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百话(上中下最新修订版)》是著名文学大师施蛰存先生晚年创作的唐诗研究鉴赏类著作。施先生因此书的学术成就和广泛影响而获得了上海文学艺术奖的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 该书既有宏观的诗史梳理,又有诗体流变的辨析澄清,更有诗情文意的体贴品评,还有历代唐诗疑难问题的独到见解。文章蕴藉隽久,让人忍不住再三颂诵。文字通俗易懂,但道理精深,普通读者亦不难读完。读完,则唐诗赏读水平不输于一般中文本科生。用以学诗亦佳。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唐诗百话(上中下最新修订版) |
分类 | |
作者 | 施蛰存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唐诗百话(上中下最新修订版)》是著名文学大师施蛰存先生晚年创作的唐诗研究鉴赏类著作。施先生因此书的学术成就和广泛影响而获得了上海文学艺术奖的最高奖项“杰出贡献奖”。 该书既有宏观的诗史梳理,又有诗体流变的辨析澄清,更有诗情文意的体贴品评,还有历代唐诗疑难问题的独到见解。文章蕴藉隽久,让人忍不住再三颂诵。文字通俗易懂,但道理精深,普通读者亦不难读完。读完,则唐诗赏读水平不输于一般中文本科生。用以学诗亦佳。 内容推荐 施蛰存编著的《唐诗百话(上中下最新修订版)》正文共100篇,上册收入“初唐诗话”“盛唐诗话”,中册收入“中唐诗话”,下册收入“晚唐诗话”和全书名词索引,并附录了施先生有关唐诗研究的文章若干篇。全书以唐诗讲解和专题两大部分相结合,澄清了诸多历史上众说纷纭的唐诗难题,条分缕析,高屋建瓴,有识见、有考据、有性情,被誉为一部“唐诗百科全书”。 目录 (上册) 初唐诗话 1 王绩:野望 2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3 杨炯:从军行 4 五七言绝句四首 5 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6 宋之问: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7 沈佺期: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8 杂言歌行三首 9 陈子昂:感遇诗( 上 10 陈子昂:感遇诗( 中 11 陈子昂:感遇诗( 下 12 王梵志诗 13 初唐诗馀话 盛唐诗话 14 王维:五言律诗三首 15 王维:五言律诗二首 16 孟浩然:五言律诗三首 17 孟浩然:五言律诗又三首 18 高适:燕歌行 19 岑参:七言歌行二首 20 早朝大明宫唱和诗四首 21 王湾:五言律诗二首 22 边塞绝句四首 23 五言绝句四首 24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5 王昌龄:七言绝句四首 26 李颀:渔父歌 27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语弄寄房给事 28 黄鹤楼与凤凰台 29 李白:古风三首 30 李白:蜀道难 31 李白:战城南 32 李白:将进酒 33 李白: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34 李白:五言律诗三首 35 杜甫:哀江头 36 杜甫:新安吏 37 杜甫:无家别 38 杜甫:悲陈陶 悲青坂 39 杜甫:七言律诗二首 40 杜甫:吴体七言律诗二首 41 杜甫:五言律诗二首 42 盛唐诗馀话 中册 中唐诗话 43 张志和:渔歌五首 44 李冶:寄校书七兄 45 刘长卿:五言律诗三首 46 韦应物:自叙诗二首 