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人的美国梦/天下文丛
分类
作者 水光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部中国人留美外史,写尽八十年代留美中国人的光荣与梦想!

水光编著的《中国人的美国梦》共分十章,分别是《登陆》、《发奋》、《择偶》、《求业》、《“龙种”》、《探亲》、《置产》、《婚变》、《发财》、《立足》,涉及中国留美学生在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又大致根据一个入在美生活的时间顺序安排,让读者能充分体会和了解中国留美学生当年的生活、学习和创业的完整经历。

《中国人的美国梦》值得一读。它是一份真实的历史记录,展示了一代中国留学生走出国门、与外界交流中所抱的理想、所作的努力、所获的成就和所求的梦想。书中所记这代人的足迹,可以帮助见证现代中国走向全球化的初期历程,值得今天国门内外的所有炎黄子孙资鉴。

内容推荐

《中国人的美国梦》是一位八十年代留学美国,后留美执教的知名学者水光的回忆,为读者留下了一份翔实的历史记录,涉及那一代中国留美学生的喜怒哀乐,使《中国人的美国梦》不仅仅是期待留学美国的学子和家长的读物,也会让那些年龄稍长、包括已经“海归”的人士以及所有对八九十年代有所回味的国人产生兴趣。加上王睛佳教授妙趣横生的点评,在时光隧道今昔交错,让人由此熟悉中国人在美国的光荣与梦想,见证他们的艰辛与奋斗,不失为当代中国人体验美国的趣味读本。

目录

第一章 登陆

 1.起飞

 2.整装

 3.进关

 4.转车

 5.安顿

第二章 发奋

 1.“讨关”?

 2.吃苦

 3.拼搏

 4.作文

第三章 择偶

 1.蹊径

 2.阳衰?

 3.相亲

 4.“贵族”

第四章 求业

 1.谋生

 2.跑堂

 3.鸡肋

 4.转业

第五章 “龙种”

 1.惊喜

 2.“大家”

 3.“叛逆”?

 4.沟通

第六章 探亲

 1.上?下?

 2.观念

 3.圄(寓)居

第七章 置产

 1.公私

 2.“艺术”

 3.“美梦”’

 4.养房

第八章 婚变

 1.公层

 2.挑战

 3.错位

 4.死水

第九章 发财

 1.动产

 2.投资

 3.冒险

 4.赌博

第十章 立足

 1.失落

 2.失望

 3.失误?

试读章节

3.相亲

在与美国人通婚的方面,既然有阴盛阳衰的局面,男留学生们只能另寻出路。这一出路,便是中国那辽阔的大后方。80年代的中国,正流行出国潮,中等规模以上的城市,都有所谓“英语角”,有的还不止一个。那些稍微有些英语知识的人,每逢假日,便蜂拥而至,在那儿找人练习“鸟语”(19世纪的中国人,曾斩钉截铁地认为英语等欧洲语言源自鸟语),与公园的鸟儿“争鸣”。那些会说英语的留学生,俨然成为青年中的精英,很容易得到女士的青睐。于是,那些在美国为择偶问题烦恼的留学生,一旦回国探亲,则局面顿时改观,一下成为宠儿。不但亲戚朋友争相为之策划相亲,而且还会有原来熟识的同学朋友毛遂自荐,表达爱慕之意。

因此,在留学生回国择偶方面,还有不少笑话。有一留学生在北京通过电视台登了一起征婚广告。既然是广告,语言必然用得十分动听,还附有一张英俊的相片。一下应婚者层出不穷,达千人之多。那留学生本来只准备回国一月左右,探望亲戚父母。但此事一来,只有把万事搁在一旁,专门应’付那些美丽而又多情的应婚者了。当然,他到底有否成婚,尚不得而知。也许选择过度,反而挑花了眼。

