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致谢
引言与概述
第一部分 重新平衡亚洲发展:一般问题
第一章 重新平衡亚洲发展
引言
对亚洲出口依赖程度的评估
重新平衡对亚洲经济体意味着什么?
是否存在供给面的不平衡?
重新平衡的影响:说明性模型模拟
结论
技术附录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公司储蓄与亚洲的重新平衡
引言
公司的高储蓄是否会影响家庭行为?
什么影响了亚洲的公司储蓄?
政策意义
结论
附录1:公司与家庭储蓄
附录2:公司储蓄决定因素的回归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新兴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投资与重新平衡
引言
亚洲的投资趋势
推动亚洲投资的因素
政策意义:亚洲该如何通过投资实现重新平衡
总结
附录:公司层面分析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重新平衡中国增长: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增力增加对消费的依赖
第四章 中国的外向型发展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
引言
中国目前的增长模式
我们能从其他国家学到的经验
中国是否可以继续维持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第五章 中国增长的重新平衡对就业率的影响
引言
经济部门就业分配情况
重新平衡对就业的影响
参考文献
第六章 从国际视角看中国个人消费的决定因素
引言
实证研究框架
家庭收入的作用
储蓄率的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政府卫生和教育支出对消费的影响
引言
中国消费与储蓄的典型事实
公共支出与预防性储蓄的关系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融资渠道与家庭储蓄
引言
对金融改革和家庭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
案例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图
图1.1 垂直统一管理对贸易的影响实例
图1.2 GDP中出口增加值的份额,2000年和2005年
图1.3 出口依赖程度与敞口
图1.4 对实际GDP增长的平均贡献,2001—2007年
图1.5 出口增加值占GDP的份额,2000年和2008年
图1.6 中高技术产品占出口总额的份额
图1.7 美国最终个人需求的实际减少对增加值的影响,2008—2009年
图1.8 个人消费
图1.9 相对于稳定状态的消费,2004—2008年
图1.10 个人消费占GDP比例的累积变化(2000—2007年):可支配收入和储蓄率的估计贡献率
图1.11 投资
图1.12 2008年相对稳定状态水平的资本产出比和投资产出比
图1.13 从样本平均值得到的基于模型的投资占GDP比率误差的决定因素
图1.14 工业占GDP的额外份额,2000年和2008年
图1.15 基于模型的工业占GDP的额外份额,2000年和2008年
图1.16 亚洲:生产力水平,1987—2008年
图1.17 产出(主要情景预测)
图1.18 投资占GDP比率(主要情景预测)
图1.19 消费占GDP比率(主要情景预测)
图1.20 经常账户收支占GDP比率(主要情景预测)
图1.21 出口(主要情景预测)
图1.22 进口(主要情景预测)
图2.1 2000年后的储蓄变化
图2.2 公司储蓄平均值的差异,2000年前后对比
图2.3 新兴亚洲的公司储蓄,1993—2007年
图2.4 私人储蓄和公司储蓄,1979—2007年
图2.5 家庭储蓄和公司储蓄,1979—2007年
图2.6 家庭所抵消的公司储蓄,1979—2007年
图2.7 家庭:消费与可支配财产性收入,1979—2007年
图2.8 边际消费倾向,1979—2007年
图2.9 公司治理质量,2008年
图2.10 公司治理改革对公司储蓄的影响
图2.11 金融改革,2005年
图2.12 2000年后金融自由化对公司储蓄的影响
图2.13 亚洲危机后的金融改革
图2.14 亚洲对投资者的保护,2005—2009年
图3.1 亚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GFCF)和储蓄总额,1993—2009年
图3.2 出口型亚洲:GDP中固定资本形成总额所占平均份额的变动的贡献
图3.3 选择性亚洲样本:不同类型的投资变动
图3.4 电话数量,1995年、2005年和最新数据
图3.5 发电量,1995年、2005年和最新数据
图3.6 公司层面投资率,2000—2007年
图3.7 不同部门的投资组成,1990年、2000年和2007年
图3.8 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公司层面的投资率,按规模和部门,2000年和2008年
