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百岁,垂垂老矣,如日薄西山,夫复何为?我偏不认命,还把往年的生活碎片,拾掇起来,便是这本《百年拾忆》的书。——马识途!
在《百岁拾忆》里,马老从他的童年开始写起,把他不平凡的人生用一个个小故事串成一条线。
这本书不求上榜畅销,能供知音消闲足矣。也许从中可以寻到某些零金碎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百岁拾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马识途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我已百岁,垂垂老矣,如日薄西山,夫复何为?我偏不认命,还把往年的生活碎片,拾掇起来,便是这本《百年拾忆》的书。——马识途! 在《百岁拾忆》里,马老从他的童年开始写起,把他不平凡的人生用一个个小故事串成一条线。 这本书不求上榜畅销,能供知音消闲足矣。也许从中可以寻到某些零金碎玉。 内容推荐 百岁老人马识途的百年故事,汇聚在《百岁拾忆》一书里。 这是他在漫漫其修远的长途跋涉中的跫音。 这是他为追求遥远而朦胧的彼岸而沉浮沧海的回忆。 这是他在近百年间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东鳞西爪。 这是一本他学习巴金说真话的书。他讲的可能不是真理,却是出自肺腑之言。错误的真话远比虚伪的假话要好。 目录 第一章 家世 1.我名叫马识途的由来 2.我属虎,不属兔 3.我出生在马家大院 4.我的父亲 5.扶风记 6.牺牲者:我的大哥 第二章 童年忆趣 1.三岔溪:童年的乐园 2.楼上有“鬼” 3.川江号子 4.茂陵学堂 5.私塾 6.老辈子 7.狐狸精 8.新学 9.赶考 第三章 出川游学 1.走出三峡 2.北平启蒙 3.“九一八”后 4.逃亡上海 5.第一次发表作品 6.第一次知道统一战线 7.第一次坐牢 8.中央大学 9.初恋 10.美梦破灭 11.黑板是白的 12.晓庄三月 13.逃离南京 第四章 九死一生 1.何去何从 2.投身革命 3.我入党了 4.第一个任务:为周恩来物色小车司机 5.第一次经受考验 6.第一篇报告文学 7.第一次犯错误 8.职业革命家 9.撤退的怅惘 10.抗战前线采风 11.差点被自己人活埋 12.急中生智 13.意外重逢 14.奇遇联保主任 15.小交通员 16.老三姐 17.喜从天降 18.生死攸关 19.夜进红岩村 20.周恩来用小车送我“下山” 21.老家避难 第五章 春城隐蔽 1.西南联大 2.自由天地 3.“讨孔”事件 4.闻一多 5.和飞虎队交往 第六章 锦江风云 1.初到成都 2.学生运动 3.一个人的报社 4.首次香港行 5.危险信号 6.特委书记被捕 7.再度香港行 第七章 回家 1.回家 2.“毛主席万岁!” 3.小误会引发的大思考 4.北平报到 5.刘少奇“天津讲话” 6.实习接管武汉 7.“你们现在的工作就是不工作” 第八章 解放成都 1.初识贺龙 2.第一件大事 3.大战略 4.天亮了 5.贺龙在成都 6.审查 7.差点被暗杀 第九章 当家做主 1.当家难 2.土地改革前奏 3.参观斗地主 4.移风易俗 5.“忠诚运动” 6.反“改组派” 7.粮食统购统销 8.总路线 第十章 转业搞建筑 1.第一项工程 2.白手起家 3.紧急任务 4.陪邓小平和胡耀邦打桥牌 5.死计划,计划死 6.计时?计件? 7.批判大屋顶 8.荒唐的建筑 9.上命难违 10.工地烧纸敬香 11.遭遇尴尬 12.中心学习 13.砍树造孽 14.抢救九寨沟 15.草原荒漠化 第十一章 运动再运动 1.“三反”、“五反”运动 2.捉胡风分子 3.内部肃反 4.捉右派分子 5.永远的愧疚 6.李劫人差点成右派 第十二章 三面红旗 1.建行馆 2.成都会议 3.坦荡胸怀 4.“超英赶美”高指标 5.人民公社化 6.