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路上,佛也在路上,彼此相随。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修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集群法师编著的《在路上》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富有哲理的佛法思想,来分享自己的修行和感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在路上(圆满人生的智慧甘言)/白象文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
作者 | 济群法师 |
出版社 | 九州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人在路上,佛也在路上,彼此相随。境由心生,境随心转。修行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集群法师编著的《在路上》是济群法师随笔集。作者用优美的文字,富有哲理的佛法思想,来分享自己的修行和感悟。 内容推荐 集群法师编著的《在路上》内容介绍:正见,即远离颠倒妄想的如实知见。佛法所说的正见,不仅是要我们改变局部问题,更要帮助我们断除无明,回归生命的本觉状态,这才是究竟解决一切心理问题的途径。 追求权力的人,每天在官场轮回;追求财富的人,每天在商场轮回。从事各行各业,就是在制造各行各业的轮回。唯有依戒定慧解除内心迷惑,才能解除轮回之根。 如果我们能静静地面对自已,和孤独相处,在观照力的作用下,孤独就会消失,它的能源就被收回到观照力中。一起来翻阅《在路上》吧! 目录 根机 皈依是持戒的灵魂 皈依后,你找到归宿了吗 如何依止善知识 老僧常谈,还得谈 佛教的三级教育目标 学佛也需要一个共同认可的标准 成佛作祖的教育 六根清净方为道 出家意味着什么 修学的五个步骤 你的学佛目标是什么 一个目标、一张地图、一位导师、一群伙伴 大众化修学体系的特点 把握修学普遍规则的重要性 成佛的第一生产力 众里寻他千百度 正见 有正见才看得见 菩提心与空性见 正见——一双看见光明的眼睛 具足万法的自性 名言与真实 觉性,才是究竟的皈依处 培养正念,为正念而活 从四念处生起正念 佛法的核心之道——解脱 有限和无限的界限 边见与中道 莫使禅宗成“残宗” 解脱真的成了江湖传说吗 精进 修行上路了,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需要戒律的十个理由 戒带给我们的帮助 解脱的延伸和圆满 理解——接纳——利他 为什么要发菩提心 学院式教学的感想 别解脱还是别想解脱 带着觉察心做事 你都在修些什么 出离,是舍弃对轮回的执著 听说过这个三无吗 中心和重心的转移 我们说着慈悲,做了吗 慈悲的广度、力度和纯度 观自在,由观而自在 自他相换换了什么 法门 以禅修助正见 禅修——以技术管理心念 七支供——给你的修行存点款 行愿品是加行还是正行 念诵和念诵是不同的 现世乐的未完待续 闻法——你听见的是声音还是法义 多闻,多闻,还是多闻 贯穿三乘的完整版地图 慢慢修来快快到 有愿力还得有能力 要快,更要稳 从选择到确定 心的训练——定 念佛念什么 难者不会,会者不难 禅修训练你的觉察力 不需要千里追寻,解脱当下 试读章节 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发心皈依时,三宝才刚刚在心中播种,若无进一步的呵护和灌溉,这株萌发不久的幼苗很快就会停止生长,甚至逐渐枯干。倘若三宝不能在心中深深扎根,占据重要地位,佛法就不可能对人生有多少影响。就像幼苗,能给我们带来多少蔽荫,多少清凉呢?更何况,它还因缺乏照料而随时有夭折的可能。 皈依,是寻求生命究竟的依赖。但很多人皈依后,心仍是飘浮的,并未找到归属感。也就是说,虽然皈依了,但佛法和人生仍是脱节的。甚至,由皈依带来的激动和虔诚渐渐平复后,还会因习以为常,而出现信仰淡化的倾向。所谓“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三年,佛在大殿”,事实上,这一状况在教界极为普遍。其根源,正是在于对皈依修习的忽略所致。 近年来,我因为讲授《菩提道次第论》,对这个问题有了更深的体悟,并专门就此作了系列讲座,后整理为《皈依修学手册》,包括“皈依三宝在修学佛法中的地位”、“皈依之因和皈依的选择”等九个章节,对有关皈依的种种问题作了较为全面的阐述。 为配合皈依修习,我又根据汉传佛教的传统,并结合南传、藏传有关皈依修习的长处,编写了《皈依共修仪轨》,说的是如何修习皈依的具体步骤。希望通过一种常规的宗教生活,帮助信众确立信仰中心。如果皈依后,不再对归投对象进行强化,这一目标很快会被淡忘,会被边缘化。 因为我们自身有太多妄想,太多习气;社会又有太多诱惑,太多干扰。人,就是由这么一大堆混乱的想法、情绪构成。而每种想法和情绪,都代表着一种念头,都来自心的相续。修行,难就难在摆脱自己的相续。就像我们难以脱离地心引力那样,除非进入太空,否则,在地球任何一个角落都无法摆脱引力的干扰。事实上,心的力量绝不亚于地球引力。 若不下决心改变这一点,即使学佛,仍是以原有习性为依托。那样的话,诵经也好,禅修也好,只是在固有习性的基础上增加一点内容,增加一点修行的包装,内容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虽然学了很多,看了因果,看了缘起,也看了中观,但是否确信无疑呢?是否觉得这是唯一真理呢?佛陀反复告诫我们,持戒有多少利益,有多么重要,但我们是否不折不扣地依教奉行了呢?我们之所以会不当作一回事,听归听,做归做,仍是和皈依有关。 因为三宝在我们心中本来就没有多少分量,所以,佛陀的言教我们只是听听、看看,自己感觉喜欢的,就做一点,感觉麻烦的,就随它去了。这些问题的根源,都出自皈依。P5-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