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元曲小百科/国学小百科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孟德
出版社 巴蜀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调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一四折为主,有时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孟德编著《元曲小百科》主要内容有:元代的历史与文化、元曲简述、元散曲简史、散曲名家、名篇赏析、曲牌选萃等。

内容推荐

《元曲小百科》是“国学小百科书系”之一,由孟德编著。

《元曲小百科》介绍了:

如果说唐诗是浩瀚无垠的大海,宋词则是奔流不息的大河,那么,元曲就是山间琤琤淙淙、曲折蜿蜒的溪流;如果说唐诗是国色天香的牡丹,宋词是清丽出尘的白荷,那么,元曲就是漫山遍野的矢车菊。它没有丝毫的装腔作势,而是通通俗俗,平易近人。因为通俗,它曾经受到元代朝野上下乃至山野村夫、贩夫走卒的喜爱,成为有元一代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艺术体裁之一,而与唐诗、宋词分庭抗礼,各领风骚。

目录

元代的历史与文化

元史简述

元代的文化

元曲简述

什么是元曲

散曲的产生

散曲的结构

散曲的艺术特色

散曲的语系

散曲的用韵

散曲的衬字

散曲的宫调

散曲的语言

散曲的对仗

元敖曲简史

元散曲的分期

元前期散曲的特色

元后期散曲的特色

散曲名家

元好问

杨果

杜仁杰

刘秉忠

商道

商挺

白朴

胡祗通

王恽

关汉卿

王和卿

庾天锡

卢挚

姚燧

马致远

冯子振

郑光祖

曾瑞

白贲

张养浩

沈和

乔吉

张可久

徐再思

贯云石

钟嗣成

周文质

刘庭信

汪元亨

汤式

名篇赏析

双调·小圣乐/《骤雨打新荷》元好问

双调·小桃红/《采莲女》三首杨果

南吕·干荷叶/八首录二刘秉忠

般涉调·耍孩儿/《庄家不识勾栏》杜仁杰

仙吕·醉扶归/《咏大蝴蝶》王和卿

越调·小桃红/《临川八景·江岸水灯》盍西村

越调·小桃红/《-临川八景·市桥月色》 盍西村

双调·沉醉东风/二首胡祗通

正官·黑漆弩并序/《游金山寺》王恽

双调·沉醉东风/《闲居》卢挚

双调·蟾宫曲/四首录二卢挚

双调·蟾官曲/《西施》卢挚

双调·蟾官曲/《洛阳怀古》卢挚

双调·寿阳曲/《别珠帘秀》卢挚

中吕·山坡羊/录二陈草庵

仙吕·一半儿/《题情》四首关汉卿

南吕·四块玉/《别情》关汉卿

双调·沉醉东风/咫尺地天南地北关汉卿

南吕·一枝花/《不伏老》关汉卿

中吕·阳春曲/《题情》六首录三白朴

双调·沉醉东风/《渔夫》白朴

中吕·满庭芳/天风海涛姚燧

越调·凭栏人/《寄征衣》姚燧

正官·黑漆弩/《村居遣兴》刘敏中

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双调·拨不断/十五首录四马致远

双调·清江引/《野兴》八首录四马致远

双调·夜行船/《秋思》马致远

仙吕·后庭花/青溪一叶舟赵孟頫

中吕·十二月过尧民歌/《别情》王德信

正官·叨叨令/《道情》邓玉宾

正官·小梁州/《秋》贯云石

中吕·红绣鞋/挨着靠着云窗同坐贯云石

双调·水仙子/《田家》贯云石

双调·折桂令/《苏学士》鲜于必仁

双调·沽美兼太平令/在官时只说闲张养浩

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云来山更佳张养浩

