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至上”,是最好的学习;“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教育!
王卉媛,女,于1992年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在父母“顺其自然”理念下平静地成长,性格内向平和,兴趣爱好广泛,对文学艺术有浓厚兴趣,热爱思考,关心教育。现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自由成长(90后女孩反抗应试教育实战录)(精)》作者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所写的一部自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自由成长(90后女孩反抗应试教育实战录)(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卉媛 |
出版社 |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兴趣至上”,是最好的学习;“顺其自然”,是最好的教育! 王卉媛,女,于1992年出生在北京一个普通家庭。在父母“顺其自然”理念下平静地成长,性格内向平和,兴趣爱好广泛,对文学艺术有浓厚兴趣,热爱思考,关心教育。现就读于北京大学中文系。 《自由成长(90后女孩反抗应试教育实战录)(精)》作者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所写的一部自传。 内容推荐 《自由成长(90后女孩反抗应试教育实战录)(精)》是一个90后女孩(王卉媛)根据自己的真实经历所写的一部自传。她的经历曾在网上引发无数家长、老师的关注与讨论,正如周国平老师所说,很具有代表性,也具有借鉴性,值得传扬和推广。 她喜欢看“闲书”,包括简本英文小说,高中时迷上了相对论、哲学等,兴之所至,还看动漫,看科学类节目,写作,画画。她的课内成绩长期平平,但奇迹般地后来居上,最后轻松地考入了北大中文系。王卉媛的案例证明了在应试体制下,个人——包括作为个体的学生、家长、教师——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坚持素质教育,与应试体制相抗争,并且做到在这个体制中也不成为输家。 《自由成长(90后女孩反抗应试教育实战录)(精)》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发行。 目录 代序:把赌注下在素质教育这一边 前言 卷首 生命的本初 我的家 左撇子又怎么样? 启蒙 散碎的记忆 意识到死亡是必然的终点 家庭影响下的价值观 晴天霹雳 老妈的人生哲学和老爸的野心 正是这不完美让我变得完整 你们孩子的作文是不是你们帮着写的? “矫枉过正”:书籍的星空 学校印象 游戏 在游戏中成长 “插具戏” “娃娃戏” 充满回忆的小树林 “健身的” 快乐的时光 “凭什么大的要让着小的?” 儿童的世界是最难理解的 同情之心 书籍、艺术与学习 是书籍,给了我充实的可能性 读书与价值观 与书籍对话 “读书”、“看书”和“念书” 《西游记》 “作业写完了吗?” 奥数与数学 “你想学什么?” 兴趣至上 初中时我的动漫世界 不是“学习”的学习 谈初中的课外班 你的人生是荒凉的! 最爱的周一和周四 友谊 家庭 “聪明”是不值得炫耀的 自己的想法 应对逆反心理——“无为之为” 不想让兴趣成为任务 新生 学会去爱这个世界 人的价值在于他的不甘失败 做一个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沉默的外表下一颗火热的心” 思考的魔力 幻象:从故事到观念 “班主任十大罪状” 一起走过的日子 外其身而身存 平衡 文理分科 学习方法 听到了鸟鸣 “潜力” 虚惊一场,成长一截 保护好自己的本心 “我要考北大中文系” 打击与调整 和整个人生的问题相比,高考什么都不是 顺其自然 “我还没过过一天这样的日子呢,, 聊天是最不耽误时间的事情 成长 以爱为名的逼迫仍然是逼迫 教育也会带来毁灭 战略性抵抗 后记 附录 通信1 通信2 通信3 试读章节 我的家 父亲生长在北京边缘的南口镇,一个虽然不富裕但也并不荒凉的地方,抬头一望,便能看见蓝天白云和不远处的燕山山脉。我爷爷是南口工厂里的工人,家里是在三代前由山西迁到北京来的。爷爷性格豪爽、不拘小节;奶奶则比较心细,家里财政和家务都由她一手操持。爷爷奶奶只有两个儿子,家庭结构很简单。大儿子,也就是我大爷,虽然脑子很聪明,但没有赶上好时候,没能往上念,高中毕业就直接工作了。父亲是家里的小儿子,所以得到的疼爱也最多,大爷有什么都先想着他,不让弟弟受一点欺负。 爷爷的父亲去世得早,家里失去了顶梁柱,迫于经济条件,成绩优秀的爷爷只能辍学。