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菁菁所著的《最美的翻译》旨在“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器物发明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美的翻译/最美中国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杨菁菁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杨菁菁所著的《最美的翻译》旨在“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器物发明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 内容推荐 杨菁菁所著的《最美的翻译》旨在介绍那些唯美的翻译文字,以作品介绍为主,彰显不同语种文字在转换中爆发出的思想的力量。 《最美的翻译》精心选择了50多篇精关翻译进行赏析,从托尔斯泰、契诃夫、塞万提斯、卡夫卡、巴尔扎克、塞林格的小说,到莎士比亚、普希金、艾吕雅、纪伯伦、叶芝、泰戈尔的诗,作品类别涵盖小说、诗歌、戏剧、童话、散文等,力求为读者展示不同语言带来的文学的关。 一部小小的翻译史,勾勒出一幅幅相遇的风景,架构起一条条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目录 英国文学 在阴沟里,依旧仰望星空 T0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 莎氏无尽,译也无尽 成为简·奥斯丁 当我们都老了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用镜头的魅力开启《尤利西斯》之旅 简·爱——一股清新的空气 美国文学 爱伦·坡的“死亡美学” 董乐山的《西行漫记》:一次令人愉悦的阅读 《老人与海》:可以被毁灭,不能被打败 《乱世佳人》——不完美的人格魅力 趁那麦田,还剩一抹金色 阅读的乐趣在于解开谜底 我还年轻,我还渴望上路 美国文学中最漂亮的演讲 对惠特曼的“复现”:形似才能神似 艾米莉·狄金森:简洁的爱和喜悦 希腊语 最美是希腊情怀 从神明开始 以神明结束 法语 《情人》:在模糊不清中抵达真相 60岁的“第二性” 挂在历史的钉子上 江声浩荡的序幕 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 《小王子》:把故事讲给大人听 普鲁斯特:长而缠绵的意味 艾吕雅:一切出于爱 德语 《浮士德》:认识你自己 《格林童话》:幸福到老的结局如此诱人 《秋日》:一首美到无懈可击的诗 卡夫卡:悲凉恐惧与悖谬 西班牙语 《堂吉诃德》在中国之争 洛尔迦:他的诗点亮了谁 马贡多的孤独 生命是一首情诗 意大利语 关于《神曲》的那些往事 《看不见的城市》:语言消散在无边的海洋里 俄语 从不给一个温暖的结局 安娜:一个美丽女人之死 对普希金生命质感的传递 日语 《黄昏清兵卫》的人间烟火 《挪威的森林》:对青春的祭奠之作 古雅的哀伤,缓慢的回味 《雪国》的虚无与寂静 其他 《先知》:东方赠给西方最好的礼物 生命因何丰盛而完整 《飞鸟集》:心底流淌出来的佳作 政治、爱情、战争和风景 与爱有关的虔诚与忠贞 文明的传递(代后记) 试读章节 在阴沟里,依旧仰望星空 《夜莺与蔷薇》 王尔德著 巴金译 译文 等着月亮升到天空的时候,夜莺便飞到蔷薇树上来;拿她的胸脯抵住蔷薇刺。她把胸脯抵住刺整整唱了一夜,清澈的冷月也俯下头来静静听着,她整整唱了一夜,蔷薇刺也就刺进她的胸膛,越刺越深,她的鲜血也越来越少了。 她起初唱着一对小儿女心里的爱情,在蔷薇树最高的枝上开出了一朵奇异的蔷薇,歌一首一首地唱下去,花瓣也跟着一片一片地开放了。花起初是浅白的,就像罩在河上的雾,浅白色像晨光的脚,银白色像黎明的翅膀。最高枝上开花的那朵蔷薇,就像一朵在银镜中映出的蔷薇花影,就像一朵在水池中映出的蔷薇花影。 可是树叫夜莺把刺抵得更紧一点。“靠紧些,小夜莺,”树大声说,“不然,蔷薇还没有完成,白天就来了。” 