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经典集(超值两卷版上下)》(作者:思履)精编精选唐宋八大家散文作品,并对对韩愈、柳宗元的诗,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的词也一并铺陈,进一步张扬其大家气象,以彰其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继往开来的重要贡献。 为了帮助读者毫无障碍地阅读和鉴赏作品,本书不仅从创作背景、思想内容、作者生平等方面对所选作品作了简洁生动的题解,而且还对原文进行了精准的译白,并对一些生僻字、繁难词句作了详细的注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唐宋八大家经典集(超值两卷版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思履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唐宋八大家经典集(超值两卷版上下)》(作者:思履)精编精选唐宋八大家散文作品,并对对韩愈、柳宗元的诗,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的词也一并铺陈,进一步张扬其大家气象,以彰其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继往开来的重要贡献。 为了帮助读者毫无障碍地阅读和鉴赏作品,本书不仅从创作背景、思想内容、作者生平等方面对所选作品作了简洁生动的题解,而且还对原文进行了精准的译白,并对一些生僻字、繁难词句作了详细的注释。 内容推荐 《唐宋八大家经典集(超值两卷版上下)》(作者:思履)是唐宋时期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和曾巩的散文选集。该选集最初由明朝初年的朱右编辑。后由明末茅坤承编订《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4卷,沿用至今。从诞生此就代表了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中韩愈之文以尊儒讽今为名:柳宗元之文以哲思游记为名:苏洵之文以政论策辩为名:苏轼之文以词曲歌赋为名:曾巩之文以书序回信为名。等等。 《唐宋八大家经典集(超值两卷版上下)》中的文章均为后世留下了千秋表率。无论为人、为事,为师都可说是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值得反复阅读。 目录 上 韩愈 原道 原毁 获麟解 杂说 杂说四 师说 进学解 圬者王承福传 讳辩 争臣论 伯夷颂 应科目时与人书 上宰相书 与于襄阳书 与陈给事书 送孟东野序 送李愿归盘谷序 与崔群书 送董邵南序 送杨少尹序 送石处士序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张中丞传后叙 燕喜亭记 新修滕王阁记 答张籍书 与李翱书 平淮西碑 毛颖传 祭十二郎文 柳子厚墓志铭 柳宗元 驳《复仇议》 桐叶封弟辩 箕子碑 牛赋 封建论 段太尉逸事状 种树郭橐驼传 晋文公问守原议 辩《晏子春秋》 设渔者对智伯 愚溪对 起废答 天说 观八骏图说 童区寄传 吊屈原文 吊乐毅文 临江之麇 黔之驴 永某氏之鼠 捕蛇者说 乞巧文 师友箴 舜禹之事 谤誉 杨评事文集后序 六逆论 梓人传 与友人论为文书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序棋 愚溪诗序 永州韦使君新堂记 钴锶潭西小丘记 小石城山记 欧阳修 伐树记 读李翱文 桑怿传 朋党论 纵囚论 本论 送曾巩秀才序 王彦章画像记 原弊 释秘演诗集序 梅圣俞诗集序 送杨真序 为君难论(上) 为君难论(下) 张子野墓志铭 苏氏文集序 与荆南乐秀才书 五代史·伶官传论 五代史·宦者传论 相州昼锦堂记 浮槎山水记 丰乐亭记 醉翁亭记 秋声赋 祭石曼卿文 泷冈阡表 六一居士传 养鱼记 洛阳牡丹记 苏洵 审势 管仲论 心术 六国论 项籍 高祖 御将 任相 重远 下 六经论 史论(上) 史论(下) 明论 利者义之和论 苏氏族谱亭记 