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茶尺笺论艺事
——读吴藕汀《药窗杂谈》
吴藕汀,号药窗,该书是其子吴小汀摘自他与契友沈侗麈失散20年重逢后互通的400多封书信,选取的是其中的“谈艺”部分。
虽然每一篇都无标题,以日记体的形式呈现,但由于是与一世挚友书信往来,文字朴素平实,诚实恳切,颇为可信,于自然随意的家常之中展示了作者独到的艺术观念和艺术情怀,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知音难觅,首先令我感动的是吴藕汀与沈侗廔的友谊。根据“代序”中的记述,吴藕汀和好友沈侗麈同为嘉兴人,抗战时期,两位与程阆秋、郭蔗庭皆住嘉兴殿基湾,时有书画合作,号称“殿基四家”。后吴藕汀被嘉兴图书馆派往湖洲嘉兴堂藏书楼任职,渐与嘉兴失去联系。22年后,沈侗廑托人打听到吴的下落,于是有了长达17年的书信来往,直到沈去世。吴悼沈侗廔《邻笛词》一百阙详细记其一生的交往,另有词《金缕曲·悼契友沈侗虐》,难掩心中悲伤:“哭也何为者,叹人生、恍犹梦幻,优昙哀谢。五十年来同臭味,交谊情深不假……得恶耗、心如刀剐。纵有乌丝千万卷,意难消、那日黄昏夜。君既去,谁当写。”17年中,吴致沈的信不少于450封,沈致吴的信409封。这些书信中的诗词唱和一度还曾酿成“棹歌案”,有人指责他们通信,并要求吴毁掉沈的原信,毁前,吴将沈所有的书信全文抄录在“练习薄”上,计62本,得已保存至今。
这些书信和情谊是这本书的根基一如果不是书信,或许还会参杂更多的干扰和顾虑;如果不是知音、没有如此深厚的信任,或许这些谈话就不会如此地真实和畅快淋漓。两个有着独到艺术见地、宽阔艺术视野、坚定艺术自信,作着不懈艺术坚守与尝试但却无欲无求的老人,飞鸿传递,淡泊明志,自修自为,乐在其中,给人以扑面的好感。
谈艺,首先对“艺”得有开阔的视野,至少得阅遍天下名作,悉数历代人杰,诸熟各类风格。吴藕汀有这个条件。“我十五岁至二十五岁绘画,二十五至三十五岁是玩印,三十五至四十五是度曲,四十五至五十五是填词,五十五……”他说他起初画画并不是出于本心的爱好,但挡不住家里有很多诗词书画的名家收藏和当代大师的你来我往,耳闻目濡,浸淫沾染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自由洒脱、平静超然、不以艺术钓名沽誉更不以艺术为饭事的天生性情和现实造化又使他超脱于艺术之上,陶醉在艺术之中,唯艺术而艺术,唯艺术而谈艺术,因此真挚中肯,不事渲染,自然天成。“但求画几张画,填几首词,风花雪月,不受限制,已很可喜的了,其他无所希冀。”“现在我画画最好的条件是可以我行我素,人家说好也罢,说不好也罢,反正不是从这里去寻生活的。”“求名求利,两不相干。”这大概是对于艺术最纯粹最诚恳的动机了吧?正因为此,也才有了一种“大不吝”的洒脱和舒畅,“我不喜古人,更不喜今人,所以我不考虑‘独特偏见,一意孤行’了。任他好者好之,恶者恶之,哪管得这许多”。
但他承认自己的绘画根源“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我也曾临摹过数以百计的名家画法,不论粗粗细细,人物、仕女、山水、虫豸、翎毛、走兽,甚至乌龙、博古都尝试过,难道说我要画唐某人、王某人那样的东西吗?我是不屑为。因为我有自己的一套,不去追随任何人。”他也不主张年轻人一上来就效仿大师直奔大师而去,而是记取白石老人的告诫,“学我则生,似我则死”,“除了临本外,不必要像这个,像那个。尤其是年轻人学老年人决没有好的结果”。“名人的东西,不是处处是好,要学也要择其菁华,弃其糟粕,吸收进去,才有好处,盲目叫好,是无补于自己的。不合时宜,更不要理睬。艺术不是给人做奴隶的,否则就是亵渎了它的高贵品质。”但也不鼓励艺人就此轻浮和盲目高傲自大,“做一个艺人,对前人的作品,既要轻视,又要尊重。‘轻视’可以表达自己的能力,不做奴隶;‘尊重’是束缚自己的骄傲,帮助上进,都是有好处的。”更不主张年轻人投靠“名画家”靠“借仙气”来投机取巧,而是要花真功夫。“我总想年青人走上正规的路,不要学现在的书画界中的骗子和一班不择手段追求名利的小人。”
