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岁月的河(名流纪实)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胡国华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葛洲坝人的胸怀

如果你在葛洲坝二江大坝泄水闸前,看到过江流冲出闸门的壮观景象,一定会终生难忘的。那汹涌沸腾的江水,那激荡澎湃的波浪,还有那好似雨雾飞溅的水珠,都蕴含着一种难言的震撼人心的力量,把人带到一个宏大奇伟的境界。

在葛洲坝,更令我感动的,还是葛洲坝建设者的胸怀和境界。他们就像泄水闸前那些平凡的水滴,汇聚起来造就了不平凡的景象,点点滴滴都在阳光下放射着晶莹动人的光彩。葛洲坝砂石厂主任工程师陈岳元,就是平凡“水珠”中的“一滴”。

我第一次听到陈岳元的名字,是在砂石厂党委书记那里。他在介绍砂石厂领导班子的情况时,顺便对我说:“我们原来还有一位副厂长,叫陈岳元。由于他几次主动要求,不久前已退出领导班子。”

“是因为他到了退休年龄?”

“不是。他今年才58岁,照说还可以干几年。”

“那是为什么呢?”他的话引起了我的兴趣。

“开始我们心里也有些纳闷。因为他提升为副厂长才两年时间,板凳还没有坐热,怎么就自动抬屁股了呢?后来,他用自己的言行使我们理解了他。”接着他给我介绍了事情的前因后果。

原来,陈岳元是因为让贤才辞去副厂长职务的。在水利建设方面,陈岳元可以说是一个专家了。自1947年在江苏镇江的淮河水利专科学校毕业后,他一直在水利部门搞技术工作。解放前,他在国民党的扬子江水利委员会实习过。解放后,他先后在长江水利委员会下游局、黄河水利委员会测量队等单位工作。1971年五月,葛洲坝工程开工以后不久,他就来到了砂石厂,负责施工技术工作。多年的水利建设实践,使他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技术上很有一套。照说,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早就该重用了。可是,由于他家庭出身不好,加上极“左”路线盛行对知识分子的歧视和偏见,所以,很长时间里,只是让他搞搞一般性的技术工作,没有担负过重要工作。粉碎“四人帮”以后,知识分子的地位有了显著提高,陈岳元这才开始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作用。他不但担任了砂石厂的技术领导工作,当了主任工程师,还于1980年上半年被任命为砂石厂副厂长,参加了领导班子。

在别人看来,一个搞技术的人能有这样的身份,也就够体面的了。谁知,干了不到两年,他突然给党委打了一份辞职报告,要求免去他的副厂长职务,仅保留技术职务。党委的同志都有些奇怪,因而未将他的辞职报告转给上级组织部门。

陈岳元见没有动静,就再次打了报告,并主动找党委的同志谈心,向他们坦率披露了自己的想法。大家这才知道,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以后,他就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了。他觉得,中央作出的精简机构、实现领导班子年轻化的决策的确英明。自己虽然还不到该隐退的年龄,但岁数毕竟大了。由于自己的存在,领导班子的平均年龄增加了两岁。为了有利于年轻同志的成长,他决定退出领导岗位,专心搞技术工作。

他这种出于公心、不计较个人地位的行为,使党委的同志们深受感动,只得如实向上级党委反映了陈岳元的想法,工程局党委经过慎重研究,同意了陈岳元的请求。

陈岳元在退出领导班子之际,向砂石厂党委举荐了两位中青技术干部。这两位干部一直在陈岳元手下工作。陈岳元看他们事业心强,踏实肯干,早就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培养。他的想法与党委正好不谋而合。经过上级党委批准,这两位中青年技术人员分别担任了副厂长和党委副书记职务。陈岳元之所以能这样做并非偶然。他的作风和品格,一向为人称道。陈岳元要求自己十分严格,从不为个人私事麻烦组织。他从事水电工作几十年,照说家属早就可以随迁了,可他却从未要求组织为他解决两地分居问题,直到不久前组织上知道了他家的困难,主动关心,他的家属才由老家宜兴调到工地。