47 韦应物:五言古律三首 48 钱起:湘灵鼓瑟 49 韩翃:七言绝句三首 50 韩翃:送中兄典邵州 51 卢纶:七言律诗二首 52 戴叔伦:七言歌行二首 53 戴叔伦:除夜宿石头驿 54 王建:乐府歌行二首 55 王建:宫词八首 56 张籍:节妇吟 57 韩愈:山石 58 韩愈:落齿 59 韩愈:华山女 60 刘禹锡:竹枝词九首 61 刘禹锡:绝句二首 62 柳宗元:五言古诗四首 63 孟郊:诗三首 64 贾岛:诗六首 65 张继:枫桥夜泊 66 严维:酬刘员外见寄 67 白居易讽喻诗:两朱阁 68 白居易感伤诗:霓裳羽衣歌 69 白居易:闲适诗十一首 70 元稹艳诗:会真诗 71 李贺:诗三首 72 沈亚之:诗二首 73 朱庆馀:七言绝句二首 74 张祜:诗十首 75 姚合:诗十首 76 寒山子:诗十一首 77 中唐诗馀话 下册 晚唐诗话 78 李商隐:锦瑟 79 李商隐:七言绝句四首 80 温庭筠:五七言诗四首 81 温庭筠:菩萨蛮 82 杜牧:七言绝句十一首 83 许浑:金陵怀古 84 郑鹧鸪诗 85 曹唐:游仙诗 86 章碣:诗三首 87 李群玉:黄陵庙诗 88 刘驾:诗八首 89 秦韬玉:贫女 90 皮日休、陆龟蒙:杂体诗五首 91 三家咏史诗十首 92 韩偓:香奁诗、长短句六首 93 韦庄:秦妇吟 94 晚唐诗馀话 95 唐女诗人 96 六言诗 97 联句诗 98 唐人诗论鸟瞰 99 唐诗绝句杂说 100 历代唐诗选本叙录 附录 “秦时明月汉时关” 说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等五首 说“飞动” 杜甫《戏为六绝句》 诗与词有什么不同? 谈谈《孟才人叹》 闺情诗 西明寺 我写《唐诗百话》 索引 试读章节 25 王昌龄:七言绝句四首 长信秋词(五首之一) 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 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寄穆侍御出幽州 一从恩谴度潇湘,塞北江南万里长。 莫道蓟门书信少,雁飞犹得到衡阳。 七言绝句的唐律声调,完成于初、盛唐之际,作者愈多。加以西域歌曲大量输入,需要新的歌词以配乐,诗人们都利用绝句的形式。因此,开元、天宝年间,绝句盛行,尤以七言绝句为主。 七言绝句一共只有二十八字,声韵、章法、句法的错综变化,题材的多样,诗人艺术手法的各有特色,使这二十八字能组织成种种不同图案的万花镜。在盛唐诗人中,王昌龄特别是作七言绝句的高手,他的七言绝句传到今天的也是最多。我们现在再选讲他四首七绝。关于从军、边塞的绝句,已经讲过一首,这里不再选了。现在选取的是其他两种题材的作品。 王昌龄,字少伯,京兆(今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 官秘书郎。二十二年,中宏词科,调汜水尉,迁江宁丞。史传中说他因为“晚节不护细行”,贬龙标尉。安禄山之乱,他回到家乡,不知因何事,为县令闾丘晓所杀害。所谓“晚节不护细行”,竟无从查考,不知是怎么一回事。做江宁县丞的时候,大约是他作诗的全盛时期,因此当时人称他为王江宁。他最后的官职是龙标尉,故后世人称他为王龙标。这里所选四首绝句,前二首属于宫词、闺怨一类,后二首属于朋友投赠一类。加上从军边塞诗,就是他全部七绝的题材了。宫词是写宫中妃嫔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她们对君王的怨情,或者是失宠了,或者是求宠而不得,或者是悲叹青春虚度。闺怨是写一般民间妇女的情怀,或者失宠于丈夫,或者怀念离别已久的丈夫。二者实在是同样的题材,不过作宫词就需要多用些华丽的辞藻,而且往往是借古喻今,不能明白地直说是当今皇宫中的事情。这一类闺情诗,虽然《诗经》中已开始出现,但在晋宋之间,民歌流行以后,助长了它的波澜。