对于艺术,他自然有自己的独到见解。
P3-6
人生漫漫,我们本该拥有自己的一点兴味,在随处拈来的美感中沉浸和享受,徜徉在人生原本美好的调子里。这无数个专注的时刻,使生命变得丰盈而真纯。“生命是接连不断的庆祝”,“你就在你此时此地的荣耀中”,在心灵最深的深处,我们笑着,始终地笑着。很多东西,天性本具,只须观照。艺术向我开启一扇明亮的窗,使我更加清晰地看见了自性的美好,那一刻,我似乎听到了花开的声音,清澈,安然,被美充溢。
——陈艳敏
读书写字是我最内在最本能的需要,也是我生活的常态。每日清晨,当怀着冲动抱起书本潜心阅读,或趴在电脑前静心书写,内心都充满了由衷的欢喜。等女儿下课的间歇,出差旅行的舟车之上,假日的空闲里,亦是我阅读和书写的好时光。读书写字,似乎已成为自我滋养的一种方式,是自我去感受生活的美和生命花开的最自然最愉快的途径,同时亦是生命重要的一部分。曾于无数个阅读、书写、沉浸抑或冥想的刹那,体会源自生命深处的诗和音乐,平静欢愉,感恩感谢……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电脑里便散乱地堆积了很多的文字。但却从未想过出书,无数个“读着”或“写着”的时刻,只是沉浸于彼时“读着”或“写着”的欢喜,享受着“读着”或“写着”的乐趣。因为它就像吃饭和呼吸一样自然,是我“不得不做”的事。如我在书中一篇小文里所写:“无论诗歌、散文、随笔,我都不是拿它当文字去写的,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是生命和生活的本身。一切的文字都是次要的,都不过是适时适地的一个载体,重要的是那个内在的部分,以及内在不为人知的美和热爱。那些热烈的时刻你会全然忘记了形式,忘记了那是文字,是诗歌,是散文,是随笔,而你就得那么做、就得那么写而已。”今天加以挑选、整理并集纳成丛书,还是缘于一个偶然的心念和契机。
一年前,妈妈曾于闲聊中不止一次地念叨今年她和爸爸的金婚,下意识地让我觉察到妈妈对于自己的金婚原本如此重视和在意!她和爸爸结婚的这第五十年,也是爸爸因手术双下肢瘫痪在轮椅上度过的第三十个年头,如果说五十年来,他们相依相伴,不离不弃,那么三十年来,妈妈一直照料和陪伴在爸爸的轮椅旁,无论经历了多少风雨和艰辛,他们一路坚持了下来!这就是爱情吧,历经坎坷,他们脸上展现的依然是明朗而又灿烂、比健康人更健康的笑容。这笑容始终在悄无声息地鼓舞着我,或已于不经意间注入了我的血脉,不知不觉中给予了我美好的传承——他们的金婚我要献礼!这是彼时头脑中冒出的一个强烈的念头。那么什么才是我最本真、最特别的礼物呢?闭目静思,我这里仿佛只有书和文字啊!而这些文字,伴我度过了许多平静而又美好的时光,渗入着太多生命的内容。刹那问有一个声音告诉我:出本书吧——这一时的闪念,成为我下决心整理这些文字的最直接的动力。
而就在此时,我意外地接到天津教育出版社齐力老师的电话,他知道我手头有些文字,电话里表达了希望促成出版的想法,这与我彼时的心念恰好不谋而合。丛书的很多构想也正是受到了他的启发。但接下来我发现,对这些散乱的文字加以整理和归类是项大工程,仅靠早晚那一点业余时间是不够的。所以最后还是错过了齐老师要求的最佳交稿期。后来拿到我的家乡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齐老师颇感惋惜,但他还是像兄长一样无私地给予了我很多专业的意见和建议,来北京参加图书交易会时,还特地背着天津大麻花到我的办公室来看我,让我甚为感动!他让我看到一个出版人高尚的品格和本质的善良。
而山东画报出版社是我最喜欢和欣赏的出版社之一。它的文化品味和独特创意是我在日常的阅读中感同身受的,每每惊叹于它的图文并茂和清新雅致,如我读过的汪曾祺系列,淡泊的文字配以至情至性的文人小画,很显格调,曾给予我许多美好的享受。丛书在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令我由衷欢喜。这大概也是天意。
丛书的出版,得到很多前辈、老师和朋友的支持和帮助,在此由衷感谢!
