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有多少母爱可以重来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紫萱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爱,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爱,需要学习。

紫萱编著的《有多少母爱可以重来》贯穿于与病魔抗争过程中的,是反省。作为母亲,紫萱反省“望女成风”的急迫,反省自己对幸福人生的误读,也反省自己因追求事业而造成的母爱的荒疏……“有多少母爱可以重来”,应可视为这位母亲对“母爱”的重新学习,对“幸福”的重新理解。

内容推荐

紫萱编著的《有多少母爱可以重来》是一位普通母亲的自述,《有多少母爱可以重来》是一位家有躁狂性抑郁症女儿的母亲发自肺腑的声音。面对日渐频发的青少年“非正常死亡”事件,这位母亲将自己与女儿的故事和泪托出,期盼引起人们对社会心理问题的更多关注。

从小聪慧优秀的女儿高中毕业后就读于俄罗斯某著名大学金融信贷专业,大四时却突患躁郁症,无奈休学回国。女儿焦虑、暴躁,甚至揪住妈妈的头发暴打。单身妈妈崩溃了,她该怎么办?

好在这是一位知性母亲,在和爱女一道战胜病魔的过程中,作者寻觅孩子成长的心路历程,反思自己、家庭与社会教育的种种弊端和失误,以理智与无私的自我修正对母爱做出了全新的诠释。最终,女儿在更高境界的母爱关照下逐渐痊愈,一家人也各自收获了更为和谐美好的亲情。

有自省能力的妈妈是睿智的妈妈,是能不断调整自己,将子女真正养育成“人”的妈妈。作品引人入胜地描摹了一个家庭、一对母女的磨难与重生,也穿插讲述了作者身边抑郁患者的求医疗心经历,介绍了相关心理健康知识,对当今中国式母爱和家庭教育进行了多方位反思,坦率真诚、丝丝入扣,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感染力,不仅有助于为人父母者调整教育理念,也可使子女们加深对父母的理解与体谅,共同走出心理和亲情的误区。

目录

序 一对母女的浴火重生陈建功

第一章 女儿铩羽而归

 1 就读于俄罗斯某名校的女儿心笛,在“放单飞”四年后突然休学回

 家

 2 药物的力量如何在心笛的身体里一点点渗透?我无从体会。一颗

 满是母爱的心被忧虑、怜惜与无奈撕扯着

 3 心笛每天把自己反锁在卧室里的那段时间,我和前夫总是战战兢

 兢,每分钟都在担心

 4 曾经乖巧柔弱的心笛,居然开始对父母挥拳相向。那段时间,我想

 死的心都有了……

 5 心理讲座结束时,我举起被心笛拧得依然挂彩的右臂,与全体学员

 跟着专家齐声高呼:“只要不自杀,一定都能好!”

 6 我一口气买回家好几种宠物。想不到,原本十分喜爱小动物的心笛

 却不敢直面它们

 7 为了寻找流浪猫波波艾,“自囚”近一年半的心笛,终于有了想跑出

 去的冲动!

第二章 走出家门就这么难?

 1 申大龙医生见到心笛的第一句话,一下子就让诊室里的气氛轻松起

 来

 2 心笛的适应过程总是在周而复始,一次次的疑似好转,成了一次次

 病情加重的前奏

 3 目睹外婆的去世,心笛不哭也不喊,不一会儿,便开始了无休止的抽

 搐……

 4 一向沉静、内敛的心笛,常常无端焦虑、紧张、害怕,让我感觉如同在

 一条黑暗无边的隧道里穿行

 5 方毅高中班主任老师的一席话透出弦外之音。然而,被新婚冲昏头

 脑的我,哪里听得出其中分量?

 6 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候,聪明可爱又乖巧的心笛像个“小话痨”,可一

 走出家门面对生人,立刻变成了个小闷嘴葫芦

 7 意外的惊喜让我不禁捂住了嘴。女儿给我制造的这次“爆炸性震

 撼”,成为留在我记忆深处永恒的“经典”

第三章 “断层”的母爱

 1 我出国研修前一天晚上,面对一桌平时最爱吃的饭菜,女儿却紧咬

 双唇不动一筷,一大滴晶莹的泪珠挂在她的眼角

 2 众目睽睽之下,方毅劈头冲我来了一句:“你是怎么搞的?还不如

 别回来呢!”