他虽然是工程师,后来又当了副厂长,却没有一点架子,和工人关系十分融洽。这些年,他一直和工人一样,在砂石厂职工食堂排队吃饭。有时工作忙,来得晚了,炊事员要单独为他炒个菜,他都不让,买点剩菜剩饭就凑合着吃了。砂石场施工现场距住地较远,照说厂领导下现场可以用吉普车接送,他却从未享受这个特权,每天和工人一样,乘班车来往。

陈岳元的境界,还表现在对工作极度负责的精神上。长期以来,除了开会、生病,他几乎天天到施工现场,在第一线指挥生产。施工的紧张阶段,他常在现场吃住,不分昼夜跟班劳动,实在困了,就在工棚里和衣躺一躺。

正是这样一种严格要求自己,一心为工作着想的精神,支配着他退位让贤的。崇高境界中的行为,有时不一定会被人理解,但倘能驱除遮住眼睛的利己主义迷雾,就一定可以看清这光风霁月的品行之光华。

我也是在和陈岳元交谈之后,才理解他的。在一套朴素简陋的宿舍里,我见到了陈岳元。他面容清癯,神态和蔼。听说来意,他有些意外地说:“要讲想法,其实很简单。人老了,总归要重返大自然的。对我来说,迟暮之年无非想多做一点工作。早点退下来,不但有利于中青年干部成长,也有利于自己发挥专长。我的事业是在大坝上。”

不多几句话,说得多么诚恳啊!他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的。辞去领导职务以后,会相应地开得少了,他更是一心扑在了技术工作上。

砂石厂原来主要承担为工程提供浇捣用的砂石料的任务。后来,由于施工任务越来越紧张,工程进度赶不上要求,而砂石厂的人力还有潜力可挖,工程局党委决定从砂石厂抽调一部分工人到施工现场改行搞浇捣。

从备骨料到浇捣,看起来相近,干起来却大相径庭。砂石厂的大部分职工过去一直搞砂石料的开采、筛选,根本没有浇捣的经验。陈岳元过去学过浇捣,在别的工地上也搞过一段浇捣工作,就理所当然地承担了培训任务。为了改行的职工尽快掌握浇捣的技术,他翻阅了大量资料,编写出了讲课提纲。编教材的那些天,他常常工作到凌晨。由于做了精细的准备,他把本来很费解的技术课程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很受工人欢迎。砂石厂的工人们,很快领会了浇捣技术的要点。

队伍拉到第一线后,他们承担了二江泄水闸前护滩下海漫的浇筑任务。这对初次搞浇筑的砂石厂职工来说,的确是一场硬仗。所谓护滩海漫,要直接承受泄水闸里奔涌而出的激流的冲击,坚固程度和表面光洁度等质量要求极高。为了确保工程质量,负责技术指导的陈岳元想了许多办法。开始时,他几乎手把手地教工人施工,耐心帮助他们领会技术要领,掌握操作方法。护滩表面的混凝土磨平工作,按规定由机械进行就行了,可起初怎么也达不到质量标准。参与施工的干部工人都忧心如焚。陈岳元就和工人一道,反复琢磨研究解决方法,终于想出了人工抹平和机械找平相结合的工艺途径,使工程质量很快达到了规定标准。人工抹平是一项既细致又辛苦的工作,需要脱掉鞋子蹲在混凝土上,一点一点地抹。陈岳元在施工时和工人一样,拿把刮刀,赤着脚,在工作面上一干就是十几个小时。就这样,他们靠苦干和巧干相结合的精神,按期完成了艰巨的任务。

大江工程开始浇捣后,砂石厂的队伍又承担了一号船闸上游防淤堤护角槽的浇筑任务。这次他们承担的任务,工作量比上次要大,时间也更紧迫。一上工作面,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清淤。如果不把淤塞在地基的2000多方淤泥、垃圾清除出去,浇捣工作就无法进行。陈岳元此时虽已不担任领导职务,却仍很关心整个工程的进展。他冷静分析了面临的形势,计算了清淤需要的时间和人力,觉得单凭第一线的队伍,还无把握如期完成清淤工作。经过深思熟虑,他向党委提出了组织机关干部和其他非生产第一线的人员到前方突击清淤的建议。由于他对队伍组成和工作安排等方面考虑得都很周到,所以党委很快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在各方面力量的协同配合下,他们只用了一个星期就完成了原需十几天才能完成的工作,从而保证了浇捣工作的顺利进行。

