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有技术却赢不了战争?为什么苏联从二流国家一跃成为超级大国?为什么是德、意、日走向法两斯而不是美国?为什么美同成为世界头号强国,而英国只能沦为落魄贵族?
《一本书读懂二战:给二战算笔经济账(上下)》是一部视角独特的二战研究之作,作者禹涵从经济角度,揭秘第二次世界大战许多不为人知的事实,史料生动翔实,图文并茂。全部书稿约50万字,是近年来研究二战一部别出心裁之作,全部书稿已通过军事科学院二战研究专家详细审读。
《一本书读懂二战:给二战算笔经济账(上下)》出版后将会举行一系列研讨会,本书的出版也可作为2015年二战胜利70周年献礼之作。
禹涵撰写的史学专著《一本书读懂二战:给二战算笔经济账(上下)》以大量详实的史料、通俗生动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主要从战争与经济、战争与武器装备、战争与后勤保障的角度,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进程和结局,兼及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视角独特,颇有新意。该书对如何认识战争的起源与战争进程中一些重大战役的胜败得失和交战双方的最终结局,对如何防止战争的爆发以及一旦爆发后如何防止其规模扩大和如何赢得正义之胜利,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本书读懂二战:给二战算笔经济账(上下)》通过二战进程和结局的阐述雄辩地证明,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是包括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现实力量和潜在力量、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赛,借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时髦术语来说,是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的综合较量。
战争之源:德国垄断巨头扶植起来的法西斯主义
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法西斯军事国家垄断主义的畸形发展,不仅给世界各国人民,而且给德国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侵略战争夺去了700万德国人的生命,其中500万人葬身战场,千百万“军事苦工”在德国农村遭受希特勒法西斯的折磨,广大人民挣扎在饥饿和死亡线上,德国的物质和文明财富也在战火纷飞中遭到了空前的浩劫。但是唯一得到利益的是德国垄断资产阶级,他们从战时军事订货中至少赚取了700亿到800亿马克的利润。
经过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大跃进式的发展之后,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1914年8月1日,德国借口奥匈帝国的皇太子被杀,首先向俄、法两国宣战,这样就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但是因为经济上准备得不充分,当战争变得旷日持久时,德国陷入了非常尴尬的境地,并且由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军事化,德国的经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这也给德国人民造成了难以名状的苦难。
国民经济军事化扰乱了正常的经济发展,却没有给德国带来军事上的胜利。最终,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残酷的4年战争严重地破坏了德国的经济,不仅使德国的经济畸形、片面发展,而且使得整个生产大大缩减。德国的工业生产,在一战前占世界的第二位,但在大战期间由于国内原料和人力的匮乏,其资源储备量已经大为缩减,到了1918年,德国的工业生产指数仅为1913年的57%,所生产的东西又大都是品质低劣的代用品。战争停止后,德国国民经济急转直下,此时的德国俨然变成了一个千疮百孔、残破不堪的国家。
唯一得利的是垄断组织。例如,军火康采恩克虏伯公司,战时利润至少有8亿马克,即等于战前20年和平时期它所赚得的利润总数。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克虏伯公司的资产增加了3倍。
除了战争的严重后果外,德国战后经济恢复的最大障碍,就是《凡尔赛条约》,这一不平等条约成为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者奴役当时德国人民的枷锁。自《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德国作为战败国承担着巨额的赔款,加之滥发纸币引起的恶性通货膨胀,使战后德国的经济迅速恶化,经济建设趋于停滞。
德国的赔款问题,也就成为了战后欧洲政治和经济上引起重大纠纷的症结所在。到1921年5月,赔款总额由赔款委员会确定为1320亿金马克,约合315亿美元,并规定从1921年5月1日起,德国必须每年赔偿20亿金马克并交出输出品价值的26%。5月底,德国交付协约国第一次10亿金马克的赔款。
巨额赔款的承担加剧了通货膨胀,使德国的财政和经济迅速恶化。1922年下半年,德国政府要求无限期地延期偿付赔款,遭到法国、比利时等国家的强烈不满,于是法国联合比利时军队于1923年1月11日以德国拒不履行交付煤炭和木材的供给为名,武装占领鲁尔矿区和莱茵区。鲁尔区的占领使德国的经济走到了崩溃的边缘,生产锐减,失业人数也随之大增。