双调·沉醉东风/班定远飘零玉关张养浩

中吕·红绣鞋/《警世》张养浩

中吕·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

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

双调·蟾官曲/弊裘尘土压征鞍郑光祖

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闺情》曾瑞

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睢景臣

中吕·满庭芳/《渔父词》二十首录四乔吉

双调·折桂令/《自述》乔吉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乔吉

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

正官·端正好/《上高监司》刘时中

正官·醉太平/《寒食》王元鼎

中吕·山坡羊/大江东去薛昂夫

双调·庆东原/古皋亭适兴薛昂夫

双调·楚天遥过清江/花开人正欢薛昂夫

双调·水仙子/《客乡秋夜》赵善庆

双调·沉醉东风/《嘲妓好睡》马谦斋

双调·水仙子/《西湖秋夜》张可久

双调·折桂令/《鉴湖小集》张可久

越调·寨儿令/《鉴湖上寻梅》张可久

越调·寨儿令/《情梅友元帅席上》张可久

双调·殿前欢/《次韵酸斋》张可久

双调·庆东原/《越山即事》张可久

中吕·卖花声/《怀古》张可久

中吕·齐天乐过红衫儿/《道情》张可久

中吕·山坡羊/《闺思》张可久

越调·凭栏人/《江夜》张可久

南吕·阅金经/《闺情》徐再思

中吕·普天乐/《吴江八景·西山夕照》徐再思

双调·沉醉东风/《春情》徐再思

双调·蟾官曲/《春情》徐再思

双调·水仙子/《夜雨》徐再思

双调·水仙子/《自足》杨朝英

双调·殿前乐/《梅花》景元启

双调·水仙子/《讥时》张鸣善

中吕·红绣鞋/《郊行》三首周德清

中吕·朝天子/《书所见》周德清

双调·凌波仙/灯前抚剑听鸡声钟嗣成

双调·水仙子/东风花外小红楼倪瓒

双调·折桂令/《忆别》刘庭信

双调·湘妃引/《送友归家乡》汤式

正官·叨叨令/绿杨堤畔长亭路无名氏

中吕·朝天子/《志感》无名氏

双调·十棒鼓/将茅庵盖了无名氏

曲牌选萃

小令(包括小令和套数兼用者)

黄钟类

正宫类

仙吕类

中吕类

南吕类

双调类

越调类

套数

常用散套结构

常用散套格律

试读章节

散曲的产生

唐代是诗歌的时代,但是,普通老百姓喜欢的,或者换句话说,他们能够听瞳的,不是那些古、近体的诗歌,而是《竹枝》《柳枝》《渔歌》《采莲》《采菱》《插田歌》,是踏摇娘、参军戏、拔头、大面、兰陵王、曲子词乃至变文。宋代的老百姓,喜欢的也不是那些文人抒情言志和雅化了的词作,而是柳永一类的作者所写的“俗体词”。但是他们更喜欢的,还是在勾栏瓦肆中表演的那些小唱、陶真、叫声、唱赚、嘌唱、鼓子词、诸宫调等。

唐诗的歌法,到宋代已经基本失传了。词到宋末,很多都已经不可歌了。一方面,是文人创作过分雅化,丧失了词的通俗性和生活化特色,已经远离了广大民众,成为少数文人雅士案头的玩物。一方面,是旧谱的零落。宋张炎《西子慢·序》就说:“吴梦窗自制此曲,余喜其声调妍雅,久欲述之而未能。甲午春,寓罗江,与罗景良野游江上,绿阴芳草,景况离离,因填此解,惜旧谱零落,不能倚声而歌也。”张炎作此曲时,距吴文英不过三四十年,已感叹“旧谱零落,不能倚声而歌”,其余就可想而知了。再加上宋末元初的战乱,旧谱的散失更厉害。就是可歌之词,大多已经传唱数百年之久,早已没有新鲜感了。

