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养儿育女在美国
分类
作者 任毅
出版社 中西书局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任毅编著的《养儿育女在美国》是一个普通的中国母亲,回忆和记录了她的三个普普通通的孩子在美国生活、学习和成长的真实经历。

这三个孩子——亮靓出生于北京,四岁多随母亲到美国,和在那里学习的父亲团聚;佳俐和汉青在美国出生。他们三人生长在一个中国留学生的家庭,从小随着父母在美国的不同的地方生活过,在不同的城市和小城镇的学校里学习过,因此,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就形成了不同的有趣的画面。

内容推荐

任毅编著的《养儿育女在美国》是一本中国妈妈在美国抚育三个孩子成长的家庭教育手记。作者将传统的中国教育与开放的美式教育巧妙融合,以独特的教育理念培育孩子。在她的鼓励下,三个孩子自信、独立、优秀,皆以优异成绩被美国的著名大学录取。《养儿育女在美国》中在全面展示美国中小学教育特点的同时,也反映出中美文化在教育的观念、行为方面的冲突、融合,并因此引发思考:如何培养孩子成为独立而优秀的人!

目录

序 001

关于这本书 001

第一章 来到异国他乡 001

 (1985年12月—1986年8月)

 第一个单词

 分享

 小泡泡糖

 事出有因

第二章 五彩缤纷的岁月 021

 (1986年8月—1993年8月)

 老师的“警告信”

 亮靓“卖画”

 “妈妈,你应当付钱给我!”

 佳俐出生后……

 有这种好事?

 我们的房客

 戴比一家

第三章 别具特色的往事 057

 (1993年8月—1999年8月)

 生动的教学

 母亲节茶话会

 小足球的魅力

 学钢琴的起落

 组建学校辩论队

 申请和选择大学

 修女朋友

第四章 大城市和小镇学校 095

 (1999年8月—2001年8月)

 “怎么会是我?”

 小镇学校

 “我赢了二十块钱!”

 “突击”西班牙语

第五章 风华正茂的年代 119

 (2001年8月迄今)

 佳俐补数学

 小佳俐做大课题

 舞会的“烦恼”

 少有的“物质鼓励”

 结交男女朋友

 富翁朋友

 孩子们的厨艺

 他们其实很能干!

 “让他们玩会儿吧!”

 中国——我们的根

附录:美国高中生如何申请大学 184

跋 191

试读章节

飞过太平洋,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爸爸,小亮靓的兴奋劲儿就甭提啦!又因我们抵达堪萨斯时正是美国的圣诞节的傍晚,满目皆是五颜六色的彩灯,到处都是红艳艳的盛开的圣诞花,笑容可掬的圣诞老人,挂满各种饰物的圣诞树,优美的圣诞节音乐,圣经故事中的一个个人物雕塑……你想,一个才四岁多的孩子,一下子看到这么多从来就没有见过的新鲜事物,能不惊奇,能不兴奋吗?我先生的美国朋友热情地把我们从飞机场接到他的家里,和他们的家人一起欢度节日……啊!快乐的节日,亲人的团聚,朋友们的热情款待,俨然像一丝丝春风,飘进了我们的心田,驱散了冬日的寒冷……

你也许很想知道小亮靓学会说的第一个英文单词是什么,对吗?别着急,我这就告诉你。

圣诞节刚过,我先生就着手给亮靓联系幼儿园。美国的义务教育是从小学到高中,幼儿园是要缴费的,而且也不便宜。因为我先生当时是密苏里大学的“穷学生”,学校因此减免了幼儿园的费用,可是一个星期只能去三个半天。后来在我们的美国朋友的帮助下,亮靓又去一所教会幼儿园上两个半天。这样,从周一到周五,每天上午她都能去幼儿园了。

第一天送小亮靓去幼儿园,热情洋溢的老师一看到这个中国来的“可爱的小娃娃”: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脸蛋,黑色的头发上别了个红蝴蝶结,一身大红色的衣裤和红皮鞋,她立刻说道:“呵,太可爱的小姑娘!欢迎!欢迎!”老师的惊奇和热情,瞬间冲走了我们双方第一次见面的生疏和拘谨。我们刚刚自我介绍了一下姓名,好奇的小朋友们已把小亮靓围住了,个个睁着大眼睛,目不转睛地看着她,上下打量,还有个孩子大胆地摸摸小亮靓的手。看到他们每个人都那么惊奇和友好,我们没有多说什么,谢谢老师和同学们后,就把小亮靓交给了老师,先离开了……

中午我去接亮靓,她都来不及和老师打招呼,就急急忙忙地拉着我往家跑。我问:“亮靓,你这是怎么啦,跑什么呀?你不喜欢幼儿园吗?”亮靓说:“不是,我要去厕所!”“什么?去厕所?你在学校没去厕所?”我没想到,一上午三个多小时,她就没去厕所?亮靓边跑边说:“妈妈,我不知道用英文怎么说?我也听不懂老师和同学在说什么。”哎呀,我这才突然醒悟,我们是太粗心了,明明知道孩子一句英文都不会,就没想到要教她一点简单实用的词汇,总是觉得孩子学语言快,让她在这个环境里。自己去学地道的英文。这时,我们赶紧把这个重要的词“厕所”教给了她。这,就是她到美国后学的第一个英文单词。

