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但自由是什么?
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心灵导师、给一代又一代大师级人物以灵感源泉的思想者——克里希那穆提,经典系列文集重装推出!《论自由》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克里希那穆提为你透彻解析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如果你我能发现自由并活出自由,就会变成富有创造力的人!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论自由(精)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印)克里希那穆提 |
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但自由是什么? 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心灵导师、给一代又一代大师级人物以灵感源泉的思想者——克里希那穆提,经典系列文集重装推出!《论自由》首次在中国大陆出版,克里希那穆提为你透彻解析什么才是真正的自由,如何获得真正的自由。如果你我能发现自由并活出自由,就会变成富有创造力的人! 内容推荐 生命诚可贵,自由价更高。但自由是什么?又有谁能说得明明白白? 克里希那穆提在《论自由》中,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和我们一起探讨了自由的真意。自由就是没有恐惧。当你不再恐惧时,当你的心里充满爱时,自由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试图摆脱某种事物而获得自由,或刻意去追求自由,都无法让你得到真正的自由。一个总想依赖的心灵是不可能自由的。你会发现只有自由的心才是谦和的,谦和而自由的心才有能力学习。 《论自由》告诉我们:自由是一种无限的空间。当空间不够的时候,暴力一定会出现。 目录 1、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孟买 1948年3月7日 2、人生目标的含义 班加罗尔 1948年7月18日 3、不安全感与自由 浦那 1953年1月31日 4、对社会尽义务,还能自由吗? 孟买 1953年3月8日 5、关于自由的教育 瓦拉纳西 1954年1月20日 6、自由是一种心性 浦那 1958年9月21日 7、让认知超越词语本身的含义 孟买 1958年12月3日 8、看透思维的本质 孟买 1958年12月14日 9、归属感的假象 马德拉斯 1959年11月22日 10、心灵的反叛 孟买 1959年12月23日 11、真正的美德是无法刻意培养的 瓦拉纳西 1960年1月24日 12、如何解放心灵 奥哈伊 1960年5月21日 13、心灵自由与群体压力 瓦拉纳西 1962年1月1日 14、我们必须有自由 新德里 1962年2月14日 15、摆脱习惯,获得自由 萨嫩 1962年7月31日 16、自由与反叛不同 萨嫩 1963年7月11日 17、社会越进步,就越没有自由 马德拉斯 1964年1月15日 18、生在社会中,却不属于这个社会 孟买 1964年2月16日 19、获得自由只能靠自己,而无法依赖别人的帮助 孟买 1964年3月1日 20、一颗能够清楚看问题的心 萨嫩 1964年7月14日 21、创造心灵空间 瓦拉纳西 1964年11月26日 22、探索的动力 马德拉斯 1964年12月16日 23、空间、自由与秩序 萨嫩 1965年7月18日 24、放下自我,才知何为爱 萨嫩 1965年7月27日 25、真正的独处,意味着自由 罗马 1966年4月10日 26、世上只有两件事是最重要的 新德里 1967年11月19日 27、不加评判地观察 新德里 1967年11月23日 28、论自由与秩序 ——选自《克里希那穆提论教育?第4章》 29、自由与领域 ——选自《传统与革命?对话十九》 马德拉斯 1971年1月16日 30、摆脱思考,获得领悟 布洛克伍德公园 1972年9月9日 31、自由意味着孤独吗? 萨嫩 1976年8月1日 32、一旦认同,便失去了自由 萨嫩 1978年7月13日 33、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奴隶 布洛克伍德公园 1978年9月12日 34、智力、计算机和机械式思维 ——选自《智力之道》 瑞希山谷学校 1980年12月4日 35、人类未来 ——选自《智力之道?第3章》 新德里 1981年11月5日 36、当你野心勃勃时,便失去了自由 萨嫩 1984年7月10日 37、自由与个体利益 布洛克伍德公园 1985年8月31日 试读章节 在任何形式的交流中,正确理解词语都非常重要,在处理抽象而非常复杂的问题时尤其如此,因为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意思去理解词语。