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年袁家(袁世凯及杨氏夫人后裔百年家族史)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碧蓉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看尽袁世凯家族和中国社会的百年沧桑,展读袁氏一脉四代人的曲折往事与珍藏影像!

《百年袁家(袁世凯及杨氏夫人后裔百年家族史)》(作者:王碧蓉)全面展示了袁世凯及其杨氏夫人后裔的百年家族史,逐次讲述袁家四代数十人的人生故事,或平凡或跌宕,汇聚一起时便自然映照出袁氏一脉的百年沧桑。

内容推荐

“祖父袁世凯,我们五姊妹都没有见过,但是他带给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真是百年沧桑一言难尽。”

这里讲述的袁世凯,不在于结束帝制、走向共和的乱世枭雄,不在于复辟帝制,而是重点展现“家庭中的袁世凯”和“袁世凯的家庭”——一个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的袁世凯,一个孝子,一个有10位夫人的男人,一个有32个子女的父亲,以及袁世凯的五夫人和他们数十位后裔的人生轨迹。

在袁世凯离世的这一百年里,他为他的子孙留下了什么?袁家的第二、第三、第四代,跟多数中国人一样,历经民国乱世、日军侵华、国共相争、共和国诞生、“反右”、“文革”及改革开放……身为袁氏后人,家族的背景对他们来说是福是祸?

王碧蓉编著的《百年袁家(袁世凯及杨氏夫人后裔百年家族史)》全面展示了袁世凯及其杨氏夫人后裔的百年家族史,逐次讲述袁家四代数十人的人生故事,或平凡或跌宕,汇聚一起时便自然映照出袁氏一脉的百年沧桑。这也恰是百年中国历程中一卷镜像。在杨氏夫人这一支的后裔中,有民国著名的民族企业家袁克桓,有多位人民教师,有海外创业者,有政协代表,有普通的企业管理人员,也有艾美奖获得者,还有建筑师、神甫、画家、诗人、音乐家……

《百年袁家(袁世凯及杨氏夫人后裔百年家族史)》中同时展示有179幅珍贵的影像图片,从袁世凯到他的五世玄孙,构筑了一道百年袁家人物群像的专题长廊,带我们重新认识袁家后人眼中的祖辈以及他们对家族身份的认知,感慨袁世凯后裔鲜为人知的往事。

目录

袁世凯家族世系表

袁氏五姊妹寄语读者

第一代 袁世凯和五夫人杨氏

第一章 袁世凯:为人、为夫、为父

 一个人和一个国家

 一个男人和十位夫人

 一个父亲和三十二个儿女

第二章 袁世凯第五夫人杨氏

 天津籍贯考证

 十七岁嫁给袁世凯

 袁世凯的“女管家”

 严母的四条规矩

 “不要从政”的遗训

 隆重葬礼和荒凉墓地

 民国第一家庭女性

第二代 袁世凯和五夫人杨氏的子嗣

第三章 袁世凯六子袁克桓

 成长时代与父亲的升迁起落

 师从严修

 留学英国

 北海静心斋的生活

 匹配婚姻

 北方实业巨子

 抗日战争时期的立场

 “三反”、“五反”守法户和公私合营响应者

 民国实业家的居住理念

 儿女心目中的父亲

第四章 袁世凯六儿媳陈徵

 江苏巡抚陈启泰之独生女

 一专列的陪嫁

 宰相肚里能撑船

 “文革”幸免于难

 唐山大地震的震动

第五章 袁世凯八子袁克轸、九子袁克久和十一子袁克安

 袁世凯八子袁克轸

 袁世凯九子袁克久

 袁世凯十一子袁克安

第三代 袁世凯五夫人杨氏的孙辈们

第六章 袁克桓长子袁家宸和妻子王家瑢

 长子长孙

 “勤朴忠诚”