此外,由于《凡尔赛条约》规定把阿尔萨斯退还给法国,德国失去了高度发达的纺织工业。而由于把洛林退还给法国,鲁尔区的煤炭业与洛林的钢铁业之间原有的密切联系被切断了。至于一切矿场、工人、鼓风炉和轧钢厂等原有的组织体系,也被新的国界割裂打乱了。而通货膨胀引起物价的高涨,首先导致了劳动人民生活水平的降低和工业生产的衰退。
战争带来的破坏、资源的丧失、熟练劳动力的缺乏和生产效率的降低,在德国都达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即便是正常的经济生活也几乎完全陷于停顿。到1920年,德国工业生产已经倒退到1888年之前的水平,失业人数高达650万之多,经济破坏的现象布满了整个德国。从此德国的经济开始走向长期的萧条。
德国大萧条开始之后,美国先后通过“道威斯计划”和“杨格计划”来积极扶植德国经济恢复,此时的美国之所以会这么做大体有两个原因。
其一,在一战中英国、法国等国家负有巨额的美国债务,而英法等国由于在一战中也同样受到重创,造成这些债务通过自身经济无法还清,需要通过德国的赔款来还清债务,因此美国便通过一系列法案来促进德国经济恢复,并对德国的财政金融机构进行监督,把德国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
其二,美国包括英国都希望通过控制德国抑制苏联。自从“十月革命”之后,苏联与西方国家矛盾不断加深,苏联的崛起无疑给西方社会带来越来越大的威胁,苏联逐渐地被西方国家视为眼中钉,西方诸国希望尽快地将其铲除以防后患。因此西方诸国寄希望利用德国,让德国与苏联对抗并且最后两败俱伤——这才是西方国家最愿意看到的结果,于是德国就自然而然地变成了美国所能利用的最佳工具。
在这种情况下,1923年底,以美国的道威斯为首,成立了一个国际专家委员会来解决赔款问题。在美国垄断资本的贷款支持下,1924年德国发行了金马克,以1比10亿的比例兑换旧币。这样,才暂时稳定了通货,为德国的经济恢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1924年7月,在协约国美国的支持下,提出了关于德国赔款问题的“道威斯计划”。这个计划的基本目的,是以恢复德国经济的办法来保证德国偿付赔款的能力,并企图把德国扶植为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对付苏联的力量。
P16-19
二战的硬件与软件
黄玉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场现代化战争。在这场以法西斯德、日、意轴心国为一方,以苏、中、美、英、法等反法西斯同盟国为另一方的大战中,双方投入的兵力兵器之多,战场波及范围之广,作战样式之新,造成的损失之巨,产生的影响之大、之深、之远,都是前所未有的。尽管自大战结束迄今已半个多世纪了,世界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它仍以恢宏的气势、丰富的内涵、浓厚的底蕴,磁铁般地吸引着中外众多的军事家、历史学家、文学家和广大的军事发烧友去探究和著述,真可谓是经久不衰,常研常新。禹涵撰写的《一本书读懂二战》就是这样的一部新书。该书以大量详实的史料、通俗生动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主要从战争与经济、战争与武器装备、战争与后勤保障的角度,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进程和结局,兼及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视角独特,颇有新意。该书对如何认识战争的起源与战争进程中一些重大战役的胜败得失和交战双方的最终结局,对如何防止战争的爆发以及一旦爆发后如何防止其规模扩大和如何赢得正义之胜利,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该书通过二战进程和结局的阐述雄辩地证明,战争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是包括军事力量和非军事力量、现实力量和潜在力量、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内的综合国力的竞赛,借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时髦术语来说,是既包括“硬件”,又包括“软件”的综合较量。在构成综合国力的诸多因素中,与经济有关的因素是基础,科学技术是先导,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以及内外政策是保证,领导和政府效能则是综合国力得以充分发挥、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关键因素。与此同时,二战的实践还表明,综合国力与综合国防力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综合国防力是由综合国力转化而来的,国防力的规模和性质是由综合国力决定的。在既定国防力的基础上,由于主观努力的不同,国防力也会有所不同。综合二战中交战双方综合国力与综合国防力及其较量的最终结果,至少可以给人们以下几点宝贵的启示:第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必将获得最后的胜利;第二,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可靠的后勤保障是克敌制胜的基础;第三,强大的军事力量是克敌制胜的重要保障;第四,先进的科技力量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第五,政府效能是综合国力得以发挥、在战争中克敌制胜的关键。
