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犀利的发明创造固然体现了老挝人民的伟大智慧,但刘哥质疑它的安全性,而我也深深地怀疑这玩意是否能将我们带到四千美岛。
正当我俩纠结的时候,一对白人背包客干脆利落地上了那辆迷你巴士,看样子非常确定车的目的地。我俩上前打探虚实,果然也是去四千美岛的,便毫不犹豫地也坐了上去,跟着他们肯定没错,因为他们手里拿着万能的《Lonely Planet》。
随着出发时间的临近,上车的人越来越多,车板中间又加了一排长长的小木凳,这样又增加不少座位。小木凳上的人向着两边分坐,正好与两侧木板上的人四目相对,由于空间有限,双方距离非常近,这样的相对着实有点尴尬。
待到车内再也容不下半个人,迷你巴士终于缓缓开动了。这时令人咂舌的一幕发生了,七八个年轻人不知从哪里冲了出来,跳上车尾那个外挂的铁架子,原来他们才是最后一批乘客,买的是“站票”,不,应该是“挂票”。
司机是个彪悍的中年汉子,每一脚油门都踩到底,而每一脚刹车也踩到底,大概只有这么做才能控制住这辆快被压垮的车吧。这样的驾驶风格引起很大的惯性,车内的人们只能随着司机的节奏不断地大幅度左右摇摆,非常难受。
而反观那些“外挂的乘客们”,丝毫不在意这样野蛮的加速减速,时不时还唱着当地歌曲,看上去兴奋极了。只是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外国人替他们捏一把汗,要知道最边沿的人可是“金鸡独立状”,万一不小心踩空可是会出人命的。
这样的狂奔持续了4个多小时,终于在黄昏时到达目的地。下了车,眼前除了些破旧的木头房子,就剩一块脏乱的河滩,我和刘哥顿时很失望,这就是四千美岛吗?究竟美在何处?
我们还在发愣,那对白人背包客便招呼道:“Then by boat.(接下来坐船)”才知道原来真正的目的地还未到达,于是又一起来到不远处的码头。
船是一种体型修长的木头船,靠马达提供动力,行驶起来飞快,仿佛一支锋利的箭将水面劈开。15分钟的船程过后,一片纯净的沙滩映人眼帘,沙滩上几乎清一色的白人游客,年轻人躺在上面喝啤酒,小孩则在水里嬉戏,一切充满了祥和的气息。
这就是东德岛,四千美岛中主要的居住岛,岛上旅馆、餐厅很多,当地人和外国游客和谐地生活在一起。由于刘哥对住宿要求比较高,我们选择了一家叫做“Sunset(日落)”的酒店,30美金的房价,在这里算是很奢侈了(一般旅馆都在8美金以下)。
奢侈的价格换来的是奢侈的美景,酒店的观景台正是看日落的绝佳地点。望着大大小小的岛屿像星星一样散落在被夕阳映红的湄公河上,终于明白,为什么浪漫的老挝人会给这片神奇的地方取名为四千美岛,确实美,隐世之美。
夜晚出去觅食的时候遇到一个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的当地年轻人,他是一名皮划艇向导。他说明天要组织了一个9人团队划着皮划艇去探险,正好还有一艘艇空闲,问我们是否想要加入。
见我俩犹豫不决,他又强调到时候会有绝对的惊喜。为了那个绝对的惊喜,我们决定加入。
次日早上8点,沙滩上早已准备好六艘皮划艇,团队中除了我们和那名向导,其余全是白人游客。
穿好救生衣,戴好头盔,简单地学了如何划桨,人生中第一次皮划艇之旅就这样开始了。
刚开始的时候划桨很轻松,轻轻地左一扒,右一扒,皮划艇就顺势向前行进了。一滩滩长满绿树的小沙洲如同一幅幅静谧的油画从身边掠过,偶尔垂挂的枝条会碰到头盔,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恍惚间误以为身处亚马逊丛林。
恬静的湄公河呈青绿色,稍稍靠近岸边的地方就清澈见底。水草在里面悠扬地舞动着身姿,而小鱼儿则非常配合地穿梭期间,两种不同的生命共同跳起一支华美的探戈。不划桨的时候,若侧身将手臂整个戳入水中,那些调皮的小鱼儿便会用它们的小嘴来啄手指上面的皮肤,这种纯天然的“鱼疗”非常舒服,不由心中暗喜。 、
慢慢地随着行驶里程的增加,划桨的频率越来越低,嘴里喘着粗气。幸亏此时划行告一段落,大家集体上了岸,步行去看一处瀑布。那就是孔恩瀑布,号称东南亚水流量最大的瀑布。 还未见到瀑布,就已听闻那震耳欲聋的水流声,一个转角过后,眼前的遮挡全部消失,只见上百米宽的河面上伫立着一尊尊形状各异的巨大磐石。水流冲击着前一块磐石激起半米高的水花,接着又义无反顾地奔向下一块,更猛烈的撞击,激起更高的水花。
虽然瀑布的落差不大,但这些翻滚奔腾的水花交相辉映,仿佛千万匹骏马同时嘶吼,那架势足以摄人心魄。所有人都不自觉地惊呼:“So amazing(真难以置信)!”的确,这是大自然创造的神迹。
接着往下游走,没有了高度落差,水势又渐渐变得平缓起来。不多久来到一处乱石林立的岸边,每一块石头距离水面都有数米高。正是这里,一段永生难忘的漂流等待着勇敢的人们,大家不借助任何道具,只是把自己完完全全地丢给自然。P46-48