 金童玉女,政治联姻

 1949年前后:官费留学和归国

 粉笔生涯终其一生

 学识渊博的通才

第七章 袁克桓长女袁家英和丈夫李国元

 豪门长女与金融巨子结缘

 在离去与道别之间

 六十年代移民美国新大陆

 大姐风范

 故乡情不了情

 名媛的兴趣爱好

第八章 袁克桓次女袁家苮

 两个母亲的爱

 财会高材生热衷演话剧

 “四清运动”与豪门千金

 定居美国周游世界

第九章 袁克桓三女袁家蕖和丈夫陈伯勇

 奶奶的宠儿

 最后的辅仁大学家政系学生

 夫妻比翼

 “文革”遭难

 远走重洋

第十章 袁克桓四女袁家菽和丈夫诸葛瑞

 十二年轮回的猴

 通往建筑师之路

 是贵族也是平民

 “文革”升级,大难之中显豪气

 不寻常的调职

 设计天津南市食品街的日夜

 以袁家人的名字温暖知识分子的心

 亲情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

第十一章 袁克桓五女袁家芯和丈夫柏均和

 袁家“小狼狈”伴婚小千金

 圣若瑟学校的银钥匙获得者

 火热年代的蓝布褂子“贫困生”

 虽无大楼,幸有名师

 翻过“文革”这一页

 久病床前有孝女

 “九一一”历险记

 袁家亲情接待基地

 袁家芯丈夫柏均和:特殊的家庭

 几何课堂:黑板上的美术作品

 袁家一员:全国政协十年及民盟三十余年参政议政

第四代 袁世凯五夫人杨氏的曾孙、外曾孙们

第十二章 海内外袁世凯五夫人杨氏的曾孙、外曾孙们

 袁弘淑:袁家后裔中的人大代表佼佼者

 李立中:袁家后裔中非常特殊的人

 李菲菲:“这世纪的吉普赛人”

 袁弘宇:袁克桓和陈徵的长孙

 袁弘哲:美国人眼中的“沉底鱼”

 李立林:“通过我的绘画关注人类共同的身份”

 李立杨:“宇宙心灵”诗人

 诸葛青:“美国梦”只要付出就能实现

 柏翊:时代的幸运儿

尾声 百年沧桑,后人看先人

 袁家后人如何评价先人

 袁家后人如何传承先人

 袁家四代百年的现实意义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章袁世凯:为人、为夫、为父

一个人和一个国家

任何历史都是胜利者的宣传,也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因此汤因比说:“历史学家必须提防的事情之一,就是听任胜利者垄断对后人叙述故事的权力。”这样的“垄断”,对于后人来说,往往已是面目全非了。袁世凯称帝失败,流于寇,名于贼,于是一顶“窃国大盗”的帽子扣在头上近百年,一代又一代的人被告知袁世凯是“贼”是“盗”,置其后世于梦魇阴霾之中。对于这样一个清末民初的重要历史人物来说,用“窃”和“盗”的论断,似乎有点太简单、太粗暴了,也不能使得后人探明实情和真相,而且这种态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主观性就是,所有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被描述时,往往根据撰史人的环境和心情经过大脑记忆的过滤、加工而记录解释而来的。所以,历史往往是被解释出来的,每一种解释都是为各自的时代服务而解释,也没有一种解释是最终的解释。而历史的相对性,就是人性自身的弱点和局限性,我们无法避免地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比如社会的、历史的、心理的等等局限,我们或多或少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如果我们认为能够摆脱这种局限性,如果我们认为自己能够洞若观火、明察秋毫,其实是一种自负和傲慢,我们也许永远无法拨开笼罩在历史之顶的迷雾烟幕。

历史是谜,是一团迷雾、一张迷网,历史有时也迷人而神秘。历史是不可挽回、不可假设和不可更改的。可是,在人类历史的研究中,选择什么而且能够被历史证实的意义就尤为重要。而历史人物所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对于今天的社会又有什么意义也极其重要。我们通过了解历史人物,可以探究隐藏在事物现象背后的本质。