极乐院造六菩萨记 老翁井铭 吴道子画五星赞 仲兄文甫说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 赠黎安二生序 太祖皇帝总序 《李白诗集》后序 序越州鉴湖图 送蔡元振序 与王介甫第一书 答王深甫论扬雄书 宜黄县县学记 墨池记 学舍记 《战国策》目录序 南轩记 鹅湖院佛殿记 熙宁转对疏 襄州宜城县长渠记 敕监司考核州县治迹诏 议经费 苏明允哀辞 洪渥传 王安石 材论 对疑 委任 风俗 读《孟尝君传》 同学一首别子固 游褒禅山记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谏官论 伯夷 答韩求仁书 上运使孙司谏书 慈溪县学记 祭范颍州文 子贡 大人论 老子 荀卿 复仇解 卜说 相鹤经 伤仲永 答司马谏议书 答曾子固书 君子斋记 桂州新城记 太平州新学记 彰武军节度使侍中曹穆公行状 苏轼 秋阳赋 滟灏堆赋 洞庭春色赋 中山松醪赋 遗爱亭记 上荆公书 李靖李勋为唐腹心之病 韩干画马赞 桂酒颂 孟轲论 乐毅论 荀卿论 韩非论 范增论 留侯论 贾谊论 晁错论 上韩太尉书 上梅直讲书 刑赏忠厚之至论 答秦太虚书 喜雨亭记 凌虚台记 超然台记 放鹤亭记 文与可画篑笃谷偃竹记 石钟山记 潮州韩文公庙碑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三槐堂铭 方山子传 苏辙 六国论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上两制诸公书 上昭文富丞相书 新论 墨竹赋 答黄庭坚书 筠州圣寿院法堂记 黄州快哉亭记 东轩记 为兄轼下狱上书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卜居赋并引 秦论 汉论 三国论 晋论 隋论 唐论 五代论 蜀论 巢谷传 试读章节 广泛地对群众施行仁爱,就叫做仁;实行适合于仁的行为,就叫做义;遵循仁义的要求并实施它,就叫做道;内心充满仁义之念而不需要外界的赋予,就叫做德。仁和义是肯定的有实在内容的,道和德是假定的没有实际内容的。因此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德有凶险之德和吉祥之德。老子把仁义看得很渺小,并非诽谤仁义,而是他的见识短浅。就如同坐在井里看天却说天小一样,实际上并不是天小啊。他把小恩小惠看做仁,把谨小慎微看成义,因而,他小看仁义是当然的了。他说的道,是指他的道,并非我说的道。他说的德,是说他的德,并非我说的德。凡是我说的道德,是体现仁和义的标准,是天下的公论。老子说的道德,是抽掉仁和义的具体内容来说的,是他一家之言。 自从周道衰微,孔子死后,秦时焚书坑儒,汉朝盛行黄、老之学,晋、魏、梁、隋之间盛行佛教。那些讲道德仁义的人,不是加入杨朱学派,就是加入墨翟学派;不是加入道教,就是加入佛教。加入那一家,必定会排除这一家。加入那一家就以那一家为主,反对这一家就以这一家为奴;加入那一家就加以附和,反对这一家就加以诋毁。唉!后代的人如果想听听仁义道德的学说,到底该听从哪一家的说法呢?道教徒说:“孔子是我们祖师的学生。”佛教徒说:“孔子是我们祖师的学生。”信奉孔子学说的人听惯了那些说法,乐于接受它们荒诞的言论而且轻视自己,也附和着说:“我们的老师也曾经向他们学习过。”不仅在嘴里说这种话,而且还把它写在书上。唉!后代的人虽然想学习仁义道德的学说,可是到哪里去寻求它呢?人们喜欢新奇的思想实在是太严重了,不探究它的本源,不探寻它的结果,只想听新奇的说法。 古代的民众有四类,现在的民众有六类。古代负责教化的人只占其中之.一,如今负责教化的人要占其中之三。现在务农的只有一家,吃粮食的却有六家;从事手工业的只有一家,用器具的却有六家;做生意的只有一家,需要供应财物的却有六家。怎么能不使百姓贫困而去盗窃呢? 远古的时候,人民遇到的灾害太多了。有圣人出来,这才把相互生存、相互供养的方法教给人们,做人民的君主,充任老师,赶跑那些虫、蛇、禽、兽,让人们定居在中原地区。冷了就教他们做衣服;饿了就教人们种庄稼;睡在树上可能掉下来,住在洞里容易生毛病,这就教人们造房屋。设立工匠来供给人们用具,设立商贩来互通人们之间的有无,发明医药来挽救人们生命以防因病早死,定出葬埋祭祀等制度来增加人们之间的恩爱,制定礼节来规范社会的秩序,创造音乐来排解人们的烦闷,制定政令来约束人们的懒惰,设立刑法来除去人们之中的强徒。