最难能可贵的是,陈岳元在工作中对已经担任领导工作的原下级十分尊重和支持。葛洲坝二期工程开工后,新提拔为副厂长的孙域担任了现场的领导工作。在现场负责技术工作的陈岳元常常主动向他汇报工作,并自觉协助他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他配合得十分默契。对孙域在工作中注意不够的问题,陈岳元也常对他进行提醒或给他出主意。有一次,浇捣中供冷却混凝土用的冷水不够,孙域一时未注意到这个问题。陈岳元就告诉他,应该尽快设法增加冷水,解决混凝土制冷的问题,否则温度升高,将会影响混凝土的质量,给工程带来不应有的损失。经他提醒,孙域立即采取措施,解决了冷水不足的问题,使工程质量有了可靠保证。

这些年,一年四季,无论晴雨风雪,陈岳元总是坚持在现场工作。厂部的那间主任工程师办公室,除了他偶尔回厂开会时用一用外,平常难得开门。看到他在十几米至几十米高的浇筑部位爬上爬下时,人们都替他担心。有人劝他:“陈工,你都快60岁了,手脚已不太灵便,老这样上上下下,多危险!你不用天天来,有事大家会找你的。”他却笑笑说:“要保证工程质量,多一双眼睛总有好处。搞工程哪能怕危险,注意安全就行了!”

陈岳元虽然没有什么惊人的业绩,可是他朴实无华的言语,却反映了中国普通知识分子的崇高思想境界。采访结束时,面对气势宏伟的大坝,我领悟到:这样惊人的业绩,绝非任何伟人个人所能创立,它只能是千千万万像陈岳元这样的建设者共同建设的丰碑。正因为此,平凡的“水珠”也是值得赞颂的!

1984年

P18-22

目录

序言/00 1

第一辑 苍茫的土地

矮胡外传/002

情寄侗乡/010

葛洲坝人的胸怀/018

刘巧儿新传/023

拓荒之“牛”/027

架起心灵间的桥梁/036

让理想导航/043

“杉树之父”/053

仙游田野的书戏人生/059

热爱并感受生活/063

洒脱一生/067

第二辑 历史的足迹

同人民息息相通/072

不平凡的路/077

信念始终支撑着她/084

面对艰难生活的考验/098

德馨文间/107

宋平纵论国情/114

特殊而又光荣的职责/120

让生活更加美好/125

幽芳久远/129

来自世界屋脊的报告/134

廖公远瞻海峡潮/142

叶飞将军话侨务/146

闽道何泱泱/151

心系乡村/157

在粤北山区的日子/162

留在大地上的足迹/168

第三辑 飘逝的背影

春天访胡风/184

化作春泥更护花/192

真诚坦白的心灵/198

费孝通港行纪谈/203

融入夜幕的流星/208

情满黄山/224

钱氏三兄弟的心愿/237

“耕耘”在父辈的领域/243

绿色的文集/247

心灵的对话/256

“天涯易比邻”/259

真情老头儿/264

序言

这本书,汇集了我记者生涯中所写的人物专访、人物通讯、报告文学的一部分,其中一些篇章,曾在20世纪90年代以《当代名流访谈录》为名集结成册,因当时印数较少,现在已很难寻觅了。这次,加以补录与充实,希望有机会和读者一起,共同回望那些渐行渐远的身影,并在回望中,汲取人生跋涉的激情与动力。

记事易,写人难,这几乎是所有记者同行的共识。每写一个人物,除了文字水平外,采访技巧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解读也很重要。

当你从芸芸众生中选择、锁定了那个触动你新闻敏感的采访对象后,要善于沟通,迅速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其面对陌生的你,如同老友促膝,打开心扉,不设防线,生出说出一切的倾诉欲望,在融洽交流、相互碰撞的气场中,你和他,共历那份喜怒哀乐,重温那些所思所想,重温那条曲折崎岖的心路历程……