夜莺便把蔷薇刺抵得更紧,她的歌声也越来越响亮了,因为她正唱着一对成年男女心灵中的热情。 一层娇嫩的红晕上了蔷薇花瓣,就跟新郎吻着新娘的时候,他脸上泛起的红晕一样。可是刺还没有达到夜莺的心,所以蔷薇的心还是白的,因为只有夜莺的心血才可以把蔷薇的心染红。 树叫夜莺把刺抵得更紧一点。“靠紧些,小夜莺,”树大声说,“不然,蔷薇还没有完成,白天就来了。” 夜莺便把蔷薇刺抵得更紧,刺到了她的心。一阵剧痛散布到她全身。她痛得越厉害,越厉害,她的歌声也唱得越激昂,越激昂,因为她唱到了由死来完成的爱,在坟墓里永远不朽的爱。 这朵奇异的蔷薇变成了深红色,就像东方天空的朝霞。花瓣的外圈是深红的,花心红得像一块红玉。 可是夜莺的歌声渐渐地弱了,她的小翅膀扑起来,一层薄翳罩上了她的眼睛。她的歌声越来越低,她觉得喉咙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于是她唱出了最后的歌声。明月听见它,居然忘记落下去,却只顾在天空徘徊。红蔷薇听见它,便带了深深的喜悦颤抖起来,张开花瓣去迎接清晨的凉气。回声把它带到山中她的紫洞里去,将酣睡的牧童从好梦中唤醒。它又飘过河畔芦苇丛中,芦苇又把它的消息给大海带去。 “看啊,看啊!”树叫起来,“现在蔷薇完成了。”可是夜莺并不回答,因为她已经死在长得高高的青草丛中了,心上还带着那根蔷薇刺。 赏析 王尔德的一生似乎就是个巨大的悖论。这位与萧伯纳并称的英国才子,曾经声名狼藉,还服过苦役。然而,博尔赫斯提到王尔德时如是说:“千年文学产生了远比王尔德复杂或更有想象力的作者,但没有一个人比他更有魅力。无论是随意交谈还是和朋友相处,无论是在幸福的年月还是身处逆境,王尔德同样富有魅力。他留下的一行行文字至今深深吸引着我们。” 《夜莺与蔷薇》是个美丽而伤感的童话,巴金翻译这篇童话是在1942年。根据巴金1947年写的《快乐王子集》的后记,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就产生了翻译王尔德童话的念头。1942年,他在重庆翻译了《快乐王子》,在成都翻译了《夜莺与蔷薇》。然而他并不满意自己的译文。1944年,湘桂战争中桂林的大火烧毁了他的住处,译文也变成了灰烬。 1946年,巴金重新开始了翻译工作,当年10月,他基本译好了王尔德选集的第一册《快乐王子集》,里面就包括这篇《夜莺与蔷薇》。 阅读这篇译作给人的感觉是惊心动魄的,王尔德的原著之美当然无须争辩。L·C·英格列比称赞王尔德的童话“表现得精彩绝伦,丰富的想象给每篇故事都装饰了珠玉”。作者有驾驭文字的能力,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深思熟虑以后写出来的,但同时却有自发的动人力量。这种美主要表现在作者想象之新鲜、奇特,用词之熨帖、干净,结构之精巧、细致。整个选段层层递进,如行云流水。洁净清新的语言背后有对人生、对世界深深的思考,以及由此思考带来的忧伤。 巴金这样写道:“我不是王尔德童话的适当的翻译者,我的译文只能说是试译稿,他那美丽完整的文体、尤其是他那富有音乐性的调子,我无法忠实地传达出来。他有着丰富的辞藻,而我自己的字汇有多么贫弱。” 巴金其实有些自谦了。就意境而言,他的译文忠实于原文。小小的鸟儿在月光下,用音乐和心上的血染红了一朵蔷薇,给年轻学生,用来邀请他所爱的女子跳一夜的舞。夜莺相信爱情比生命更可贵、比博学还要聪明、比权力更为强大。在夜莺那里,爱情是一种信仰和理念,但年轻学生的爱情却是现实的遭遇,他发现的是“爱情是多无聊的东西”,把夜莺用生命换来的蔷薇丢到街上去,蔷薇落进路沟,被车轮从它身上碾了过去。 伦敦阿德莱德街的王尔德雕像下,刻着他的一句话:“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夜莺与玫瑰》尽管是个悲剧,但向往的仍是忠诚。这篇译文距今已有近70年,但读来丝毫没有隔阂感,有一种天然清新之美。P2-4 序言 一直以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时间上说,是在明朝之前的。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清明理性的孔孟之道。