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低下头/星云日记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星云大师
出版社 岳麓书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星云大师编著的《低下头》内容简介:低下头,才能广结人缘,走遍天下;低下头.才能照顾脚下,一路平安;低下头,才能看到自己的心,也才能看到大众和世界。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目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内容推荐

星云大师编著的《低下头》内容介绍:日记,是生活的痕迹,是成长的写照、经验的记载。也是一个人生命的历史,大部分的日记是私密的,或深植内心深处,或随着岁月泛黄……这是一份特别的日记,来自众生,属于众生,读《低下头》,仿佛进入一个开阔的胸怀,一页内心最深层的省思。

目录

自序 星云

心灵改革的良药 陈哲三

自我教育(1995年11月1日-11月15日)

点亮心灯(1995年11月16日-11月30日)

低下头(1995年12月1日-12月15日)

彩色世界(1995年12月16日-12月31日)

编辑后记

试读章节

十一月一日

星期三

上午八时前往荣总做身体检查,这是我出院半年来第一次复检,检查项目有:心脏超音波核子扫描、心电图扫描、二十四小时心电图记录等。

由“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主办,台北市政府新闻处、林荣三文化公益基金会、财团法人杨塘海文化慈善基金会、“中国广播公司”、张老师文化公司协办的“把心找回来”系列之二——“时时乐清贫,处处简朴心”活动,下午一时,在台北道场会议厅举行记者会。由我和李钟桂女士共同主持,到场者除各报社、电台、电视等记者先生小姐外,还有“中广爱心园”执行长陈龙发、林荣三基金会执行长胥山春、新环境基金会董事柴松林、佛光大学校长龚鹏程等贵宾。

经云:“佛法无量意,一以净为本”,故我们要先清净心灵;心若不清净,就找不回来,如果心不在了,心中的净土世界便不存在了。因此,台湾现在最重要的事情不是选举,而是必须把心找回来,让心清净,才能发掘内在财富。

据联合国的一项统计,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是澳洲。澳洲人民生活简朴,居住房子不很宽大,物质享受也不如台湾,但拥有的森林、河流、草原、空气、阳光、公园却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这些都是未来子孙可以拥有的财富,没有一个国家比得上澳洲精神上的丰富。

真正的财富是共有共享的,不是个人的。我们居住在台湾,共同享有台湾,如同体与共生。除了要把心找回来之外,还要净化我们的心、我们的环境,用公德心来做环保,保存我们的资源财富。

李钟桂女士在致辞时表示,台湾现在生活富裕,人人忙于享受,被名利捆绑过紧,反而失去了自由的精神空间,所以借由和佛光会合办“把心找回来”的活动,就是希望唤起大众爱惜生命、重视环保、拒绝诱惑。希望大家能重新调整生活,共同推动这项新生活运动。

此次活动将于十一月起在全省展开,并将十一月及十二月订为“清贫月”,计划以全省十六场系列讲座、大型园游会和环保净山运动来传达“知足、不贪、简朴”的清贫生活文化理念,呼吁大众共同找回简朴心。

龚鹏程校长说,当代社会基本上比从前进步富裕,如交通的方便、衣着的华丽、物质的提升,但相对的付出不少代价,像治安的缺失、环保的破坏、空气的污浊、人际关系的疏离。而社会繁荣则是靠不断的占有资源、刺激消费、开发而达成的。我们的资源不是无穷尽的,不能无限的扩大、无限的开发,更不要为了刺激消费而鼓励生产,要懂得惜缘惜福。借此净化人心运动,让大家能广泛思考,重新检查我们的生活方式,回归到简朴的生活。  “中广爱心园”执行长陈龙发表示,“中广爱心园”推广爱心工作,已有十多年历史,这次协办此活动,希望将简朴的理念,推广到社会每个角落,再由家家户户,将不用的东西提供出来,成立跳蚤市场来互换所需,既不浪费又可达成环保,是一项很有意义的活动。

新环境基金会董事柴松林先生推行净化选举运动已迈入第四年,实在是个有心人。他表示台湾由于过分自我膨胀,造成个人富裕、公众贫穷的社会,吃得越来越好,但制造的垃圾,足够一个贫穷国家生活所需。日本去年平均每人买二十七本书,大陆平均每人买二点二本书,台湾平均每人买零点七本书,可见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下,精神反而贫穷。希望清贫的思想,能在社会各阶层造成一种运动,来改造日益趋向物化的功利社会!