战争史研究以战争史实和战争规律为研究对象,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永恒课题。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二战”史就是一部人类战争的百科全书,不了解“二战”史,就不可能真正认识一般战争,就不可能真正认识机械化战争,就不可能真正认识现代化战争。因此,“二战”史研究,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这是历史研究的客观要求。同时,新世纪新时期加强“二战”史研究,也是防止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防止历史悲剧重演的迫切要求,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要求。抗日战争时期,在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赢得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百余年间中国抵御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不仅使中华民族空前觉醒,而且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坚实基础。中国的今天与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加强“二战”史研究,特别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研究,对于鼓舞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战胜一切困难,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一本书读懂二战》一书的出版,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期待该书早日面世!
2013.4.7
(作者系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国防大学原副校长)
小荷已露尖尖角
马骏
认识禹涵是在一次学术研讨会上。
2011年的夏季,在北京万寿路的一个军队大院里,全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年会正在召开。我主持会议。
会议中间休息时,一位身材修长、面庞清瘦、明目清朗的大男孩走到我身边,礼貌地与我打招呼。从他的自我介绍中,知道他是位在校学生。
会下,我们又断断续续的聊了几次。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是禹涵的表达非常清晰,再一个是他的阅读量很大很丰富,他不仅将中国图书市场能够找到的战争史类的书籍都翻阅过,而且还阅读了大量经济类和历史类的书籍。谈话间,他提到正在写一本关于二战的书,并满怀歉意地说:“真不好意思,这次没有带来,如果带来的话,会有幸得到马教授的指教。”
即便自己都不能相信,下次会不会有机会与小禹再见了。
然而,世间都说人与人是种缘份,有缘的人,想不见面也难。转过一年,还是在夏季。一次,我在清华大学给一个省的青年后备干部班上课,课间休息时,一位体态轻盈、文静、中等身材的中年女士,走到我身边,轻声道了个好,接着告诉我,她儿子也听过我的课。我一愣,追问是谁?原来,眼前这位女士是禹涵的母亲。
从禹涵母亲口里,知道了这个年轻的“战争史迷”撰写的那本二战著作已经脱稿,准备付梓出版,书名叫《一本书读懂二战》副标题是“给二战算笔经济账”。一听这名字,就感觉有新意。
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研究,几乎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同步,各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著作可以说是汗牛充栋。但是以“给二战算笔经济账”的口吻写的书,我还真没有看到过。于是,对禹涵的母亲说,如果可能的话,把小禹的书稿让我看看。小禹的母亲非常痛快地答应了,但是提了一个条件:希望我给孩子这本书写点评语。
当时,我答应了。
过了一段时间,书稿真邮来了。正逢那时我身体不佳,年初动个大手术,恢复得非常慢,怕累。所以,慢慢地看,竟然读了一个多月,也没有完全读完。但是,绝大部分的内容都看了。阅读时,发现我的老首长黄玉章老将军已给这本书写了前言。黄将军是我的前辈,我刚到国防大学工作时,他就是我的领导。他对我的影响非常大。年轻时,在跟随黄老将军工作时,我发现他讲课的时候从来不喝水,奇怪地问黄老将军:“您为什么不喝水呀?”他回答:“喝水会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影响授课的节奏。讲课前喝饱了就行了。”一位将军为了教学效果,竟然想得如此细,真敬业呀!从此,我也上课不喝水了。
我尊重的黄老将军写了前言,我怎么敢再动笔写“序二”呢?于是,我电告小禹的母亲,推辞掉原来答应的事情。但是,小禹的母亲还是执意要我写点东西。我不好再推辞了,况且,我对小禹这个年轻人也挺喜欢,只得又答应了下来。但是,却不敢写“序二”,那就写点随笔,作为“跋”吧。
禹涵这部书的特色就在角度的不同——从经济学角度谈战争。任何战争,都离不开经济。孙子早就说过:“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战争是玩银子的活计,交战双方面对面地向火里扔钱,谁的钱先没,谁就输。战争越持久,对国家与民众生命财产的破坏越大。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孙子说:“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这是孙子的经验之谈,告诉战争决策者,在战争问题上,不要耍小聪明,战争越快点结束越好,千万别为了展现自己的指挥艺术,让战争慢一点结束。因为,“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
而禹涵的这部书用了大量的数据与表格,介绍了发生在70多年前那场战争的经济因素与国家与平民财产的损失情况,读起来令人掩卷深思:战争是一件绝对的坏事儿!
