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时代(上)/魂系宁兴》编著者潘俊英。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王安忆最新长篇力作
讲述"老三届"的精神成长史
波澜不惊,静水深流,发人深省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理想膨胀的时代,
也是一个心灵混沌、世事迷茫的时代。
书生意气,少年心事,恍若隔世;
而那些刻骨铭心的青春记忆,
"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启蒙时代》:王安忆作为一个出身干部家庭的"后老三届"的作家,对那一段生活有切身的感受和深入的思考,她写过多部以"老三届"生活为题材的小说,《启蒙时代》可以说是最深思熟虑、最深刻的一部。作品充满着思辨的气息,年轻的男主人公们不管是在家庭、学校、朋友家的沙龙,还是与女孩子们在一起,所感兴趣的话题大都是自己现世生活以外的时空,如马克思的著作、外国的历史事件、自然科学、奇思妙悟等等,而且朋友之间的亲疏,不论男女,也是以思辨的力量而非感情的牵扯划线。男主人公们都有思想的热情,并在这种热切的交流中得到快感。女孩子们至少都有爱慕思想者的热情,并在追逐中显得与众不同,这给平实的"小市民"生活增添了亮色,也应和了青春期特有的躁动。
《启蒙时代(上)/魂系宁兴》编著者潘俊英。
《启蒙时代(上)/魂系宁兴》内容提要:《启蒙时代》是一部描写一代人心灵成长的小说。20世纪60年代中期,“文革”狂飙突至,把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世界里的青年人抛到了一处。从高级干部公寓和从市井里弄走出来的男女主人公们,带着青春的热情、敏感、躁动和迷茫,顽强而莽撞地为自己的理想和人生寻找理由。可以说,这是一部“老三届”的精神成长史,作者书写了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人从来不需要想起也永远不会忘记的一段历史。
在《启蒙时代》中,王安忆以理性、精致、绵密的笔触,解剖和描述了60年代中后期,在上海,南昌、陈卓然、海鸥、阿明等几个年轻人的成长。在小说中,年轻人狂热迷恋马克思的著作和各式各样的革命理论,甚至可以大段地背诵那些欧式的华丽词句。他们燃烧激情,理想膨胀,在磨难中成长,在真实的世界里逐步去发现理想与空想的区别,从热衷于生硬的教条到自觉地去感知有温度的生活。作家保持了一贯的冷静,并没有去写风起云涌的“运动”,即使是描写冲突——父子之间、阶级之间,青春的躁动、越轨,等等,也是波澜不惊,静水深流,发人深省。
“都是用晚上的时间。”田开明说。
“有这个功夫,用来做减退工作不更好吗?”
“这也是减退工作呀。”
“我觉得,减退成果更重要!”韦庸打量对方一眼,他知道这个田开明,但两人这样单独面对面说话是第一次,觉得对方有礼、淡定、不卑不亢,而且减退资料造册精美,有点才气,他喜欢有才的人;但精美的册子和66.6%的减退效果放在一起,让他感到对方华而不实,所以不高兴。 “还有33.4%的减退差额没有完成,你们也不着急吗?”
“着急了,但着急也没有用。”
“你们的思想工作都做到家了吗?”
“不好说都做到家,但有一件事做到了,就好办了。”
“那一件事?”
“抓到黄明仁,佃户和借贷的人才没有思想顾虑,思想工作才好做。”
“不见得吧,你就这么自信?”
