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品中国帝师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一退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1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秋,是个秋雨连绵的日子。一连十几天,总是下个不停。谁也没有想到,这场雨会成为秦朝灭亡的导火线。

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有一队被征发的九百多人的戍边人员,因大雨,道路不通而无法前行。秦律:逾期当斩。于是这伙人在陈胜、吴广带领下,揭竿而起,迅速攻下蕲县(今安徽宿州南),占据陈县(今河南淮阳)。

消息传到秦都咸阳。二世胡亥很不以为然。胡亥是个性情乖戾的皇帝,始皇死后,本应长子扶苏为帝,但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矫诏令扶苏自尽,让他坐上龙椅。听说有人造反,他召集博士和儒生商讨办法。

胡亥问众人:听说有戍卒占进蕲陈二县,你们怎么看?

与会有三十余人,纷纷上前奏说:“人臣无将,将即反,罪死无赦。愿陛下急发兵击之。”

胡亥一听,变了脸色。他最听不得说有人造反。太平盛世会有人造反?

待诏博士叔孙通一见胡亥发怒,急忙上前奏道:“陛下,这些诸生都说错了。现今是天下一家,明主在上,人人奉职,四方辐辏,安敢有造反的?不过是一群鼠窃狗盗罢了,何足挂齿?让郡守逮治就行,有什么可忧愁的?”

胡亥一听,笑了起来,点头说:“你说得好。”胡亥又问其他人,到底这些人是反是盗?有说反的,有说盗的。胡亥让御史把说造反的,都下了狱。说盗窃的,都罢了官。唯独赏赐叔孙通帛二十匹,衣一袭。并拜为博士。

叔孙通回到住舍,其他儒生看见他就责备说:“先生你怎么如此阿谀?”叔孙通说:“你们不知道,我是怕脱不了虎口。”当天,就脱下博士衣裳,悄悄出了咸阳,回到老家薛县。薛县在今山东枣庄薛城北。

叔孙通,又名叔孙河。据《孔丛子》一书说,他是孔鲋的学生。孔鲋为孔子的九世孙。魏国人。他要叔孙通到秦国去。该书还说叔孙通依法事秦。就是说在秦国他是以法家面目出现的。这也不奇怪。当时的读书人都有几套文本。商鞅见秦孝公,开始就说的是王道。把王道说得天花乱坠。见王道引不起秦孝公的兴趣,才又说霸道,弄得秦孝公眉开眼笑。叔孙通文采不错,被征召为待诏博士,本想在秦朝干一番事业,没有想到朝廷如此短命。此时他也不会想到自己以后会成为汉朝第—个太子太傅,也就是帝师。帝师有三种,一种是张良那种,有帷幕之中的决胜长策。还有就是准皇帝的老师。再者是经筵中给皇帝讲经的,也称为帝师。叔孙通是第二种。货真价实的帝师。

后人有不少责备叔孙通,说他不刚直,会面谀。其实不是面谀,是机智。他有先见之明,看出秦王朝将要灭亡,但他不愿做陪葬。再者胡亥残暴成性,如他不说是—伙窃贼,胡亥一恼,说不定会将他们都杀掉。这就是他说的虎口。自秦亡到汉立,中间有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你争我夺,十分激烈。虽然在秦国他以法家面目出现,但本质上他是一个儒生,他想实现自己的价值和社会价值,就要学会变通。他的名字就是“通”嘛。

自己的价值不用说。社会价值也重要,作为一个儒生,他要使儒家学说发扬光大。斯时儒学虽是显学,但并不受欢迎。战国是要刀剑说话。秦国看重的是法家。数十年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才确立了儒家的地位,但叔孙通奠定了基础。我们以后将看到他怎样奠定基础。

叔孙通经长安,过洛阳、浚仪(今开封),回到薛县。薛县紧靠风光旖旎的微山湖,距离孑L子的家乡曲阜只有二百来里,故而儒生多。史料没有说此时叔孙通的年纪,他目光坚定,而又灵活。

他一踏人薛县,就看见城头上飘扬着“楚”的旗帜,原来此时义军蜂起,项梁、项羽叔父响应陈胜、吴广,杀了会稽太守,渡江西进,占了薛县。好,看来是要改换天地。他当即加人了项梁的队伍。

2  其时,胡亥知道已经不能再骗自己了,派大将章邯前来镇压义军。年底,陈胜身亡,项梁听从军师范增之计,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仍称楚怀王。项梁率军击败秦将章邯,斩秦将李由,但因轻敌,在山东定陶被章邯打败,战死。

义军受了大损失。楚怀王迁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叔孙通来到彭城,跟着楚怀王。楚怀王拜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令二人率军至巨鹿救赵王歇。同时让刘邦入关,并约定诸将“先破秦人咸阳者王之”。项羽不是久居人下之人。巨鹿之战前,杀掉迟迟不肯向前的宋义。楚怀王命项羽为上将军。