所以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让自己的孩子能够上大学,获取知识,成为“文化人儿”。我和爷爷聊天的时候,爷爷总是爱用那沧桑的声音说:“好好学啊,知识就是力量……” 爸爸的童年和那个时代的其他孩子差不多,都是和小伙伴泥里爬地上滚玩儿大的。不过识字以后,爸爸经常会把爷爷给他买冰棍吃的钱攒起来到摊子上买小人书看。初中时学习成绩上的差异还不是很明显,到了快升高中时就不一样了。他曾经的玩伴有很多都没有升上高中。爸爸说他是到了这个时候才“知道努力”的,开始沉下心来做题,并在学习数学中得到了很大的成就感。同时,爷爷也开始限制他看课外书,让他一心一意学课内的东西,准备高考。高二那年的高考(当时还没有“高三”这个年级),爸爸落榜了,没有考上大学。爷爷对爸爸说:“只要你想继续念,我就供你!”经过了一年的复读,爸爸被北京大学数学系录取。可以想象当时一家人该有多么激动。那一纸通知书,想是偿了爷爷儿时的梦想,圆了他一个很大的愿望。对爸爸来说这也是一个惊喜,因为当年复读是非常普遍的,他复读的时候并没有定一个目标说一年之后报北大。 然而他在北大数学系的学习却并不如意。爸爸发觉自己“不是这块料”,考上北大只是凭着多做题、机械计算,并没有什么数学天分,创造力也没有被保护起来,以后不可能留校去做数学研究。用他的话说就是“没学出来”。毕业之后,爸爸直接服从分配去了一家工厂工作,从头开始学习与计算机编程相关的技术,着实费了不少工夫。当年报志愿的时候,爸爸本来是想学计算机的,但由于眼睛色感较弱,报名受限,考虑了一下觉得别的有兴趣的就只有数学了,而且高中阶段成绩最好的也是数学,就报了数学系,没想到最后入的还是最初想学的计算机这一行,要不说人生往往是在兜圈子呢。 爸爸认为自己的人生是失败的,他觉得自己只会做题,看书太少,被僵化的题目磨灭了创造力。“我这条道是走不通的,我不能让你也这么走,要是死做题最后就像我似的是个废物!”他的人生经历和他对我的培养方向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正是因为觉得那么学不行,才不反对我看课外书,而且,用他的话说,有那么点“矫枉过正”。 我的姥姥姥爷是从天津来北京打拼的,白手起家,像当时很多年轻人一样怀着梦想来城市生活。姥姥怀妈妈的时候正赶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姥姥只好用冰块充饥,导致妈妈从小体质偏寒,十分怕冷。 姥姥性格强硬,崇尚“万事靠自己”,不过在对待别人的问题上总有点抹不开面子;工作时没日没夜、尽心尽力,所以伤了身体,现在一直大病偶发小病不断。姥姥脾气倔,性子急,所以我幼时常常惹她生气,又加上小孩子的逆反心理,一架吵得那是能惊天动地,现在想来颇为愧疚。姥爷性格温顺,不言不语,但心里面很有想法。姥爷只有高小文化,但到了单位之后自学了中学、大学的课程,同时自学国画,备了一套《芥子园画传》,也写得一手好书法;四大名著、封神、聊斋之类的书也看过不止一遍,书柜里有毛主席和周总理的选集,还有一本《辞海》……我小时候很崇拜姥爷,总是喜欢呆呆地盯着那个古老的书柜看,虽然里面的书我都看不懂,但看着那个虽然小但挤得满满的书柜就有一种神秘感和充实感涌上心头。 姥姥和姥爷只有两个孩子,我妈妈和我舅舅,也是一个十分简单的家庭结构。妈妈是家里的姐姐,六七岁就开始帮家里做饭、干活,同时也要照顾弟弟,这让妈妈养成了勤俭的习惯,形成了温和的性格。妈妈从小就爱唱歌,听见广播里面有人唱歌就一定会跟着学,只要是那个时代流行过的歌曲和戏曲她几乎都会唱,而且绝不跑调,听过的人没有不夸好的。妈妈一直以来的梦想其实是去当一个歌唱家,她对音乐和歌曲简直爱到痴迷的程度。但是姥姥不同意,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她觉得去唱歌就是“卖唱”。是低贱的行业,所以坚持要妈妈去技校上学,进工『二当一个普通工人。所以妈妈也就没有考高中,直接去学,习技术,进入工厂,和爸爸分在同一个单位。同事们看他俩都老实,家里条件也差不多,就牵线搭桥,俩人于是开她谈对象,不久便结了婚。 父母刚结婚的时候,租的是单位提供的合住间,两家人住一套两居室的房,一家住一个屋,厕所厨房公用。我出生不久妈妈就下岗了,家里收入只是勉强够生活。那期间是最困难的日子。到我三年级,家里东拼西凑,加上姥姥和舅舅帮忙,总算凑齐了九万多块钱在清河买了一套单位分的两居室,爸爸也调到了离新家不远处的一个大学做实验室的技术工作。当时我在姥姥家附近上小学,所以我和妈妈只好搬到姥姥家住,爸爸一个人住在清河的房子里,每周回来一次。从爸爸调到学校以后,家里的条件才算一天天好起来,妈妈也找到了一个工资不高但不算太累的工作,总算找点事干。还要特别提到的就是我表妹,也就是我舅舅的女儿,她从很小就住在她奶奶(我姥姥)家,我们经常在一起玩儿。初中,我到清河和爸爸一起住,在旁边的二十中上学,妈妈为了照顾生病的姥姥而留在姥姥那边,每周来一次清河,一家三口不在一起的日子占大名数。