“我敢肯定!”田开明信心满满地说,为了加强说服力,又补充道:“这不是瞎猜,是从佃户的话语和目光得来的。”
韦庸觉得对方言之有理,又觉得对方找了一个恰当的理由来推卸责任,而且把这个责任推到自己的头上来了。对方言外之意就是说:你不是辑凶剿匪的公安局长吗,你什么时候抓到黄明仁,我们就什么时候把事办妥了;你抓不到黄明仁,那是你失职,怎么怪到我们的头上呢?这个田开明,软中有硬,话外有音,真是岂有此理!韦庸本来就不高兴而来,现在有气发不出,不高兴而去。由此,田开明给他的印象是:华而不实,巧言夺理,推卸责任,转嫁他人,今后不可不防,难道不是这样吗?由此,他对田开明那个挥之不去的问号,又下意识地出现在他的脑际,和现在这个问号叠加起来。
田开明看见韦庸放下册子,面有愠色,转身一言不发地走了,觉得很奇怪,忖度自己的话可能冲撞了他,惹他不高兴了;可能是最后一句话让他觉得自己自以为是,比他还高明了?听说他是个遇事都争第一的人,自己无意中犯忌了,伤害了他的自尊心。唉,都怪自己多嘴,言多必失,以后可要注意了。
6月中旬的一个下午,宁兴村农协会选举成立大会在古城小学内召开,主席台设在高出平地半人高的原学堂大殿上,下面黑压压地坐满了人,其中还有不少小学生。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召开的全民选举大会,,被称为“会员”的人们将投票选出他们想选的“委员”,这使他们感到新鲜、兴奋和自豪。乡长蓝安邦陪同韦庸坐在主席台上,蓝安邦身材矮而胖,结实得就像一兜树根,没有赘肉;头大而圆,肌肉紧绷没有一丝一纹沟缝;狮子鼻,阔嘴巴,牙齿坚利整齐,是健康、强壮和力量型的体格。
古城乡农协会负责人老唐主持会议,他宣布完候选人名单,会场的秩序有点乱起来。人们先是交头接耳,接着议论、喧哗。
有人站起来说:“候选人中为什么没有田开明?”
“对,我们片提名田开明了的!”
“我们屯也是!”
不少片、屯代表随之附和。
黄建文有些后怕,又有些庆幸,在提名农协会委员候选人问题上,不少群众认为,他虽然贫穷,但仍是土司后裔,不宜为农协会委员人选。韦庸力排众议,说黄建文的公祖①虽然是古城的土司,但到他阿公已是“家道中落”,到他阿耶更是“家贫如洗”了,而黄建文本人表现不错,人穷志不穷,还是让他入选候选人,看群众怎么选吧。就这样,韦庸一锤定音,他才过了候选人这一关。
老唐解释道:“请大家少安勿躁!各片、屯推上来的名单,还要经过上级的审查批准,这就是民主……民主……”
“民主集中制!”蓝安邦提醒说。
“对,这就是民主集中制。”老唐很紧张,额头冒出汗珠,“上级确定了的候选人名单,现在交大会依法选举。等下开选,每个会员都可以根据选举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在选票写上自己想选的人。”
接着,老唐宣读选举办法,并艰难地进行解释,回答人们提出的问题。
选举开始了,选票发到每个会员的手里,大部分会员不识字,而事先派到会场中的小学生队伍发挥了作用,他们根据会员的意愿,帮助会员写好了选票。接着,投票、计票、唱票,写票人在一块大黑板上用粉笔写票,田开明、黄建文、谭居源、农世杰、赵元、石锦忠……唱第一张票的时候,人们鼓起一阵又一阵的掌声、欢呼声,这是他们对自己的意志得到体现而爆发出来的喜悦与激情,而后,他们注视着黑板上各人得票的情况。
韦庸也在倾听唱票的声音,他听到,几乎每一张票都有田开明的名字,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最后。
P22-P23
潘俊英同志的《魂系宁兴》(四部曲)即将陆续出版。看着送来的第一部《启蒙时代》(上),沉甸甸的一大摞校样,十分高兴。
《魂系宁兴》(四部曲)是以华兴阁几代人的命运为中心,刻画了一大群鲜活的人物形象,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几十年的沧桑变化,几十年的丰富社会生活。人物的悲苦与欢乐,生动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感动着读者的心灵。
我一直认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最值得珍贵的。从罗贯中、施耐庵、曹雪芹到鲁迅、茅盾、巴金、曹禺、钱钟书、丁玲、周立波、姚雪垠等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而巴尔扎克、罗曼·罗兰、莫泊桑、福楼拜、狄更斯、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肖洛霍夫、高尔基、马克·吐温、欧·亨利乃至茨威格等都是现实主义的大师。古今中外这些现实主义的大师,其成就至今是难以企及的。关于现实主义,秦兆阳先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为题,作了充分的阐述,虽然后来受到“批判”,但我心中一直是深以为然的。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方法和文化精神,确实有强大的生命力,道路无比宽展。从这部《魂系宁兴》(四部曲),就可以看到现实主义的光辉。