袁世凯,首先,他是一个人,是一个有作为的人,也是百年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历史选择了他。反过来说,也是他选择了历史。这种双向的选择,既有偶然的契机,也是必然的结果。这种偶然性,是由一个个具体细节的人和事所组成,构成一个个故事和片段,而必然性,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具有不可抗拒性。而每个人的人生就是选择的过程,选择决定命运,选择了什么,就会错过些什么;选择了什么,也必定放弃了些什么。人生也很神秘莫测,每个人通过人生历史理解他所不能理解的东西,接受他不能接受的现实。

袁世凯也如此。

河南项城,地处中原。康熙二十九年(1690)《项城县志》这样描述:“项城远处顿山阿,襟连黄河带激河。大邸阁前青草满,占星台上白云多。五行善记怀应奉,十代名医想华佗。”这里,“项”是西楚霸王项羽祖先的封地,“顿”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发祥地。中原文化素有天下大同、天人合一、尊道贵德、中庸辩证之精神层面。“大泽龙方蛰,中原鹿正肥”这是袁世凯十三岁时所作的对联,自喻是藏龙静处以待勃发,亦有养精蓄锐企图逐鹿中原之抱负,而个人的牵一发,动了全家甚至动了全国,于是在中国的百年历史中,袁世凯制造了诸多第一:

1895年,小站练兵,开始在中国创建第一支新军。

1905年,与张之洞合奏,第一次提出废除科举制度,举办新式学堂。

1905年,在天津设立了第一个巡警部。

1912年,第一次以和平方式结束两千多年的封建皇权。

1913年,第一次实行国会选举,建立国会制度。

1913年,成为第一位由国会选举产生的正式总统。

袁世凯还建立了中国人的第一家银行,督修了第一条铁路、第一家自来水公司、第一家发电厂、第一个电话电报公司、第一个电车电灯公司、第一个烟草公司、第一条环城马路,等等。

同时,袁世凯又是在百年历史中最具有争议的人物:

戊戌变法期间,到底有没有向荣禄告密、出卖维新派?

民国初年,到底有没有派人暗杀宋教仁?

1915年,是被迫无奈还是忍辱屈尊接受了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

德国诗人歌德在两百多年前对于人生、对于天命有四句蕴蓄着感动和启悟的诗:“谁没有和泪啃过面包,没坐在床上哭泣呻吟,度过充满哀愁的深宵,天神啊,他不会认识你们。”认识苍天的威力其实就是面对生活环境的挑战和对自己心灵的挑战,历史学家不否认地理环境对人的性格气质的影响,而家庭社会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成长以及日后的所作所为更是十分重要。

清咸丰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袁世凯降生在河南项城的袁寨。袁世凯出生的那天,他的叔祖袁甲三恰好从淮南寄书信到家,向家人报告以重兵攻下了捻军重要根据地临淮,捻军各部溃退,族人都说其命大福大造化大。袁世凯的父亲袁保中闻讯大喜过望,因此为儿子取名为“凯”,按照家族“保世克家启文绍武”的排行,命名为“世凯”,字慰亭(又作慰庭),号容庵。袁世凯的得名即与征战行伍有关,真是人有善愿,天必从之,诚有其名则必有其实,“世凯”二字似乎也在昭示着这个新生男儿一生的戎马生涯,征战疆场,一世的凯旋得胜,名扬天下。

