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悟中医按摩——一位盲人医师的临床笔记》的作者王海龙是位盲人按摩医生,有十余年临床工作经验,一直工作在中医按摩临床一线。本书是作者在日常临床工作之余,根据临床病例对中医理论和生命哲学进行了深入思考,日积月累所形成的文字,思路清晰,文字优美。全书共收录了作者40余篇文章,分《临床·感悟》、《取穴·技法》、《医理·杂谈》三部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记录了作者的临床和理论经验,并对部分内外妇儿常见病的病机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总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心悟中医按摩--一位盲人医师的临床笔记 |
分类 | 生活休闲-养生保健-健康百科 |
作者 | 王海龙 |
出版社 | 华夏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心悟中医按摩——一位盲人医师的临床笔记》的作者王海龙是位盲人按摩医生,有十余年临床工作经验,一直工作在中医按摩临床一线。本书是作者在日常临床工作之余,根据临床病例对中医理论和生命哲学进行了深入思考,日积月累所形成的文字,思路清晰,文字优美。全书共收录了作者40余篇文章,分《临床·感悟》、《取穴·技法》、《医理·杂谈》三部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记录了作者的临床和理论经验,并对部分内外妇儿常见病的病机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和经验总结。 内容推荐 《心悟中医按摩——一位盲人医师的临床笔记》是作者王海龙关于中医、关于按摩的领悟和临床感想,且重点着跟于思路分析和辨证过程的阐述,实用性强,对按摩和中医工作者提高技术水平和辨析能力有指导作用。 《心悟中医按摩——一位盲人医师的临床笔记》一书所提及的病例均是作者在学习、工作和跟师期间的真实病例,其辨证论治过程具有代表性。所论述的治疗思路和技术技巧是继承王友仁等多位恩师的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及实践所得,为临床所证实。文中大量引用了《黄帝内经》等经典,有理有据,有根有源。 《心悟中医按摩——一位盲人医师的临床笔记》一书走出了学术类文章固有的行文方式,重视文采和可读性。文中关于女子胞、反应点与反映点、脂肪肝等的论述理论性强,思考角度新颖,对拓展按摩临床思路、扩大治疗病种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目录 临床·感悟 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道可道,非常道 师之道,学之道 颈是颈,项是项 急不可以使筋纵 中焦如轮,少阳为枢 脂肪肝不是肝病 水火既济 头痛医脚 中病即止 女子胞 健脾胃,助减肥 乳腺增生,厥阴治之 络脉瘀虚 治痿独取阳明 太冲脉 取穴·技法 掌下风光 曲蓄有余 舍己从人 反映点与反应点 听劲与寸劲 放松的妙用 客主人 筋骨一家 奇穴奇效 四正四隅 取穴有道 踩跷,通利三焦 医理·杂谈 医者意也 因时制宜 第三状态 生命之花 浩然之气 九五为度 体内自有大药 骨刺与疼痛 返璞归真 小别 编辑访谈录 试读章节 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心”与“手”是按摩的双轮,而智慧之光划亮了它前进的旷野。 记得还是在我见习时,跟着王友仁老师学习。那天,住院部的大夫突然着急跑来,说:“王院长,我们那里一个病人痛得不行了,全身痉挛,我们处理不了,您去看看吧!” 一进病房,我们几个小大夫就被吓到了。一个五十岁左右的女性仰面躺在病床上,口中“哎啊,哎啊”地叫个不停。四肢抽动,似乎处于半昏迷状态。床边站着几个束手无策的护士和医生。“她患的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刚才起身时突然触动腰部,痛得一点儿也不能动。五分钟前开始出现抽动,除了叫痛,什么也不说。”她的主治医生上来说。王老师一边听着,一边伸手把住了她的脉。还没等我回过神儿来,王老师就命令我说:“海龙,把她的腿屈过来,扶稳。”我如梦初醒,机械地托起了病人的腿。 没有点穴,没有揉按,更没有大开大合的正骨。出乎我们所有人的意料,老师坐在床边竟信手提拿起了病人的腹部。“拿腹”就是用手将腹部中线两侧的肌肉捏拿在掌中并轻轻上提的一种很基础的手法。我很是疑惑,这可是按摩中常用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呀,老师怎么在这着急的时候拿起腹肌了?可奇迹出现了,在老师有节奏地提拿下,有点歇斯底里的病人竟慢慢地安静了下来。不过三五分钟,她停止了抽动,口中的叫嚷声也逐渐停止了。最后,老师给她点了太冲、阳陵泉、太溪,不到十分钟,病人的神志恢复了正常。 在回门诊部的路上,一向持重温和的王老师显出了难得的兴奋。他连声说:“这是个好病例,要记下来,回去赶紧记下来。我要记,你们更要记。”回去后,他在本子上奋笔疾书了好一阵子。我是很了解我的老师的,他谦虚好学、温雅平和。能让他如此得意,如此喜形于色,绝不仅仅是因为一次成功的治疗,定是他又有所悟得了。 这是我记在笔记上的话,提拿腹肌治疗疼痛痉挛机理: 1.将腹肌提起可下降膈膜,扩大胸廓,辅助呼吸。 