记得列宁在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时说过:“如果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现实主义作家的话,他必然会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我一直认为这是正确的,并不是因为它是列宁所说,而是它反映了文学创作的规律。文学是现实的反映,现实是在一定时间空间里发生的人与事的客观存在。作家从现实中撷取素材创作作品,无论采取何种方式都不可能回避现实。现实的苦难、现实的欢乐,事业的成就、事业的挫败,都应该在作品得到真实的反映。《魂系宁兴》(四部曲)反映了漫长的中国近百年中的社会变迁、兴衰成败,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近百年的形象史,由于这些历史我们大都经历过,读来尤感亲切;而对于一些年轻读者,则可以使他们透过形象的描绘,读到一部生动的近现代史。在读《魂系宁兴》(四部曲)时,我脑子里总浮起恩格斯对巴尔扎克的评价:“《人间喜剧》里,给予了我们一部法国‘社会’的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可以说《魂系宁兴》(四部曲)也反映了广西德治古城区形象的社会历史,这对广大读者,尤其是没有经历过这段历史的读者会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多年前我曾经提出过“文学是美学”的命题,意思是说文学要给人以美的感受、美的熏陶。在现实生活中,美与丑、善与恶、真与假是客观存在。作家在反映现实时,要表现真善美,使读者获得美的熏陶。当然也要写丑、写恶、写假。但是写假丑恶,不是像前些年鼓吹的“写丑”派的作家那样,展览假丑恶,津津有味地欣赏假丑恶。而要以审美的视角去表现假丑恶,鞭挞假丑恶,从而在写假丑恶时呈现美的光辉。譬如“反右”运动,是一个被强迫假丑恶的年代,是人性被扭曲的年代。作者在真实地描写了“反右”运动的种种泯灭人性的现实的同时,写了巴桑小学校长和两位教师为了“落实”本校一个右派指标,保护同志,自愿承担右派苦难的情节,使假丑恶的泥潭里闪耀着人性的火花,给人以美的体会。这种情况,书中所在多是,这是《魂系宁兴》(四部曲)的主旋律。
因之,我觉得《魂系宁兴》(四部曲)是值得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阅读的作品,它将使读者得到启发,引起深沉的思考。
我与俊英同志有师生之谊,他在大学学习期间就开始小说创作,我读过他的一部中篇小说《路转峰回》,是不错的一部作品。毕业后,几十年来他在繁忙的教学行政工作之余,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创作,旨在完成这部数百万字的作品,这种对文学事业的热爱和毅力,是值得称道的。他把书稿送来邀我作序,我很乐意把我读书稿时的感想写在上面,权当序言吧。
我的文学梦,始于初中毕业后的第二年。
我做文学梦和看文学书籍有很大的关系,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就如饥似渴地看小说,什么《说唐全传》《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到五、六年级看《今古奇观》《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等。我看小说,是拿家里给的零花钱、压岁钱买香烟,拿香烟换大人的书来看的,还书是有期限的。所以,当时看书,不像现在这样从容不迫、仔细研读,而是拿到书后,就跑到一个无人的地方,一目十行地看起来。我看书的习惯是厚厚一本书,从头翻到尾,把故事情节、结局都看了,再回过头来看自己爱看的地方。省下来的时间,就拿这本书去和别人交换看,相当于赚回了一包香烟钱。这样看书,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弊端太多了:一是书一到手,就像做贼一样,不能给别人看见,怕别人干扰。更不能给祖母发现,因为她只认课本不认小说。课本薄,书行横着印;小说厚,书行竖着印。她虽然不识几个字,但她一看就知道拿的是什么书。二是跑马观花、生吞活剥,望文生义、不求甚解,内容看不懂也硬着头皮看下去,想当然带猜。至于读不懂的字,有边读边,无边读中间,自以为是,以讹传讹,贻误无穷,直到现在。三是有始无终,全凭兴之所至,喜欢看结局是大团圆的故事,不看悲剧。所以我不看《红楼梦》,就是看《三国演义》,也是看到诸葛亮死了就不往下看了。四是不分场合,为了赶时间,一边听课,一边偷偷地看小说,自得其乐,老师讲什么,全然不知。有一次老师提问我,我正在看小说,没听到。