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丽娃河畔札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胡晓明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暑期生活的一件热闹事情,即上海国际动漫节。约二十万观众来看,不仅吸引了各地的年青人,欣赏人口刷新了空前的纪录,而且,那一群在学生时代热爱动漫的人,如今已经长大,成为新一代消费主力。毫无疑问,如今动漫文化有了根,已经成为21世纪年青人生生长长的精神食粮。

可是,动漫的世界,尽管有其正面的价值观,譬如日本动漫世界里对于家族情结、童心传统、寻找真情、挑战自我、以及团队精神等,然而不能不说,较多的黑暗之心,仍然是基本法则。尤其是游戏世界,打打杀杀、勾心斗角、自私自利,迎合人性的本能冲动与野蛮血性,充满向下沉沦的娱乐至死精神,甚至,表面是英雄崇拜,或励志人生,骨子里却是顺承人性的自然倾向,强权即真理,自我即上帝。久而久之,参与了建构人性的黑暗图景。

人性的自然倾向,并非全然都是消极的。我过去一直有一个看法,将所有的思想文化,分为两型。一是随俗的,一是雅化的。

凡顺承人性中的自然性,皆为随俗的。如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尼采的超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卢梭的契约论、弗罗伊德的潜意识,以及自由主义的理论和游戏电玩世界的文化法则等。

凡提升、发明、转化、美化人性中的自然性,皆为雅化的。如儒家之性善说、基督教之上帝说、柏拉图之理念说、康德之绝对命令说、人向自然立法说、哈伯玛斯之沟通理性、以及各种哲学与美学中的形上智慧。

随俗与雅化,为人类思想之两轮,离一不行。

随俗,渐为现代性的根本特征,而雅化,则是传统之根本特征。

雅化,是提澌生命、结构心灵的;随俗,是放开生命、解构概念的。

当然,二者不是绝对的二元化。随俗中,有雅化的努力;雅化中,又有随俗的用心。

可是,以上这种看法,其实到了该修正的时候了。因为,上面这种说法中,雅化的“雅”,似乎是与真实的人性图景两相分离、甚至互不相干的东西。

而且这样的看法隐藏着一个陷井:如果雅与正,是人性外面、附加、多余的东西,那么,人的一切雅与正与善的努力,都是从根本上违背人性的,最终都只是在沙滩上盖大楼而已。

但是21世纪渐渐清晰起来的一幅新的人性图景,“雅”也是人性图景中的一部分。

就以“善”为例。是一种信仰,还是一种人性的真实?美国密歇根大学哲学系教授孟旦,通过现代社会生物学的成果,揭示了在人的自然本性和遗传中有互惠和利他的先天倾向。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本能地就有利他的倾向。在他看来,这正是儒家的亲亲之仁、亲情之仁具有血缘和亲族方面的根据。孟旦引用了社会生物学研究者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n)的说法以证明儒家亲亲之仁的合理性。威尔逊证明了亲亲之爱,建立在“亲族选择(kin selection)”即基因的自然选择基石之上。“在利他主义行为的起源上,亲族选择特别重要。”

威尔逊还说:“在多种有证据的遗传特性中,最接近道德趋向的是,对他人之不幸的移情(empathy),以及婴儿与其保护人之间的某些情感过程。可以为道德趋向的遗传性再提供大量的历史证据。在进化史的过程中,那些使人趋向于合作行为的基因将会在全体人类中占据支配地位。”

为什么人总是对自己的亲人、朋友更感到亲和、为什么对亲人、朋友更痛痒相关,为什么更愿意分享一些好东西、好信息,这是一个隐藏在血液里的秘密,是长期的遗传与进化过程中发生的开花结果。

更值得关注的是,脑神经认知科学最新发现表明,对造成他人痛苦的厌恶感和公平感,是大脑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两大先天情感。科学家通过对大脑的核磁共振实验发现,当患者被要求或选择将一个重伤者仍下船去,以解救其他人时,或选择不采取行动时,所有的患者都选择牺牲一人以拯救他人,而正常人则选择不采取行动。这表明,有病的大脑对道德麻木不仁,而健康正常的大脑则敏感。大脑有关道德情感区(腹内前侧额叶皮层(VMPC))有病的人,失去道德敏感的生理基础,而正常人则有这个基础。(《新发现》2007年八月号《道德的先天基础已被发现》,上海文艺出版社)。“道德情感”,情感的理性、自然的基础。

21世纪新发现的儒家经典:道始于情,情生于性。始者近情,终者近义。(《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完全是最古老,也是符合现代科学所探索的人性图景的。P3-5

目录

 小引

辑一 人文素养与社会品质

 21世纪的人性图景

 人文危机的新征兆

 确立生命尊严的文化

 大地是病、大地是药

 请守护神圣的天伦

 知识分子的吃饭问题

 与友人论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书

 再论车让人的文化要义

 从官员胡子到人民广场

 答《第一财经日报》提问

 最深重的罪过

 解读张艺谋式的奥运诗学

 新春必读

 什么样的理由要考语文?