就是因为理解方式不同,所以在应对人生中复杂、微妙的问题时麻烦就非常多。如果我们能够坚持不偏离字典上列出的词义,但又有自己的发挥,拓展词典规定的词义,词语就会非常有意思。 比如“自由”这个词,每个人都会根据自己的想法、要求、压力和担忧来理解。如果你充满野心,就会按照自己的预期去理解,以便能实现自己的野心,满足自己的欲望;对于一个遵循传统的人而言,“自由”却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词语;对于沉迷于幻想、欲望的人而言,“自由”则意味着可以无所顾忌地继续沉迷下去。所以,词语在我们生活中的意义非比寻常。我不知道你们是否了解词语的意义多么深奥。上帝、自由、美国、印度、基督徒等词语不仅触动我们的神经,而且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听到这些词语,我们就会有某些反应。我不知道你们是否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如果你们意识到了,就会知道让自己的心灵摆脱某些固有看法真的不容易。在同你们讨论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之前,我认为我们应该先慎重而清醒地了解词语及其意义,但同时让自己的认知超越词语本身。 我们不妨睁开眼睛看看当今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情。凡是有专制政权的地方,就没有自由;凡是教会等宗教组织力量比较强大的地方,也没有自由。虽然它们也使用“自由”这个词,但政治组织和宗教组织都不会给予别人自由。此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凡是人口过于密集的地方,自由肯定会陨落,这是不可避免的;凡是组织力量太强的地方,凡是大众传媒影响力太强的地方,也没有自由。那么,看到上述种种现象,像我们这样的个体又该如何理解“自由”这个词呢?我们生活在一个完全被各种组织包围的社会里,在这个社会里,技术人员非常重要,人们的心灵也变成了某种技术、方法或规章的奴隶。所以,我们所谓的自由究竟处于哪个层次、哪种深度呢?辞职、离开办公室不是自由,因为你从此失业了;如果你开车时逆行,也不算自由,因为警察会找上你,你的自由就会受到限制。你为所欲为,发了一笔横财,国家就会控制你。我们周围到处都是制裁、法律、传统以及各种强制力、控制力,所有这一切都会妨碍人们享有自由。 所以,作为一个人,如果你想弄明白这个真真切切的问题,那又该从哪里着手呢?或许你丝毫不关心这个问题(恐怕大多数人都不关心),我们所关心的只是每天的面包、家人、琐事、嫉妒、抱负,而不是更加广泛的、更加深刻的问题。仅仅关心问题该如何解决并不会自动地解决问题。也许你找到了一个立竿见影的办法,但这个办法可能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们都清楚。所以,“自由”这个词,究竟应该从哪个层次、哪种深度来理解呢? 当然,我们还必须认识到词语只代表着“名”,名与实并不总是一致的。比如,“真理”这个词并不一定表示真理。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仅仅听到这个词就满足了。我们没有超越这个词本身,去深究这个词背后的实情到底是什么样子。请考虑一下是不是这样。“穆斯林”这个词使你无法看清楚代表着这个词的那些人。你听到这个词的时候,就会产生紧张的反应和紧张的心理,在你的内心催生出种种观念、信仰和成见。但如果我们可以进行深入的思考,就会得到一个非常明显的结论,即必须把词语及其指代的内容区别开来。在我们的人际关系中,很大一部分误解都是由于我们在词语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所以,对于你和我这两个个体而言,建立正确的沟通方式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我们才能同时准确地理解对方。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当你爱着某个人的时候,你们两人之间的沟通毫无障碍,对方总是能立刻理解你的真实意思。同样,如果你我之间也能这样沟通,就能探讨之前提到的那个复杂的问题。建立畅通的沟通方式,难处就在词语这一关。如果我们要彼此沟通、分享和探讨问题,就必须先突破词语这一关,正确地理解词语本身的含义。 我们都知道,思考的过程其实是记忆的一种反应,就像机器在工作一样。所以,我们会问:“自由到底是什么意思?”我希望我能讲清楚,你们也能懂得自由的真谛。如果我所有的心灵是时间的积累,完全是由传统、文化、经验、限制、家庭背景、种族、信仰所形成的,只能在已知领域中起作用,那又有什么自由可言呢?