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的《中华万年历(实用民俗百科知识)》即是基于弘杨传统文化,同时要满足时代需要,遂精心打造了一部兼具传统和时代特色的新型万年历,以适合广大读者生活和工作所需。全书内容庞大而具体,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让读者能在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快速查阅自己需要的内容。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当中,为了保证内容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编者查阅了权威的历书资料;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还与时俱进地增添了新时代背景下的全新内容,力求博众家之所长,避众家之所短,给读者呈现出一本集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的居家必备工具书。
经典读库编委会编著的《中华万年历(实用民俗百科知识)》主要由三大部分和附录构成:第一部分:传世历法篇,涵盖了中华历法演变规律及常识、天干地文、节气与时令等传统历法知识,有论有据,有理有趣,本篇还收录了万年历表,其以表格的形式罗列了1930~2030年间的历史纪年,具有精确、科学、便于查阅的特点,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实用性强;第二部分:文化沿袭篇,介绍了五行与《周易》、中华姓氏起名学问、楹联文化等传统文化知识,内涵丰富;第三部分;民俗百科篇,介绍了节日、婚嫁、丧葬及民间禁忌等中华民俗民情知识,妙趣横生;附录部分:包括中国历史朝代纪年及概况表、中国传统节日全览等内容。
●什么是历法
历法,是研究时间的计算方法的一门科学。它以天象变化的自然规律为基础,通过对较长的时间间隔进行计量,来对气候的改变进行预测,对季节的更替进行判断。
历法是人类在生产与生活中逐渐摸索而诞生的,它与天体运行周期息息相关。举个例子来说,像东汉从公元25年建立到公元220年结束,共经历了196年之久,以及“光绪二十三年四月初九”、“2013年10月8日”等等,不管是时间段还是时间点,它们都是通过计算而得出的,而计算的依据就是太阳、地球、月亮这三个天体的运行周期。
不过,想要精准地对这些时间进行计算,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这三个天体的运行周期的比例并非整数,我们平时所说的一年12个月或365天,不过是一个概数。其实,一个回归年是365.2422天,一个朔望月是29.5306天,它们并非是恰好能被除尽的整数。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月份有了大月和小月的差异,年份有了平年和闰年的区别。
为了便于计算和使用,人们把年和月都规定为整数日,对大月和小月、平年和闰年合理分配,以达到平均历月等于朔望月、平均历年等于回归年的效果。而历法研究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些。
所以说,历法是以太阳、地球、月亮这三个天体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运行周期的比例进行计算的学问。世界上之所以存在各种各样的历法,就是因为人们在计算这种比例关系时所采用的方法不一。
尽管历法众多,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基本类型不过这三种:阴历(太阴历)、阳历(太阳历)和阴阳历。这三种历法各有利弊,当今世界上运用最广泛的“公历”,其本质就是一种太阳历。
●阳历、阴历和阴阳历有何异同
阳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运动周期为基础计算得来的一种历法。太阳历的一年近似等于一回归年,而太阳历的月份则与朔望月没有关联,太阳历中月份的制定是根据地球轨道的位置而制定的,所以在太阳历的月份中能够体现出每年四季冷暖的轮回变化,却看不出月相的变化。这种历法最大的优势就是对于回归年的计算比较精准,所以在长期的范围内不会有太大的误差,是一种不容易算错的历法。而局限性就是天文学的意义大于实际应用的意义,对于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气候和月相等因素没有什么指导作用。
根据朔望月来制定的历法都叫阴历或太阴历,因为古代人将月球称为“太阴”,阴历主要是依照天文学中的月相周期来制定的,所以阴历在朔望月的计算上是最准确的,却对于回归年没有太多的考虑,所以这种历法的纪年比较混乱,没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我国一些信奉伊斯兰教的地区和民族曾经使用过的回历,就是一种阴历。
我们的农历实际上是一种阴阳历,是通过用阳历的方法计算回归年,同时又用阴历的方法计算朔望月的一种历法。
●历法的三大要素有哪些
历法可以根据制定原则分为几种类别,但是无论哪种类别的历法都要遵循三大要素的安排及处理,历法的三大要素就是构成历法的基础,即“年”、“月”、“日”。不同的历法,对于这三大要素也有不同的制定原则。而所有的历法都会尽量将这三大要素无限地贴近于自然界的时间单位,即“回归年”、“朔望月”和“真太阳日”。
无论哪种历法都要具备开始计算时间的确切年代,历法上称这个起始年代为“纪元”。规定一年的起始以哪一个时间为开端的时间,称之为“岁首”。这些规则的制定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需要通过长时间的天文观测才能总结出来的一种规律性的法则。
●什么是黄道
黄道是历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参考标准,它与太阳在宇宙空间里的运行轨迹密切相关。所谓黄道,指的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与地球相交而形成的大圆圈。月球和很多其他行星对地球有引力作用,地球的公转运动也会因此受到影响,所以黄道面的位置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连续发生不规律的变化。简而言之,在一年的时间里,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了一圈,地球上的人们看到太阳在天空中东升西落了365或366次,太阳如此东升西落的线路就是黄道,其实就是地球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它是人们在天球上假想出的一个大圆圈。当黄道和天赤道相交于春分点和秋分点时,它们的夹角正好是23度26分。