特别地,要感谢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先生于百忙中特地为丛书赐序。陈先生是我敬仰的文学前辈,亦是我学习的榜样,他的点拨与教导开阔了我的视野,给予我许多新的思索和启悟,他的抬爱与鼓励赋予我前行的动力。
感谢山东画报出版社副总编梁济生女士促成丛书的出版。在泉城她的办公室里初次接触时,就让我感受到了山东——我的家乡的那一份独有的亲切和熟悉。感谢丛书的责编阚焱女士,她为丛书的出版付出了很多辛苦,我们就书的细节沟通的过程愉快而顺畅。特别是有一天,我意外地发现QQ上她的留言:“艳敏姐,我们都是真性情的人!从你的以及你摘录的文字里,我居然体会到了一种久违的闲暇享受,在忙乱得一塌糊涂的日子里,突然静下来了,慢下来了。谢谢你的这些我‘不得不看’的文字。”这留言让我感动!这缘于文字的相知相遇神奇而美妙。
还要感谢我的国画老师喻文军先生,国画给我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喻老师的耐心传授和启蒙使我永远受益,书中不少插画得到喻老师的悉心指点。感谢北京大学焦墨焦彩艺术文化研究与应用课题组组长袁江先生,他对丛书的出版也给予了特别的热情和关注。
更要感谢我的父母,他们的养育和熏染,使我从小养成了读书、写字的爱好和习惯,并在我的性格、人生和文字中注入欢乐的气象。为他们的金婚献礼,是我整理、出版这些文字最直接的动力,也是对懒散的我最有力的督促与激励。感谢身边,我的爱人和女儿,他们是最了解和支持我的人。感谢他们给予了我许多自由、安闲的时光,幸福温暖的陪伴和执着持久的爱。每日清晨,当他们还未从睡梦中醒来,我捧起书本、敲打键盘或信笔涂鸦的时刻,我的内心都是幸福和安稳的。
感谢期待丛书出版的所有亲朋好友!以及出版社为丛书的出版付出了辛苦的所有老师和朋友。
最后,还要感谢亲爱的读者朋友,以书籍为载体的邂逅或是最为神奇、最为美妙的邂逅。感谢冥冥之中这神秘的机缘,让我们穿越时空,在文字里相遇。在写下和整理这些文字的每一个时刻,我都怀着无比的虔诚,本着开卷有益的思想,总是试图从人文和审美的视角撷取每本书的精华,怡养身心——衷心希望我的分享也能对您有益。
这四本读书随笔,虽然只是我电脑里众多文字中的一小部分,但有机会与读者见面是幸福的。然而,当怀着欣喜与感恩将它奉献给读者的此时,我的内心亦充满了惶恐,因为深知自己阅历浅薄,学养不够,很多文字是跟随直觉和内心的率性而为,难免会有错误、偏颇或纰漏。所以在此,我也恳请各位前辈、老师、朋友多多包涵,并请大家不吝赐教、批评指正!
抬眼窗外,让我欣喜的是,在它即将诞生的时刻,已是舂暧花开。
陈艳敏
2014年3月,北京家中
迷人的抗争
——序陈艳敏“书文化”系列丛书
“读图时代”的提出,好像就是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老照片》开始的。出版之始,意气洋洋的出版者,充满了把握大众文化发展先机的自豪。应该说,在转型的中国,在不断寻觅与探索文化发展思路的中国,“读图时代”的提出确是具有挑战的一笔。当然,如同上个世纪20—3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大众文化批判”和“大众文化辩诬”之争至今不衰一样,在中国,纷争也渐渐由此发展起来。话题早已由“读图时代”扯到了“影视时代”“电玩时代”以及许许多多高新科技产品“攻城略地”的现实……忧心忡忡的读书人传递出更多的不安——从大众文化的流行所掀起的“娱乐至死”风潮,从电视、网络文化的繁盛对经典阅读的挤压,从文字阅读的失缺而导致的人类想象力和情感意境的覆没……几乎所有曾经在西方文化批判浪潮中出现过的预言,似乎已毫厘无失地在中国大地上重演着。
我对流行文化并无偏见,甚至对电视、网络等高科技的发展充满了敬意。且不说传媒的进步无不意味着民主的进程。单就人的文化权利而言,那些健康无害的、娱乐身心的大众文化产品,对民族性格的养成、社会风气的引导、健康快乐生活方式的铸造,功不可没。但我们又不能不面对这样一个现实,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公交车里,手不释卷的中国人,还曾成为外国记者艳羡的风景,三十年后,公交车上、餐桌前,竞已幻化出一个个沉湎于iPad或手机短信、微信的身影。这使我想起二十几年前在日本电车上看到的一幕:飘挂于车厢的漫画,车厢里的站客们,津津有味地观赏着那些漫画,时不时发出傻傻的笑声……当时就想,天天浸泡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难怪世界讥讽你们成了“经济动物”!