 3 心笛到机场送我去留学,表现得还很潇洒。当晚,她却边哭边晃着

 方毅的肩膀:“你让她回来!让她回来!”

 4 边学习边打工的自费留学生活,对于一个年近四十的中年女人来

 说,一切都超乎想象地艰难

 5 我本打算硕士毕业后继续留日读博,然而,他们父女俩的态度让我

 真的担心起来

 6 终于熬到毕业回国,却发现女儿身上发生了让我始料不及的变

 化

 7 刚刚获得陪伴女儿顺利考入市级重点中学的成就感,我却被创业失

 败的一记闷棍打得晕头转向

第四章 家庭“塌方”

 1 连续“败走麦城”,让方毅彻底看不起我了。十八年的婚姻之塔随

 之倒塌‘100

 2 “覆巢之下无完卵”,父母离异导致的家庭“塌方”,伤及最重的是孩

 子

 3 任何时候,也不能切断与孩子沟通的渠道

 4 寂寞——留学生活的主旋律

 5 我和女儿眼中的“东道主”

 6 仿佛刚刚在机场送女儿转身离去,一回头又见她迎面走来。而且,

 这一次她是彻底回来了

第五章 为了爱的抉择

 1 心笛休学回国一年多了,无论我怎么做都“焐”不热她

 2 我的小病友帆帆,跳楼自杀没死成,竟说自己“非常倒霉”

 3 “西药并不可怕,关键是不能复发,否则会屡治屡犯……”这是帆帆

 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切身感受

 4 女儿在手机上写下的《独活杂记》,让我看到了另一个心笛

 5 两则令人毛骨悚然的转帖,让我惊出一身冷汗,我后怕不已

 6 “妈妈,帮帮我!我害怕……”心笛的恳求,让我终于下了决心,暂

 停工作

 7 “港澳游”还了我二十年前对心笛许下的一个心愿,也成为她自觉

 做有氧运动的开始

第六章 母爱的回归

 1 总把自己孩子当“神童”的父母,实在是最愚蠢的父母。我们的自

 豪与炫耀,足以让孩子陷入某些致命的心理误区

 2 做情商测试,心笛得了59分。她沮丧地喃喃自语:“我不及格

 啊!”

 3 女儿一声声发自心底的呼唤,母女间的亲情在碰撞与融合的交集中

 悄悄拉近

 4 从渴望环境宽松到学会“示弱”,心笛一步步从自诩的“世界顶级人

 物”做回正常人了

 5 陪伴心笛的日子里,我这台“家教电脑”也重新“格式化”,装进了新

 的“程序”

 6 “可怜天下父母心”,我终于知道了如何听懂医生的弦外之音

 7 申大龙医生的“患友会”,让我看到了抑郁症患者截然不同的命

 运

 8 一个躁郁症患者母亲的心声——请社会给他们多一些理解、宽容、

 关爱与支持.

第七章 母爱面面观

 1 我的妈妈——回到知青点我才发现,衣服包里夹着一个信封,里面

 装着一沓钱,整整一百元。那是我妈妈悄悄塞进去的

 2 薇薇的“老师妈妈”——一个抑郁症患者成长为出色的心理咨询

 师,真实讲述了身为人母最应当给予孩子的是什么

 3 移民加拿大的妈妈——她是一名幼教专家,在她营造的。全营养家

 庭教娱”氛围里,女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4 更年期的妈妈——我看到在那十七岁的面庞上叠印出她妈妈当年

 的靓丽,不禁感叹这对母女间的良性传承

 5 为家而战的妈妈——为了女儿赴澳洲留学,她抛下丈夫独自一人去

 澳门打拼,孰料这一走竟熬到了退休

 6 为爱学习的妈妈——心理咨询师培训班上,我结识了一群和我抱着

 同样目的来学习的母亲

 7 成长中的妈妈——母亲们在“心灵成长”中。患病”,却是孩子们通

 过“亮心”去“服药”。我们如何用“心”做父母甲

 8 一心弥补母爱的妈妈——女儿唱起《给十五岁的自己》,突然“卡

 壳”,眼中已盈满泪水。我把女儿搂入怀中,泪如泉涌……

尾声

后记

试读章节

“这个地方我一分钟也不想待了,我要回家!”