没有对人的关心和热忱,没有对人的命运的共鸣和理解,是写不好人物的。硬要写的话,也一定是苍白无力的图谱式形象。当然,收集相关资料,采访周边人物也很关键,有时,这是让人物立体化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本书所辑录的人物,他们的性格性别不同,职业职务各异,其命运轨迹也相去甚殊。但是,他们活在世上,似乎都抱定了同一个信念,同一个主张,同一个宗旨,那就是:人应当有所作为,人能够有所作为。

人生自有其使命。那些不甘庸碌终生的人,那些不愿像谎花一样虚度一生的人,遵从命运的召唤,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荆棘丛生的奋斗之途。

他们中间,有在社会主义革命和改革开放大潮中,发挥了重大影响的政界要人;有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累累成果,辉映了学术界的著名学者与专家;有历尽劫难,尝遍艰辛,然而赤子之心不改,理性光芒愈增,不仅以真知与灼见,更以自身人格的力量,启迪民众良知的文坛大家……

统观这些人物,不论是壮心不已的花甲老将,还是毅然摆脱父辈荫庇,坚定地走自己道路的后生晚辈;不论是钱钟书、钱钟韩、钱钟泰三兄弟这样,出生于同一祖屋之下,驰名于不同领域的世家子弟,还是矮胡和封芝琴这样,从穷乡僻壤的裸石瘦土中,顽强地进出枝芽,尽生命的全部潜能,热情地吐绿、放花、结果的山野草民,不论年龄大小,职务高低,地位贵贱,在他们的身上,确实表现出了某种非常同一的素质,某种山之所以成为山,海之所以成为海,人之所以成为人的要素。

我在多年的采访生活中认识了他们并为他们所感动。我认同他们的宗旨,我赞成有所作为的人生观。我对那些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完满结合的人物抱有由衷的敬佩。我理解,人只有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才能够不断地确认自我与完善自我,只有在创造性的劳作中,才能够享受生之乐趣,只有在与厄运的搏斗中,才能够最充分地显示出人类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

在这里,我特别想提一下周邦立(见本书《融入夜幕的流星》)。他大学时代就投身革命,中国的命运,中国的前途,中国的进步,始终是他萦怀不去的思虑的中心。解放以后,他专心埋头于国外自然科学著作的翻译与介绍工作,前后达数十年之久。这位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这位现代的隐士、自动的流放者,这位无钱、无权、无地位、无名气,乃至没有一个正当身份的“无业游民”,这位为扩大民族的视野、锐利民族的头脑而甘守贫寒的学者与翻译家,这位自然科学界的普罗米修斯,长年稀饭咸菜果腹,长年夜以继日地工作,在留下1500多万字的译著之后,默默地撒手人间。他没有向社会索取分毫,却心甘情愿地为社会贡献了毕生。在人生忧忠困顿的征途上,他无怨无悔,始终把自己鞭策得那么紧,那么苦。  他的行动,印证了一位伟大作家的名言: “由于使命的驱使,由于自己内心的冲动,人能够创造奇迹,经受最沉重的考验。”

我希望这本集子展开来变成一片生命的湖水。生命的湖上有多姿多彩的倒影。它提醒我们这些徜徉湖边的过客:你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使命?你是否肩负起了自己的那份人生的责任?你是否和书中的人物一起,参与了生命的湖上,那变化无穷的倒影?

胡国华

2012年8月

内容推荐

《岁月的河:名流纪实》这本书,汇集了胡国华记者生涯中所写的人物专访、人物通讯、报告文学的一部分,其中一些篇章,曾在20世纪90年代以《当代名流访谈录》为名集结成册,因当时印数较少,现在已很难寻觅了。这次,加以补录与充实,希望有机会和读者一起,共同回望那些渐行渐远的身影,并在回望中,汲取人生跋涉的激情与动力。

《岁月的河:名流纪实》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

编辑推荐

胡国华编著的这本《岁月的河:名流纪实》收录的是人物专访、人物通讯、报告文学。这些人物,他们的性格性别不同,职业职务各异,其命运轨迹也相去甚殊。但是,他们活在世上,似乎都抱定了同一个信念,同一个主张,同一个宗旨,那就是:人应当有所作为,人能够有所作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0:4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