第二天,我们送亮靓上幼儿园,告诉了老师这个情况,老师不光向我们道歉,还带着亮靓和我们在幼儿园里转了一圈,专门介绍了教室、卫生间、活动室等地方,还仔细地告诉我们每节课的时间表和活动内容,让我们对幼儿园有个大概的了解。另外,老师又指定了一个美国小姑娘和亮靓结伴,让她和亮靓一起上课,一起参与班里的活动。老师对我们说:“亮靓真是一个很活泼可爱的小姑娘,虽然语言不通,也能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玩,才来第一天,大家都非常喜欢她,你不用担心,她这种年龄,会很快学会英文的。”我们很感谢老师的关心,也能理解老师的难处,亮靓一句英文都不会说,老师也不会说中文,怎么交流?只能打哑语,用手势和实物来表达。那时候,从国内到美国读书的学生相对少,在堪萨斯城这样的中西部地区,中国学生也不多,像亮靓这样的中国小姑娘,更是屈指可数。在一群全是黄头发、蓝眼睛的白人孩子中间,亮靓是那么地显眼。幼儿园里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喜欢这个天真、活泼的北京小姑娘,对她既热情,又难以表达;既想帮助她,又限于语言障碍,不知所措,难啊!双方都难!

P2-3

序言

很高兴也很荣幸为这本书写序。我跟本书的作者任毅一家是多年的老朋友,这本书勾起了当年一起在美国学习和生活的许多美好回忆和感受,也学到了很多东西。

1991年夏,我去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市的加利福尼亚大学全球冲突与合作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在那里结识了任毅一家。由于我跟任毅的先生都是从事政治学研究的,相互间早就听说过对方,而且都跟北京大学有直接渊源,有很多共同语言,所以我们很快成了好朋友,不久两家的夫人、孩子也成了好朋友。那时,任毅的先生正在忙着写博士论文,家里有三个孩子,夫人一边工作,一边带孩子,可谓辛苦!我也在美国念过书,知道在美国念书不易,何况在念书写论文的同时,还要拉家带口,而且要养育三个孩子,可以想象有多难!一年之后,我们离开圣迭戈,但两家一直保持着联系。事隔多年,任毅的先生成了国际知名的华人学者,三个孩子先后进入美国的著名大学念书,可以说是功成名就、家庭美满!我常跟朋友唠叨,说任毅的先生能干,博士也读了,书也写了,这么多孩子也带了,真是什么也没有耽误,了不起!其实,在说这些话的同时,我也知道,这功劳不能都算在他头上,除了他自己很努力以外,他的身后还有一位坚强和智慧的妻子。

这本书讲述了任毅一家在美国的部分经历,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孩子们在美国受教育和成长的过程,书中的故事反映了作者本人对美国教育、孩子培养和美国社会的一些亲身感受。这些年国内关于中式教育讨论甚多,民间赞誉者不多,批评者则大有人在。无独有偶,美国人也很关注教育问题,对美式教育诟病很多,对中式教育鼓吹者却不少。双方都试图从对方的教育方式中寻找灵感。作者在书中没有对中式或美式教育抽象地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在美国送孩子上学的经历使读者从中感受到美式教育的一些特点。比如说,美国老师对孩子的态度要比中国老师多一点平等和亲切,少一点威严和管教;再如,美国的学校更重视培养孩子自我学习的能力,而中国的学校更强调帮助孩子系统地掌握课本知识。两种教育方式很难说哪一种更好一些,这可能要取决于个人的偏好。在作者看来,也许在两者之间平衡—下要更好些。

值得一提的是,任毅发现,和中式教育一样,美式教育也很关注孩子的品德培养。但是,和中式教育不同的是,美式教育在这方面似乎要少一点说教,多一点有针对性、照顾孩子感受的措施。如亮靓的幼儿园老师针对亮靓小时候不太愿意与别人分享的情况,刻意安排亮靓给班上的小朋友分饼干,让她自己体验分享的快乐和养成与人分享的习惯。再如美国学校非常注意培养孩子们对家长的亲情和感恩,每年的母亲节和父亲节都组织孩子们亲手做些小礼物、小卡片,(注意!不是去买礼物)送给他们的父母。还有就是在汉青小学学校举行的母亲节茶话会上,学校特意让孩子们给家长端茶倒水,从小培养他们尊重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从结果来看,来自中国的任毅女士是在中式教育和美式教育之间进行平衡的成功者。她的三个孩子,亮靓、佳俐和汉青,一个在中国出生,两个在美国出生,.都在美国接受基础教育,最后都上了美国最好的大学。在她培养孩子的经历中,既有对美式教育的怀疑和困惑,也有对美式教育的理解和适应。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任毅首先碰到的问题是作为一个中国家长,她是应该按照中国传统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呢,还是入乡随俗,顺其自然,按美国方式来处理这个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彷徨和思索,任毅的选择是在两者之间进行平衡,既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中国家长对孩子成长过程的干预和管理,也大胆吸收美式教育中的一些合理做法。于是,和许多中国家长一样,她很关注孩子的教育,不断督促他们学习,甚至“狠心地”约束他们,同时,又跟许多美国家长一样,她给他们时间玩,包括送亮靓去跳舞和游泳,鼓励汉青参加足球队,认可汉青和佳俐自主选择和学习各自喜好的乐器,同意孩子们去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和小朋友之间的聚会。结果是好的:孩子们玩也玩了,学习也没有耽误。而且在玩的过程中,提高了与他人相处的能力,扩展了个人爱好和兴趣,还增强了身体素质。