但是,在民间,那些所谓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俚曲”,即如今天所说的乡土歌曲、民间歌舞,却是生意盎然、久传不衰。它们不断地为文人的创作和各种形式的歌舞戏曲提供着取之不竭的养料。唐崔令钦《教坊记》记载的教坊曲中,有许多明显是出自民间的小曲,比如《迎春花》《摘得新》《恨无媒》《墙头花》《卧沙堆》《煮羊头》《剪春罗》《牧羊怨》《一捻盐》《劫家鸡》《杨下采桑》《唐四姐》《麻婆子》《山花子》《拾麦子》《采桑》《沙碛子》《镇西子》《北庭子》《醉胡子》《西国朝天》《赞普子》《蕃将子》等。它们显然既不同于唐诗,也不同于宋词,而是带有民间色彩和其他民族特色的新的艺术形式。教坊所奏,不过是这一类曲目中极少的一部分。唐代的参军戏、踏摇娘、大曲、法曲,宋代的带有戏剧色彩和曲艺形式的院本、陶真、唱赚、鼓子词、诸宫调等,已经从其中汲取了大量的营养。

当诗和词都已经走向衰亡的时候,统治者和文人雅士又把眼光投向民间,到民歌中去寻找新的形式,去汲取新鲜的养料,创造新的艺术形式。他们所寻找的,就是这些自唐代以来不断发展着的“俚曲”和由这些“俚曲”派生出来的包括唱词在内的艺术形式,比如诸宫调、唱赚、陶真、鼓子词、院本等。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一种新的艺术体裁——散曲。散曲中的许多曲牌,如《货郎儿》《蔓青菜》《豆叶黄》《十棒鼓》《村里迓古》《鲍老儿》《山石榴》等,一望而知是出于民间的。

宋、元时期,戏剧和散曲都已经得到高度发展。在北方,是杂剧和北曲,在南方,则是南戏和南曲。元代前期,杂剧和北曲居于统治地位,南戏在元代后期发展迅速,但元代散曲却一直以北曲为主,南曲的地位一直不高。

散曲产生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则是词无论是语言还是曲调,都不符合蒙古人的欣赏口味。

蒙古族是生长在北方的民族,北方的语言、音乐、戏剧、曲艺等都与南方有很大的不同,审美趣味和审美习惯也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现在的北方人,喜欢京剧、评剧、梆子、大鼓、单弦等,但他们一般不会喜欢广东的粤剧、福建的莆仙戏,粤语和闽南话让他们听不懂,而那种带有很重南音色彩的曲调也不符合他们的审美习惯。反之也是。尤其是在推广普通话之前,好多南方人也听不懂北方话,当然更谈不上欣赏北方的艺术了。在北方,新的艺术形式杂剧和散曲已经逐渐成熟,它们都是采用北方语言,汲取北方民歌、小曲等的因素形成的。

词所用的语言,是唐、宋以来一直流行的南方语言系统,与蒙古人习用的北方语系区别很大,与“胡乐”不能很好相配。而南方的曲调,也为蒙古人所不喜欢。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说:“曲者词之变。自金、元入主中国,所用胡乐,嘈杂凄紧,缓急之间,词不能按,乃更为新声以媚之。”他所说的“新声”,就是散曲。

明徐渭《南词叙录》说:“今之北曲,盖辽、金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武夫马上之歌,流人中原,遂为民间日用。宋词既不可被管弦,南人亦遂尚此,上下风靡,浅俗可嗤。然其九宫二十一调,尤唐、宋之遗也。特其止于三声,而四声亡灭耳。”

王世贞的说法,是金、元人的歌词,宋词的曲调不能与之相配,所以“更为新声以媚之”。徐渭的说法,则是北曲本身就已经存在,是北方民族所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随着金、元人的军事胜利和政权的建立而流人中原,渐渐被中原人民所接受。虽然他对北曲(即散曲)有一些偏见,如说它是“北鄙杀伐之音,壮伟狠戾”,“浅俗可嗤”,但大抵是符合事实的。至于他说到的“九宫二十一调”的问题,“三声”“四声”的问题,是元曲的艺术特色,我们在后面将会谈到。

P9-11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3:2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