高中后妈妈到清河来,可总算是团圆了。P2-4 序言 首先,这本书里面许多文字所关心的主题不是优秀,而是成长。我没有过人的口才和深邃的思想,也没有很多对人生有利的好习惯。我的父母并没有煞费苦心地想让我“成功”,他们也无法提供什么具体的“培养方法”。但是我和每个人一样,拥有自己的成长经历,有自己的快乐也有自己的痛苦。考上北大并不是主题,而是一个意外收获,是一个机会。所以若有家长希望从接下来的文字中找到什么教育的秘诀和方法来让孩子考上北大清华,恐怕会非常失望,因为您可能会看到不少您反感孩子做的事情。但如果有些父母或准父母能够从我这里找到一些积极的观念,或是有些朋友能够从我的经历中找到共鸣,那么我的努力就是有价值的。 在动笔之前,我曾经犹豫了很久很久,不知道该怎样写,生怕误了家人和朋友的信任。我越是回忆我的成长,越觉得我的成长没有任何不同寻常之处,平平淡淡,甚至有些枯燥。和身边的朋友一聊天,更是觉得我的经历不值得写——很多同学都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他们去过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或者他们拥有一个艰难的却使他们坚韧不拔的成长环境,再或者他们通过学校各种活动的锻炼拥有了漂亮的口才和杰出的办事能力……然而我的生活看起来是那样的平凡。我没有机会去见大世面,几乎所有的生活都是在家和学校中奔走,成长环境虽不富裕也不艰苦,没有经历什么令人撕心裂肺的痛楚和让人进退两难的抉择。我性格内向,从未正式担任过学生干部职务,领导能力之类的词语也与我无缘。即便从教育的角度来讲,我的父母也十分普通,他们没有自己的教育理论,也没有“教育”这个概念,几乎没看过教育类书籍或者听过相关讲座。他们说,好像不知我怎么着就这么长大了。 当然,对于我自己,成长中的每一件小事都是组成自己的一部分。哪怕过程再平淡,对我也都是极其重要的,每一点回忆的碎片都属于我。问题只在于将这些经历说给陌生人听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意义,我又能切切实实地帮到谁?在我把自己的担心说给朋友听之后,很多人都鼓励我动笔。有一个朋友告诉我,每个人的人生都是值得写的。还有人说,若是我的努力能够使一些朋友意识到保存自我的重要,使一些家长少逼迫一点自己的孩子,哪怕只产生一些不大的影响,那么这份努力就是有价值的。我的母亲则告诉我,不用管别人怎么说,就当这本书是为你自己写的就可以了,当做是这么多年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个记录和见证。在他们的支持下,我开始搜寻过去生活的影子,才发现留下的记忆真是少得可怜,尤其是幼年,几乎什么都不记得了,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也没有什么头绪,那些搜集到的记忆碎片只好用“大概”和一些约数来写。 另外,这本书里面,我有意避免了引用各种书籍中的话,因为我觉得“引用”并不能反映一个人当时的心境,教育理论的书籍多如汪洋大海,我不愿以浅薄的学识去断章取义,更不愿因此陷入说教而失去了最初朴素的想法。我的想法都是从自己的经历中领悟到的。 无疑,书中的观点会有偏见,会有不足,也会有浅薄之处.但都是我十分真诚的想法。最近有关教育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不同的声音此起彼伏,继“应试”和“素质”的讨论之后,打骂教育和“宠”式教育最近又打得不可开交。不可否认的是,一个概念,一旦它被提出并在公众中流传,它的本意就会在不知不觉中被各种偏见和转述扭曲了原来的样子。“素质教育”这个名词一开始被引用时,绝不是意味着要让所有的孩子都去学乐器、搞学科竞赛;“打骂教育”这个概念在其推崇者的观念里也并不是“暴力教育”,而是有节制、有原则的体罚(这里先不讨论其优劣);“爱的教育”的本意也不是让父母去盲目溺爱孩子。但这些观念往往在流传的过程中被夸大了某一方面,真正应当重视的地方却被忽视掉了。所以拷贝任何模式都是不可取的,想要找到某种“教育模式”来往孩子身上套,这无疑是身为父母的人在偷懒。 我在这本书里面贯穿了一个观念,就是“顺其自然”。我相信提出这个观念以后,一定会有很多孩子去和父母叫嚣,你看,你们根本就不应该管我,我干什么都可以——也就是上面所说的那种普遍的“被歪曲”。所以这里要声明一下,我所提倡的“顺其自然”并非“什么都不管”,其具体含义包含在我全部的叙述之中,若是有人非要歪曲它,也不是我所能控制的。我曾经害怕这种误解会引来很大的争议,但转念一想,争议本身也是一种进步,要是我所做的事情能够引起更多人的思考,那也不是什么坏事情。若是因为怕自己平静的生活被打破就什么都不做,那岂不是太自私了些。 如上所述,这绝不是什么“教育方法”的书,相反,我们恰恰应该把“教育”这个概念放下,去关注一下孩子本身,关注一下“人”本身,把“教育”这个居高临下、意味很强的概念换成“成长”这个温和平等的词语。