七千人大会 7.捉右倾机会主义分子 8.“大跃进”逸闻 第十三章 向科学进军 1.建立科学分院 2.自作自受 3.升级 4.脱帽加冕 5.农业学大寨 6.管科学的人不科学 7.无妄之灾 第十四章 下放 1.问个明白 2.还是被撤职 3.偶遇彭德怀 4.捉“走资派”去 5.老右倾 6.三个“一”和四个“第一” 7.山雨欲来 第十五章 十年沧桑 1.大祸临头 2.“你这哪里是检讨的问题哟!” 3.珍稀动物展览 4.家散人亡 5.永远不能忘记的人 6.形势大变 7.厕所所长的勒令 8.躲进小楼成一统 9.百日之灾 10.又被“专政” 11.只好做帮衬 12.“取替代” 13.反复辟回潮 14.“走资派”还在走 15.老章程又来了 第十六章 重大转折 1.这一天 2.真相大白 3.阴魂不散 4.回忆党校生活 5.醍醐灌顶 第十七章 出国考察 1.它山之石 2.大吃一惊 3.黄教授的感慨 4.“家”和“长” 5.奥妙何在 6.零星点点 第十八章 为人民行使权力 1.到省人大常委会 2.怪话 3.彭真的肺腑之言 4.和违法行为斗争 5.艰难的民主法治进程 6.我的体会 7.宪法修改 第十九章 文坛往事 1.我不想当作家 2.我忽然成为作家 3.创作生涯 4.《清江壮歌》 5.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 6.不准流泪 7.“执迷不悟” 8.创作复苏 9.文艺春天 10.无为而治 11.复兴传统诗词 12.研究郭沫若 13.让子弹飞 14.学习巴金说真话 15.学书法 16.终身成就与终身遗憾 后记 遥远的彼岸 试读章节 我父亲这一辈人从祖上几代人析产下来,所得田产不多,度日艰难,可父亲是四兄弟中的老大,养家有责,于是他把田产分给了三个兄弟,自己只承接了祖上传下来的一个叫“扶风记”的烧酒坊。说是烧酒坊,其实只有一块刻有“扶风记”三个字的牌子和一堆破烂的酿酒家什,还有就是一张制酒曲的秘方单子。虽如此,父亲却决心白手起家,恢复祖上传下来的烧酒坊。 父亲所经历的艰难创业过程,听他说起来,真是让人感受极深,震动很大。父亲还请到了原来在酒坊酿酒老师傅的单传弟子“牛囡”,又让曾由他资助上过学懂算账的账房先生陈孔柱负责经营,几年辛苦,命名为“马家糟房”、但仍然挂着“扶风记”招牌的酒坊开了张(糟读cao,据说四川的很多糟房都读此音,大概是怕犯“糟糕”的忌讳吧),并且烧酒质量好,小有名声。传说我们马家糟房的烧酒,只喝二两就能醉倒人。我家在几个乡场上开的小酒铺,卖的就是这传说中二两就能醉人的“烧老二”。 我们马家糟房的酒之所以香醇醉人,秘诀就在父亲藏有的那张祖传酒曲秘方。我小时候就看到过父亲有一张视为珍宝的发黄且有些破损的纸片,也见他在每年夏天,把按秘方配好的各种药材铺在屋后小石坝上晾晒。那些药材大约有一百几十种,在石坝上铺了一大片,其中还有蜈蚣、毒蛇、蝎子、蛤蚧、蚂蚁等虫豸。晒药材时,父亲是不准人近前去看的,待药材晒干以后,放在铁碾里碾细,和上酒米粉,做成酒曲子,洒进几种粮食蒸的糟子里,发酵煮酒。 父亲还有一个秘诀,就是一定要保持酒的纯度,他不准自己的酒坊和开在乡场上的酒铺卖“过河酒”。这里所谓的“过河酒”,就是指一些小糟房在赶场背酒过河时,暗地往酒桶里掺水后再卖出的酒。父亲始终认为,做生意就在一个“诚”字上,不能去赚黑心钱。 与此同时,为了方便到酒坊来买酒的人,父亲还不准家里养狗。至于他坚持在马家糟房挂“扶风记”的牌子,是不是想借古代大有声名的马援(汉朝有名的伏波将军,是陕西扶风人)的招牌,来提高自家酒坊的声誉,我就不得而知了。总之,他有自己的一套办法,白手成家,这大概和他一直教导我们的“胆大心细,智圆行方”有关系吧。 父亲开的烧酒坊,虽然经营有方,站稳了脚跟,但是获利并不大。考虑到靠这点钱要让我们三兄弟都“读出来”(就是读书成才的意思)是不可能的,当时,父亲做出了一个战略性的决定,就是牺牲一个,培养两个。于是他让大哥停了学,跟着陈先生学做生意挣钱来供我和三哥出外读书。 由于卖酒的利润并不大,父亲打起了酿酒余下的酒糟的主意。