“如果再不答应让我回国,你们不久就会听到我客死他乡的噩耗!”

……就这样,我的女儿,已是俄罗斯某名校金融信贷专业的大四学生,却因患抑郁症,于2008年12月休学回国了。

而她,曾经是那么优秀!

在机场盯着国际出口,心笛第一次回国的情景又回到了我眼前——

为了能顺利升入圣彼得堡那所著名的大学,2004年9月,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北京重点高中的心笛,远赴俄罗斯读预科。一年中,寒暑假她都没有回国。第二年,她在预科班的俄语考试中得了第一名,如愿以偿地考入了那所名校。从心笛那里第一时间得知这一喜讯时我那个高兴,这孩子真棒!整整一年,她咬牙坚持没回家,看来工夫没白费。

2005年暑假到来,心笛终于要回国了。我早早来到机场,想象着在家时既不会做饭也不善捌饬的女儿,会是怎样单薄又不修边幅的样子。

“出来了!”我循声望去,只见心笛拉着行李箱抿嘴笑着走过来,身着紫色高领衫,外套枣红色马甲,头发用彩色皮圈扎着两个可爱的小辫子。一阵拥抱过后我定睛细看,还真没瘦,只是,也许水土不服的缘故吧,脸上,特别是脑门儿上,长了不少小红疙瘩,但丝毫不影响她的健康、靓丽!

心笛第一次出国的情景,当时过于忙乱,我已记不大清了,而这第一次回国时的样子,却深深嵌在心中。

而此刻,我努力让自己回过神儿来,想到这次她是休学回来,心里肯定不好受,做好了思想准备,准备拥抱过后为她擦去泪水,还酝酿好了如何劝她的话。人流中出现了心笛的身影,我看到她身着在俄罗斯买的白色羽绒服,一头过肩散发有些凌乱。

我迎上前去拥抱女儿,刚要开口,她先说话了:

“有个同学托我给他朋友捎个东西。这是手机号码,你先跟这同学的朋友通个话吧。”没有泪水。如此淡定,让我大感意外,悬着的一颗心暂时落了下来。

接连几天,看不到心笛情绪上有任何变化,还跟我一起去看话剧,吃北京小吃。

看话剧时遇到个熟人,看见心笛,她有些奇怪地问:“这孩子不是在俄罗斯留学吗?都毕业了?”

为避免心笛受到刺激,我替她搪塞道:“哦,快了。”

对方听不出来这“快了”的意思是快回俄罗斯呢,还是快毕业了。幸好这时大幕拉开,也就不再继续这本来就是寒暄的话题。而心笛就像没听见一样,毫无反应。

这就是抑郁症?

一周后,心笛开始默默发呆,细长的秀眉下,曾经那么灵动清澈的双眸如今却空洞无物,时常久久失神地盯着窗外。

为了能让她开心起来,我使用了各种招数。首先想到的就是看电影。当时由刘德华、李连杰和徐静蕾主演的影片《投名状》正在热映,我知道心笛是老徐的“粉丝”,凡是老徐主演的电影从没落下过,便问她去不去看,顺便还可以吃顿日式火锅“呷哺呷哺”。如此具有煽动性和诱惑力的倡议,若是以往,心笛会立马响应,拉上我就走。可那天,我连问几次,她都没有应声。

我把王朔、郭敬明、韩寒等人的书放在她眼前。以往,她会一下子扑过去,还会高兴地说:“谢谢妈妈!”可现在她连眼珠都没动一下,目光依然定定地直视窗外。

我又帮她打开电脑,让她上网跟熟人聊聊天,然后便去厨房做午饭。而当我做好饭再到书房叫她时,从背后看到,坐在电脑前的心笛如泥塑木雕一般,盯着电脑屏幕,屏保图案的“三维花盒”,还在懒洋洋地变幻着各种五彩斑斓的立体图像。

又过了两天,心笛突然一看到我就用手去遮脸。问她话一句也不说,去掰她的手怎么都不肯松开,她还烦躁地抱怨:“你干吗呀!”  这是怎么了?