袁世凯从小生活在袁寨,直到七岁时,养父袁保庆去山东做道员,袁世凯随其去了山东。童年的记忆都在袁寨,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童年的成长经历、环境和家庭背景因素毫无疑问对个体心理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袁寨,是为了避捻军袭击、众志成城保卫家族安全的堡垒。寨堡一丈高,寨墙外有深沟环绕。寨的东北、西北、西南、东南角各有一座炮楼,平时每座炮楼及东西寨门均有卫兵值班,几十名卫兵轮流站岗放哨,日夜守护。寨门前架设吊桥,吊桥的升降起伏,是一种既让人安全又孤立无援的象征,人不可以随便进出寨堡,戒备防范森严。虽然在寨堡里生活相对安稳,但是每当捻军侵扰,征尘狼烟,呼啸而至,袁寨中的人就倍感紧张,十五岁以上的男人都要登上炮楼鸣枪放炮以助威,直到捻军撤退。据《容庵弟子记》记载,袁世凯五岁时,被人抱上炮楼观战竟面无惧色,我们可以解释为:人小无所知也就无所畏,天生胆大就处事不惊。相反,袁寨再坚固再森严,也抵挡不住时不时心理上的恐慌与失衡。袁世凯从小生活在袁寨就有一种对命运的不安全感、一种家园的不安定感、不确定性和无助感,向往强势强权保家护家的和平和安宁。后来他在河南彰德洹上村筑起另一座名副其实的“小城堡”,不过即使他当上了内阁总理大臣和民国大总统,也并没有获得人身安全感和精神安全感。P3-6

序言

袁氏五姊妹寄语读者

我们五姊妹--袁家英、袁家苮、袁家蕖、袁家菽和袁家芯,都是中国近代著名人物袁世凯的嫡孙女,我们的祖母是袁世凯的五夫人杨氏,我们的父亲袁克桓是袁世凯的第六个儿子(大排行),也是五夫人的长子,我们的母亲陈徵是江苏巡抚陈启泰的女儿。

祖父袁世凯,我们五姊妹都没有见过,但是他带给我们的影响实在是太大了,真是百年沧桑一言难尽。我们五姊妹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其中有四位经历过“文化大革命”,其遭遇可想而知。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邓小平先生提出要实事求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客观多了。我们五姊妹都不是研究历史的,我们相信,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对历史人物,包括对我们祖父袁世凯的是非功过,会有一个比较真实和客观的评价。

我们的祖母杨氏,是天津市宜兴埠大户杨家的女儿,我们五姊妹都见过她,她精明、干练、公正、美丽,深得我们祖父的信任,在中南海生活时被委以主持管理大家庭的重任。她将膝下的四个儿子,按大排行为第六、八、九、十一公子,送到英国和美国,开阔眼界,增长才干,学军事、学经济;她教育儿子不要从政,告诉子女,他们的父亲当了中华民国的首任正式大总统,还当过皇帝,高处不胜寒。她要求儿孙好好读书,兴办实业,为国效力。所以,她的四个儿子,没有一个坐吃山空,更没有一个是纨绔子弟,都为国家民族工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祖母在世时,每逢夏天,大家都随其去北戴河,那里有属于启新公司或家里的六栋别墅;春秋天则住在北京东城区石大人胡同的房子,其余时间住在天津大营门的袁家大院。在我们的印象中,祖母很威严,我们都惧怕她。她于1937年在天津病故,葬礼十分隆重。

我们的父亲袁克桓,早年留学英国,后来在他母亲、兄弟和夫人等支持下,为国家民族工业的振兴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长期担任北方著名的重工业企业、中英合资的开滦矿务局的中方董事长。日本人占领中国期间,他担任唐山启新洋灰公司的总经理和南京江南水泥厂的董事长。1937年,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时,他支持南京江南水泥厂里受雇于丹麦F。L。史密斯公司的辛德贝格与其德籍技师昆德掩护了三万多名南京市民,他没有屈从日寇的淫威,甚至自己的大儿子袁家宸都曾被关进日本宪兵队监狱。抗战胜利后,他继续担任南京江南水泥厂董事长,还担任北方著名的大企业秦皇岛耀华玻璃公司的董事长,创建了上海耀华玻璃公司。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方面拟安排他担任天津市副市长,从1949年至1956年,他继续为国家民族重工业的振兴与发展出力,支持抗美援朝,支持公私合营。1956年父亲病故,当时的国务院重工业部等发来唁电,国家颁发了数额很大的慰问金,《天津日报》也刊登了讣告,受到各方面的尊重。父亲病故时,最小的妹妹也已二十二岁,我们姊妹对他老人家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整日忙于实业。他非常尊敬老师,尤其是对他自己的老师严修;对我们兄妹的教育,他十分重视,也经常教导我们正派做人,认真做事,孝顺长辈,慈爱晚辈,平等待人。他也很讲民主,给我们的成长包括我们的婚姻都留有很大空间。我们很敬重他,怀念他。