这种“挑花了眼”的状况,有时还不期而来。有一留学生,在美国时通过家人介绍,已经与一国内的女子通信谈恋爱,有半年左右。本来他想乘回国探亲之便,与那女子加深了解,以结永好。但未料回国以后,被经其他人介绍的女子所吸引和包围,有不少比他原来的女友,在相貌等各方面,都要出色得多,他忙于应付他人,反而冷淡了那已经守了他半年、原已准备与他结合的女子。他在探亲的短时间里东挑西拣,一下也“迷失”方向,无法打定主意。最后想想,还是对那位与他通信的女子比较了解,回过头来想重归于好。但对方已经心灰意懒,“看破红尘”,不想再与他重续旧情了。

那位留学生的“竹篮打水一场空”,虽然痛苦,但毕竟有点咎由自取,也无法责怪旁人。但有的人,则在与国内女子相亲结婚的过程中,接受了惨痛的教训。须知,当留学生在国内与好几位女子谈恋爱,作多手准备时,与他接触的女子也可以干同样的事。对那些女子来说,留学生之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他们身居国外,结婚以后可以把自己携带出国。每个留学生自然不同,但作为留学生,他们都有这同一的“功能”:能够成为出国的“跳板”。因此,与留学生张三或者李四谈恋爱,并没有根本的差别。于是,那些老实巴交的留学‘生,常常有这样的经历。他们乘回国之便,经过一番选择,最后与一位可心的女子订下终身。回美国之后,为她能顺利来美,加紧办理一切手续。最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将他新婚的妻子送来美国。但不料,他约了几位朋友一起到机场接机,却左等右等,望穿双眼,也没有能看到他娇妻的倩影。以后多方打听,才知道自己新婚燕尔的妻子,已经通过他,与她原来的男友在美国胜利大会师了。

如果那些能干的女子耍弄的,只是那些老实巴交的留学生,那也罢了。有的时候,她们连那些自命风流的情场老手,也能作弄。真是让我们这一代留学生,脸面丢尽。有一位风流倜傥的留学生,在情场上可称“所向披靡”。他虽然没有结婚,但在美国校园里,凭他那一手本领,已经与一位在留学生里面颇为抢手的女生,同吃同住,结成了英语国家里的所谓“习惯法婚姻”(Common Law Marriage)。他有一次回国省亲,偶然机会,遇到一位年轻可爱、天真活泼的女孩,对他的才华,表现出一种痴迷崇拜的样子,他控制不住,“略施小计”,便将这女孩占为己有。回到美国以后,又想方设法,将那女孩弄到美国,在他同一座城市里念书。他在读书之余,周旋于两美之间,颇享了一阵齐人之福。那女孩到美国以后,也知道了他的“习惯法妻子”,但也不以为忤,两人照样来往。他暗自得意,以为可以长此以往。未料几个月后的一天,那女孩突然“失踪”。他四处寻找不着,又不能过分张扬,唯恐他的“妻子”知道。过了一阵以后,只有作罢。好几年之后,才知道那女孩在认识他以前,早有相好,只是苦于无法出国,与相好会合。她到了美国以后,就开始与相好联络,一面又与他周旋。他还自以为得计,其实那天的“失踪”,正是那女孩之金蝉脱壳也。郡风流公子,以为自己骗术高明,其实他所喜欢的女孩,才是青出于蓝呢。他们之间,到底谁骗了谁,只有读者自己评判了。

留学生回国结婚的悲喜剧,各各不同。上面的例子,只是个别的,并不一定有代表性。从大致上说,通过这种方式所结成的婚姻,还是成功的多。绝大多数的中国女子,以能够与一留学美国的学生结合而骄傲,到美国以后,一方面自己发奋进取,另一方面“相夫教子”,支持丈夫的事业。小夫妻共同奋斗,几年之后,便大有收获,一般都挤进了美国的“小康”水平。但是,在最初的几年,由于双方的结合,毕竟缺乏足够的了解,因此会产生一些问题。首先,妻子对丈夫的能力期望过高,这里包括经济实力与在美国的前途。在国内交往的时候,那未来的丈夫顶着一顶美国留学生的帽子,妻子自然会认为丈夫挣着美元,比国内的大多数人都要阔得多。有的妻子在办理来美签证时,常常给在美的丈夫挂对方付款的电话,认为他在美国已有好几年,电话费一定付得起。她不知那种对方付款的国际长途,可以说是美国电话公司收费最贵的一种。那丈夫接着电话,就像捏着一只烫手的山芋,有苦说不出,对妻子的要求,只有点头称是。并不是因为他特别体谅新婚的妻子,而是因为倘若他不肯,解释起来,钱花得更多,还不如爽快答应,既显得大方,又省了钱。