汉王元年(前206)十月,刘邦人关,此前胡亥已被赵高杀死,立了子婴,子婴又杀了赵高,投降刘邦,标志秦王朝灭亡。但刘邦实力比不过项羽。项羽在巨鹿以五万之军破秦军四十万,声名大振。他随后进关,杀了子婴,烧了阿房宫。他对楚怀王不满,佯尊楚怀王为义帝,迁移其到长沙郡郴县。郴县即现在的郴州,当时为蛮荒之地。

叔孙通当然跟着项羽。后项羽让人杀了楚怀王。

自此楚汉战争开始。前205年,刘邦趁项羽在阳城(今山东鄄城北)收拾田荣、田横,迅速东出河南,次年四月又以五十六万人马,三路进军项羽的楚都彭城,彭城为军事重镇。可说是北国的锁钥,南方的门户。刘邦很顺利地攻破彭城。

叔孙通此时正在彭城,又一次变通,降了刘邦。不知道叔孙通此时的官职,很有可能是博士或谋士。手下有一百多弟子和一些善于偷鸡摸狗一类的人。

项羽这才着急,率三万精兵杀回彭城。刘邦却毫无戒备,正在城中恣意享乐,被歼灭大半,只好率人狼狈逃窜。

P5-7

后记

几乎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老师。当然未必都是有过拜师仪式,有的只是一句话,或一个计谋,甚至有“一字师”。故而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凡有长处的人都是老师,是广义上说的老师。

本书说的是位置最高的老师——帝师。他们是中国文化教育的继承者、传播者,也是中国政治中的一分子。

中国帝师,有文字记载的,最早是汉代的张良,张良是刘邦的谋士,辅佐刘邦取得汉代的基业。《史记·留侯世家》中说:“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这也是广义上说的是刘邦的老师。照此类推,萧何也可以说是刘邦的老师。姜子牙也可称帝师。

还有一种是被正式任命的帝师。一类是太子的师傅。一类是皇帝的老师。太子是日后的皇帝,也可叫帝师。现任皇帝的老师,是为皇帝在经筵或日课上课,补充知识。

古今中外,都有帝师。西方大哲亚里士多德,就曾做过亚历山大的老师。

一个人一旦称帝后,就千方百计想要保住自己的天下,世世代代传下去。所以很重视对太子的教育。自西周就设有太师官,是辅佐国君的高官。西晋有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和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前者叫三师,后者叫三少。

三师三少都是辅佐太子的人。

后来这些职位成为虚设,真正教授太子的是太子侍读、侍讲或

皇帝对太子师要求很高,一般都是四十岁以后的硕儒。这样的人德高望重,经验丰富。帝师和一般老师不一样,首先是责任重大。不仅仅是教育的责任,要把太子培养成合格人才。而且还要时刻警惕着来自各方面的变化。后宫、皇子们、朝臣、太监每天都在为争夺皇位上演着把戏。要保护太子的地位不受侵犯不是件容易事。帝师们得很干练才行。品德高尚,要在德行上影响太子。其次是学富五车,知识渊博。作为帝师,当然还需要有更高的传授技巧。自己一肚子学问,倒出来后,还要别人能接受。虽然古人的教育方法多为注入式,但有时皇帝或太子很小,只有四五岁,不懂得少儿心理也很难弄。注入式外,还有适当的启发式,因材施教、奖惩并举等等。

“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是儒家的一个理想。孔子也想当帝师,但没有能够,当然孔子是要当辅佐国君的那种帝师。

古人用木铎比喻老师。木铎就是以木为舌的铃铛。孔子就是“天之木铎”。教化天下。

韩愈曾做过国子监的博士,对教师这个职业说得最清楚。他在《师说》里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焉。”

帝师也离不开这三条。

传道为第一。道就是思想,也可叫道德。业是具体知识。惑是疑问。做到这三点就可以是个不错的老师了。

当然要成为教育家,还是有距离。帝师中有不少都是大教育家,如朱熹、陈宝琛等。在教授帝王前,他们已经教授了大量的平民,或举办了学校,被人称道。

帝师们都很敬业。说帝师们只知道照本宣科,没有创造性,显然是冤枉。他们千方百计要把太子或皇子们教好。

他们都竭力地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去施教。人生目标是要“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德是第一位。德就是要爱人修己,对人要“仁”,修养自己。教弟子们明辨义利,正确处理道德行为和物质利益的关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些都在《四书》、《五经》等书中,弄通了这些,就好办。

皇帝对帝师的看重,其实是看重自己的地位传承,他希望天下永远是他的。他要求帝师对太子始终不喻贯彻他的思想、路线、作风等。中国古代朝政管理,不是靠制度约束,而是靠个人意志。个人的作用尤其大。君王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天下的成败。古往今来,这都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不大好解决的问题。很多一代明君都处理不好这个相当的棘手问题。即便是当今的西方,用的是普选领导人,也不见得完全是优绩股。太子究竟是接班人还是掘墓人,皇帝经常头痛。故而帝师的教育很关键。在帝师的教育中,皇帝也会随时考察教得如何,如不称职,是要处置,甚至马上换的。对太子也要考察,皇帝和太子的关系很微妙。做太子的要很小心,不要让老子感到有一种威胁。故而皇帝时间一长,太子就很难受。

教育对象不同,道德就显得更加重要。培养的是日后的君王,一言一行,将影响整个天下。帝师们要打造一个有高尚道德的君王。因这样的君王,才可以得民心,使天下不乱,虽不能保持某姓天下永永远远,但能够相当长久。这是皇帝所需要的。

皇帝究竟为何要让帝师教育把德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要塑造一个道德高尚的准君王?

