》在这方面做了可贵的尝试,既有助于我们在今天建设崇明生态岛中起到借鉴作用,也为崇明的后世子孙们提供了一份文化厚礼,其社会价值也许就在这里。当今世界,文化不仅仅是包装,不仅仅是气质,而是一种软实力。郭树清对家乡崇明的热爱和执着,从他的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

愿崇明乡土文化在现代文明发展的大潮中得以融合。

是为序。

2011年6月于上海

(本文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后记

所有的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所有的青春都有记忆,最难忘的是一个人心底的故乡。

《崇明风韵》是继《崇明情缘》之后的又一本散文集,前者主要反映地方文化和自然风貌,后者则是体现地方民俗礼仪和人文风情。

《崇明风韵》多角度、多侧面地描述崇明乡风民俗等人文景观,充分体现地方民风的淳朴灵动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揭示崇明岛的文化底蕴。

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力求寓通俗趣味性、社会历史性、思想文学性于一体,既有叙述描写,又有抒情议论,且原汁原味,以确保真实性和可读性。

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说过:“中国的历史文化典籍是我国民族最可珍惜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精神历程的缩影,我们要尊重自己的文化母体,就像要尊重我们的母亲一样,因为我们的血管里流着相同的血液。”乡土的情结,沸腾的生活,时代的旋律,使我深爱这片家乡的土地。如今在乡间,朴素的乡土文化正面临失传的境地,大多只有文字记载了。因此,即使在物质和精神都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仍要坚守中国文化的先进性,既要秉承传统,又要融入现代风貌。出版《崇明风韵》,旨在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崇明人对自己家乡的前世今生有所了解;让前来观光旅游的各方宾客对这片生态净土和人文底蕴有所感悟,也为构建文化崇明、魅力崇明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让乡风民俗灿烂温馨,甜美隽永!出版《崇明风韵》,也是我为故乡尽一份责任、作一点贡献吧。

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承蒙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叶辛先生作序,岑毅、徐向东、陈德平、钱渊、颜志忠等朋友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诚表谢意,并热诚地期待着读者朋友们的关注。

作者

2011年夏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综观全书,可以说有三个特色:一是原汁原味的真实性。真实的东西最容易打动人。作者对家乡生活体验、思考和文字记载的积淀,以致厚积薄发,在作品字里行间流淌着生活的原汁原味。二是通俗有趣的可读性。一方面,作品内容通俗而富情趣,格调高雅向上,而不是低俗趣味,可给人美好想象和启迪空间;另一方面,文风朴实而不失浪漫,具有可读性。三是人文底蕴的历史性。作者从多视角、多题材、多层面,灵动地追寻和探究崇明风韵,让人触摸到地方人文底蕴的历史脉络。

文学是人学。《崇明风韵》围绕人的活动中心,运用细腻笔调切入,刻画当地人文历史、人文情趣、人文景观和人文风貌,给读者以充盈的精神愉悦和满足。

——叶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2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