但一旦妻子到了美国,情形就不同了。那丈夫一定会用各种方式对妻子说明自己挣那一点奖学金,比美国拿救济金的穷人好不了多少。加上美国开销比中国怎么也要大一些,所以那一年一万美元左右的奖学金,兑换成人民币是不小的数目,但在美国,实在是寥寥无几,经不起多少折腾的。这一“坦白”,有些妻子能够体谅和理解,但也有一些会误解,认为那丈夫与她婚也结了,生米已经煮成了熟饭,便开始变心了,露出了“丑恶的”真面目。加上那丈夫与她在中国交往时,是在休假期间,能够全心全意地与她共享“良辰美景”,但一旦回到美国,各种功课压了下来,便没有那样轻松自在了,与妻子相处的时光,必然会减少。这也会造成妻子的误解,认为丈夫结婚以后,再不像以前那样温柔体贴了。  另外,新婚的妻子来到美国,对自己在美的生活的设计,也会造成一些摩擦。有些妻子在中国时,已经存了来美留学的心,与留学生的结合,加速了这一心意的实现,因此各项准备充足,到了美国以后,托福一考,加上丈夫的帮忙,很快也就人了学,夫妻双双进出校园,矛盾比较少。但也有一些妻子,对丈夫的才能抱有过分的期望——有时也因为丈夫在追求她期间过分表现了一番——因此依赖性较强,自己的准备反而不足,特别是在语言方面。到了美国不少时候,还只能半懂不懂地看看电视,与旁人用英语交谈还是一大难题,要想入学深造,谈何容易。于是几年一晃而过,除了带大了小孩之外,并无多大个人“成就”。有的连开车也依赖丈夫,如果丈夫有事待在学校,自己外出交通还成问题。几年美国一住,倒反而把在中国念书时接受的“妇女半边天”等女权主义教育,忘了精光,在家做起传统式的贤妻良母来了。这一做,对有些妻子来说尚“心安理得”,但也有人因此怨天尤人,反而责怪丈夫,闹得夫妻不和。这些婚姻的问题,我们将在以后专门详细再谈。

P43-47

序言

写在前面

王晴佳

这是一本真实可信且诙谐有趣的书。也许是因为自己有相似经历的缘故,我从朋友那里拿到这部手稿的时候,开始并不怎么在意,但一旦得空读起来,却有点爱不释手,一下子就读完了。如果套用一句英文熟语来形容,那就是它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page—turner)”。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读者自然可以见仁见智、各取所需。

不过,虽然读者不一定都会喜欢这本书,但窃以为,此书处理的主题,还是有相当的吸引力和一定的普适性。首先,自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出国潮”,此伏彼起,虽然称不上一浪高过一浪,但却也连绵不绝,颇有点源远流长的姿态。虽说本书写的是上世纪80年代中国留美学生的情形,不过到了目前,留学美国仍然十分走俏,而且留学生的年龄愈来愈小。那时的人到美国,大都以攻读研究生为主,而现在留学美国的人,则从读大学本科、甚至高中开始了,而其中的不少人,可能还会像书中的人物一样,选择在美国上研究所,甚至寻找就业机会。