我们的母亲陈徵,生于1900年,1992年辞世,我们对她的感情极深。她是江苏巡抚陈启泰的独女。她的婚期因祖父袁世凯的辞世而延至1918年,陪嫁丰盛,装了一列火车。她从小被父母宠爱,从未缠过足,嫁入袁家后,作为五夫人房内的长媳,很受大家的尊重。她的性格、脾气极好,从来不着急,待人厚道,态度和蔼。在我们的印象中,她非常大度,真是肚里能撑大船。她接受新事物很快,上流社会的各种娱乐方式,她都很喜欢,学得也很快;抗战胜利后,她多次乘坐“空中霸王号”飞机往返京沪,住在上海最豪华的锦江饭店,她喜欢京剧、越剧等曲艺。新中国成立后,她被确定为知名人士家属,每周到天津市政协学习。“文革”中,她虽受冲击,但属于被保护的人士,加上我们的大姐袁家英定期寄外汇给她,她老人家的生活还是不错的,除了有一段时间被赶到地下室,其余都住在天津五大道的独所小洋楼。1973年,著名美籍物理学家袁家骝、吴健雄首度回国,特别来拜见他们的六婶,政府也为她很好地落实了政策,包括房屋、财产等。1973年,还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她被国家特批,带着自己的外孙李立中到了美国,在家英大姐家一住就是十三年。1986年,又随家英大姐回国探亲,看望在国内的我们的兄长家宸大哥和两个最小的妹妹家菽和家芯,原想很快回美国,但毕竟年事已高,就在我们最小的妹妹家芯的家里度过了六年,于1992年病故。母亲从美国回国后的那六年,正赶上国家改革开放的时候,母亲多次说,“邓小平先生很伟大”,对国家的变革也深感欣慰。她老人家病故后,天津市政协、中共天津市委统战部的领导前往家中吊唁,葬礼很隆重;当时,我们五个姊妹只有家芯小妹和家宸大哥在场,其余都在美国。在我们心目中,我们的母亲是位很有福气的人,她一生基本都很享福,物质生活很优越,加之拿得起放得下,心胸宽阔、大度,可以说物质和精神上她都很幸福。

我们五姊妹都是袁家第三代人,至今都健在,但都已七老八十了,我们小的时候,虽然家庭物质生活很优越,但国家贫弱,受外国人欺侮,尤其是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长大了,自主了,我们五姊妹不论生活在国内或国外,都自强不息、奋斗不止,都堂堂正正做人,努力去创造自己和家庭的幸福,都生活得很好,家庭成员也都事业有成。很荣幸的是,我们这一代出现了两位全国政协委员,一位是四妹袁家菽,一位是五妹夫柏均和,这也是袁氏家族中仅有的两位全国政协委员。家英大姐一家在国外生活了六十多年,已与美国的主流社会融为一体。二妹、三妹、四妹也都在美国生活了二三十年,但中国情结是永远隔不断的。我们经常回来探亲,这二三十年,看到我们的国家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发自心底地感到振奋,尤其作为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国家富强了,自己腰板都挺直了,我们在海外有深刻的感受。小妹家芯全家一直生活在天津,生活很幸福;2001年9月11日,她乘美国联合航空公司飞机与家英大姐赴美,飞行中正遇上九一一事件,受了一场虚惊。