后记

当我终于写完书稿,我最想说的第一句话是“真诚地感谢生键红女士!”如果没有她热诚的鼓励和全力支持,如果没有她和我的倾心交谈和建议,如果不是她那赤诚的爱国之心和关怀年轻一代成长的热情,深深地感动了我,我几乎是不可能动笔把这本关于自己的三个孩子的成长经历写出来的!与此同时,我要感谢此书的编辑金柯先生和李梅女士,尽管远隔重洋,他们仍然从专业的角度,一次次耐心地给我提出宝贵的建议和修改意见,他们和我一样,希望能够尽可能完善地把这本书奉献给读者们!我也非常地感谢我们家庭的老朋友贾庆国先生,尽管他的工作和社会活动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当我请他并为本书写序,他欣然答应,并且认真地阅读书稿和撰写序文。我也在此感谢史明先生为本书做的工作。

作为这本书的主人翁,当我和三个孩子谈了我为什么要把他们三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这段经历写出来,他们表示理解和支持,并积极主动地配合我。我的先生,他总是支持我做自己喜欢的和能够做的事。我,作为孩子的母亲和先生的妻子,我为自己拥有这样一个和睦、温馨的家庭而心满意足!我内心的感激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

在我的心里,最牵挂的还是我那年已八十六岁高龄的饱经风霜的母亲!我不止一次地想回到她的身边,能够好好地陪伴她长一点时间,可是,一次次未能够如愿。尽管我是每年的暑假都会回国看望她和兄妹、亲戚们,但总是来去匆匆,实感内疚和遗感。尤其是这一年,她知道我在写书,一再勉励我“不要分心,好好写”,总说她“一切都好”……妈妈的心意和希望,也是我要尽力写好这本书的强大的动力!毫无疑问,生活在我母亲身边的兄妹和亲戚们、朋友们,他们都在关心和照顾我母亲,他们也在关心和支持我的写作,我心里非常感谢他们为我所做的一切!尤其让我难忘的是,我的一个妹妹每天都在工作之余去照顾母亲;我那当医生的舅舅,不但自己写有关神经医学的书籍,对我的写作同样关心备至,常常在越洋电话中和我谈论有关问题;我的小姑子也在工作之余,帮我看稿和提建议;我那曾经朝夕相处过,至今已有四十年友谊的老朋友苏华云,自我离开家乡后,这几十年里,她即使在外地工作,每次回合肥,总是去看望我的母亲,她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关心我的母亲,当她听说我要动手写这本书,专门跑到书店,买了三本人物传记的书,送给我参考;在我周围的一些中国和美国朋友们,也热情地在鼓励和支持我的写作……

啊!这浓浓的亲情,这纯洁的友情,是何等珍贵!正是这些,激励着我,要把孩子们的成长经历写出来。让更多的人通过这三个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孩子实例,了解到他们在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文化中,生活和学习的成长经历,了解他们是如何在美国接受教育,同时也可以了解到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的一些实况。

作为移民家庭,我们来到异国他乡,举目无亲,一切靠自己!正因为如此,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生存的本领。在孩子们的成长中,根据他们每人的情况,我们对他们有所要求,有所期望,同时也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我们希望他们尽自己的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参与学校和社会上的活动,锻炼自己的各方面的能力;我们也尽自己的能力,给他们提供比较宽松的家庭环境,让他们能够健康愉快地成长。

我自己没有机会在美国的大学继续深造,也不曾学过教育学,从这点上谈教育孩子,我是“门外汉”。可是,我有一颗做母亲的爱心!我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德的熏陶下长大的,并且有机会在中国受过良好教育。

书评(媒体评论)

这些年国内关于中式教育讨论甚多,民间赞誉者不多,批评者则大有人在。无独有偶,美国人也很关注教育问题,对美式教育诟病很多,对中式教育鼓吹者却不少。双方都试图从对方的教育方式中寻找灵感。作者在书中没有对中式或美式教育抽象地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在美国送孩子上学的经历使读者从中感受到美式教育的一些特点。

——贾庆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2: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