2.降低腹腔内压,减轻后壁压力,缓解对神经根的刺激。 3.心下区有节奏地提拿有很好的摄神宁心作用。 4.调适中焦,肝主筋,中枢和则痉挛止。 5.胃阳明经,体阳而用阴,主血病、神志病。 这是我们学生总结的。或许,当时总结的还不止这些。学生们总是擅长推理,也喜欢在结果上反推出理论依据。可就是缺少这两者间那关键的过程。“您是怎么想到这个方法的呢?”我们大惑不解,由衷钦佩。 “嗨,我哪能有时间像你们这样分析来分析去的呀,”王老师那天兴致很高,笑着说,“你们说的这些我好像想到了,又好像什么也没来得及想。我见她脉象不乱,没有危象,就先放了一半的心。然后就是一闪念,这么多症状,解决的中心应该就在腹部。而且,病人一动也不能动,除了腹部,我好像也没有下手的地方。”我们被逗笑了,但这个回答自然也无法让我们这些学生满意。记得那天,我们一再追问,最后问得老师都词穷了。最终的结果大概就是上面那几条吧。 其实不写笔记,我也不会忘记这个精彩的病例。而除了治疗本身,我更倾倒于老师那信手拈来的潇洒和偶有所悟后的怡然自得。几年后,当我用捏脊治疗失眠,用拍击治疗便秘,用按动治疗扭伤时,我也享受到了这份愉悦。“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的快意真是太美了!可这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偶然,而是扎实的理论知识、纯熟的手法操作、机敏的辨证思维下的必然。只是那灵光一现常令我们晕眩罢了。 我们这行,古称“按摩”,明代后随着小儿推拿的发展改称为“推拿”。实际上是一个意思。只是,我是不太喜欢这两个词的。按与摩,推与拿,的确是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操作方法,用它们来命名,直观、形象,却未免失于简单,好像少了点什么内在的东西。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现代人常用的词:手法治疗。手法一词我相信一定出自那本仅存书名而已佚的《黄帝岐伯按摩十卷》。那千古的遗憾,不提也罢。手者,按摩之工具也,法者,按摩之理法也。与所有的科学一样,理论与操作,方法和手段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左膀右臂”。二者之间,就是那开放的、富于想象与创造的思维。《医宗金鉴》日:“法之所施,机触于内,巧生于外,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是之也。 看看我们中医最基本的特色——辨证论治,就知道中医是最讲辩证法的。“实践—理论—再实践”的认识论方法自觉地贯穿于中医发展的始终。而这中间是那开阔的想象与卓绝的创造力。庄子说:“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说文》日:“主发谓之机……巧者,技也”。古人将心中代表着事物运动变化的机巧赋予我们按摩。而《墨子》的“利于人,谓之巧。”更是给手法增添了人文的色彩。 让我们记住这精妙的文字吧,机触于内,巧生于外,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P3-7 序言 生命因充实而宁静 若干年前,在瞬间滑入灰暗的无边彷徨与恐惧中,我曾问道于神圣的现代哲学,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它回答我说:“人类最高的智慧是可以在实践的同时,还会思考实践的意义,在有限的世界中充分利用自身的能力延续生命,并进行更高层次的实践活动,改造世界并作出评价。”太艰涩了,除了更多的迷惘,那时的我无法从中得到指导与慰藉。现在想来,中西方文化的表述的确是有着太大的差异。感谢上苍,让我的生命有幸打上了中华的烙印,五千年从未间断的文明,践行当代的和谐文化,让我这个感官上有缺陷的人走出了那段人生的阴暗,初窥“澄心定志……不皎不昧”的大境界,让我日渐平和宁静。修身,助人,和天下,用一颗中医的心融人和谐的主流,盲人的世界同样是光明的。 或许,所有后天失明的盲人都会经历那个阶段。人生无望,心情浮躁。当我无法再用我的视觉去阅读,去行走,去观察的时候,我的心就被无边的自卑、狂躁、无望、恐惧、慌乱包围了。身边的世界再不是那个我所熟悉的世界了。一切都变得不可预知,危机四伏。那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啊。常常郁郁不乐,无端发怒,却又胆小如鼠,甚至没有勇气走出家门。惶惶惕惕,不可终日。 直到现在,也常有善良的朋友问我,突然什么也看不清了,是不是特憋屈,特痛苦?每次,我都用笑容告诉他们,那炼狱般的煎熬已是恍如隔世了。尽管没了视觉,世界仍如斯美好。因为,我有了一颗安宁而恬静的心。这是慈爱的祖国和伟大的文明赐予她的儿女最为珍贵的礼物。那原本天崩地裂般的残疾,在“当自强不息”的古训下,在如水般融融洽洽的氛围里,已变得微不足道了。现在的我是北京按摩医院的按摩医生,每天都在充实地工作,快乐地生活。我用我的心和双手帮助那些需要我的病人,同时,我也无时无刻不接受着他人的帮助。我不再孤独,我有了自己的事业,自己的朋友,也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工作之余,我会去登山、游泳、滑冰,甚至还曾和一帮朋友去了靶场,用直觉和听力去挑战我的先天不足。 我与身边的一切相依为命了,我是和谐乐章中的一个小小的音符了。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