以笔者看来起码有几点:

1.帝师教育自汉代以来,就是儒家教育,儒家视仁德为第一生命。打天下,靠法家。坐天下,靠儒家。儒家讲秩序。

2.有利自己统治。倘若太子不孝,又无德乱搞,结党营私,自己很快就会被推翻。

3.自己死后,有德的贤明君王会励精图治,团结一帮人,很好传承基业。如果无德,臣下会反对。

4.百姓拥护贤明君王。痛恨无道之君。如昏庸,百姓被逼上梁山,会在适当时机,群起而攻之,从而改朝换代。

5.从人的本性讲,有善恶两面。但后天教育培养也很重要。学好很难,学坏很容易。从小教太子学好,长大后稍有一点坏,还可以改正。一上来就坏,根本不可以救药。

……

朱轼更多的时间是行政官员。为帝师前后,都做过高官,乾隆很喜欢自己的这位老师。家乡百姓至今记得他,并以他为模特儿,创作采茶戏《南瓜记》,说明他还是有影响。

朱轼几乎是儒家的典范。但身后的无字碑耐人寻味,透露出历史的复杂性与多义性。

翁同龢作为两代帝师,但结局不是太妙。他不可能倾向于慈禧,而只会靠近光绪。惹慈禧不高兴是必然的。作为慈禧一定伤心,对你不薄,你为何要和我作对?

翁同龢教出来的光绪,始终强不过慈禧,也不是翁同稣的教育方法不对。他不可能教出来—个强过慈禧的,要那样的话,光绪早死了。

陈宝琛作为末帝师,有太多的悲剧色彩。

他教给溥仪的东西似乎都不管用。溥仪要恢复自己的皇位,竟投靠日本人。在“德”上就失去了本色。把皇位看得比国家重要,就颠倒了。

陈宝琛能把握住自己,尚算不错。陈宝琛没有能看到溥仪《我的前半生》,此时的溥仪,已被改造得差不多了。

我们可以吸收:

一、“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还是需要。做人的根本是德。不管是天子还是平民,都不能离开这一点。尤其是当代,到处是铜臭。不能自小就教育孩子只赚钱。立功是事业心,无论做什么,都需要事业心。

二、尽量给孩子一个好的环境。但期望值不一定要很高,高了有时会适得其反。

三、德、智、体全面发展。要强调素质教育,综合能力。

四、孩子的兴趣很重要,明明对钢琴没有兴趣,偏要他弹。钢琴学会了,心理压垮了。

五、减轻学习压力,在这样的时代,做父母和做孩子都不容易,做教师也不容易。但比较起来,孩子更难,他们太小,肩头还太稚嫩。

六、注重创造陛,减少高分低能。

七、对孩子要因人制宜。比如管理,要严宽适度。太严太宽都不好。调皮的适合严,敏感脆弱的适合宽。美国虎妈蔡美儿的森严教育,作为制度肯定不行。卡夫卡描绘自己的父亲是个暴君,他父亲也只是吓唬,并没有实际行动,却造成他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八、变填鸭式为启发式,填鸭式是死记硬背,阻止活跃的思维。启发式能培养自主能力。

教育孩子是个系统工程,是科学。社会、教师、家庭都有责任。相信明天比今天好。

2013年12月8日三稿

目录

叔孙通(西汉初?-约前194)

贺知章(中唐659-744)

司马光(北宋1019-1086)

朱熹(南宋1130-1200)

宋濂(明初1310-1381)

方孝孺(明初1357-1402)

高拱(明中1513-1578)

汤斌(清初1627-1687)

朱轼(清中1665-1736)

翁同龢(清末1830-1904)

陈宝琛(清末1848-1935)

山高师为峰(代后记)

内容推荐

帝师们尽自己平生所学,用高端教育教育太子,辅导皇上,彰显儒家的道德风范,打造一个个准君王或君王为有道之君,是古代教育的一个缩影。于此同时,他们的命运也形态各异,色彩纷呈。

《品中国帝师》作者一退从一个历史侧面,告诉人们如何看待对下一代的教育和培养。或许对教育工作者、家长、学生不无裨益。

编辑推荐

一退所著的《品中国帝师》截取中国历史中涉及到皇家教育的一个侧面,集中书写了一个特殊职业的——帝师。作家选取了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中有名的帝师十一位,细致地刻画出了他们作为未来帝王的第一个教育者、思想灌输者、甚至是国策设计者的不凡才华与特有的人生故事。从一个侧面,揭示出了神秘的古代中国社会帝王制度的内部生成因素,给当下的读者以历史政治与制度的启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09: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