元宵节已过,走亲访友的任务基本完成,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肉体上,都迫切地需要再一次旅行。家中安逸的生活看似舒服,但整日无所事事,就像书桌前的那颗仙人球,永远只有拳头大小的一捧泥土供给养分,不知不觉就会被岁月蚕食干净,纵然外表看上去并无异样,内心也许早已枯萎。
多少次梦里,遇见自己打坐在吴哥坚韧的磐石上,缅怀高棉历经千年的微笑;又或者仰躺在蒲甘的某座灵塔之上,与先人的灵魂一起,在草绿的空气中品味夕阳西下的安详;再或者站在泰姬陵前,遥想泰姬·玛哈尔究竟是怎样貌美的奇女子,才能催生如此惊艳绝伦的建筑经典。
我就像个瘾君子,被这些享誉世界的美景迷得神魂颠倒,也许这就是所谓的“身未动,心已远”吧。
只是每次醒来,摸到的还是熟悉的枕头,空余一丝穿越的幻觉,满腹茫然。好在知道自己到达那些梦中之地只是时间问题,便会宽慰一些,渴望积攒得更多,等到释放那一刻,也更加快乐吧。
日子每过一天,欲望便增强一分,似乎一刻也难再等下去。
一边整理着出发的心情,一边做着准备工作。出国旅行最大的问题就是语言,Chinese的国际地位人尽皆知,一出国门就基本失效了。学生时期老师教的那些英语单词、语法早已忘记大半,甚至连最简单的“salt”(盐)也想不起来。
隐隐担忧着语言不通的日子会困难重重,这倒让我想起那时患着感冒去拉萨的情形,同样是担忧,最后不都安然度过了嘛。脑海中闪现出一句名言: “帝国主义都是纸老虎。”
随即安慰自己:“这不手里还有电子辞典嘛!到时候多查单词,配合着手舞足蹈便是了。”
攻略也只粗糙地做了一点,怕看多了产生审美疲劳,到时候随着人家的步子去了,旅行就失了那份味道。还是像国内旅行那样,大概知道想去哪些地方,也不去深究什么文化、交通,等到达再去慢慢体验。每一场旅行都是独一无二的,一切都事先知道了还有什么意思?我们需要猎奇的新鲜感。
去银行兑换了一些美金,1比6.5的汇率。全球通用的美金不仅面额大便于携带,兑换还方便。其余的钱都存入Visa信用卡里,方便在国外的ATM机里随时取现。
如果仔细去追究细节,准备永远都没有充分的那一天。某位大师曾说:“人生不需要太多行李。”在我看来,旅行同样也不需要太多准备。索性穿起一身旧行头出发吧,这样最简单,旅途中再将一切渐渐完善。
再次上路的理由仍然是“研究生”,如今寒假已经结束,又该开始新学期了,一切看上去都天衣无缝。慢慢地将行李一件件藏回朋友家中,美其名日先邮寄回学校。其实这样的谎言当真圆得很累,但是既然当初选择了用这样的借口去完成梦想,就将它进行到底吧。
等待出发的心情依然如最初那般热烈,只是国内外文化差异巨大,期待更多美妙的故事,期待更绚烂的精彩。
经过国内搭车旅行的洗礼,少了那种接近出发日期时的慌乱,学会平和地去接受所有终会到来的改变,也坚信不管前方遇到几多困难,旅途总会越变越好,最终刻入骨髓,铭记心底。
出发那一刻的心情,不再是留恋亲人的一个拥抱,分别时候的情绪比起第一次也要平稳得多,没有太过矫情的不合,眼神中满是坚毅。一切都是早就计划好的,手持梦想的接力棒,我将勇敢跑下去。
母亲也是放心得很,她知道我会安然无恙地回来,只是叮嘱常联系,殊不知这次她的儿子要去比西藏更远的地方。
踏上火车的那一刻,仿佛将整个世界重新抱回怀里。又能忘掉自己。一切一切的身份,抛开一切一切世俗的眼光,做回最最原始本真的自己。从此我要光脚走路也好,穿鞋奔跑也罢;衬衫绅士也好,赤膊嬉皮也罢;沉默肃静也好,放浪形骸也罢;泪流满面也好,癫狂痴笑也罢——都是一个人的事情,与地球人无关。
我只放肆地看我想看的风景,做我想做的事情,过我想过的生活,和我想说话的人说话,思念我想思念的人。这样的人生,多纯粹,多好!
就像冲出牢笼的鸟儿飞至最高的山巅,用力吸进第一口纯净的氧气,于是整个身体以及疲惫的灵魂都被滋养了,生命的力量被渗透到每一块肌肉。
终于明白:为什么造物主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
自由的我,又上路了。
而这一次,是向世界进发!
《向世界进发》是王丹继《搭车旅行:那些边走边晃的日子》之后推出的又一力作。《向世界进发》作者走出国门一路游历,经东南亚、印度、尼泊尔、俄罗斯、约旦,最远到达非洲,饱经历练,也更加成熟。书中的故事或如“俄罗斯军营记”跌宕起伏,或如“昆虫晚餐”妙趣横生,或如“免费的老年团导游”温情脉脉,或如“逃跑”惊心动魄,细细读来,个个引人入胜。
《向世界进发》作者王丹历时8个月,途经11个国家,经历了无数精彩故事,从东南亚到印度、俄罗斯、中东,最远到达非洲。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这都是一段太远太久的旅行。第一阶段旅行结束的时候,作者觉得自己强大到无论做什么,都一定能够成功,如今,这第二阶段的旅行结束,他依旧觉得自己强大到无论做什么,都一定能够成功,但给人更多启迪的是,作者体悟到,人不光应该为自己做些什么,还应该为家人,为这个社会做些什么。有生之年,除了环游世界,还应该为这个世界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