崇尚自然、游离社会的道学,作为主流思想的补充,与儒学一起“相辅相成”、“一阴一阳”,使得社会主流思想具有强大活力。从总体上来说,中国文化的源头,无论是周公、老子、孔子,还是后来的诸子百家,比如说孟子、苟子、庄子、韩非子、墨子等等,都对人生保持清醒、冷静的理性态度,保持孔子学说实践理性的基本精神,即对待人生、社会的积极进取精神;服从理性的清醒态度;重实用轻思辨、重人事轻鬼神的思维模式;善于协调,讲究秩序,在人伦日用中保持满足和平衡的生活习惯……中国文化的源头如此,决定了汉民族的心理结构和精神走向,包括汉民族理想追求、文化风格以及审美倾向。 中国文化在明朝之前,占据社会主流的,是高蹈的士大夫精神。最显著的表现在于:遵从天地人伦之间的道德,有高远的理想,讲究人格的修炼,反对人生世俗化,鄙视犬儒的人格特征。比如说孔子,从他的言语来看,更像是倡导一种人生价值观,追求人生的美学意义。又比如说庄子,他的学说,不像是哲学,更像是一种生活美学:道是无情却有情,看似说了很多超脱、冷酷的话,实际上透露出对于生命、本真的眷恋和爱护,要求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功利是非,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以达到安详和宁静,让自我与整个宇宙合为一体。这种贯穿着士大夫精神的人生价值观,让人忘怀得失摆脱利害,超越种种庸俗无聊的现实计较和生活束缚,或高举远慕,或怡然自适,或回归自然,在前进和后退中获得生活的力量和生命的意趣。这就是中国历代士大夫知识分子一以贯之的艺术清洁精神。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曾经说:“在艺术上,他们(中国人)追求精美,在生活上,他们追求情理。”这是说到关键了。 中国人的生活哲学就是如此,一方面高旷而幽远,另一方面也连着“地气”,是自发的浪漫主义和自发的经典主义的结合。道家是中国人思想的浪漫派,儒家是思想的经典派。当东汉年间佛教传入之后,这种以出世和解脱为目的的宗教体系遭到了儒学和道教的抵抗,从而消解了印度佛教中很多寡凉的成分。经过“中庸之道”的过滤,其中极端的成分得到了淡化,避免了理论或实践上的过火行为。也因此,一种中国特色的佛教观产生了,佛教在中国更多变身为“生活禅”,变成一种热爱生活创造人生的方式。中国人一方面避免了极端的“出世”之路,另一方面,由于心灵的滋养、美智的开发,使得东汉魏晋,包括后来的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以及唐宋元产生了很多高妙的艺术,“艺术人生”的观念也随之如植物一样葳蕤生长。可以说,这些朝代,是中国最具审美价值、最开人们心智、也最出艺术珍品的年代。也因此,很多艺术种类都在这个阶段达到了高峰,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它们洋溢着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境界高远,洁净空旷,如清风明月,如古松苍翠。从审美上看,由于存有或明或暗的观照,存有人格与事物的交融,主题得到了提升,感悟与生命同在,境界与天地相齐,一种深远的“禅意”油然而生……从总体境界上来看,这一阶段的各类艺术形式,达到了各自的高峰。它们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精髓的。 中国的艺术精神到了明清之后,有低矮化的倾向。明清以后,由于社会形态的变化,专制制度进一步严酷;加上统治者出身和教育的局限,以及愚民政策的目的,整体文化和审美呈低俗化的倾向,社会和人生的自由度越来越窄,艺术的想象空间越来越逼仄,艺术作品的精神高度下降。随着“程朱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推行,人们的想象力、创造力被扼制,审美弱化,艺术更趋“侏儒化”、“弱智化”。大众普罗的喜好抬头,刚正不阿的风骨软化,崇尚自由、自然、提升的审美精神也在丧失。不过尽管如此,在明清时代的中晚期,那种崇尚自然、物我两忘的高贵精神仍时有抬头,一批有着真正艺术精神的独立艺术作品或有出现。