其次,此书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中西、中美文化的差异及中国留学生的应对之策。这是一个恒久的课题。本书写作的年代,看来是在上世纪90年代。从那时到现在,中美两国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而中国的变化,更令人惊叹不已。本书所写到的一些观察,让现在的读者看来,时不时会产生一种过时了的感觉。但变化纵变化、过时归过时,两国之间的文化差异的存在,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当今留美的学生,也许会比他们的前辈,在留学的过程中多一些准备、多一份了解。但要说他们到了美国以后,不再经历“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那也显然是一种过于夸张、一相情愿的说法,因为与事实不符。换句话说,中西之间文化的差异,将会始终存在,无可回避。因此此书的出版,对目前准备去美国留学的莘莘学子,会有不小的参考价值。

再次,本书所写的内容,除了留学以外,还探索了中国人在美国、西方闯荡、创业的问题。这一现象,比中国改革开放所产生的“留学潮”更早,可以说是从清末以来就开始的,因此更具普遍性。记得胡适就观察到,在他当年游访欧洲的时候,发现在海外的中国人其实有两种,一种是像他那样的留学生,而另一种是去海外谋生的一般劳工,以出自东南沿海省份的居多。本人在美国,也曾遇到在美国开中国餐馆或在中国餐馆打工的中国移民。如果说在胡适的那个年代,这两种中国人有所区别,那么到了80年代以后,这种区别已经没有以前那么明显了。本书的内容,可以作为一种参证。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据我的了解,在上世纪中期以前,由中国去美国的中国人,一般都无法在那里获得长期居留的身份,因为美国法律还对中国人有歧视,不允许他们通过合法的手续,获取长期居留的绿卡和最后成为美国公民。所以去那里留学的中国人,一般都选择学成回国,而去那里谋生、创业的中国人,则会想方设法谋求居留,即便是通过“非正常”的渠道也在所不惜。这就是两者的区别。但在1943年美国通过让中国移民合法成为居民和公民的法律以后,去那里的中国留学生,也会争取这一机会。本书的写作,就是一个见证。目前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年轻学生是否也会作同样的争取、花同样的努力,本人无法越俎代庖,替他们发言,但想来这一兴趣也不会完全没有。因此,新一代的中国留美学生,或许也会愿意读一下这本书。于是,本书的价值,似乎又添一层。

有关本书的价值,我似乎已经说的够多了。我上面说我不想“越俎代庖”,替新一代的中国留学生说话,我想我也不应强作解人,为本书未来的读者说话。在余下的空间,我想我还是就我所知,对本书的作者和背景,作一猜测性的交代,庶几能帮助读者阅读与理解。从时间上来看,本书写作于上世纪90年代,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而从书的内容和行文来看,本书的作者应该是从中国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而且估计是学文科的。从书涉及的内容来看,这位作者不但完成了学位,而且还在美国顺利找到了工作,可能是在大学任教。至于作者的性别,我想是一位男性,这在书的起始的描写中就有透露。我提出的上述三点,希望读者大致上会同意。

既然本书写作于十多年以前,因此所述的内容,与我们现在对中美两国的了解,自然有所不同。这也是人大出版社希望我能对书稿作一些评点的主要原因。我的评点将以“更新”(update)本书的内容为主,也即指出本书所述的一些过时的地方,并补充一些我所了解的现状。就书的出版来看,这一更新显然是有必要的,反映的是出版社对读者所持的一种负责的态度。不过,提到了“更新”,我就不免想起中国一个出自《论语》的成语——“温故知新”。也许是研究历史的缘故,我也有兴趣让读者品尝本书的原汁原味,而不想因为本书的一些行文有些过时,便将之弃之如敝屣。我希望读者也会同意我的看法和做法。因为就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出国潮”来看,80年代出国的那批中国留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正成为所有这些“弄潮儿”的中坚。本书的末尾,也谈到了作者和他周围的一些人如何考虑是否回国,也即是否要“海归”的问题。而在本书大约写成的90年代,也正是中国留学生“海归潮”的开始。这一“海归潮”的领军人物,又主要是本书所描述的、在80年代走出国门的中国学人。