他发现养猪比卖酒更赚钱,于是建起猪舍,利用酒糟做饲料来养猪。以养猪为主业,酿酒为副业,果然赚钱。但是矛盾又来了,因为只靠酒坊的酒糟做养猪的饲料是不够的,于是父亲又添办一个粉房,用磨好的豆粉制粉丝。于是每天天不亮,我们就听到那匹被蒙住双眼的老马在磨房里磨豌豆转圈圈的蹄声,一直转到半晌午才停止。不过,父亲并不在乎粉丝卖钱,却是用粉糟、泔水和酒糟混合,变成很好的养猪饲料,可以较短时间把猪催肥。因为肥猪上市更能发市,于是他把猪圈扩大,到乡场上收购半大不小的猪仔回来,一槽一槽地养起肥猪来。卖酒卖粉丝成为副业,养肥猪反倒成为主业了。 因为猪场扩大,又出现一个问题,大量的猪粪便怎么办?父亲早想好了主意,就是用猪粪便来栽培那长江河岸沙土地长得最好的果蔗,这种当水果吃的甘蔗在万县、宜昌、沙市一带很时销,每年砍了果蔗,装上大木船,顺流而下到宜昌、沙市一带去卖,可以赚大钱。父亲他们卖了甘蔗回家时,并不把钱带在身上,因为三峡一带抢船的土匪多,不安全。他们把钱交银行汇回,回家后再去取出,又可以扩大家业了。 父亲就是这么造酒、制粉、养猪、种甘蔗、到省外做买卖,颇有点像现在说的循环经济的做法。马家大院这个没落穷困的大杂院里,终于出现一家殷实之家,让我和三哥能走出三峡,去寻求我们各自的救国和安身立命之道。P7-9 序言 这是一个日薄西山的百岁老人的回光返照。 这是他在漫漫其修远的长途跋涉中的跫音。 这是他为追求遥远而朦胧的彼岸而沉浮沧海的回忆。 这是他在近百年间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的东鳞西爪。 这是一本他学习巴金说真话的书。他讲的可能不是真理,却是出自肺腑之言。错误的真话远比虚伪的假话要好。 这本书不求上榜畅销,能供知音消闲足矣。也许从中可以寻到某些零金碎玉。 后记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瞬间我已经在这个并不叫人愉快却又充满希望的世界里活到一百岁了。回首百年,我是怎么走过来的,自己也说不清楚。好像从幼年发蒙到风烛残年,我一直是在走路,一直在为寻找什么而走路。到底要寻找什么,找到没有,我也没有一直弄明白,空有一个识途老马的名字。 有时我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人生的道路,真正识途了,可一下又被人说是走错了路,老马失途了,转过头来又说我走的是正道,老马还是识途。这一时识途,一时失途,我自己都弄糊涂了。 如今我已进入一百岁。彻底卸下工作的担子后,我就在家安度晚年,每日读书看报,习字作文,还时不时用孙女红宇送我的ipad上网浏览……逍遥自在,悠哉游哉。今年九九重阳,单位请我们这些退下来的老人去过了据说是法定的第一个老人节,很是愉快。回到我的闹中取静的高楼家里,坐在书房西窗下的安乐椅上,沏一杯好茶,落日余晖从窗外洒进,静看茶杯上袅袅飘起的轻烟,不觉进入幻景。 往事如梦如烟。我有如一叶小舟在雾蒙蒙的大海中漂漂荡荡,不知该漂往何处,漂向何方。一时在晚风拂面的微波里缓行,一时在波平如镜的海面上滑行,一时在风晨雨夕里颠簸,一时在狂涛恶浪里挣扎。忽见东方朝霞满天,炫丽的太阳从海波不兴的大海中庄严升起,在太阳升起的地方,我看到似有还无、难以到达的远远的地平线。突然,风雨交加,狂浪冲天,小舟被打成碎片向四处漂散。但见那小舟残片在风浪中几经沉浮,努力聚合,想重为小舟,继续漂向那太阳升起的地方,那似有还无的远方朦胧的地平线。 楼下一阵汽车声把我从梦幻中唤醒,西下余晖已经暗淡,茶杯里升起的轻烟也已消散,而往事历历,正如那小舟的无数残片,浮现眼前,如此真实生动,非梦非烟。我慨然回想,为了自己并不真切理解的人类美丽理想而奔走数十年,虽遭人算天磨,历尽沧桑,然而初志未改,眺望着朦胧的理想彼岸,我还要继续走下去。 我已百岁,垂垂老矣,如日薄西山,夫复何为?我偏不认命,还把往年的生活碎片,拾掇起来,便是这本《百年拾忆》的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