我们这一代人,中国近百年的酸甜苦辣,都赶上了,有内战纷争的混沌岁月,有被日本人占领的离乱时期,也经历过抗战胜利后国民党的腐败无能,国内的姊妹还经历了“左”的阶段,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苦难,终于迎来了国家改革开放的美好年代。我们之所以支持编写这本书,也是想通过袁家四代百年的感受,道出社会的变迁与进步,能让后代懂得坚持什么,选择什么,信守什么,珍惜什么。

我们的下一代,也就是袁家的第四代,仅就五夫人这一支而言,这一代人中年龄大些的,经历很坎坷,上过山,下过乡,遭过批,挨过斗,没享过什么福,却受了不少祖宗的连累,值得欣慰的是,他们都很坚强,都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做事。他们当中,如我们家英大姐的后代,都是在美国出生和长大的,都很有成就,也很有根基,已融入了美国主流社会。其余第四代中的大部分也都在国外生活奋斗,算是新一代移民,各得其所,生活都挺好。这一代另外一部分一直在国内生活,经历了“左”的年代和“文化大革命”的冲击,改革开放后,境遇好多了,都在自己的工作中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们当中,有的当了天津市人大代表,有的做了国家干部,有的入了党,绝大部分现在都到了退休年龄,安度晚年。这第四代中最小的就是我们五妹的独生子,很出色,目前是一家大保险公司主管营销的老总。第四代,作为袁氏家族的一代人,家族观念已淡薄了许多,更加回归于一代普通而又平凡的人。

2012年,距民国肇始已百年。袁家,作为这近代百年中国一个十分特殊的家庭,既经历了国人都曾体验过的历史变迁,感受到了国家强盛的祈盼与喜悦,也品尝了作为这个特殊家庭一员的特殊滋味,今天愿意讲出我们的经历与真实感受,这充分说明了我们国家的进步。本书作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就采访过我们家族成员,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调研,内容翔实可信,在此衷心感谢作者的辛劳和所有关心我们这个家族的人。

--美籍华人袁家英、袁家苮、袁家蕖、袁家菽,中国公民袁家芯

2011年10月

后记

这是一座尘封已久的家庭心脉花园,如果在一个安好的季节打开,就能攀缘四代命运的曲折楼梯,寻觅百年时空的跌宕旅程。

历史储存在遥远模糊的记忆中,湮没在浩渺的故纸堆里,有时候连我们亲历仅相隔二三十年的人和事也众说纷纭,更何况百年千年的历史?那么,个人的命运、家庭的命运在历史的长河中又显得何等微不足道。宇宙和生命好比一块织物,有“经”也有“纬”,人、时间、万物和事件都“流”在经纬上,经纬的交织之处就是themoment(此时此刻),便是“命运”发生之点,任何人任何事永远都处于“此时此刻”,只是“此时此刻”永远在移动,就如同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一样。“命运”发生之点我们也可以说是“缘分”,因为佛祖说“缘是命,命是缘”,所以尊重“命运”,尊重“命运”的发生发展规律与时代的关联,即经纬,就是我第一要信守的。

关于袁世凯的著作和传记何其多,一位前辈告诫我:历史的真实是相对的,误差是绝对的。真实是追求,误差是无奈,解释的误差是最大的误差。所以我无须在书中做过多的解释,也无须用现在人的价值观去要求历史上的人,我更多关注的是袁世凯作为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家庭环境对他心理的影响和冲突,因为本书重点写他的后裔,所以我把他的篇章列为三个部分,“一个人和一个国家”、“一个丈夫和十个妻妾”、“一个父亲和三十二个儿女”,希望能够观察他作为一个人、一个丈夫和一个父亲的面貌。这样的想法得到了袁家三四代人的共鸣。真是无巧不成书,在本书完稿时,首都博物馆正在举办“胡博·华士画笔下的晚清权贵——休伯特与苏珊伉俪捐赠展”,让我有幸看到了胡博·华士(HubertvOs,1855—1935)的油画原作——1899年的袁世凯,若近若远,忽明忽暗。我相信艺术家捕捉人物表情和状态的能力,小站练兵时的袁世凯,意气风发,也前程莫测,这位洋人画家一定想不到的是,这位每天在军营百忙之中挤出时间给自己做模特的军人,在中国的清末民初的舞台上会成为无可替代的人物。