长期以来我们过分强调“知识”、“能力”,却没有重视“情感”,而人生活于世,“情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情感领受能力不仅关系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关系到一个人人生的丰富程度。另外,好的情感领受能力有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世界观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很多人所关心的“心理素质”问题,实际上和一个人对一些大问题的观念是有很大关系的,只有在大的方面笃定,才能不在小的方面惊慌。倘若视野不够宽广,眼光不够长远,就很容易钻到一个牛角尖里出不来,执着于一些价值不大的东西而不得品人生真味。家长有权利将孩子的一生都限制在某一个小世界里面吗?童年的回忆是伴随一生的,无论那具体的记忆是否还清晰——或许到了一定的年龄我们会把童年往事尽数遗忘——但童年的情感体验是潜藏在一生之中的,潜藏在我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当中,潜藏在我们做事的原则当中,潜藏在我们心中认定的价值当中。家长可能会反驳,我们的童年就很苦啊,我们现在不也好好的。但是您的童年虽然苦,却不一定贫乏。看看我们现在的孩子。不少都被限制在一个个单调的循环当中。如果童年很贫乏很单调,就会有很多情感不能理解,也就谈不上“同情心”。 我想,这些文字首先要献给我的父母,是他们给予了我生命,让我拥有了这么多可能。我的成长之中有很多他们并不了解的事情,这也算是我对他们的一次倾诉,我想,他们的有些疑惑也会在这本书里面得到解答。随后,就是那些一直支持着我的老师和朋友,我希望将一个真实的自己呈现给他们,同时也将我心目中的他们传达出来。我感恩出现在我生命里的每一个人。同时,这些文字也是我送给自己过去十几年人生的一个礼物,我想要把曾经的孤独和曾经的快乐都记录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看看是什么样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我。它将是推动我进步的一个新的动力,让我看看自己身上肩负的责任和义务,想想这一生中需要感恩的那么多人,重温一下那些对我有重大影响的事情,以便更好地走好自己人生的路。随后,则是希望它能够对拯救教育起到一些微小的作用。也许是给研究者提供一个案例,也许是给某个家庭一个思考的机会,总之,希望它的价值不要仅仅是对我自己的价值。我所希望提供的是一些观念,而不是一些方法;有了有益的观念,方法自然也就不会离谱到哪里去。 后记 开始计划写这本书时已经是一年多以前了。2011年4月,编辑苏琦先生从博客上找到我,建议我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我对教育的思考写成一本书。经过反复斟酌,我答应试一试,希望能够为如今的教育做点什么,哪怕只是引起一些思考也好。虽说这本书有些过于个人化,文字水平也很低,但假若能够提供一个案例,也就值得了。 书完稿于2011年12月初,在这中间经历了很多事情,也遇到了很长时间的思维阻塞期。后期和很多师友的聊天都给我带来了很大启发——虽然不想说得那么“俗”,但我依旧要在这里感谢支持我的老师们和朋友们,尤其是我高中的班主任王晓青老师、高中的朋友翌虹和少奇等;而最应当感谢的自然是我的父母、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他们不厌其烦地和我讲我小时候的细节,还有在这十几年中自己的观点与心情,让我能够顺利地完成一些有关他们的片段。 书稿在交付出版的过程中出了一些意外,若没有苏琦先生费心,这本书也一定无法面世。苏先生在自己很大的工作压力之下仍没有放弃我这本书的出版,一直四处奔波协调,并最终将这部书稿交付给了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的白沙老师对教育问题十分关注,故而接下了我这部十分不成熟的书稿——我在这里要感谢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的每一位为我的书所做的工作,更要感谢白沙老师给我的这个机会。以这部书为桥梁,我和直接负责本书编辑工作的毕冬姐姐也成了很好的朋友。 另外,书名《自由成长》很大程度上源自我和晚寒的讨论(在这里拜谢寒哥的支持!还有看我爸爸的信后哭了的邹蕴姐)。也要谢谢鄢虹、碧冰和马源等朋友,以及在博客上结识的几位博友,他们在我写书的过程中不断鼓励我、给我建议,让我有信心把它完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