《乐府诗集》中有许多晋代的民间情歌,如《子夜歌》《读曲歌》,也都是五言四句。到了梁陈时代,文人用这种题材来描写贵族妇女的生活和爱情,就成为宫体诗。唐代诗人继承这一传统,但采用比兴方法,将失宠或不得宠的妇女的怨情,隐喻自己不得志的遭遇。于是使这类诗具有新的意义,形成了一个新的传统。《长信秋词》共有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五首诗的题材是汉 成帝两个妃子的故事。成帝先宠爱班婕妤。不久又宠爱了赵飞燕。班婕妤失宠后,自请到长信宫去侍候太后,这样才得避免赵飞燕的妒害。班婕妤是史学家班固的祖姑,也有文才。她留下了一篇自叙性的赋,其中有句云:“奉供养于东宫兮,托长信之末流;供洒扫于帷幄兮,永终死以为期。”就是叙述她退居东宫,为太后执洒扫之役,甘心从此终老。王昌龄运用这个历史故事,作《长信秋词》,描写班婕妤在长信宫中秋天里的思想感情。 第一句说:天色黎明,殿门开了,她捧了扫帚进去打扫。第二句说:暂且拿一把团扇在殿前徘徊休息。将,作持字解。为什么这里忽然用到团扇?因为秋风一起,团扇被人抛弃了,恰好象征妇女的失宠。班婕妤在殿前徘徊,是和团扇在一起,一个是失宠的人,一个是失宠的物,所以诗人说“共徘徊”。昭阳是赵飞燕居住的华丽的宫殿。班婕妤看到从昭阳宫那边飞来的乌鸦,背上还带着阳光,而自己身上却照不到,因而感叹自己的容颜反而不及乌鸦。太阳,在文学上常是君王的象征,阳光,是君王恩宠的象征。这样一说明,这两句的形象思维就清楚了。从散文的语法观点来看,“犹带”的主语,应当是“玉颜”,但这是讲不通的。从诗意的分析来看,主语应当是“寒鸦”。这是诗与散文语法结构的不同之处。 第二首较为简单,用正面描写的赋体。一个不知忧愁的青年妇女,在春天里打扮得齐齐整整,上楼去眺望。忽然看到路边杨柳已经抽青,才后悔不该让丈夫离家远去,追求封侯做大官。凝妆即严妆、盛妆。翠楼、朱楼、红楼都是指妇女所居,诗人可以随便用,但青楼却专指妓女所居了。觅封侯是从军的代用词。只有从军杀敌,建立军功,才能得封侯之赏。所以这一句等于说“悔教夫婿去从军”。这首诗有两个曲折。第一个曲折是第三句与第四句的关系。为什么她看到陌头柳色,就后悔不该让丈夫远行?未经细想,就不能了解。不能体会封建时代妇女的思想感情,也不能了解。原来柳色青青,表示春意浓厚,这时孤独的妇女,为春意所感动,迫切需要爱人在身边。觅封侯是没有把握的事情,而孤独无伴却是当前忍受不了的生活。她这时才觉悟到:牺牲青春的爱情,去追求无把握的富贵,完全是错误了。第二个曲折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系。这里,关键全在“忽见”二字。虽然在春天,她原先并没有什么感伤,照样打扮齐整,高高兴兴地上楼去望远景。这是她“忽见”以前的情况。“忽见”以后,情况大变。从“不知愁”剧变而为悔恨了。四句诗刻画了一个出征军人妻子的心理过程。用散文写,二十八字肯定不够。这就是王昌龄所作七绝的凝练的特色。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评解此诗时指出了一个问题:“伤离者莫甚于从军,故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辞也。”我们看唐代诗人的闺怨诗,果然大多描写军人的妻子。这是为什么呢?伤离为什么莫甚于从军呢?这里就必须联系到唐代的兵役制度。原来唐代采用府兵制。府兵就是分别隶属于各个军府的常备兵,这种兵士的服役期极长。最初的规定是二十一岁入伍,年满六十退役。武则天时改为二十五岁入伍,五十岁退役。一个青年如果被征召入伍,他的妻子就差不多做一辈子寡妇。因此,兵士的妻子特别有伤离怨别之情。这就是唐人闺怨诗的社会背景。 第三首是在芙蓉楼上送朋友辛渐回洛阳去而作。芙蓉楼在今江苏省镇江市,是当时的北门城楼,面临长江,大约船码头就在城下。这个楼最近已修饰一新,一定是王昌龄此诗的影响。