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探秘中国民间医(附光盘同名纪录片本)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汪清//贾谦//张惠云//杨泱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汪清、贾谦、张惠云、杨泱主编的这本《探秘中国民间医》取材于中央数字电视《央广健康》频道播出的同名电视系列纪录片,包括26个人物的纪实性跟踪采访和报道,宗旨是对于中国民间医生的现实生活和工作等情况,进行具有一定挖掘和揭秘性质的介绍,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现实参考意义。对于广大患者的求医问药有一定的提示和帮助作用,对于渴望了解中国民间医生生存和发展现状的人具有一定的知识性价值。本书也适合广大医务工作者业余阅读。

内容推荐

大型电视纪录片《探秘中国民间医》是北京中视汪清影视策划工作室与中央数字电视《家庭健康》频道合作的影视项目。该纪录片以探秘中国乃至世界的民间中医为目标,以挖掘整理中国民间优秀的中医中药案例为方式,以纪实性、寻访型、病案跟踪、理论访谈等拍摄手法,大力弘扬中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以期达到让中国有绝技的民间医社会知晓、人民受益、代代相传之目地。本书就是该纪录片的同名纪录片本,由汪清、贾谦、张惠云、杨泱主编。

《探秘中国民间医》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目录

探秘贾谦

探秘陈康林(上)

探秘陈康林(下)

探秘崔扣狮

探秘刘少利

探秘杨理存

探秘苏永泉

探秘姚桂安

探秘刘洪君(上)

探秘刘洪君(下)

探秘黄传贵

探秘李守信

探秘王春晓(上)

探秘王春晓(下)

探秘林宏芳

探秘李新民

探秘李荣霞

探秘王淑华

探秘杨真海

探秘余粮

探秘张泽民

探秘周广雄

探秘黄炳华

探秘王金发、王敏父子

探秘陈欣(上)

探秘陈欣(下)

探秘黄孔新

探秘侯如玉

探秘徐乃静

探秘侯晓峰

试读章节

周广雄,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新明卫生站执业中医。1966年毕业于广东省中医院学徒班。毕生从事中医和中药配方研究。早年移居香港,在香港开诊行医。1995年因病还乡继续用中草药为家乡百姓治病。以治疗常见病和多发病见长。是热心为乡村居民防病治病的基层医疗工作者的典范。被美国内申大学聘为北京校区中医学教授。中国特色医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调研周广雄 地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一家民间中医研究院

记者按:2010年4月,《探秘民间医》摄制组陪同中医战略研究专家贾谦在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调研民间医的情况。在一家民间的中医研究院门口,几个患重病的人,和他们的家属,对目前的医疗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意见。

患者家属:在国内是医不好的。

患者家属:照张片子就1000多块,家里头还有好多呢。

记者:你们都是村上的吗?

患者家属:我们是湖南的。

患者家属:他不能睡也不能吃。

记者:化疗过了。

患者:把房子卖了钱也没了。

记者:看病花了多少钱?

患者:90多万。90多万。

记者按:这个哭诉的孩子,因为癌症夺去了她的健康和学业,也夺去了全家的财物。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他的父母转而投靠民间医,依靠这儿的民间中医,花小钱治大病,

寻访周广雄 地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乡村

记者:你相信不相信你爸爸的中医啊?

民间医后代:相信。

记者:你爷爷干什么的?

民间医后代:老中医哦。

记者:也是搞中草药?

民间医后代:对。我那时读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我爷爷已经自己有一家诊所了,在卫生所嘛,后来就收了,不给开了。

记者按:这个民间医的后代十分热情地,引导我们去见一位备受当地人喜爱的老中医,他叫周广雄,在一个村的卫生站工作。

记者:这是卫生站吗?

村民:什么?

记者:是新明卫生站吗?

村民:对对对。

记者:周大夫在吗?

村民:不知道哦。

记者:你是不是这儿的?

村民:不是,我是来看病的。

记者:周大夫在不在?

女医生:啊?

记者:周大夫。

女医生:不在,休息。休息啊。

记者:休息。他是搞中医的?

女医生:嗯,要不要要他过来?

记者:要啊,你帮我找一下。

记者按:女医生给周广雄打电话,

女医生:哦,周医生,北京的人过来想采访你呀。他说找你,找你的病人,嗯,好的,再见。  记者:怎么说啊?

女医生:他说他就过来了,等一下。

记者按:小小的卫生站,确实只是个村级的,可是那个被当地人称颂名老中医,却在这儿落地生根,而且听说还是从香港回来的,这多少有点让人不可思议。

记者:你们(患者)找周医生看病?

患者:是。

记者:周大夫是不是中医啊?

患者:是。

记者:他主要是治什么病啊?

患者:主要是常见病,感冒啊,或者是发烧啊,喉咙疼那些东西。

记者:听说他是香港的。

患者:他是香港户籍的。

患者:就是人家说这里可以看得好(病),就是人家介绍过来的。

记者:等不及啦?