回想中学时代的心笛,只要坐在书桌前,无论做作业还是看书,人就仿佛钉在了椅子上,一看就是几小时。我心疼她,劝她休息一会儿再接着学,可她从来都像没听见一样。

为了能让心笛有事做,不再整天坐在家里发呆,我去给她报了一个国内大学与她所学同专业、同年级的旁听班。选择这家学校后,我往校办公室打电话咨询。一听说心笛是俄罗斯某名校金融信贷专业的学生,校办老师惊讶地说:放着那么好的大学不去读,反倒在国内的二流大学旁听,不是太屈才了吗?

P2-4

序言

用了一夜时间,一口气读完了这部纪实文学作品。

揪心扯肺,读得“不知东方之既白”。

掩卷而思,不禁长叹——套用列·托尔斯泰的说法——幸福的母亲几乎各个相似,不幸的母亲却各有各的不幸。

然而,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如此的不幸,以及由此引出的无奈、寻觅、抗争,最终走向浴火中的重生,居然就发生在我所熟稔的朋友身上。

屈指算来,我和作者也相识二十几年了。她曾在基层组织当过团委书记,作风硬朗泼辣,好学上进,正如她在本书里写到的,本来她可以在公务员的职位上安稳度日,终老此生,但她不满足于自己的学历,也不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在四十岁出头时,毅然辞去已有职务,赴日本自费留学,获得教育学硕士学位。

十年前,她学成归来,有过短暂的创业经历,而后担任北京一家剧场的经理。因为从事的同是文艺工作,我们的接触又渐渐多了起来。回想起来,见过几次面,也聊过几次天,居然就没听她讲过自己的家庭和孩子。直到读完了这部作品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她曾面对过如此铭心刻骨的家庭磨难。我一边读一边想,或许她在剧场里跑前跑后张罗忙活的时候,她的女儿正把自己锁在房间里,时而狂躁时而抑郁?或许就在她微笑着和导演编剧谈剧本说演出之前,她刚刚挨了女儿的拳脚?当然,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女儿因病而生的“恶作剧”,哪怕是在家里对自己拳脚相加,都是为父母者可以忍受的。但伤及颜面——比如因为躁狂发作,口无遮拦,给客人以难堪;比如在公共场合无由地颤抖和狂笑,引来注目和围观等等,这时的父母,该忍受着何等的羞愧与煎熬?

中国的父母,几乎都是“争强好胜”的父母,几乎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几年前,紫萱还欢愉地在首都机场望着女儿靓丽的背影,祝福她到莫斯科迈开青春的步履;几年后,女儿学业中辍,回到了出发地,母亲迎回了既狂躁又抑郁的女儿。在一般中国的父母看来,这是何等的人生败笔!然而,从惊慌失措地面对,到痛苦难堪地隐忍,她和她的家人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为求医问药八方寻觅,为点滴疗效奔走相告,直到今天,他们才渐渐享受到从病魔那里寻回女儿的惊喜,慢慢体会出亲人间患难与共的幸福……

这就是爱。

爱,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爱,需要学习。

本书贯穿于与病魔抗争过程中的,是反省。作为母亲,紫萱反省“望女成风”的急迫,反省自己对幸福人生的误读,也反省自己因追求事业而造成的母爱的荒疏……“有多少母爱可以重来”,应可视为这位母亲对“母爱”的重新学习,对“幸福”的重新理解。

后记

打从女儿手机中看到她写的《独活杂记》起,我便萌生了一个念头:写出女儿罹患躁郁症的心路历程,写出我心灵深处的反思与忏悔。但每当坐在电脑前,我都是心痛得无法呼吸,竟至一个字也写不出来。