“清贫”与“简朴”原本就在我们心中深处,在推行把“心”找回来之际,别忘了还有清贫与简朴。

十一月二日星期四

最近台湾社会不仅混乱,且不幸事件一再发生,如台中威尔康大火、圆山大饭店起火、大统百货公司火灾,昨天嘉义嘉年华饭店又失火,让人看得心里很难受。天灾人祸与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化解暴戾之气,还给大众一个祥和的社会,是每一阶层人士都要共同努力的,但愿社会大众都能有这一方面的共识。

昨晚深夜二时醒来,忍不住去察看大楼周遭的防火及逃生设备。今天早上会报时,特叮咛嘱咐台北道场的徒众,居住在高楼,安全逃生不可不注意,要随时随地提高警觉,这是常识也是责任。

报上有一则关于“现代监视”设备的报导——

使用电话时听到沙沙声或杂音,很多人都会怀疑电话是不是被窃听了,尤其是一些敏感的重要人物或做贼心虚的人。据专卖窃听器或隐藏式摄影机的业者表示,那已是落伍的器材了,先进的电子式电话窃听器以无线感应并自动二十四小时录音,根本没法察觉。

而买窃听器的客户,大部分是怀疑先生有外遇的太太及不信任员工的老板,用来控制人才外流或商业机密外泄。窃听器的种类很多,有一种叫“隔墙听”,可以听到员工与员工私下的谈话。更有各式各样的伪装型窃听器,如:插座式窃听器、钢笔型窃听器、计算机型窃听器。

光录下声音不稀奇,以现代科技要在别人不知不觉中录影也不是难事,如一种迷你超薄摄影机针孔镜头,伪装于图画、镜子、皮包、皮箱、芳香剂、紧急照明上,可在三百公尺外接收发射器无线传送录影、录音;还有一种镜头只有三厘米的针孔镜头摄影机,常伪装在天花板、水板及墙壁。

据业者表示,其实东西本身并没有好坏,主要是看使用者是好人还是坏人。曾有调查人员以芳香剂内藏摄影机,把在公厕内交易贩毒的情形,完完整整的录影下来;但若用在老板手上,那么员工在厕所内讲话也要当心;当然还会有一些不肖之徒,用在非法的勾当上。

还有一种打火机型的照相机,用在秘密拍照存证,很难被发觉;对无法接近的目标物,也有一种长距离监视望远镜,连三公里外的车牌号码,也可以轻易读取。

除此之外,还有大哥大截听器、反窃听监录器……

这一则报导,看得让人觉得很没有安全感,随身的小东西都可以录音、录影,还有什么隐私可言?“君子不欺暗室”,古有明训。P13-18

序言

我从童年开始,就喜欢写日记。但因那时生活艰苦,纸笔不周,只有将一些人事、新知、杂感、生活等记于脑海中。

一九四九年我初来台湾,最初几年曾写了二十多本约两百多万字的日记。后来自己翻阅时,发觉日记中尽是写些人我是非、他人得失,写到自己也是一副愤世嫉俗的丑陋面目。因此,在一九五二年的元旦,我重新在一本日记簿上写道:“我,是自私的;我,是丑陋的;自赞毁他,妄自议论,实在是人类的劣根性。”写完,我就将二十多本日记付之一炬了。

现在回想起来,不禁感到有点可惜,因为日记是一个人生活的痕迹,是一个人成长的写照,是一个人经验的记载,更是一个人生命的历史。假如那些日记至今还保存着,或者从那时起我一直将日记写到今天,相信一定会有许许多多有关人事、生活、知识方面的往事可以追忆,不管好与不好,我相信一定可作为做人处事的龟鉴。

一九六三年,我参加“中国佛教会”访问团到亚洲国家进行友好访问,由于行程紧凑,我就在飞机、火车、渡轮上,甚至有时没有桌子,如在印度天气太热,还趴伏在地面上,写了八十天的日记,每天写好后,要赶在《觉世》旬刊上发表,后来并将之定名“海天游踪”,交由佛教文化服务处出版,想不到却因为内容涉及一些对佛教人士的看法,因而引起不少风波。之后,我又至印度朝圣多次,对于佛国当初值得记述的事迹,并没有留下雪泥鸿爪而深感可惜。

一九六七年,我开始创建佛光山,最初在《觉世》旬刊上发表每天大事记,约数年之久,后因凤山张致良居士认为太过把人事公开报导,故而反对刊出,从此,我对开山时的心情经过未能留下丝毫痕迹,至今回忆,也觉得不无遗憾。

直至一九八九年春天,我组织了“国际佛教促进会大陆弘法团”到大陆探亲弘法,当时台湾各大日报纷纷邀我写访问日记,可能是因为事情太过繁忙,加上许多敏感问题,实在不易着笔。只有一一婉谢。虽然没有将日记在报纸上发表,但是我仍然写了三十天的日记,后因飞机输送行李时的失误,在大陆所买的书籍和那些珍贵的纪念品,甚至日记统统都遗失了,至今还不晓得流落何方,也许数百年后有人发现到的时候,说不定是一桩历史公案哩!