尽管如此,士大夫精神已不是艺术美和生活美的主旋律,它只是一种空谷幽兰的生命绝响。 近现代之后,由于社会动荡,战乱连连,再加上西方现代化所导致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的渗入,中国的文学艺术遭到了进一步摧残,传统的艺术精神更进一步沉沦。艺术的政治化倾向、实用主义倾向和世俗主义倾向抬头,这直接导致了真正的艺术精神缺失,艺术的品位下降,高蹈精神向世俗俯首,自然和自由变身为功利和实用,士大夫精神更是变身为犬儒主义。中国近现代上百年的屈辱和战乱,更使得中国自古以来高洁的审美观变得扭曲和肤浅:黄钟大吕变成田野俚语,布衣青衫变成了披红挂绿,古琴琵琶变成了锣鼓鞭炮,洁身自好变成了争相取宠,安详宁静变成喧哗骚动,幽默风趣变成庸俗不堪……如果说是与非,美与丑是人类最基本标准的话,那么,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基本标准都在丧失,很多人已分辨不了是与非,也分辨不了美与丑。“文革”时期八个脸谱化的样板戏在左右着中国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而到现在,似乎是一场“群魔乱舞”的电视春节晚会代表着最高艺术水准。这样的现象,又何尝不令人扼腕叹息! 如果说中国当代教育存在着诸多问题的话,那么,以我的理解,当代教育最大的失败,甚至不是传统丢失、精神扭曲以及弱智低能,而是在美育上的缺失。这一点,只要观察我们周围的人们,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我们的周围,到处都是对于生活没有感觉,对于美丑没有鉴别的人。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功利,只是物质,只是金钱,只是对美丑的弱智的鉴别和判断。这些人不仅仅是一些教育低下的人,甚至,一些貌似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是这样——他们虽然拥有很高的学历,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美丑的辨别力,以及对于艺术、心灵的觉察力、感悟力和理解力上,同样表现得能力低下、缺乏常识。这样的现象,实际上是我们多年以来的教育缺乏美育,缺乏精神导向的结果。一个人的审美,是与道德和智慧联系在一起的,审美的缺失,实际上也是道德和智慧的缺失。一个对美缺乏判断力的人,很容易在人生中缺乏动力和方向,也很容易被民族主义、法西斯主义、极端主义、工业主义所奴役,成为过度现代化的牺牲品。在很多时候,这种人不可能是一个丰富的生命,只是一架精神匮乏的机器。 现在,这一套由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精心组织的“最美中国丛书”,似乎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寻根”和美育上的缺失。该丛书旨在“重建中国优美形象,重构华夏诗意生活”,通过对古代思想、伦理道德、文学艺术、风景民俗、器物发明等的重新梳理,重新发现中国特有的美,倾情向世人推介这种美,以期真正的美得到传承。这套书知识精准,图文并茂,力求童趣与大美的融合,悦目和感人的统一。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这一套书,应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最起码它可以让人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最美,什么是中国真正的美。继第一辑十本书受到业界、读者的广泛好评之后,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又趁势推出第二辑“物华灼灼”和第三辑“文质彬彬”,加在一起又有20本,这两辑丛书在第一辑相对比较宏大叙事的基础上,着力聚焦中华文化的细节之美,视角更为开阔,叙述更为细腻。无疑是值得期待的。 