后来,我换了一个相对轻松的形式——茶余饭后、工作间隙,地铁里、公交车上,甚至行路中,随时随地把想到的细节一一记在手机的备忘录里。在陪伴女儿的日子里,我开始背着她,悄悄写,把记忆里积攒的一颗颗散落珠子,以最深切的感受连缀起来。

因为和女儿共用一个电脑,为防不测,我把这些文字存放在一个自认为她不会轻易打开的文件夹里。本打算写好之后暂时封存,待女儿痊愈后给她一人看。不想,遮遮掩掩保存的这个文件夹还是被她发现了。

这天下午,女儿上网,我在一旁看报。困意阵阵袭来,我不知不觉睡着了。醒来后,女儿仍然神情专注地端坐在电脑前,我连着跟她说了几句话她都毫无反应。想到当初她凝视电脑屏幕“三维花盒”的情景,我不由自主地把眼光移了过去。不看则已,一看,我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儿——

哪里是什么“三维花盒”?原来她目不转睛看着的,正是我写的那些文字!

“你记下了那么多点点滴滴呀。”女儿轻描淡写地说。

女儿的话,让我的心倏地一下回到了原处。我趁机征求她的意见:“宝贝儿,妈妈想把你写的《独活杂记》全部引用到里面,单独作为一节,你同意吗?”

回答只有一个字:“赢。”

我笑了。即使被躁郁病魔缠身,调皮的女儿也不改她的幽默本性。即使在与我的对话中简化到只剩一个字,也常故作口齿不清地把“不”说成“入”,把“对”说成“睿”。所以,“行”在她口中就变成了“赢”。

不枉有过在国外四年学习生活的经历,视野的开阔、生活的磨砺让女儿曾经孤独的心变得如此强韧,以至于愿意将自己带血的伤口留此存照。做到这一点,对于曾饱受病痛折磨并经历过某些偏见的女儿来说,是需要勇气和胸怀的。

在陪伴女儿走过与躁郁症抗争的全程中,已记不清有多少个不眠之夜我们母女共同度过,有多少泪水一起流淌。望着照片上少女时代的她吹奏长笛时盈满憧憬的明眸,我甚至不止一次地怀疑过,那是否是同一个女儿?

在我写作过程中,女儿仍在服药。尽管其间时有反复,但已不再是那种一会儿粗如砂纸一会儿细如绸缎,一会儿升至高峰一会儿跌至谷底的无常两极,而是在不断的反复和调整中一天天朝着好的方向变化。就像婴儿从出生时的哭声多、笑声少,逐渐向着笑声多、哭声少过渡一样。

于是,如同自行车的后轮时时追逐着前轮,我紧随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中的女儿,含泪带笑地写呀写。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都会端坐电脑前,不停地敲击着键盘。积攒在心头的点点滴滴,汇成涓涓细流在指尖流淌。这里,记下了我从“家庭幸福,事业顺利,学业有成”跌至“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的大起大落;记下了女儿罹患躁郁症近四年里一个破碎家庭不堪回首的日日夜夜;也记下了我还给女儿曾经缺失的母爱和同时完成的自我救赎。

书评(媒体评论)

一个母亲从对新生命诞生的满怀期望到最终的失落,从对外部世界的期盼回到自我内心的追问,这中间饱含她的觉悟和孩子的泪水。让我们学习做父母,不因自己的失误导致孩子青春和梦想的流逝。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

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柏晓利

“有一种爱叫坚持。”让那些在翱翔中折断了翅膀的孩子有勇气生活下去,也与他们在爱心中共同成长。这就是紫萱展示的母爱,顽强而深厚。爱一个完美的孩子容易,爱一个暂时有缺失的孩子更需要勇气、无私和坚持!

——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宗春山

这个浮躁的时代,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精神创伤。疗救这些受伤者,需要温暖他们的心,更要驱赶他们心中的魔。紫萱无私的母爱为疗救者树立了榜样。

——一个心灵受伤者的父亲

爱,需要学习。、贯穿全书的是一位与爱女一起抗争病魔的母亲发自心底的反省,而它绝不仅仅是写给那些患者的父母看的。所有关注子女心理健康的父母以及即将为人父母者都会从中获益。为人子女者读过,也会深感震撼。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建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11: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