80年代出国的留学生,之所以会成为留学生的中坚,与他们的“海归”经历显然有关。中国的改革开放,自然是在1978年就已经开始了的。但中国许多现代化建设的设施和项目,则在90年代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才有大踏步的进展。比如中国许多大城市所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在那时以后才开始的。而中国的波澜起伏的股市,也是在那个年代才渐渐走入一般民众的生活的。在那些重大的建设中,几乎均能看到那时从海外归来的中国留学生的身影和作用。其实,对那些留学生来说,也正因为他们看到中国现代化有此需要,他们才决定“海归”的。当然,就像本书的末尾所反映的那样,他们中的许多人作出这样的决定,并非毅然决然,而是颇有犹豫甚至迟疑不决的。不过无论最后决定是如何作出的,他们一旦回国以后,则借助他们的跨文化经历、双语乃至多语优势、卓越的学识和开阔的眼界,往往取得了高人一头的成就,许多人成了成功的企业家、杰出的学者和重要的各级政府领导人。  本书既然完成于“海归潮”的起始之时,所以自然没有处理“海归”这一课题。但个人以为,本书的内容,还是能让读者一窥那些“海归”人士的成功之部分奥秘。作为“海归”人士,一般都具有双语的优势和跨文化的教育背景,但若要真正获得成功,我想读者都知道,单单学识上的准备是远远不够的。也许更重要的是一种发奋顽强的精神、愈挫愈勇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毅力。而这一点,正是读者能从阅读本书中获得的印象。换句话说,80年代留美的学人,之所以在“海归”以后能迅速成为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与他们在海外的那段辗转回肠、催人泪下却又常常能破涕为笑、苦尽甘来的经历,显然有不小的联系。古人说得好:“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海归”人士在海外的那段经历,也许才是他们成功的真正秘诀。而对他们跌宕起伏经历的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生动描写,正是本书的长处之一。

具体说来,本书的长处,第一在于它的结构完整和叙述全面。本书共分十章,分别是《登陆》、《发奋》、《择偶》、《求业》、《“龙种”》、《探亲》、《置产》、《婚变》、《发财》、《立足》,涉及中国留美学生在美国生活的各个方面,又大致根据一个入在美生活的时间顺序安排,让读者能充分体会和了解中国留美学生当年的生活、学习和创业的完整经历。其实这一时间顺序,也反映了一个人生活的正常发展、延续。比如抵达美国以后,首先遇到的就是学习上的挑战,而一旦在学习上稍有一些把握,就会考虑恋爱、婚姻大事,于是书中就有《登陆》、《发奋》、《择偶》三章的写作。

等到留学生毕业之后,当时的许多人会希望在美国就业。当幸运者找到职业,生活安定下来以后,就会考虑生一个甚至几个孩子(后者也许也是他们到美国求学发展的原始目的之一),而出于照顾孩子的需要,就会安排让家里的老人来美探亲,一方面帮助照顾他们的生活、享受天伦之乐,另一方面也让老人游览、观赏一下美国的山水、人文风光。本书的《求业》、《“龙种”》、《探亲》三章,处理的就是这些方面。由于有了孩子和老人,对居住条件有了更大的需求,因。此就考虑改善居住条件,于是有《置产》一章。