患者:恩,等不及了。

女医生:等一下周医生就来了。

访谈周广雄 地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新明卫生站

记者按:摄制组在卫生站等了将近半个小时,一辆红色的轿车开到了门口。

女医生:他(周广雄)的车放在这儿才有人过来。

周广雄:你好,你好。

记者:我们从北京过来的。今天,为什么这几天没有上班啊?

周广雄:我病了,我病了。生病几天都没有上班。

记者:刚才有病人刚走了。

周广雄:哦,哦,那我等一下吧。

记者:到你那看看吧。

周广雄:好好好。

记者:每天有这么多(处方)啊?

周广雄:10HD多人哪,每天。

记者:我们大老远地从北京过来的,贾谦教授介绍过来的:

周广雄:我都不知道,要你们久等了,对不起。

记者:你家里远不远?

周广雄:没有,家里没有人,只有我一个人住。

记者:远不远?

周广雄:不远。

记者:今年多大年纪了?

周广雄:今年69岁了。

记者:69岁还开车噢。

周广雄:是,我60岁才学的。

记者:哪一年到香港去的?

周广雄:啊,1979年吧。

记者:1979年。

周广雄:1979年先到澳门,到澳门一年多在澳门拿了这个,加入这个中医学会。这个中医学会是政府注册的,可以看病,加入进去领到牌(执照),就可以在澳门看病。后来来钏香港用同样的方法,拿到政府的许可证,在香港看病。

记者:噢,在香港行医?

周广雄:是。

记者:你行医主要是什么?中药?  周广雄:都是中药。那个香港澳门都是中药的嘛,都是用中药的嘛,如果你是两医的话很难拿到执照的嘛,但是我们中医不是嘛。

记者:中医(执照)反而好拿。

周广雄:我有证件的嘛,我有证件拿到医学会去啊,医学会就承认,政府就承认。不同于现在什么证什么证,前一段时间是不用的,政府是承认的。

记者:那你拿到的是什么证呢?

周广雄:我拿到,我加入中国中医学会就可以了。

记者:是中医学会会员。

周广雄:对对。

记者:就可以了。

周广雄:以前是,现在不是。

记者:在香港当时就认这个证?

周广雄:对对,认证。

记者:在香港就可以行医了?

周广雄:啊,是是是。

记者:那你主要治什么呢?

周广雄:主要是治常见病和多发病。

记者:为什么住农村呢?

周广雄:农村这是我的根嘛。

记者:就是老家在这儿?

记者按:原来周广雄的祖籍就是顺德县勒流镇的,他从这儿开始行医,然后定居香港,现在又回归了家乡。

记者:你到这里住是哪一年开始的?

周广雄:哦,有十几年了。回来十几年了,回来就在这里。

记者:这(一位女_f二)是你什么人呢?

周广雄:我的徒弟呀,是我的得力助手。

访谈周广雄 地点: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周广雄的家

周广雄:没关系啦,没关系啦。我老婆在香港,我的孩子呢,我的一个女儿也在香港。我的孩子也是香港户口,现在回到大陆是为了接我的班。

记者按:进门后,周广雄就说起自己的儿子周继伟,他说儿子周继伟毕业于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获中医全科文凭。为此周广雄感到欣慰,因为自己的中医事业后继有人了。周广雄丝毫没有接受采访的准备,所以似乎有点不知所措。我们提出要看看他的中医经历的资料,他急忙去寻找他在港澳行医的证明。

周广雄:这个是香港的。

记者:哪一年的?

周广雄:这个是英文的,1980年,1980年。这个呢是澳门的,这个是1979年嘛,当年是37岁。

记者:你用英语来说说行吗?

周广雄:我不懂。

记者:你不说英语啊?

周广雄:啊,不说不说,我没学过。

记者按:周广雄的房间里,堆放着许多中医的书籍,给人感觉他随时都在学习,孜孜不倦。

周广雄:这些都是很久以前的了,都是中医学院试用教材,重订本。我们学的时候都是试用教材啊,没有正式教材。这些纸都是这么差的。

记者:周先生听说您还是自学的?

周广雄:不是自学。就是这个1961年,周恩来提H{中医救盲,第一批中医学徒生毕业的,从1962年开始学,学到1966年年底毕业。这个时候刚好是“文化大革命”。补发(毕业证书)是1988年,这个补发不是毕业证了,已经是学历证明书。

记者:你后来有没有拿到资格证啊?