面对国家与国家的矛盾,只要还有政治解决的一线希望,就不要轻启战端,诉诸武力解决问题。战争是政治失败的结果。如果政治失败而走向战争,国家承担的风险可就大了。有人喜欢这样谈论历史上一些战争:某某战争打出了什么军队的威风,进而让某某国从此不敢小瞧我们,为国家赢得了国际上的地位云云。
我个人以为,这种观点很危险,如果决策者因此轻易做出开战决策,会导致国家处于极为危险的境地。我之所以这样考虑问题,并不是杞人之虑。现在,网络上有一些所谓的“鹰派”,面对目前存在的有问题的安全环境,经常掀起一股与国家大战略相悖的观点,要和美国、日本干一仗,说什么:大不了打烂了再建设也不迟。
话说得气概无比,可能会让一些愤青们热血沸腾,但是却不知当战争结束后,一切都是废墟时,这些人会做何感想?
“打烂了再建设也不迟”,这是毛泽东说过的话,他是针对入朝作战时,决策层有不同意见而坚定大家信心而言的。当时,中国刚刚建国,一切都要从头开始,用个形象的比喻,国家那时光脚哩,即便打烂了,也没有多少值钱的东西。
但是,现在不同了,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已经不光脚,相反穿上鞋了,并且是“意大利名牌”,国家已初步建成了现代化。一句话,我们的牵挂比过去多了。而牵挂之一就是我们国家与个人的财产。况且,国家与民众几十年的心血换来的建设成果,也不是为了战争。这样认识问题,倒不是怕战争,而是尽量不要用战争手段解决问题,除非没有路可走。如果这些所谓的“鹰派”还想不通的话,那么我建议他们看看禹涵的这部著作,了解一下那场战争给全世界带来多大的损失与伤害。或许,这就是《一本书读懂二战》——给二战算笔经济账的重要意义了。
禹涵是一位战争史迷,并不是战争史专业研究人员,却有如此著述能力,实在是可畏。不知禹涵能不能继续沿着战争史研究的路走下去,不过这部书已证明“小荷已露尖尖角”了。
2013年7月于京郊
(作者系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会副会长,国防大学博士生导师)
该书以大量详实的史料、通俗生动的语言和图文并茂的形式,主要从战争与经济、战争与武器装备、战争与后勤保障的角度,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进程和结局,兼及战后的一些局部战争。视角独特,颇有新意。该书对进一步增加对战争起源的认识,对为何防止战争的爆发,以及战争一旦爆发后,应如何防止其规模扩大和如何赢得正义战争之胜利,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一读。
——彭训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员,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会原秘书长。曾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作者从经济角度,包括作战双方主要参战国综合国力的发展变化,揭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进程与结局的真相,史实生动,数据充足,内容详实,是一部有新意的史著,值得读者关注。
——王天成: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