为了防止相互欺骗,就给人们制定符玺、斗斛、权衡来使人们遵行;为了防止互相掠夺,就教人们学习修筑城墙、制造武器来保护自己。灾害即将发生,就提醒人们事先做好准备;祸患将要发生,就给人们做好预防。现在道家却说:“倘若圣人不死,大盗就不会终止。倘若打破了斗斛,折断了秤杆,百姓就不会争夺。”唉!那只是没有好好想一想罢了!如果古时候没有圣人,那么人类早就灭亡了。为什么呢?因为人类没有羽毛鳞甲来抵御严寒酷暑,没有爪牙来争夺食物啊! 因此,君王是发号施令的,臣子是执行君王的命令来推行给人民的,人民是生产粟米麻丝、制作器具、从事商业使财物流通,侍奉那些统治集团的。君主不发令,就放弃了做君主的职权;臣子不执行君主的命令来推行给人民,就丧失了臣子的职责;人民不生产粟米麻丝,制作器具,交换财物来侍奉那些上层人物,就要受到惩处。如今他们主张:“必须抛弃你们的君臣,撇开你们的父子,禁止你们的相生相养的办法。”以此来求得所谓清静和寂灭的境界。唉!他们也幸亏出现在三代以后,没有被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圣人所贬斥;他们也不幸没有出现在三代以前,没有被夏禹、商汤、周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圣人所纠正。 帝和王,他们的称号虽然不同,但他们能成为圣人的原由却是一样的。夏季穿葛布衣裳,冬季穿皮毛衣服,口渴就喝水,肚子饿就吃饭,这些事情虽然不同,但被称为明智的缘故却是一样的。如今道家却说:“为什么不学习上古的无为而治呢?”这就好比指责冬天穿皮毛衣服的人说:“你为什么不穿简便的葛布衣服呢?”指责肚子饿了吃饭的人说:“你为什么不做喝水那样简便的事情呢?”《礼记·大学》篇说:“古时候想在天下弘扬完美德行的人,一定要先治理好国家;想治理好他的国家的人,一定要先整治好他的家庭;想整治好他的家庭的人,一定要先修养他的身心;想修养他的身心的人,一定要先端正他的思想;想端正他的思想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念头诚实。”那么,古时候所说的端正思想而又诚心诚意的人,是会有所作为的。如今所谓的修养身心,却是要摒弃天下国家,灭绝天理人伦。做儿子的不把他的父亲当做父亲,做臣子的不把他的君主当做君主,做百姓的却不做他应该做的事情。孔子撰写《春秋》时,诸侯中有用夷狄礼节的,就把他当做夷狄;夷狄中有用中原礼节的,就把他当做中原国家。《论语》说:“夷狄有君主,还不如中原的各诸侯国没有君主。”《诗经》说:“抗拒夷狄,惩戒荆舒。”如今却拿夷狄的礼法,放在先王的教化上面,那不是几乎全都变成夷狄了吗? 我所说的先王的教化究竟有什么内容呢?广泛地爱大众叫做仁;实行适合实际的仁叫做义;遵循仁义的要求并实现它叫做道;内心充满仁义之念,而不需要外界的赋予,这就叫做德。它的典籍有《诗经》《尚书》《易经》《春秋》;它的准则有礼仪、音乐、刑法、政治;它的民众有士人、农民、工匠、商人四类;它的名分有君臣、父子、师友、宾主、兄弟、夫妇;人民穿的有麻布、丝绸两类;人民的住房有宫、室两种;人民吃的是粟、米、果、蔬、鱼、肉。它作为道理是容易懂的,它作为教化是容易实行的。因此,用它治身,就和顺而吉祥;用它对待别人,就仁爱而公正;用它来修养身心,就和平而舒畅;用它治理天下国家,就没有什么地方不适当。所以,活着就能享受正常的人情,死后就能得到应有的待遇;祭天就能使天神下降,祭祖宗就能使祖宗享受。有人会问:“这种道究竟是什么道?”回答说:“这是我说的道,不是前面说的老子和佛家的道。唐尧将这传给虞舜,虞舜将这传给夏禹,夏禹将这传给商汤,商汤将这传给周文王、武王和周公,周文王、武王和周公传给孔子,孔子传给孟轲;孟轲死了,却没有可传的人。荀况和扬雄,选取得不精确,阐说得不详细。从周公以上,都是在上面做君主的人,所以王道的措施能够顺利实行;从周公以下,都是在下面当臣子的人,因此仁义之说能长久流传。”既然如此,那么,怎样做才可以呢?我认为:“佛老的邪说不堵塞,圣人的道就不会流传;佛老的邪说不制止,圣人的道就不会通行。应当使和尚、道士还俗,烧毁佛老的书籍,把寺观改建成民房,阐明先王之道以诱导他们。让鳏夫、寡妇、孤儿、孤老、残废人和病人都得到抚养。如果做到这样,那大概就可以了吧!”P4-6 序言 近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华夏文明中,文章妙手如群星闪烁,不可胜计。