关于五夫人杨氏,前言中涉及的五个亲孙女或多或少都有与她居家生活在一起的片段记忆,所以她们的亲历描述让我对五夫人杨氏这样一位女性肃然起敬。文字的材料有一些来自袁静雪《我的父亲袁世凯》,当然袁静雪的角色与五夫人杨氏的五个亲孙女不同,所以描述的角度自然也不同。而我尽量去理解她们描述时的不同心情和心理状态。因为曾经在澳大利亚学习心理学并做过心理咨询师,阅读和倾听家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接触家庭无数,而袁世凯家作为民国第一家庭无疑是故事最丰富也最有意义的家庭之一。从袁世凯的母亲到五夫人杨氏,从陈徵到袁家五姊妹,再到袁弘淑和李菲菲,女性的光芒闪烁其中,一个家庭的兴盛,是因为有这样卓越的母亲。

关于第二代的篇章,写的时候显得异常艰难的是考证部分,因为没有人写过他们。袁克桓作为袁世凯的六子在各种文献中都是寥寥几笔,而作为民国大实业家更鲜为人知,关于公司的许多珍贵资料和照片在“文革”时已经被查抄一空。即使是袁克桓赴英国留学这一段,连他的儿女们也不知情。我打开的第一个历史缺口是英国齐顿汉姆公立学院,与该校历史档案助理巴罗太太几封邮件的来回和她寄来的四张照片,简要勾勒出当年袁克桓在英国留学的这一段经历。我发自内心感谢巴罗太太的帮助和该校对历史资料的完好保存。随后我专程前去南开大学图书馆查到了两部很重要的书,一部是((严修日记》,厚厚的四大册,在第三册((欧游日记》里,严修详尽地记录了袁家三兄弟欧游过程中的吃穿住行,更为重要的是严修带袁家三兄弟饱览了欧洲的文明和经典,这对于十五六岁的袁克桓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还有一本是((启新洋灰公司史料)),让我了解到袁克桓作为民国大实业家的一面。袁克桓作为第二代的重要人物,他的品行和品德,比如对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亲朋相善等等的遵从,这些被梁漱溟先生称为儒学“伦理本位”的内容,是指导中国家庭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原则,即注重尽义务,每个人都要认识到自己的义务是什么,为家庭也为社会去尽义务、尽责任。所以袁克桓对父亲敬,对母亲孝,对妻子尊,对兄弟恭,对子女严,力使后代在任何时期都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袁家第三代人,均出生于民国时期。民国过来的人,与传统、与现代,两相贯通;与中国、与世界,互不隔绝。这是我对袁家第三代总的感觉,无论我面对面与他们交流采访,还是通过越洋电话或者邮件沟通,都是如此。袁家第三代第一次打开他们的心声,不仅仅是对我在写作过程中的支持、默契和信任,也是因为他们在经历过种种磨难和困苦之后,认为人性化的时代终于来临,敞开心扉可以打动世人。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袁家第三代袁家菽和丈夫诸葛瑞,袁家芯和丈夫柏均和,以及远在美国的袁家荷、袁家蕖和袁徽(阿瑟),尤其是袁家有崇高威望的袁家英女士的大力支持,没有袁家一次又一次地接受采访、回忆、提供照片和资料,也就没有这本书。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本献给袁家第三代的书。从内容上看,因为受篇幅的限制,袁家第三代的每一个人可以有更多细腻的故事而为家庭的宏观叙事所取代。

