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数以万计的学校在学习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孔子、马卡连柯等教育大师。那么,向大师学什么?怎么学?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与大师同行”系列读本,正是要把大师的经典理论通俗化,真实地再现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品读大师经典,与大师对话”的学习过程中实践探索。雷玲主编的《大夏书系·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为其中之一,读本以一个个详实的案例,让我们直接触摸到大师理念的本质,并学以致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个细节问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大夏书系 |
分类 | |
作者 | 雷玲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今天,有数以万计的学校在学习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孔子、马卡连柯等教育大师。那么,向大师学什么?怎么学?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与大师同行”系列读本,正是要把大师的经典理论通俗化,真实地再现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在“品读大师经典,与大师对话”的学习过程中实践探索。雷玲主编的《大夏书系·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为其中之一,读本以一个个详实的案例,让我们直接触摸到大师理念的本质,并学以致用,解决教育教学中的一个个细节问题。 内容推荐 《大夏书系·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简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是一座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宝库。教师们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的过程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雷玲主编的《大夏书系·教师要学苏霍姆林斯基》在讲述这些故事的同时展现了教师们学苏思想、践行苏教育理念的范例,值得每一位教师研读。 目录 吾学篇 学校与管理 1 学校要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国化 / 李镇西 2 校长、教师要像医生了解病人一样了解孩子 / 常生龙 3 苏霍姆林斯基之校长观 / 王明华 4 照亮学校的一座巍峨“教育丰碑” / 张万祥 5 重温苏霍姆林斯基:从乡村教师到著名教育家 / 杨光富 教书与育人 1 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 / 赵艳琴 2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 曾宝俊 3 劳动是一种精神培育 / 许云超 4 永远的老师 / 程彩娟 5 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叙事” / 杨海燕 6 感悟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境界 / 曾宝俊 教与学 1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孩子 / 范存真 2 “不要死背”和循循善诱 / 白雪 3 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 / 杨朝莉 4 智者的引领 / 程立畅许织云 吾行篇 学校与管理 1 构筑教师专业成长的“快车道” / 钱守旺 2 和谐教育中全面发展 / 周步新 3 做师生读书的点灯人 / 孙宝华 教书与育人 1 红太狼变成了美羊羊 / 何玉霞 2 爱情教育也得趁早 / 刘关军 3 麦田的守望者 / 唐科 4 做学生的“精神关怀者” / 陈小莹 5 成长路上的那盏明灯 / 方西河 6 那返回的不足50元钱 / 熊雪芸 7 耐心的魅力 / 陈晨 8 张同学与辩论赛 / 蒋美丽 9 心会跟爱一起走 / 袁安 10 我们班的班级管理“责任制” / 苏志芳 教与学 1 跟苏霍姆林“司机”学“开车” / 赖建平 2 一“挤”二“保”三“减”四“推” / 夏霞 3 “凸现自主”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例谈 / 马彩芳 4 唤醒学生根深蒂固的需要 / 汪久佳 5 引领数学阅读,发展数学思维 / 赵云峰 6 让课堂教学中多发生一些“意外” / 杨先武 7 爱上阅读爱上学习 / 周步新 8 关于“交接点”的数学解读 / 赵红婷 9 乍看微不足道,却能放出异彩 / 黄书琴 10 做一名幸福的教育研究者 / 陈健 11 让沉寂的词语在儿童意识中“欢蹦乱跳” / 朱小萍 吾思篇 学校与管理 1 一个好校长首先是一个好教师 / 郭孝军 2 打造名牌学校要从细节入手 / 袁光仁 3 苏氏校长观对当前校长专业化之启示 / 王中华 4 对学生幸福生活的思考 / 汪阳合 教书与育人 1 给学生留下怎样的回忆 / 熊雪芸 2 好教师,好校长,好教育家 / 邓志雄 3 爱不是一个字 / 刘成华 4 拨响“诗人”的琴弦 / 赵克明 5 “设计人”是教师和家长共同的事业 / 王付旺 6 教学生学会做人 / 李茂春 7 我对教师角色定位的思考 / 姚琛 8 宽容是金 / 李昭平 9 培养“后进生”记忆之“锚” / 郭运动 教与学 1 “形”与“神” / 俞国平 2 让学生插上创造的“翅膀” / 梁长生 3 教育研究从小处着眼 / 郑立 4 语文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 / 朱凤然 5 找茬找来的启示 / 石磊 6 从记录教学故事开始 / 刘剑华 7 好课在于让学生投入情感 / 王明姐 8 学生思维处于怎样的状态 / 赵红婷 试读章节 学校与管理 1.学校要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中国化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 (摘自《给教师的建议》,第341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6月第2版) 作为前苏联最为杰出的教育理论家和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被誉为“教育思想的泰斗”,他对中国当代基础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深远和巨大的。我认为,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有些技术性的东西,至今仍可以“拿来就用”;还有一些教育观点,也可以在今天赋予新的内涵,继续对我们的教育产生指导意义。但今天和20世纪60年代不同,中国也不是苏联(乌克兰),全盘照搬、依葫芦画瓢显然是不行的。我认为,今天我们学苏霍姆林斯基,不在于什么显赫隆重的形式,而在于是不是真正沉下心来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研究他哪些思想可以用于今天中国的教育实践,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中国化。我认为,一所学校最关键的是要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四个方面的教育教学思想。 (1)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这是最为根本的,教师要学习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他从未想过要借教育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却因教育而不朽。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从未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未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以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2)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独立思考、勇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苏霍姆林斯基是一名真正的布尔什维克,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者。