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人类社会制造真实的东西,设日计打造美丽的物品,生产创造真正的商品。而在当今的世界中,传统的工程已然被金融工程所取代。在这一过程中,金融炼金术士用无限的信贷、交易和投机,不停地玩着金钱游戏。一小搓人获得了巨额财富,但普通百姓却承担着巨大的风睑,这便是“收益私有化”和“损失公有化”进程。
萨特雅吉特·达斯编著的《极限金钱》所讲述的故事与危险的金钱游戏有关,也和那些银行家、交易员和金融精英有关。他们是不停进行金钱游戏的所谓“宇宙主宰”。生活在当今这个赞币泛滥时代的每个人都已成为了金融炼金术的奴隶,每个人都已被我们自己所创造的金融幻象所蛊惑。
在全球信贷紧缩、金融行业出现危机的背景下,“货币”已成为全球最热门的词语之一。货币究竟怎样影响到我们今天的社会?《极限金钱:世界的掌控者和风险的膜拜者》作者萨特雅吉特·达斯(Satyajit Das)为金融危机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从历史、文化、社会、人性等角度向读者讲述了惊险的金钱游戏,展示了游戏中的银行家、交易员、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并告诉读者如今大量的财富不是由实体经济生产出来的,而是由人类设计的金融工程所致。金钱游戏创造了虚假的经济增长、繁荣和财富,同时也使金融体系之外的人们受到威胁。
《极限金钱:世界的掌控者和风险的膜拜者》适合金融从业人员、公司高管和政策制定者阅读,也适合对金融经济感兴趣的读者阅读使用。
“我仔细分析了你们过去的一些交易”我说道。马金和施密茨惊讶地看着我。负责风险管理的友利博士是一位韩国核物理学家,是他为我提供了马金和施密茨历史交易的详细数据,但他不知道我要来做什么用。“我们先来说说黄金交易吧……”
他们购买了MG公司的股票。这是加拿大的一家小型金矿采掘公司。在买人该公司股票的同时,他们还卖空黄金进行对冲。他们觉得MG公司的股价被低估了,没有反映出其金矿黄金储量的价值。所以,马金和施密茨觉得,以市场价格买人该公司股票等同于捡了个大钱包。这个想法看似很美妙,至少在ExcelTM电子表格中是如此。
之所以卖空黄金是为了防止金价突然大跌造成损失。如果金价下跌,那么MG的股价也会下跌,因为其拥有的黄金不值那么多钱了。但金价下跌恰恰可以使卖空操作得益,因为你可以用较低现货或期货价格买入黄金,然后以期货合约规定的较高价格卖给持有相关合约的买方,并锁定利润。这样的话,金价下跌虽然会引起MG股价下跌而造成损失,但卖空操作带来的收益可以弥补这些损失。这就是无风险的对冲操作,至少在理论上是无风险的。
“根据我的分析,这一投资策略充满了风险。”当我发起无情攻击的时候,梅勒面带微笑地说,他喜欢进攻。这一投资策略建立在MG股价和金价之间的关系上。如果MG已经和买家签订了固定价格的长期销售合约怎么办?如果MG的实际黄金储量没有勘探报告所说的那么多怎么办?如果MG无法筹集拓展开采规模所需的巨额资金怎么办?如果欧洲瑞士银行借不到卖空操作所需的黄金又该怎么办?我不停地抛出这些尖锐的假设问题。友利博士也在一份写给银行管理层的备忘录中提到了相似的问题。我得到了这份备忘录的副本。
“这些都是书呆子的迂腐之见,”马金打断了我的提问,“金子就埋在那里。黄金储量评估报告是独立的。预售合约并不存在!你们这些头头脑脑真是一群蠢蛋。”气呼呼的马金语速加快,但却有些口吃。
我继续穷追猛打:“就算你是对的,欧洲瑞士银行应该如何全身而退呢?万一MG的股价走势和金价一直不同步会怎样?你们又该怎么办?难道要买下整个公司,自己动手把黄金从地底下挖出来进行期货合约交割吗?购买MG需要得到政府的认可。监管机构不允许你们全资拥有任何一家公司。”我使出了杀手锏。“上面提到的情况只要有一个不幸成真,那么这一投资策略就会让你输钱,输掉很多钱。”
“细节淹没了我们(In detail we drown)。”太阳王始终搞不清英语的主谓顺序。“我们淹没在细节之中。”友利博士果断地用标准语法纠正了太阳王的错误,他可是牛津毕业的高才生。“回报需要风险。”凯勒继续说,“这些回报不足以弥补你们承担的风险。”我叹道。就像在古希腊神话中人们不相信卡珊德拉(Cassandra)的预言一样,没有人会相信我的预测,这一点我很清楚。凯勒已经下了决心。欧洲瑞士银行必须承担更大的风险以提高股东的“投资回报”,并缩小与同行在这些方面的“差距”。而我看到的则是这些投资策略的裂隙。会议就这么结束了。P8-9