最早读到李立杨的诗,那种平静和平凡,那种单纯和深情,触动我心中的柔情和温暖,还有一丝丝酸楚。他的诗歌就是他的家庭故事,他的散文就是他的家庭历程。所以对于袁家第四代人,写法稍微不同于前面几代人,每一个人只写一个重要的侧面,从而看出家庭家族的影响。特别要感谢的是袁弘哲先生和李菲菲女士为本书提供了大量弥足珍贵的照片和资料,袁弘宇先生和他的太太,为本书校对墨宝和手札付出了辛劳,还有袁弘淑女士,以及诸葛青女士、柏翊先生等通过见面、电话和无数次邮件,不厌其烦地回答了我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天津,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比我工作、生活过的任何地方都走得更多看得更细的城市。  1987年秋,天高云淡,天津的“双城醉月”——南市食品街和旅馆街落成不久,气象万新。中国民主同盟中央第一次在天津召开教育专题会议,进驻南市旅馆街的华富官饭店。那时我刚刚担任民盟中央主办的《群言》杂志社记者,做驻会采访和报道,那是我第一次到访天津。

逛食品街,品尝“天津三绝”——桂发祥麻花、狗不理包子和耳朵眼炸糕等天津特色小吃,是我与会的一大乐事。有一位同事走过来悄悄问我,你知道狗不理包子和起士林西餐与谁有关?我一无所知,他说这一中一西的食品都与袁世凯有关。他又问,你知道这个食品街和旅馆街是谁设计的吗?我摇头。他神秘地告诉我,是袁世凯的亲孙女设计的,现就住在天津。又,你知道这个教育会议的天津代表领队之一是谁吗?我更不知道了。他说是袁世凯的孙女婿。我大气不敢出,感觉自己跌进历史里去了。

天津,与袁世凯有关,与袁世凯家庭有关,我在以后的岁月里对晚清史、民国史、民国第一家庭的史实多有关注,所以我几乎走访了与袁世凯有关、与袁世凯家庭有关的天津所有地方。无独有偶,二十四年以后,我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一员,参加的第一个考察活动就是天津即将搬迁的博物馆“中华百年看天津”展览,从宏观上了解天津的百年历史和世纪风云,让我第一次从博物馆的角度去看袁世凯和他的家庭,而书中的一些照片和材料显然具有博物馆学的意义。

最后,不得不提到的是在书稿完结之时,我在美国明德学院(MiddlebuyCollege)的网站看到该校历史系特聘教授韦栋先生(DonJ.Wyatt)的邮箱,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发一封邮件介绍自己是一个普通的作者、正在写一本关于袁世凯后裔家族史的书,希望证实一下袁世凯的四个儿子大约1920—1923年之间在该校读书的情况。不久就收到了韦栋先生的回复,让我惊喜的是他给我寄来了一张1921年1月12日(星期三)明德学院校报的电子版——当年袁世凯四个儿子和一个孙子留学的照片和报道,这让我分外感慨,也让我感动。历史确确实实存在过的,可是要证明它存在过就不那么容易,我们如何能找得到几乎百年前的史料?而我们又如何能以最便捷的方式得到史料?通过与国外学校联系的这件事,我在这里想说的是,一方面,无论我给英国或者美国学校发邮件,作为一个学校或者一个机构,邮件至少不会石沉大海,提供邮箱的人都是真实的,而且都非常认真和敬业,因为他们认为我是在做历史研究,所以图片也都是免费授权使用;另一方面,我联系的都是英国或者美国的普通学校,他们对于历史十分尊重,建立了史料电子数据库,既保护了史料,避免直接接触和翻阅,使得受损的可能减到最小,同时又最大限度地方便了史料的查阅。这是我在写书过程中查证史料的一点感受。

谨以此书纪念袁家四代百年,也纪念百年前肇始的民国。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2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