全诗大意说自己从寒雨中乘江船来到吴地,已是夜晚了。可是第二天清早却要在这里,孤独的楚山下,送人远行。镇江是吴地,也曾经属于楚。上句用吴,下句用楚,可视作互文,总之这两个字都代表“此地”。送客时要托他带个口信去给洛阳亲友。如果在洛阳的亲友问起我的情况,请你告诉他们,我的心正像玉壶里的一片冰一样。这是一句隐语,也是一种比喻。向来注解者都引鲍照的诗句“清如玉壶冰”,以为这是王昌龄诗意的来源,以为作者借用来比喻自己对于做官已经冷淡得很。玉壶是比喻自己的清高,冰是比喻自己宦情之冷。我们如果查考一下当时诗人用“冰壶”二字的含义,恐怕对王昌龄这句诗,就不能这样解释。开元初,姚崇做宰相时,曾写了一篇《冰壶赋》以告诫官吏。赋前有一段小序,文曰:冰壶者,清洁之至也。君子对之,不忘乎清。夫洞彻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是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赋的最后有铭,铭文的最后几句云:嗟尔在位,禄厚官尊。固当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冰壶是对,炯戒犹存。以此清白,遗其子孙。姚崇要求官吏廉洁奉公,像冰壶一样的内清外润。这篇文章在当时是澄清吏治的指导文件,为官吏和士大夫所熟读,而且连考试也以此为题目。王维有一首诗,题曰《赋得玉壶冰》,注曰:“京兆府试,时年十九。”《文苑英华》有佚名作《玉壶冰赋》,题下注云:“以坚白贞虚,作人之则为韵。”又陶翰、崔损各有一篇《冰壶赋》,题下注云:“以清如玉壶冰,何惭宿昔意为韵。”这三篇赋显然都是考试时做的限韵的律赋。同时诗人王季友也有《玉壶冰试诗》,其结句云:“正值求珪瓒,提携共饮冰。”卢纶亦有一首题作《清如玉壶冰》的诗,有句云:“玉壶冰始结,循吏政初成。”韦应物有一首《寄洪州幕府卢二十一侍御》诗,其句云:“文苑台中妙,冰壶幕下清。”李白有一首诗,赠其侄临漳县令李聿,也说:“白玉壶冰水,壶中见底清。清光洞毫发,皎洁照群情。赵北美佳政,燕南播高名。”这许多诗赋,都是响应姚崇的《冰壶赋》而作,玉壶冰的意义是比喻为官廉洁清正。王昌龄此诗,应该也是寓同样的意思,请辛渐回去告诉洛阳亲友,说自己做官,一定守冰壶之戒。沈德潜代表了明清许多选家,给此诗批道:“言己之不牵于宦情也。”(《唐诗别裁》)我以为全都错了。王昌龄不是一个“不牵于宦情”的人。 第四首是作者在龙标寄给一位姓穆的朋友,此人官为侍御史,正要到幽州(今河北省地区)去。诗意说:自从我蒙恩降官,渡过潇湘二水来到龙标,我在江南,你却到塞北去了。我们相隔万里,可是,你不要说,你从蓟门寄信来不容易。要知道在秋天里从北方飞来的大雁也飞得到衡阳呢!这两句是希望他多写信来。封建时代的官吏,因有罪而被降职,还得感激皇帝,说是受到恩惠,定罪从宽。“恩谴”二字就是降谪的礼敬语。王昌龄这四首绝句,每一首都符合“起承转合”的逻辑程序。第一句当然都是起句,又称为发句。这一句要起得不平凡,不闲空,还要能够控制全诗的主题思想。有些著名的诗,起句非常突然,好像桂林的山,拔地而起,一句就抓住了全篇。例如鲍照的《登黄鹤楼》起句云:“木落江渡寒”,谢朓的《赠西府同僚》起句云:“大江流日夜”,吴均的《春咏》起句云:“春从何处来”,王维《观猎》的“风劲角弓鸣”,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都是以起句雄健著名的。第二句是继承第一句的思路而作补充或发展的。到这里,必须完成一个概念,而全诗的主题思想还没有透露出来。第三句应当转一个方向,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然后用第四句来完成这个概念,从而说明了第三、四句与第一、二句的关系,这一句称为结句,或曰落句。一首诗,能否使读者感到有余味,就要看结句的艺术手法。起句和结句是固定的,承句并不固定。