 略说“古典中文”

 大学文史哲系科应设国学概要课拟议

 中文系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中国文学学科面临的危机与契机

 如何拯救自我懈怠的大学精神?

 答上海纪实频道《教育要改变》编导的提问

 六朝的后面是唐代

 《大学语文》序

 《大学新语文》“诗意”文选导读

 弃尔幼志顺尔成德

 与中学生论唐诗精神书

 点评语文教案

 法海是好人?

 永恒的瞬间

辑二 知识人的前世今生

 给《新民晚报》的新世纪祝辞

 梦里家山渺何处?

 文化忧愤与文明忧思

 一部有分量的人文纪录片

 淘沙宽堰守先待后

 一生探索自由的义谛

 相遇于遥远的天边

 那些苍凉而温暖的声音

 天上星河转人间帘幕垂

 与林毓生教授书

 略说中国现代思想史

 湖畔寻思录:听林毓生教授讲思想史

 世变与中国知识人

 一出直抵人性深处的好戏:听王安祈说戏

 守住文学的尊严

 与许结教授论《诗囚》书

 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

 什么是“黑的美”?

 执大象天下往

 缘赋意义

 隐士看不见?

 重返清新自由之地

 悼章培恒教授

 悼高华教授

 悼朱维铮教授

 悼皮介行先生

辑三 文化意象与传统中国

 抵抗的诗学

 诗与天文的融合

 六朝时代中国文艺思想的二轮美学

 《富春山居图》为何画了这么久?

 民国诗人周弃子之诗学

 明中叶吴中画派研究序

 再认文学上海

 略论文化意象的诗学

 谈谈范景中先生的《中华竹韵》

 通津亿载、弥纶万象的中国文论大典

 不间断的文明国家的标志

 在中国词学国际研讨会上的致词

 纪念《管锥编》出版三十周年

 世上学中文的人必去的一个地方

 哈佛燕京所见日本汉文学别集掠影

 哈佛燕京所见韩国汉籍及汉文学掠影

 问题意识、内在学理与典范融合

 中国文化走出去:走什么?如何走?走多久?

 “中国文化的复兴还要一百年”

 “境界”也是中国诠释学传统的重要概念

 中国文论研究的外向性与持续力

 中国文论研究中的“自性”与“他者”

 中国文论的道与艺

 中国文论的两轮

 与学生论理论书

 单凡的毛竹世界

 清园墨迹叙

 跋单凡画竹

序言

丽娃河是我多年教书的大学校园里一条著名的河流,上世纪八十年代时,不少在这个校园里的文史学者,在写作评论文章或学术随笔、思想笔札之类文章的末尾,署上“写于丽娃河畔”的字样。这成为一种写作的“风雅”。这是一份很值得珍视的写作传统,我因而愿意来附庸一番“风雅”。

这是继《书生情缘》(台版名为《余心有寄》)、《问道于文》、《文化的认同》之外,我在专业写作之外编定的第四本思想学术随笔。与传统中国的士大夫相比较,大学体制中的知识人,一个重要的现代趋向即越来越专业化、技术化,不关心周边世界的好坏,不在意世道人心的良莠。熊十力先生当初辞去北京大学的教职,就是因为他痛感这一巨变:

上庠教者、学者、皆士大夫也。设问此辈终日终夜所孳孳者何事,除为其一身名声与地位及温饱而外,其胸际果揭然而存、侧然而感、念念与斯人痛痒相关否,其有玩心高明、万理昭晰之一境否。或则愤政俗之弊,动激昂之情,投足党团,高自标举。随时风众势所趋,以改造之英自负。而是否出于恻怛之诚、公明之识、沈毅之勇、则稍有识者,当知不类。如萍无根而生,如蓬依风而转,如菌因腐而发,终于鱼烂而亡,一任疆者宰割。(《十力语要》卷三)

熊先生很敏锐地将现代知识人分为三类,一类是所谓自了汉,只操心一己的名声与地位,以知识为谋求个人私利的知识人。一类是所谓革命者,“愤政俗之弊,动激昂之情,投足党团,高自标举。随时风众势所趋,以改造之英自负”的知识人。在他看来,两种人都缺少知识人最重要的质量,即“出于恻怛之诚、公明之识、沈毅之勇”。他所主张的这第三种知识人不一定要投身政治,不一定要卷入时潮,但是一方面,对己身所处之现实世界,有一幅“念念与斯人痛痒相关”的情怀,另一方面,对己身所传承之文化世界,有一幅玩心高明、沈潜往复的超越意境,这样的知识人,不是无根的飘萍,不是随风的转蓬,更不会是依附于朽木的腐菌,而是历史深处人心所在的一种不容忽视的自本自根的力量。熊先生所期之远大的知识人新传统,百年以还,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而眼看着文化危机的乱象是越发明显的。