周广雄:没有啊,为什么我现在没有拿到(行医)资格证呢?由于我在中陕院工作了13年,然后去了澳门香港。刚好这个时候,我离开大陆的时候,正在办医院的认定啊,我不在错失了这次机会一后来回来呢,就办不到了,到现在还是没有资格证。

记者:这是你的职称,主任医师。

周广雄:这是公证书,我在医院做了13年的时间。

记者按:周广雄这位老中医,年轻时在家乡学医行医。中年时闯荡澳门香港,获得当地政府和居民的肯定和赞誉。可是当他年过半百回到家乡,希望继续再展中医宏图时,由于历史的原因,他没能够获得西医的资格。后来他以中外合资的形式创办卫生站,得到顺德县卫生局的批准,他本人也获批有了从医的资格。

记者按:周广雄30岁前,在当地是小有名气的赤脚医生,那时有点本事的人都想到香港淘金,去施展自己的能力。也许命运就是如此,当他在香港奋斗了20年后,自己却得了重病,于是他又选择了还乡。

周广雄:我在香港工作了10多年得了肝硬化,我就回到大陆疗养。疗养的时间呢,有很多当地的群众都找我看病。另外,我以前在勒流医院于了13年了,在当时当地来说也是出了名的医生。去了香港10多年回来还是有很多人找我看病。但是我在家里看病被扣上为非法行医,勒流医院照顾我很多次,我都没办法,人家来找我,我不给人看,不解决人的痛苦,这个于心何忍呢,这个我就没有办法了。后来就得到勒流医院的邓副院长啊,在新明(村)这里办了个卫生站,新明(村)已经五六年没有医生了,当地的群众都很期望能够有一个医生帮他们看病就是一心为当地的群众服务,两年以后我的病号每天都超过100人次。我从来没有学过西医,我只有中医,我看病都是用中医的理念去诊断,我从来不用化验哪、检查啊、什么什么的我就是用中医的视(望)诊去看病的,就是我用一点西药啊,都是配合的。我的理念就是这样,用一点西医去治标,用中药来治其本,就是这样。1996年呢到新明卫生站,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总共看病人呢,按每天100人的话,我一共应该是(治疗)几十万(病人)了,一年(治疗病人)三四万。你看看吧,十多年是不是几十万了?我主攻呢,都是常见病和多发病,那么这里呢,经济工业比较发达的地方,空气污染比较严重,感冒啊、一般的气管炎啊,一般的流行病啊都比较多,所以呢我下苦心主攻常见病跟这个多发病。我十几年的特点是什么呢?就是疗效快,效果好,还有医药费不贵,很经济。

P212-216

序言

精诚合作呈现《探秘》成果

作为《探秘中国民间医》的总制片我应该感谢几个人。一是感谢在全国民间中医心中有着崇高威望的总监制贾谦教授,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自从接触民间医之后,就倾尽心血为民间中医呐喊,他调研和考察的足迹遍布祖国城镇与乡村。他说:“中医真正的精华在民间,我们把振兴中医的希望寄托在民间中医身上,要拍就拍民间中医。”二是感谢总导演汪清和编辑杨泱。我把挖掘出来的一个个质朴自然、有血有肉、有故事的民间中医原型交给汪导,他以特有的敏感、视角和情节化的叙事手段,凸显化的表现手法,把一个个真实可信的民间中医形象故事化、有声有色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使得我们的《探秘》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和认可。

振兴中医的话题讨论了多年,很多东西值得制定政策的官员、从事中医的正规军和民间医、广大备受疾病煎熬的患者再度审视和反思。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不难,难的是如何把你发现的一切告诉政府,告诉国人;一个人思考容易,但要真正把更多的人调动起来,发现问题、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共同为中医的发展和振兴而尽职尽责的去努力、去争取就不容易了。

我选择的每一个拍摄对象,都是经过认真地考察和筛选的,有的甚至进行过十几次交谈、反复沟通、都是和贾老商讨研究才定下来,交给导演拍摄的。每个人、每一集都有透着传统中医文化的基因,我们真诚地找他们,掏心掏肺的和他们交朋友,精彩地表现出来,高效地传递出去。我们把散落在民间的中医像珍珠般一颗颗穿连起来,相信总有一天,她将是镶嵌在祖国母亲项上闪闪发光的明珠!

由于我国中医教育与实践脱节,人才匮乏现象严重,一些特色诊疗技术、方法濒临失传,为让民间医充分发挥其医疗价值,使他们合法而有尊严地行医的使命感和责任心,一直鞭策着我们。也许我们拍的不是名医名家,但一定是极具代表性的,相信用图书的形式和大家见面,同样会受到读者的欢迎和喜爱,更希望能在患者和民间医之间架起桥梁。今后我们还会不断地揭示民间医的医术医德、思想追求、执著行医、治病救人的故事,特别是民间医的“独门绝活”展现给大家,为国家、为中医、为患者的健康尽上绵薄之力。

《探秘中国民间医》总制片 张惠云

书评(媒体评论)

“本书展现的26个人物酷似《水浒》一百单八将。信手点来:民间中医旗手——贾谦;脏腑气功点穴——杨理存;望闻问切奇才——黄传贵;绝色配伍君仙堂—一刘洪君;野生真菌复配——陈康林:小儿太极按摩——苏永泉;整脊通经绝活——王春晓;中药贴敷治癌——崔扣狮;体液调理刺血——余粮;秘方攻克结核——李守信;发明抗癌专利——姚桂安;祖传秘籍奇药——刘少利;西转中创新路——王淑华;一帖膏骨痛消——侯如玉;针治多动顽疾——李荣霞;丸药速救心脏——侯晓峰……其他人等,以书为鉴。”

——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6:5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