也许第一、二句都是起句而没有承句。第三句转也是固定的,它是全诗的关键句子,读到这里,就看出诗人的用意来了。学习古代诗歌,应当注意绝句的第三句,看作者用什么方法表现全诗的主题。 现在引用《岘傭说诗》两条,以供参考:七绝用意宜在第三句,第四句只作推宕,或作指点,则神韵自出。若用意在第四句,便易尽矣。若一、二句用意,三、四句全作推宕或指点,又易空滑。故第三句是转舵处。求之古人,虽不尽合,然法莫善于此也。 一九七八年五月二十七日 P172-178 序言 施蛰存先生所著《唐诗百话》,自一九八七年初版以来,一直广受读者喜爱,且获得海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和赞誉。二〇〇二年,刘效礼在《中华读书报》撰文称:“《唐诗百话》在选诗、解题和理论基础等方面,匠心独运、极具巧思,从不因袭前人或时贤,因而如清水芙蓉般傲然挺立于众多同类平庸著作之上。全书一百篇,每篇均运用严谨的考证和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将历代至今诸多众说纷纭的唐诗难题,条分缕析、清澈通达、举重若轻地揭示在读者面前,从而使读者充满了阅读的愉悦和惊喜。”这是非常准确而深入的评价,很能揭示《唐诗百话》的独特价值。 施蛰存先生曾自谦说:“这本书的问题是写得不上不下。”是说这本书既不是唐诗研究专著,也不是简单的赏析读物,但它又的确是既有研究,又有赏析的佳作。施蛰存先生是文学家,也是学者,他无意中把这双重的身份和功力,都倾注在这本书中。文学家角色提供了解读的灵感以及独特的欣赏视角,学者身份又保证了知识的全面和准确,两者不仅不冲突,而且恰恰在欣赏与研究之间找到了一种绝佳的平衡。也难怪美国耶鲁大学等名校会将这本书作为汉学研究课程的教材。 《唐诗百话》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于一九八七年九月首次出版。一九九六年五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将之作为《施蛰存文集:古典文学研究编》第一卷再版,二〇〇一年十二月修订重印,二〇一一年二月又将之作为《施蛰存全集》第六卷校订出版。 施蛰存哲嗣施达先生深感《全集》的受众面较小,不利于《唐诗百话》在大众读者中普及,因此特授权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出版单行本。单行本以上海古籍出版社版为底本,参考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本,对全书做了全面的校订,对诗词原文、人名、地名、引用文献等都做了核对。需要说明的是:(一)本书对唐诗的版本流传中出现的异文,一般尊重原稿,个别处择善而从,不再作校勘说明。(二)书中涉及的古代史部分的历史纪年,采用旧纪年,视需要括注公元纪年。(三)为保留作品原貌,在符合语言文字使用习惯和规则的前提下,编辑对文中语词的旧时用法尽量不作更改。有些词语在诗中保留原字,文中采用现今用法。(四)本书中所用诗人画像承袭上海古籍版,从日本古刻本《诗人图象》中选用。 此次校订耗时颇长,除文字和知识校对,我们也反复琢磨封面版式,希望能给读者提供一个装帧美观又方便阅读的版本。 施蛰存先生博学多闻,引用古籍颇杂,限于编者的学识水平,处理不当之处还请方家学者与广大读者指正。 书评(媒体评论) 《唐诗百话》综论唐代诗史与诗艺,浅明而深切,对理解与欣赏唐诗而言,是最为可靠和实用的一部书。 ——《中国文学史》主编 骆玉明 该书深入浅出,篇篇俱佳,其论点之深刻、文体之精练,都让我佩服至极。 ——《剑桥中国文学史》主编 孙康宜 《唐诗百话》是爱好唐诗的人不可错过的一本书,既解唐诗,又说唐史。 ——著名作家 安意如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