图3.9 出口型亚洲:固定资本形成总额一份额的变动与相对价格的变化
图3.10 企业部门的负债产权比率,2000—2008年
图3.1l 不确定性:股价偏差,2000—2008年
图3.12 经合组织国家的实际公司税率
图3.13 公司债券市场的规模:亚洲经济体的样本,2009年
图3.14 风险资本投资:发达经济体的样本,2006年
图4.1 中国:对发展的贡献,1998—2008年
图4.2 出口对GDP增长贡献估算
图4.3 投资占GDF比例,2004—2008年
图4.4 一些国家经济腾飞后的货物出口情况
图4.5 一些国家出口增长后的市场份额占有情况
图4.6 中国、日本及韩国出口结构变化
图4.7 中国、日本及韩国人均GDF收敛过程
图4.8 中国:实际GDt,增长(1980—2010年)及增长预期
图4.9 中国:1990—2005年根据户主年龄计算的平均存款率
图4.10 中国:实际货物及服务出口情况,1980—2010年及预测情况
图4.11 中国:实际货物及服务进口情况,1980—2010年及预测情况
图4.12 中国:世界贸易市场份额,1980—2010年及预测情况
图4.13 中国占世界产量的比率,1980—2007年
图5.1 中国:贸易和非贸易部门就业比例,1996—2007年
图5.2 中国:国有企业重组前后创造就业情况
图5.3 中国:产业就业情况
图5.4 中国:服务部门就业比例,模型预测与实际情况比对
图5.5 各国就业密度增长
图5.6 中国:农业就业比例,模型预测与实际情况比对
图5.7 中国:制造业就业比例,模型预测与实际情况比对
图5.8 服务业就业比例,模型预测与下列各国实际情况比对
图5.9 中国、日本和韩国的第一产业就业比例
图5.10 中国:向非贸易部门转移产生的就业影响
图5.11 中国:向非贸易部门转移以及低储蓄率产生的就业影响
图6.1 中国:1992—2007年个人消费预测值和实际值
图6.2 2000—2007年个人消费占GDP比例的累计变动:可支配收入和储蓄率的影响
图6.3 2003—2007年就业增长平均值
图6.4 中国、日本、韩国和美国的服务业就业比重
图6.5 农业就业比重:中国实际值与模型预测值
图6.6 1992—2007年中国投资收入占GDP比重
图6.7 中国财产收入净额占可支配收入比例
图6.8 经常性转移支付占可支配收入比例
图6.9 个人消费比重和可支配收入
图6.10 个人消费比重和人均GDP
图6.1l 老年抚养比率
图6.12 养老保险体系替代率
图6.13 养老保险体系覆盖率
图7.1 中国及其他国家消费情况
图7.2 中国:1991—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储蓄率
图7.3 中国:1991—2009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图7.4 中国:1991—2009年城镇和农村消费和收入指标
图7.5 中国:2000—2009年卫生和教育支出
图8.1 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个人消费开支
图8.2 金融改革指标,2005年
图8.3 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家庭消费、信贷和金融改革
图8.4 2004—2009年巴西个人贷款和住宅信贷总量
图8.5 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抵押贷款市场规模——2003—2008年平均值
图8.6 韩国2004—2008年按期限划分抵押贷款比重
图8.7 韩国:2004—2008年抵押贷款和消费情况
表
表2A.1 个人储蓄与公司储蓄
表2A.2 区域内公司储蓄对个人储蓄的影响
表2A.3 个人消费和家庭财产性与非财产性收入
表2A.4 2000年前后公司储蓄的平均值差异对比
表2A.5 公司储蓄占GDP比例的决定因素
表2A.6 公司储蓄与公司治理(固定效应回归分析结果)
表2A.7 公司层面的回归分析结果
表3.1 私人投资支出的决定因素
表3.2 基础设施对私人投资支出的影响
表3.3 基本数据的改善如何影响到亚洲的投资?
表3.4 新兴工业化经济体和日本:基本数据的变化,1990—1997年与2000—2007年两个时期的企业与类型对比
表3A.1 选择性公司金融指标,1990—1997年和2000—2007年
表3A.2 投资方程,全套样本(1999—2008年)
表3A.3 亚洲:投资方程,小样本分析
表4.1 基线弹性假设
表4.2 维持中国增长战略的条件
表4.3 维持中国出口增长战略的条件
表4.4 更多的消费以及零净出口增长
表5.1 中国各部门人员受教育情况,2006年
表5.2 中国服务业就业比例的决定性因素
表5.3 中国农业部门就业比例决定因素
表6.1 基于39个国家和地区面板数据个人消费的决定因素
表6.2 各国养老保险体系对比
表7.1 中国城镇家庭:储蓄和政府支出
表7.2 中国农村家庭:储蓄和政府支出
表8.1 各国家庭最终消费支出决定因素占GDP的比例
专栏
专栏1.1 亚洲GINF模型与政策假设
专栏8.1 汽车贷款在中国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