当现代人回过头来重新审视唐宋文坛风云际会的历史瞬间时,多数人会眩惑于诗与词灿烂的云霭,却往往忽略了掩于其后的另外一种同样重要的文学体裁——散文。唐宋散文,上承先秦汉魏六朝,下启元明清三代,是我国散文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其时名家辈出,各具个性,文体大备,丰富多彩,既大大拓展了散文的天地,又多有传世名作,可谓盛况空前,震古铄今。其中最负盛名者有八位,他们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曾巩、王安石、苏轼、苏辙。明初朱右最初将这八个作家的散文作品编选在一起刊行《八先生文集》,后唐顺之在《文编》一书中也选录了这八个作家的作品。明朝中叶古文家茅坤在前人基础上加以整理和编选,取名《唐宋八大家文钞》,共160卷。“唐宋八大家”从此得名。 唐宋八大家由于各自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影响不同,所面临的社会历史背景不同,以及自身的际遇不同,其文章所涉及之领域与内容亦不尽相同。韩愈以振废起衰为己任,其文多涉及“道统”之类,追往圣,继绝学,为复古张目,回击阻碍古文运动发展的种种言论。柳、欧、王等都是全力从事政治革新的人,身处政治革新运动的旋涡,所以他们的文章更多涉及当时的政治焦点及社会现实,既有对下民病痛的忧心,也有对贤才湮没的同情;既有对奸吏暴政的抨击,也有对衰风弊习的斥讽。其笔触所及,远比六朝骈文更为广阔、丰富。而“三苏”更以学识渊博著称于世,其文立足现实问题,出入于经史及诸子百家,旁征博引、气势磅礴,多史论之作,为社会改良开济药方,摇旗呐喊。曾巩一生官位既不如欧阳修、王安石之显赫,仕途亦不如柳宗元、苏轼之多坎坷,其文多阐述古文理论、劝诫后学上进之作。 更值得注意的是,唐宋八大家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都铸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如韩愈之构思精巧,气盛言宜;柳宗元之思理深邃,牢笼百态;欧阳修之唱叹多情,从容不迫,无艰难劳苦之态;苏洵之纵横雄奇,尤长策论;曾巩之醇朴平实,深切往复;王安石之锋利劲峭,绝少枝叶;苏轼之如行云流水,随物赋形,宛转曲折,各尽其妙;苏辙之委曲明畅,一波三折等。应该说,这表明了唐宋诸家在“文学的自觉”、艺术的追求上,比缺乏艺术个性的六朝人要更向前跨进了一步。同时,诸大家在散文理论的构建中,虽力反六朝颓风,对其文笔之辨、文学特质的探讨亦弃之不顾,而在创作实践中却并未忽视散文抒情的特质。他们在创作中摆脱了音律、,辞藻等方面的重重束缚,在熔冶古人与时人语言的基础上,吸取各方面有益的艺术技巧,从而创造出随势而异、新颖完美的散文艺术形式。这种继承与发展的特质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 在散文理论的构建、推广及对后学的影响上,上述诸大家为举世所公认的丰碑。此八大家之作,大抵代表了唐宋散文的最高成就。于是,我们将其精华之作辑录编译,详加校勘,以飨广大读者,希望能有助于读者管中窥豹,触类旁通,了解唐宋散文的价值,并从这笔宝贵的遗产中汲取滋养,或可作为繁荣今天散文创作的借鉴。 诸大家除散文创作取得很高成就外,诗词方面亦有可观之作,韩柳的诗,欧阳修、苏轼的词,均当之无愧地属大家行列。本书在重点突出八大家散文创作成就时,对韩愈、柳宗元的诗,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的词也一并铺陈,进一步张扬其大家气象,以彰其为中国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继往开来的重要贡献。 为了帮助读者毫无障碍地阅读和鉴赏作品,本书不仅从创作背景、思想内容、作者生平等方面对所选作品作了简洁生动的题解,而且还对原文进行了精准的译白。 当然,由于我们水平有限,时间仓猝,书中恐怕难免有贻误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文史界同仁批评指正,以便让我们再版时及时修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