上个世纪初,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曾经提出过著名的“五育并举”教育方针,“五育”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其中,美感教育尤其有特色,蔡先生还以“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闻名于世。在蔡元培看来,美育是宗教的初级阶段,对于没有宗教传统的中国人来说,美育教育是一种基础,并且相对宗教,美育更安全,更普及,也更为人接受。通过美育,可以培育出道德是非的基础,培育出向上的力量。虽然蔡元培的这一观点引起过一番争论,但对于一个人来说,有美的熏陶,有对于美丑的正确判断,怎么都不能说是一件坏事。并且,美与是非,与善恶,与道德,与人类的心灵,与这个世界的根本,是联系在一起的。以对美的判断和感知为出发点,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国文化,了解中国人曾经的艺术生活,了解一个民族的内心世界;从而进一步了解世界,了解世界的规律,与身边的一切做到和谐相处,都是大有好处的。 也许,这套书的意义就在于此。 后记 文明的传递 傅雷先生说过,理想的译文仿佛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从这句话不难解释翻译之艰——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语义转换,它是文字灵魂的投胎转世。对于语言和文本来说,一次翻译的过程宛若一次再创作,无异于创作者和译者的一次共谋。上帝创造了巴别塔,沟通从来都是人类的困境,在层层转换的过程中,文字的美在一层层的“失”。其实容易理解,每种文字的精魂都在洞烛幽微之处。比如说将唐诗翻译成英语,“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句诗怎么译?“无端”该怎么译?想要有顿、有格、有韵,几无可译。 所以说,翻译家都是伟大的。人们读一本书,鲜会关心译者是谁。出版商也不会费心去介绍译者,最多一个“著名翻译家”了事。至于如何“著名”,谁也不知道。然而,近百年来,中国出过一批数量巨大的伟大译者。例如袁可嘉、穆旦、王道乾,他们本身都是了不起的诗人和作者,出于一代人的命运,这些伟大的诗人们被迫停止创作,将全部才情转向翻译,以另一种方式留下了黄钟大吕的文字,影响了王小波等一代作家。于是文化以这种方式得以曲折传递,不曾断层。 我们要深深感谢这些译者留下的宝贵译文。文字是可贵的,哪怕文明消亡肉身毁灭,文字仍可在微弱的时空深处,传递出曾经的信息。通过文字的转换,我们得以理解其他的文明,不至于如此孤单。很喜欢圣一埃克苏佩里,马振聘先生的翻译非常优美。圣一埃克苏佩里是位飞行员,除了写过著名的《小王子》外,他还是第一个从航空角度探索人生与文明的作家。从高空中才能看到,人类生存在一个大部分是山、沙、盐碱地与海洋组成的星球上,生命如同瓦砾堆上的青苔,在夹缝中滋长,文明如夕阳余晖般脆弱,火山爆发、海陆变迁都可以使它毁灭无遗。但是,尽管生命如此脆弱,圣一埃克苏佩里却写道,他在黑夜中期待黎明,在满天乱云中向往中途站,在璀璨星空中寻找自己的星球——那是生的喜悦。萨特把圣一埃克苏佩里的《人类的大地》称作存在主义小说的滥觞,海德格尔也把《小王子》看做是最伟大的存在主义小说。圣一埃克苏佩里告诉我们,人的价值终究是后天获得的,人生归根到底不是一件上天赐予的礼物。 所以才有那些伟大的译者,在清苦的翻译工作中寻找人生的价值:在暮年翻译《尤利西斯》的萧乾夫妇、晚年病中发愿从古希腊文翻译《伊利亚特》的罗念生、耗费37年光阴翻译莎士比亚的梁实秋,还有在贫困、疾病、饥饿中译莎的朱生豪、用生命译出《神曲》的田德望……他们本身都是了不起的大家,将智慧凝结在了文明的传递之上。这些最美的译文,穿越语言、种族、时空的重重藩篱,在人们的舌尖吟哦。当念到“使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时,你会想到,这本不就是句汉语的诗吗?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