后来同学们笑我,我以为老师讲什么好笑的故事,为了对应氛围,我也跟着傻笑,这一下,大家笑得更欢了。老师气坏了,以为我在搞恶作剧,大叫一声我的名字,叫我站起来,我才知道问题在我身上。这种坏习惯,上了初中才慢慢改过来。六十年代初,平果县有四所初中,都是正规的公办学校。我就读的初中叫坡造初中,离我家乡十几里路,在校食宿,离开了祖母的监护。学校有图书馆,有阅览室,我不须用香烟去交换书籍,也不用偷偷摸摸看小说了。图书馆有许多中外文学书籍,我除了上课,课余时间都在这里看书,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是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初中毕业,考高中我没被录取,我知道自己被父亲冤案(镇反时他蒙冤坐牢、劳改,1986年平反,恢复公职)所累,升学无望’;加上第二年“文化大革命”爆发,大、中、小学皆停课,我就断了读书的念头,思考今后的出路。曾自学绘画,学习写生和水彩画技法一段时间,后来知难而退,舍弃了画家梦;正因为有这一段经历,今天才敢自己为小说插图一试。不久,我想学医,找了许多中医书籍来看,还到山上挖草根、采树叶,熬药汤、制蜜丸,学神农尝百草,折腾了一段日子。后来,面对医学书籍和文学书籍,自己要自己作出决断的时候,我还是选择了后者。这是人生转折的选择,我心目中的偶像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保尔,支持我作出这个选择的也是保尔。既然是偶像,就没有谁能比偶像更牛的了:一个从战争、死亡走过来的残疾军人,双目失明,瘫痪在床,曾经想过自杀,但他最终战胜了自己,以坚强的毅力克服一切困难,用笔来继续为祖国、为人民而战斗,最后,所创作的长篇小说出版,实现了自己的作家梦。而我,四肢健全,头脑发达,条件比我的偶像好多了,为什么不能实现自己的文学梦呢?
从此,我就做起了文学梦,白天劳动,晚上看书、写作,只写不发(也无处可发),这样自我训练了几年。无论是当生产队会计、记工员、不拿枪的民兵排长,还是做石匠、木匠、泥水匠、初中代课老师,看书、写作都没有中断。没有稿纸,就用发黄的账本纸充当,把纸张背面一折,就成了32开的稿纸。即便这样,账本来源也是有限的,所以从节约考虑,模仿书籍的式样,书写力求工整,每页安排32行,不少于800字。故事写完后,有厚厚一沓,配以封面、目录、前言、后记,一应俱全,“精装”起来,书就这样“出版”了。这时候,想着等到文坛复苏,把这些书稿变成铅字,实现我的文学梦,心中就有说不出的快慰。在那个年代,做不做这个梦,内心世界是不一样的。在梦的驱使下,1972年8月到1973年10月,我这个人呋下地干活的青年农民,用了十四个月晚上的时间,写了4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稿《稻浪千重》,把很厚重整齐的一本“书”,呈给县文化馆,引起不小的震动。广西人民出版社的高威海、郑妙昌老师闻讯专程赶到平果,看完小说稿,说小说有浓厚的乡土生活气息,但没有按照“三突出”的原则来塑造英雄人物,不能采用,热情地鼓励我继续努力。至今,小说稿上不少地方还留有他们的眉批。第二年,我受邀参加广西人民出版社在都安县举办的长篇小说创作座谈会,专题座谈长篇小说《雨后青山》(陈肖人执笔)等两部长篇小说,大开了眼界,认识了很多文友。后来又参加了广西人民出版社在浦北县、南宁市举办的小说创作学习班。县文艺队还请我去写剧本并参加地区文艺会演。这些活动,使我在文学创作方面,受到很好的启蒙教育,有了一些小进步。1976年7月,我的小小说《绘新图》在《广西日报》花山文艺副刊发表,此后,我在公开报刊、出版社发表小说、散文、评论等十几篇文艺作品。当年,正因为有了《绘新图》,我这个初中生才能以“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水平”的资格报名参加高考,成为广西民族学院中文系七七级一名大学生。
“启蒙”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那个已逝的时代需要启迪灵性、消除愚昧,而且警示当下和未来,要勇于破除迷信、开拓创新,中华民族才能与时俱进、科学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贺州市矿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精才先生
看了本书,我为华兴阁人历经磨难却愈挫愈勇的精神所感动,有了这种精神,华兴大厦不愁不拔地而起,万千广厦不愁不屹立于华夏大地。
——平果企业联合会会长韦清泰先生
历史、现在和未来,许多未知领域都需要启蒙。我们先天不足,积弊太多,发展不平衡,先进与落后并存,真善美与假恶丑同在,全民族的启蒙,任重而道远。
——文艺学博士、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黄伦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