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别(精)》是止庵直书生死之作,身历至亲的离去,沉淀三年后,首次以散文的形式,将对生死的感悟与思考诚恳地诉诸笔下。不再是单写他人之事,而是叩问众人都要面对的生死课题。
感怀淡远绵长的亲情离别,以清淡沉静、哀而不伤的文笔,记录相隔不相绝的平淡亲情。“我们面对死者,有如坐在海滩上守望退潮,没有必要急急转身而去。”作者的文字干净超脱,细节的撷取不落窠臼,富于温度,读来动情而不滥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惜别(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止庵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惜别(精)》是止庵直书生死之作,身历至亲的离去,沉淀三年后,首次以散文的形式,将对生死的感悟与思考诚恳地诉诸笔下。不再是单写他人之事,而是叩问众人都要面对的生死课题。 感怀淡远绵长的亲情离别,以清淡沉静、哀而不伤的文笔,记录相隔不相绝的平淡亲情。“我们面对死者,有如坐在海滩上守望退潮,没有必要急急转身而去。”作者的文字干净超脱,细节的撷取不落窠臼,富于温度,读来动情而不滥情。 内容推荐 《惜别(精)》是止庵在母亲故世三年后,经历涓滴沉淀,凝练而成的生死体悟。 全书共有六部分,以母亲的离去为起点,片断式地向回追溯。母亲生前的日记和书信,与作者的回忆和思考两相交替,形成两种对立却彼此依存的书写状态。母亲留下的手泽,充满亲人相处时的温暖细节:最常做的那道红菜汤,与“我”一起看过的电影,病重时吃下的那枚小布丁……这些事情平凡微小,却感人至深,是生之存在的切实印记。 由此,作者在众多生死论说中上下求索,呈现出从死看生的独特角度:死是一个人的终局,令故去者成为一种“曾经存在”;死也是众人的终局,令所有生者成为中途正在逝去的“在死者”。作如是观,我们可以获得另外一种眼光,由他及己,重新思索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生死大问。 目录 第一部分 存在与不存在 第二部分 曾经存在 第三部分 在死者 第四部分 不存在之后的存在 附记梦 第五部分 向死而生 第六部分 留影 试读章节 还是那封贺卡。收到后我的第一反应是:新的一年即将到来,而我的母亲已经不在了。她再也没有以后的日子了。 从前读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著《癌病房》,译后记写道:“索尔仁尼琴本人在流放地患过癌症,可是他申请到外地就医的报告隔了好几个月才获批准。当他勉强来到乌兹别克共和国的首都塔什干时,几乎已经奄奄一息。经过三个月的激素与深度爱克斯光治疗后,他才病愈出院。这次住院积累了《癌病房》的素材。”索尔仁尼琴后来又活了五十多年,假如他因癌症就此死去,《伊凡一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古拉格群岛》、《红轮》等等作品根本就不存在,——从某种意义上讲,“索尔仁尼琴”根本就不存在。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加缪。一九六。年一月四日加缪死于车祸,终年四十七岁。在他的皮包里发现了末完成的《第一个人》手稿。该书中译本序说,加缪四十四岁时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怕自己被过早地盖棺论定,怕别人误以为自己的创作生涯已到此结束,而实际上他的创作高峰还远未到来。他有一个庞大的计划,即被他自己称之为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式的巨著,为此他已酝酿了二十多年,他深知那才是自己真正的作品。然而历史偏偏显得如此冷酷,不论作者也好,还是读者也好,不管你愿不愿意,没有结束的也不得不结束了,他只留下这部一百四十四页的残稿,题目叫‘第一个人’。”我读《第一个人》时感到正如译者所指出的那样,“书中有不少疏漏之处,小说的结构不完整,故事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也显得松散”,而这些可以归结为一个词:“不幸”。 在此提到这两件事未免扯得远了。我的意思是,一个人的死与不死,死期的提前与推后,所导致人生内容的减少与增多,所有后果,最终完全由这个人自己来承担,犹云“活该”是也。天地间之大不公平,恐怕莫逾于此。 《庄子》称之为“命”。“命”未必是先验的,而是对于存在中的某一部分的认识。如: “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德充符》)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大宗师》) 也就是说,人对此既不能预知,亦无从左右,那么只好作为前提接受下来。如果真能做到这一点,至少是得道的初步了。是以《德冗符》云: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 《天运》更云: “圣也者,达于情而遂于命也。” 我曾在《肖斯塔科维奇回忆录》里看到一段古代的祈祷文: “主啊,请赐给我力量去改变能够改变的事物。主啊,请赐给我力量去忍受不能够改变的事物。主啊,请赐给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的差别。” 说来与《庄子》是同样意思,尽管表面看来,略有积极与消极之别。肖氏说:“对这段祈祷文,我有时候喜欢.有时候憎恨。虽然我的生活已临近结束,可是我既没有这种力量,又没有这种智慧。”我觉得那祈祷文始终只能心中默诵.及至开口,就是承认自己无法做到。孟德斯鸠临终说“帝力之大.正如吾力之为微”亦系此意,然止是陈述事实而已。我把这意思写进r我的《云集》的序,那是在母亲刚刚生病之际。 人无不死,所活的年岁却有长有短.这似乎影响着对于“死”的评估。有个“天”字,与“寿”相对。《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刘备遗嘱云: “人五十不称天,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 …… P10-12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