是一九八九年的七月吧,我为了顾念《普门》杂志的发行量,对其聊尽一点心意,便自告奋勇地向主其事的依空、永芸提供日记给他们发表,从一九八九年七月一日起,迄今四年,未曾间断。这些日子,我将自己个人的生活、工作、弘法度众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一切皆公诸于读者之前。只是我的日记挂一漏万,没有真正顾及到生活方面,像有很多书信、谈话、友谊、计划,并没有记录下来,工作、演讲等内容,也由于篇幅的局限,没有完整地详录。尤其是对事情的看法、内心的感受,自觉表达得很不完全。  其实,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负责笔录日记的永庄,四年来他最辛苦,尤其因为他没有跟我讲话的习惯,也没有问过我日记要怎样写,或许由于他不讲话的缘故,我也没有特意告诉他我的一些看法。所以,他无法确实地了解我心中的体会,唯有待日记写好后,我在字里行间补上几句就草率地完成。

这本日记除了永庄之外,曾经为我代笔过的有慈惠、慈容、依空、慧军、永妙、满果、依日、依筏、依门、依宏、依晟、永贤、永均、永芸、慧传、满义、永海、满和、永有、依益、觉幻和李仁玉等人,他们有的为我写过一月半月,也有的只写了一天两天,无论记录的多与寡,我仍然要向这些徒众表示感谢,因为有他们,才没有让我的日记在四年里中断过。

有人说,在我的日记中并没有常常看见我读书:也有人说,读我的日记,很少看到我吃饭修行。也甚少叙述我生活中的细节,例如只见我坐飞机,并没有提及我去买票,只听闻我每天去某个地方,并没有说谁替我开车……事实上,天天要做的事情,常常要做的事情,顾此失彼是在所难免的。

也有人问我:日记是什么?我想了想,觉得日记有时候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自照;有时候日记是一个知己,可以尽情地向他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日记是一张功过表,上面记下了我们处世的对与错:又有的时候日记是一部成长史,留下了成熟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也有时候会觉得日记是一个百味坛,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此外,也有许多读者致电来函,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像每次日记发表后,都会看到读者的热烈回响:有的赞美我为法忘躯、为教牺牲奉献,也有的说我的日记犹如一帖清凉剂,熄灭了都市里的喧哗和红尘中的纷争;有的说日记好像一盏明灯,为大家学佛的道路指引方向,更有的说日记好比一朵美丽的鲜花,吐露清香怡人的芬芳……若要真的问我对日记的看法。我则觉得日记是我随心自作、随性自遣的生活小品。

感谢很多人写了阅读“星云日记”的感言,如:“《中央日报》”社长石永贵先生、胡志强先生、作家尹雪曼先生、薇薇夫人等。有的人说我的日记有教育性的内容,有的人说有跟随我弘游天下的感觉,但我自己并不满意,因为文字并不十分流畅,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十分深入,尤其有些事情的前因后果、上下关系及诗词古句,我都记不清出处,除感谢外,在此也顺便说声歉意。

现在,《普门》要将我这四年来的日记发行单行本,到一九九二年止,总计有二十册之多(编者注:《星云日记》共四十四册,此序作于前二十册出版时),感谢三宝的加持,和所有亲友信徒的因缘,没有你们,就没有现在这本日记。

一九九三年八月八日开山寮

后记

星云大师,1927年生,江苏江都人。12岁出家,1949年赴台,1967年开创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事业。1991年成立国际佛光会。被推选为世界总会会长;于五大洲成立170余个国家或地区协会,成为全球华人最大的社团,实践“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理想。星云大师一言一行所产生的影响已不限于宗教界,更普及全社会。星云大师自1989年访问大陆后,便一直心系祖国的统一。近年回宜兴复兴祖庭大觉寺,并捐建扬州鉴真图书馆、接受苏州寒山寺的赠钟,期能促进祖国统一,带动世界和平。星云大师著作等身,总计两千万言,已在大陆出版80余种,深受读者欢迎。

《星云日记》收录星云大师1989年7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的日记,最初陆续刊登于《普门》杂志“星云日记”专栏,后结集由台湾佛光出版社于1994年和1997年分两次出版,共计44册。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目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此次岳麓书社出版《星云日记》,分三辑先后推出,第一辑收第1册至第15册,第二辑收第16册至第30册,第三辑收第31册至第44册。各册书名不变,对原版编排格式作了简要调整,极个别文字作了删节处理。此次出版除改繁体竖排为简体横排外,对有些不便大陆读者阅读的词语用法也作了改订,如原版中“计画”“规画”改为“计划”“规划”,“连络”“连系”改为“联络”“联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均径改,不出校记。但原版中专名(人名、地名等)之译名,无论常见或稀见,皆一仍其旧,如“布希”(即布什)、“雪梨”(即悉尼)等,为避免转译之误也,读者诸君明鉴。

台湾某些与大陆名称相同的大学或文化事业机构,或其他容易产生歧义误解的机构名称等,加引号表述,如台湾“中山大学”“故宫博物院”“商务印书馆”等。《中央日报》《中国时报》等涵盖全国性称谓的报刊名称,加引号表述,如“《中央日报》“《中国时报》”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9:2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