摆在读者面前的是萨特雅吉特’达斯的又一部力作,其著作《交易员、枪和钞票》重在阐述衍生品是如何交易的,本书则是从不同的角度,用大量的实例告诉读者信用是如何膨胀的,以及“数字财富”是如何创造的。在作者眼里,杰克·韦尔奇并不是伟大的CEO,而只是一位传奇的金融作手;杠杆收购也不是在并购浪潮中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工具,而仅仅是金融家获取更高利益的手段;私募基金也被打上了罪恶的标签。这些在本书中都被归为金融炼金术的范畴。
“世界是个万花筒”,作者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有其独特的视角,我们无需过多评论。但需要强调的是,信用膨胀之后我们该如何应对。根据经典的周期理论,“繁荣—衰退—萧条—复苏”是经济运行必经的四个阶段。经济学家熊彼特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的第六章中专门论述了萧条的必然性。萧条其实是经济进行自我疗伤的一个过程。有了萧条,未来的繁荣才会更健康。我们并不确定“熨平波动”这个说法是否能够证实,至少我们看到政策刺激的结果是——尽管衰退结束得更快,但复苏却迟迟不能实现。在本书中,作者将各国央行的救助行动描述为“军事演习”,所用工具则是“流动性工厂”,可谓形象生动。而恰恰是这些行为和工具造就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资产泡沫。
本书除了阐述以上金融炼金术和政策放任导致了“数字财富神话”外,还从经济视角之外探讨了“数字财富”得以发展和膨胀的根源,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情怀。书中总结道:“消费主义利用了深埋于人们内心的焦虑和社会的变革。”这正是债务得以膨胀的人为因素。另外,书中对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观点的引用可谓贴切而深刻:“消费就是‘追求永远都抓不住的幸福’……人们通过不断地消费拼命重新定义自己。”
综上所述,这是一本易懂但并不浅显的金融科普读物,它具有如下三大特色。
第一,语言深刻,直指问题实质。例如,书中关于金融的论述,“金融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把现在和将来联系在一起”,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明了金融在跨期资源配置上的重要性。另外,作者在书中还这样写道:“钱是一个关于信任的问题,有信任就有背叛。”通常当我们谈及货币时,会想到它是基于信用的交易媒介,如果将信用转换成信任并得出那更为重要的后半句结论,我们就可以理解危机这种背叛方式是伴随着货币体系所产生的必然现象。本书文字的精彩除了归功于作者的深厚功底,也离不开译者的出色工作,这也是本书的亮点之一。
第二,案例丰富而生动。例如,通过描述银行的起源娓娓道出部分准备金是现代金融的核心;通过介绍以房屋净值为基础发放信用卡让我们了解到金融创新的力量。在金融学越来越数学化和工程化的今天,我们多读一读故事和案例,从中理出一些大的思路,对防止迷失在数字化金融的丛林中是有所帮助的。
第三,作者独特的人文主义视角。在当今丰裕的社会中,人们的内心也越来越浮躁。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我们的诸多行为和内心焦虑是被消费主义所利用的话,这对于平和心态或许有所帮助,甚至有助于读者心灵的净化。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金融实验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