看今天的中国,当然不能只看拥塞在名品店里一掷千金、颐指气使的“土豪”们,不能只看蜂拥于旅游景点,高声大嗓、举止无忌的游客,也不能因为金字塔上“到此一游”的涂刻,使我们对本民族素质的评价落入自暴自弃的深渊。
但我们真的不能不为本民族越来越少的读书量而惭愧。“浅阅读”的流行,使我们不能不对本民族精神风骨、情感深度和审美格调的前景,抱以更多的忧虑。
这就是当陈艳敏女士把厚厚的四摞书稿摆在我面前的时候,令我吃惊,又使我倍感欣慰的原因。
一位“痴书”之人,把自己读书的感悟与大家分享。这些感悟,并不深奥,但欢喜由衷。我注意到,从1998年9月读加缪的《置身于阳光和苦难之间》,到2014年2月读胡兰成的《今生今世》,再到今日四本读书随笔的结集出版,这中间竟有着十六年的时间跨度。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十六年甚至更长的时问里,艳敏女士始终在坚持阅读,并不问断地把它写成文字。阅读和写作时那种“心怀欢喜”的境界,是不能不感染我们的。使我们沉迷的,还有她多年读书养成的思考特色,这些构成了一个阅读者和言说者的个性魅力——她长于从众多经典著作中汲取精华,又自觉地与一般的读书笔记区别开来,更注重捕捉书中的精神气质和文化内涵,加以优雅的语言,准确地表达内在的心得与感受,向读者呈现人文之美、文化之美,给读者传递从容、沉稳、专注状态下的阅读体验。“腹有诗书气自华”,这种经过了时间滴注和书籍熏染的迷人气息,在浮躁的当下,将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将吸引更多人成为读书之人、迷书之人。对熙熙攘攘的当下,可谓之“迷人的抗争”。
“书话”之体自古有之,辑选有鲁迅、周作人、郑振铎、阿英、唐瞍等人的近代书话丛书,也曾读过。“书话”与“书评…读书随笔”,虽有内容的交叉,但在文体上还是略有不同的。前者更具书卷气和考据风格,后者则更重思想的阐发、情感的共鸣,触类旁通的感喟。“读书随笔”类的书籍,近年时有所见,但成如此规模者并不多。我很欣赏山东画报出版社策划这套“书文化”系列丛书时,对大众文化时代阅读心理的关照。它从四个方面,展示了好书对人类精神滋养的不同角度:《书与人:随遇而读,自在欢喜》以众多爱书人与书的不解之缘,致力于人类精神文化的价值传承,展示经典对于人生的恒久魅力,以及灌注于生命深处无法泯灭的人性光辉;《书与城:家的记忆,生命的河》通过萃取众多作者羁旅作品中的精华,展示不同城市、不同地域的风采特色、山川景致和人文内涵;《书与生活:锦上添花,生活很美》通过对烹茶煮饭、莳花弄草等生活类书籍的阅读和理解,讲述居家生活中的人和事以及文人雅士的闲情逸致,向读者呈现浓郁的生活之美、情趣之美;《书与艺术:为美而生,与美同在》从艺术欣赏的角度,通过诸多艺术大家对音乐、绘画、舞蹈等的亲身讲述以及作者的感悟,将读者带入艺术类书籍所独具的艺术氛围与境界,领略伟大的艺术精神、艺术情怀和艺术特质。从总的格局不难看出,出版者既吸收了当下文化界思想论辩的成果,追求丛书的品位,又保持着此前早已呈现的对大众阅读的尊重。这恰恰从一个角度证明,思想的活跃与论争,无论对论争的哪一方,也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大有裨益的。
是为序。
全国政协常委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建功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九日
陈艳敏所著的《书与艺术(为美而生与美同在)》为“书文化”系列丛书之一,是围绕“书与艺术”展开的读书随笔,分为“书与艺术”“艺术与我”两辑。从艺术欣赏的角度,通过诸多艺术大家对音乐、绘画、舞蹈等的亲身讲述以及作者对身边艺术的感悟,将读者带入艺术类书籍所独具的浓厚的艺术氛围,体验至美的艺术境界,领略伟大的艺术精神、艺术情操和艺术精髓。
《书与艺术(为美而生与美同在)》内所涉及图书多为国内外现当代著名文学家和艺术大家的艺术随笔和散文经典,作者包括张大千、潘天寿、刘海粟、徐悲鸿、黄苗子、王国维、朱光潜、胡适、肖复兴、余华、陈丹青、蒋勋以及梵高、尼采等,字里行间渗透着高雅的文化格调和艺术品味。
“书文化”系列丛书主要从人、城、生活、艺术等角度全面展示了书籍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好书对人类的精神滋养。
陈艳敏所著的《书与艺术(为美而生与美同在)》从艺术欣赏的角度,通过诸多艺术大家对音乐、绘画、舞蹈等艺术形式的亲身讲述以及作者感悟,将读者带入艺术类书籍所独具的艺术氛围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