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册(上)
缩略表
插图说明
前言
引言
第一部分 在东方的持续扩张
引言
第一章 帝国与贸易
第二章 传教
第二部分 印刷品
引言
第三章 伊比利亚文献
第一册(下)
第四章 意大利语文献
第五章 法语文献
第六章 荷兰语文献
第七章 德语和丹麦语文献
第八章 英语文献
译名对照表
索引
后记
第二册
缩略表
插图说明
第三部分 欧洲的亚洲形象
前言
第九章 奥朗则布之前的莫卧儿帝国
第十章 奥朗则布统治下的帝国
第十一章 从果阿到科摩林角
第十二章 南亚诸岛
第十三章 科罗曼德尔
译名对照表
索引
第三册
缩略表
插图说明
第十四章 大陆东南亚:马来亚。勃固、阿拉干,束埔寨和老挝
第十五章 暹罗
第十六章 越南
第十七章 海岛东南亚:西部群岛
第十八章 海岛东南亚:东部群岛与南方陆地
第十九章 菲律宾群岛和马里亚纳群岛(拉德龙群岛)
译名对照表
索引
译后记
第四册
缩略表
插图说明
第二十章 晚明时期的中国
第二十一章 清初时期的中国
第二十二章 朝鲜
第二十三章 日本
第二十四章 结语:复合的图景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索引
译后记
总译后记
在整套《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3卷:发展的世纪》中,第一册《贸易传教文献》更像是个总论,介绍17世纪西方扩张势力在贸易、传教、知识上的进展,考察了各种历史、报告、书简和游记在17世纪欧洲的出版情况和广泛传播,覆盖了伊比利亚、意大利、法国、荷兰、德国、丹麦和英国那个时代的文献。
第二册《南亚》着重研究17世纪欧洲对印度次大陆及周边地区国家的认知与想象,考察了欧洲多种语言中关于南亚的报道,尤其是耶稣会士的传教报告和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务报告。
这些文献提供了关于南亚次大陆各方面的信息,为欧洲扩张服务,为印度历史存证。
17世纪是文化大发现的世纪现实中航海充满艰险,贸易又纷争不断,出现在文字记述中的香料岛屿,却分外美好东南亚位居印度与中国之间,受两大文明与伊斯兰教文明的影响从马六甲到巴达维亚到马尼拉,欧洲人不仅熟悉那些港口城市,对东南亚内陆也有一定的了解。
第三册《东南亚》研究欧洲人对东南亚地区的认识与想象,他们的记述,第一次将东南亚带入人类整体的历史。
印度河以东的广阔亚洲地域,自然风土、人情习俗各不相同,学术界尽管已有不同著作,分别研究17世纪欧洲对亚洲不同地区国家的知识,但至今还没有任何一个人像拉赫这样做过总体研究。
第四册《东亚》专题讨论欧洲的东亚知识。对17世纪的欧洲来说,发现中国不是发现一片土地或一次发财的机会,而是发现了一种文明,一种独特而优越的政治制度与伦理思想他们习惯将中国理想化,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治理得最好、文化教养最高的国家。
《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3卷:发展的世纪》由唐纳德·F.拉赫、埃德温·J.范·克雷编写。
唐纳德·F.拉赫、埃德温·J.范·克雷编写的这套《欧洲形成中的亚洲第3卷:发展的世纪》通过梳理西方的亚洲知识和亚洲形象,分析了亚洲在欧洲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进而达到反思“西方中心论”的目的,其内容以16—17世纪的东亚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