如果我所有的举动都在自己心灵的范围之内,我心中充满过去和记忆,这种心灵又如何能超越自我?对于这种心灵,“自由”这个词毫无意义。你们仔细想一想,是不是这样?不论是意识的还是无意识的,反正我知道自己的生活很狭隘。我一直生活在焦虑、挣扎、恐惧、痛苦和悲伤之中。于是我说,我要自由,我要静下心来,我要摆脱束缚。大家都有这样的要求。在身外,我们处在暴政之下,毫无自由—叫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在心灵上,我们同样毫无自由。在这个所谓的民主国家里,你们或多或少享有一些身外的自由,但你们的内心却是囚犯。正因为如此,你们才会追问“什么是自由”。宗教组织或社会组织的力量越强大,大众传媒的效率和手段越高,冲突和动乱就越多。我们总是同环境和自己作斗争。斗争永不停止,又产生矛盾和痛苦。“我妻子不爱我”、“我爱上了别人”、“人总是要死的”、“我信的是这个,不是那个”……混乱和不安,犹如大海在翻腾。 你们见过大海吗?有时候,大海风平浪静,空气似乎屏住了呼吸,海面上倒映着满天的繁星,一切显得那么静谧,世界一片太平。然而,平静的海面之下却是暗流涌动。实际上,海洋如此辽阔,永远不可能平静。海水永远在涌动,从不停止,稍有动静就会打破海面的安宁、静谧。我们的心灵也是如此,永远不可能彻底平静。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会说:“给我平静吧,神啊,保佑我吧,我要摆脱这种痛苦,我想知道人能否获得永远的宁静与幸福。”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为此奋斗不息,惶惶不可终日,永远都处在矛盾和紧张之中。这个欲望和那个欲望冲突,勃勃野心会使我们遭受挫折和空虚,想满足欲望的念头又使我们笼罩在挫折的阴影下。然而,仅仅描述我们所处的状态是没有用的—我们要了解它,是不是?处在迷惑、混乱、痛苦、哀伤的状态时,处在快乐已经逝去的状态时,我们偶尔会仰望天空,惊呼:“多么美丽,多么壮观啊!”我们有时也会感觉到爱。但这种感觉是转瞬即逝的,永远处在变化之中。于是我们会在内心中说:“难道平和的心灵都不能持久吗?”于是人们开始祈求上帝,祈求真理,祈求永恒。一切宗教都鼓励信徒探索永恒的状态。每一种宗教都宣称存在一种永恒理念,宣称这是一种福祉,信徒必须追求,并且可以循着一条路径追求得到。它们宣称,从混乱到现实是有路可循的。各位,你们知道吗?从你们开始追求永恒的那一刻起,你们就必须寻找到达它的路径:一种信仰、一个方法、一套制度或一种修炼。然而,在我看来,既没有永恒的状态,也没有可循的方法。没有什么方法能使你发现现实。P28-34 序言 克里希那穆提1895年出生于印度,13岁时被通神学会收养,这个学会认为克里希那穆提就是它一直宣扬的“世界导师”。克里希那穆提很快成长为一位强有力的、坚定的、与众不同的导师,他的谈话、著作不是关于某种具体宗教的,也不是针对西方或东方的,而是关于整个世界的。他坚决否认别人强加给他的救世主形象,并于1929年解散了围绕他而建立的大规模的、富有的组织,并宣布真理是无路之境,无法通过任何形式化的宗教、哲学或教派发现。 克里希那穆提终其一生都拒绝别人强加给他的所谓的导师地位。他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大批听众,但并不自封权威,不收弟子,总是以一个个体的身份同另外一个个体交谈。其宣讲的核心论点是世界的根本转变只有通过个体意识的转变才能实现。他一直都在强调有必要了解自我,了解宗教和民族主义对人类心灵的约束性与分裂性的影响。他总是强调开放心灵的必要性,因为“脑部空间蕴含着无法想象的能量”,这似乎是他创造性的源泉以及能够产生广泛影响的关键。 他坚持在世界各地发表演讲,直至1986年逝世,时年90岁。他的谈话、对话、日记和信札已被收集整理为60余本书,这套书就是根据其留下的浩繁的资料编纂而成。这套书中,每一本都集中探讨一个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亟待澄清的问题。 书评(媒体评论) 当他进入我的屋内时,我禁不住对自己说:“这绝对是菩萨无疑了”。 ——纪伯伦(Kahlil Gibran,1883-1931) 克里希那穆提是我知道的唯一能完全摒弃自我的人,和他相识是人生最光荣的事!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 ,1891-1980) 他(克里希那穆提)是我所见过的最美的人类。 ——乔治·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1950) 克里希那穆提,虽然并未标榜任何信仰,或者自创某种教法,但若以佛法看审视他的发心和言行,正如以下几位尊者所评价的那样,他是当之无愧的一代中观大师。 ——胡因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