●月相和朔望月
月相是天文学上的术语,指的是在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部分。月球是不能自身发光的星体,它围绕着地球运动,而太阳、地球、月球这三体形成了一个有规律的运动组合,所以自身不透明的月球就会反射太阳光,而只有被阳光照射的部分才能让人见到,月相就是这样形成的。
宋代词人苏轼曾经有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他所说的“圆缺”就是指月相的变化,而月相同月食又是两种概念,月食是由于地球遮住太阳所造成的,月相则是由月球自己所处的位置决定的。
朔望月则是月相变化一个周期所用的时间。由于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而当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的时候,月球被太阳照亮的那一面正好看不到,这就是“朔”;当地球处于太阳和月球中间的时候,月球被照亮的部分我们全都能看见,这就是“望”。可见朔望月就是月亮从新月到满月的过程。朔望月的时间并不是固定的,最长的时候多于29天19小时,最短的时候仅为29天6小时4分多一点,而朔望月的平均长度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
朔望月因为是月亮位置变化而导致圆缺变化形成的周期,所以直接影响到地球上的涨潮落潮,这就与航海、捕鱼有密切的关系,同时影响着人们夜间的活动,在宗教上月相也占有重要位置,所以人们非常重视朔望月,并将其作为比日更长的记时单位。
P2-4
相传,在我国还没有历法的时候,先民们因为不知时节的变化,所以在生产、生活方面遭遇了很大的困扰和阻碍,蒙受了巨大的损失,错失了很多发展良机。这时候,有一个人为了方便大家计算时间和根据时节的变化来调整作息规律,便开始编撰一部历法来给人们的生活提供参考。这个人的名字叫做“万年”,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这部最早的历法命名为“万年历”。
历法,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民俗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作为世界上最早发明历法的国家之一,我国拥有非常完备的历法系统,经考古发现,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商周时期,我国先民就已经开始使用历法了。而历书就是将历法研究成果编制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所需的工具书,这项工作古已有之。据今所知,最早发现的历书是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中记载的,而现存最早且最完整的历书是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二号汉墓的《汉武帝元光三年历书》,最早的木雕版历书则出现在唐代文宗时期。唐文宗大和九年,即公元835年,为了防止民间私造滥印历书,文宗皇帝规定今后所有历书都要由皇帝审定,官方刊印,才能流传于世,因此历书也被称为皇历。皇历所记载的历法一般都是以一年为一个版本,第二年变更,故而每年的年终岁尾,都会印下一年度的历书。
古代历书上刊载的内容除了一些基本的历法以外,还有婚丧嫁娶、传统节日、民风民俗等信息,这是因为人们除了要了解年、月、日、节气这些基本数据,还有关于农事、生活等相关知识的需求。
从古代历书版本的演进上来看,早期有毛笔书写、装裱成卷轴的历书,后来又出现了雕版印刻的历书;从记载的内容来看,又可以分为年历、月历、日历以及万年历等。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如今的历书更是多种多样,出现了挂历、台历、电子万年历等众多新颖的形式。
“万年历”作为历书的一种,最早出现于清乾隆六年,也就是公元1741年,一经出现便在民间流行。而现在所谓的万年历则是一种将不同历法的日期进行校对和通译的工具,即将公历的日期和农历的日期互相推算出来,如公历的2013年8月20日是农历的癸巳年七月十四日。所以当今人们所认知的万年历已经是一种方便查询日期的工具了。
本书即是基于弘杨传统文化,同时要满足时代需要,遂精心打造了一部兼具传统和时代特色的新型万年历,以适合广大读者生活和工作所需。本书主要包涵四个内容:历法知识、中华传统文化、民风民俗以及万年历。第一部分历法知识,主要介绍和普及关于历法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让读者大致了解历法的形成始末以及历法的专业术语和词汇;第二部分中华传统文化,介绍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传统文化,其内容精炼典型,对于日常生活能够起到很好的参考和指导作用;第三部分民风民俗,涉及节日庆典、婚丧嫁娶、生育祝寿、信仰宜忌等民俗知识;第四部分万年历,主要集合了从公元1931年到公元2030年一个世纪的年历,涵盖的内容全面完整,以满足读者不同的查询需要。本书内容庞大而具体,条理清晰,结构合理,让读者能在领略我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快速查阅自己需要的内容。
在编写本书的过程当中,为了保证内容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编者查阅了权威的历书资料;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还与时俱进地增添了新时代背景下的全新内容,力求博众家之所长,避众家之所短,给读者呈现出一本集知识性与实用性于一身的居家必备工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