本编分三个部分选文,第一部分是“人文素养与社会质量”,收集近年来我在报刊上的文化时评、有关教育的序跋与访谈,以及开会时的臧否、讨论与鼓吹。我固然知道历史的火车头是经济与利益,然而正如马克斯·韦伯所云,这个火车要去的方向,却是由文化所预设的轨道决定的。因此,执着地相信“语文”不是一般所谓工具与技术,而是含藏着历史发展方向与社会质量好坏的重要信息。语文知识人从中学到大学,从时评到咨询,在在有事可做。

第二部分是续写“知识人的前世今生”,内容包括对业师王元化教授的一篇书评、三篇追思与悼念文章,对民国知识人与当代知识人的命运的讨论,对最近逝世的重要知识人的追悼,以及对中国思想史重要问题的探寻。我并不是研究当代中国思想的学人,但是深切记得元化先生临终时在病床上的赠言:“你一定要关心大的问题。”先生一生为思想而奋斗,死而后已。因而,别人可以不关心中国思想史,我没有什么理由不去关心中国思想的重要问题。

第三部分是文化意象与传统中国。这是我近年来研究中国文化意象的副产品。有关传统中国的文化大义、传统在现代的新义,以及中国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机遇与问题。我向来佩服台湾的徐复观教授:每周一至周五,精耕细作,撰写大部头的学术名山之作;而周六与周日,大笔如椽,奋笔于时评与思想文化短论。徐复观提倡大学教授要有两枝笔,一支为学术大业,一支为世道人心,真令人神往。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胡适晚年对殷海光说:“我认为我们这种拿笔杆发表思想的人,不要太看轻自己。我们也是有权有势的人。因为我们有权有势,所以才会受到种种我们认为不合理的压迫。”“穷书生拿了笔杆在白纸上写黑字而印出来的话,可以得到社会上一部分人的好感,得到一部分人的同情,得到一部分人的支持,这个就是力量。所以我们这一班请愿主持言论的人,不要太自卑,我们不是弱者,我们也是有权有势的人。”(胡适《容忍与自由:〈自由中国〉十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词》)在今天有志于做一个大学里的知识人,其实也是自觉要做一个“有权有势的人”,为文明重建、为世道人心,发光发热。最好能有两枝笔,一枝笔撰写学术论文与专着,一枝笔也写点文化思想的评论与博客文章。理想的语文,是有温度的。理想的知识人,是既有热肠,又有冷眼;理想的大学文化应该与社会既有疏离,同时又可以将大学与社会打通。因而,这也是一本关于理想的语文的小书。是为小引。

内容推荐

《丽娃河畔札记》分“人文素养与社会品质”、“知识人的前世今生”、“文化意象与传统中国”三个部分,内容涉及文化时评、对现当代学者的追思,对中国思想史重要问题的探寻,以及有关传统中国的文化大义、海外传播的重要机遇与问题。

此书思想深邃,文笔优美,可嘉可读。书名由原先《语文的理由》改成《丽娃河畔札记》:“丽娃河是我多年教书的大学校园里一条著名的河流,上世纪80年代时,不少在这个校园里文史学者,在写作评论文章或学术随笔、思想笔札之类文章的末尾,署上‘写于丽娃河畔’的字样。这成为一种写作的‘风雅’。我觉得这是一份很值得珍视的写作传统,因为愿意来附庸一番‘风雅’。”作者胡晓明自恃的风雅并非曲高和寡,而是文人学者关注民生民情,悲天悯人的人文情怀;关注传统传承,居安思危的人文反思。

编辑推荐

《丽娃河畔札记》分三个部分选文,第一部分是“人文素养与社会质量”,收集近年来胡晓明在报刊上的文化时评、有关教育的序跋与访谈,以及开会时的臧否、讨论与鼓吹。第二部分是续写“知识人的前世今生”,内容包括对业师王元化教授的一篇书评、三篇追思与悼念文章,对民国知识人与当代知识人的命运的讨论,对最近逝世的重要知识人的追悼,以及对中国思想史重要问题的探寻。第三部分是文化意象与传统中国。内容涉及文化时评、对现当代学者的追思,对中国思想史重要问题的探寻,以及有关传统中国的文化大义、海外传播的重要机遇与问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3: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