但他同时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是忠于真理且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因此,教育对他来说,不是为了应付上面的差事,而是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培养有高尚情操且终身幸福的真正的人。他当然要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但他首先忠于的不是上级的文件,而是学生的心灵。当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他首先选择孩子。因为痴情于孩子和教育,他赢得了包括共和国列宁勋章在内的荣誉;同样因为痴情于孩子和教育,他多次对违背教育规律、侵犯儿童心灵的指令予以坚决抵制,同一切形式主义的“教育”作毫不妥协的斗争,因此而遭到官方粗暴的批判,在他去世前三年,这种批判达到了高潮。但他毫不屈服,依然“我行我素”,在远离莫斯科、远离喧嚣的帕夫雷什中学走自己的路。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差点被开除党籍。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他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这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教育者最宝贵的品格。 (3)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目中有人”的教育观。“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下的一个独特的定义。孩子在苏霍姆林斯基眼中,不是学习的机器,不是考试的机器,不是分数单,不是录取通知书,而是一个精神的宇宙。“每一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在苏霍姆林斯基从事教育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普遍流行的说法是,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苏霍姆林斯基则鲜明地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因此,他所有的教育研究、探索和实践,都是对准人的心灵,都是为了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让每一个从自己身边走出去的人,都拥有终身幸福的精神生活,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这里说的“终身幸福的精神生活”,当然包括道德因素,即只有给别人以爱和幸福的人,自己才能获得爱和幸福;但也不仅仅是道德因素,同时也有智力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不论是未来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工程师、技师、医生,还是未来的钳工、车工、农机手、拖拉机手,乃至泥瓦匠、炊事员,都应该具备一个共同特点——以智慧和创造性思想在劳动中起主导作用。他们都应当善于创造性地思考,应当是富有智慧的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苏霍姆林斯基眼中的人,绝不只是少数有可能成为科学家、艺术家等名人的天才少年,而更是包括了未来只能成为普通劳动者的孩子。有人曾经质疑“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同他一样赫赫有名的杰出人才”,进而怀疑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伟大。我认为,这种想法是偏颇的。一个人能否成为科学家甚至获得诺贝尔奖,更多的是和他的天赋以及家庭教养有关(和学校也有关,但关系不大)。如果我们只盯着学生是否获得了这样或那样的大奖,是否考上了清华、北大或哈佛、耶鲁(甚至为达到此目的而不择手段地挖别人的优等生),而忽略了培养无数善良、勤劳、富有智慧的普通劳动者,这是教育的悲哀!对比当今中国的教育实际,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4)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现在,中国的教育科研不可谓不热闹,应该说,绝大多数都是脚踏实地、面对实际的真科研,但为装潢门面脱离实际甚至自欺欺人的“假科研”也不在少数。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总把教育科研的目光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育科研不是上面下达的任务,而是教育实践本身提出的课题。 P3-5 序言 向中外大师学习 我经常讲三句话:教育的发展在于改革,教育的改革在于创新,教育的创新在于学习。教育为什么要改革?因为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死守过去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方法,怎么能培养出当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半个世纪以来,人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越来越深刻,教育观念不断更新,教育内容、方法更是日新月异,教育处在不断改革之中,只有改革,教育才能发展。教育要改革,但不是走老路,而是另辟蹊径,不断创新。当然,创新不是胡思乱想,别出心裁,而是对过去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反思和完善。怎样才能做到教育创新?就在于学习,在书本中学,在实践中学,特别要学习教育大师的理论和思想,学习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行为,领悟教育真谛,增强教育智慧,创造教育风格。 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长河中,有过许多教育改革创新的教育大师。他们对教育有精辟的理论见解、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是教育思想宝库中的珍贵财富,是我们今天在教育改革创新中最需要认真学习和领悟的材料。不是说要改革要创新吗?不是说不走老路吗?可是怎么又去学习前人的东西呢?改革创新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从前人的思想和经验中悟出来的。而且许多教育大师说出了教育的真谛,他们的教育思想是超越时代的,在教育实践中更显光辉。 向大师学习,要领悟他的精髓,不能摘用片言只语,要与自己的思想和实践联系起来,讲启发,想体会,要和大师作心灵的对话,才能真有所获,才能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有所创新。 《现代教育报》主编雷玲,选择了几位中外教育大师,征集了校长、老师从吾学、吾思、吾行三个方面来谈他们的心得和体会,谈他们是怎样学习的,思考了什么问题,如何在教育实践中践行,编纂成集。这给广大教师学习做了一个示范,也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顾明远 2011年11月4日于求是书屋 书评(媒体评论) 今天,我们最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的是——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李镇西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有着大量艰苦、真诚而富有原创意义的教育发现和教育主张,他是一位教育哲学家、教育思想家、教育实践家、教育艺术家,他的教育哲学是行动的哲学,他的教育思想有着坚实的教育艺术和教育技术的支撑。很少有教育家能够让人如此崇敬、如此感佩!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王崧舟 苏霍姆林斯基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这就是一位教育家的影响力!前几天我在北京第一次见到了李镇西老师,我们见面就谈起了苏霍姆林斯基……热爱教育的人、用心做教育的人一定喜欢苏霍姆林斯基!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吴正宪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巨著以其经典型、全面性、现实性、尖锐性、实用性、深刻性构成了“教育丰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当之无愧的“教育百科全书”。认真学习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巨著,就会体味教育情结、激发教育灵感、反思教育行为、提高理论素养、引发深层思维、生发教育智慧、提升教育质量、创造教育的辉煌。 ——全国著名德育特级教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张万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