吊诡的是,一旦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安顿、满足以后,又往往会平地起风波,也即常人说的“饱暖生淫欲”,在婚姻上出轨,以致家庭破裂。留美的中国学人,也不例外,常常有这样的经历。甚至,也许他们与国人相比,这一步走得还更早一些。“婚变”自然会造成财产的损失,不过就中国人在美国积累财富这一方面而言,则常常取得了让其他族裔的人士十分羡慕的成就,当然其中的挫折也无法避免。《发财》一章,比较如实逼真地记录了这一情形。以本人的看法,本书写得最具戏剧效果的是其最后一章——《立足》。经过前面九章的铺陈,本书提到的不少人物、甚至包括作者本人,显然都已经在美国成功立足了。但《立足》一章的写作,却以《失落》、《失望》和《失误?》这三节构成,会让读者有所意外。这三个“失”字,因此颇具讽刺意义,甚至有点震撼的效果。为什么呢?我的猜测是,这种写法,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显示作者的用心,一是为了凸显80年代中国留学生那种不断进取的精神和不甘寂寞的追求,二是为了显示中美文化的根本差异,揭示中国留美学生虽然已经进入了美国的社会,甚至成为了美国公民,但还不时遭遇各方面挑战的经历。这样的写法,为读者留下了余念和想象的空间。正如上面所谈,书中的不少人物,也即80年代留美的学子,已经选择“海归”了。本书最后一章的写作,正为此归宿(当然这不是所有留美学人选择的归宿)埋下了伏笔。

第二,如同上面所言,本书存在一些过时的描述。但从我这个学历史的人来看,这些过时的地方,也许也能成为本书的一个优点,因为它忠实地为读者留下了一份历史的记录,让本书不但成为目前想留学美国的学子和其家长的读物,也让那些年龄稍长,包括已经“海归”的人士和家属以及所有对80年代和90年代有所记忆的国人,对此产生兴趣。本书的十章中,也许第一章最具过时的痕迹。但从写作的角度衡量,却又是写得最为生动的一章。之所以说该章过时,是因为与那时的留学生相比,现在的中国学生,在出国以前已经通过网络,对所就读的学校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而自那时以来,由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所有的中国人对美国的认知,都比开放甫初的80年代,有了相当程度的提高。不过,读读那些80年代留美学入由于对美国的无知而跌跌撞撞、处处碰壁却又由于他们的执著和率真而得旁人(高人?)相助、起死回生的境遇,也许不少读者在忍俊不禁的同时,也会对当代“海归”人士在那个年头“闯荡江湖”的遭遇,多一种体认、多一分理解。这一段经历,或许那些留美学人的子女(不管是否仍在美国还是已经回到了中国),也会对此产生兴趣。通过阅读,他们可能会对他们父母的一些独特的行为举止、生活态度,即使不是平添一份尊敬的话,至少也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感悟和同情。

本书的第三个长处,那就是它所描述的内容,既有上述的时代特性,又有一些超越时代的共性,也即当代入读来仍能产生许多同感的地方。有关这些方面,以《发奋》、《择偶》、《探亲》等章节最为典型。这些章节处理的问题,之所以有其共性,是因为几乎所有从中国到美国或海外求学的学子,都往往会遇到这些相似的挑战。首先就是语言的障碍。既然你在中国成长并受教育,那么在学习外语上你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真正成为“双语人”(bmngual)。而到了域外,你又必须与土生土长的美国同学一起,在课堂参与讨论、完成作业等。本书对这一方面的描述,十分真切、坦诚,读者读后想来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其次,在“择偶”和“探亲”的方面,又展现了中外文化之间的隔阂和留学人员在面对和克服这些隔阂上所作的尝试和努力,其间当然也包括失败的地方。书中这种既描写成功、又不隐瞒失败的写法,想来也会使读者得益。

总之,《中国人的美国梦》的确值得一读。它是一份真实的历史记录,展示了一代中国留学生走出国门、与外界交流中所抱的理想、所作的努力、所获的成就和所求的梦想。书中所记这代人的足迹,可以帮助见证现代中国走向全球化的初期历程,值得今天国门内外的所有炎黄子孙资鉴。

2011年7月于北大中关园

书评(媒体评论)

当今留美的学生,也许会比他们的前辈,在留学的过程中,多一些准备、多一份了解。但要说他们到了美国以后,不再经历“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那也显然是一种过于夸张、一相情愿的说法,因为与事实不符。换句话说,中西之间文化的差异,将会始终存在,无可回避。本书无疑有“预防针”的功效,可以为向往美国以及初到美国者提供一份切实的经验之谈。

——王晴佳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11:3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