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的乐趣(高中部分)》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怪才作家”王小波的散文随笔选集。这本选集收录了王小波的代表性随笔。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部分:一部分以王小波的知青生活体验为主,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椰子树与平等》、《思想和害臊》、《体验生活》等,通过一些小事,阐发深刻的道理。另一部分以王小波的日常体验和在国外的生活见闻为主,如《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个人尊严》、《君子的尊严》、《北京风情》等,借由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呼唤科学和理性。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中,占据比例最大的是王小波有关文化的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思维的乐趣(高中部分)/中学生文学阅读必备书系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小波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思维的乐趣(高中部分)》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怪才作家”王小波的散文随笔选集。这本选集收录了王小波的代表性随笔。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部分:一部分以王小波的知青生活体验为主,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椰子树与平等》、《思想和害臊》、《体验生活》等,通过一些小事,阐发深刻的道理。另一部分以王小波的日常体验和在国外的生活见闻为主,如《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个人尊严》、《君子的尊严》、《北京风情》等,借由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呼唤科学和理性。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中,占据比例最大的是王小波有关文化的思考。 内容推荐 《思维的乐趣(高中部分)》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怪才作家”王小波的散文随笔选集。 《思维的乐趣(高中部分)》这本选集收录了王小波的代表性随笔。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部分:一部分以王小波的知青生活体验为主,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椰子树与平等》、《思想和害臊》、《体验生活》等,通过一些小事,阐发深刻的道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以寓言和小说的笔法,描述了一头“自由主义”的家猪,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掩卷之后又不能不让人深思。王小波在这头不驯服的猪身上,寄托了对人的尊严和自由的理想。而《体验生活》则从知青时的一次“忆苦饭”说起,风趣幽默地调侃了荒唐年代的荒唐事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另一部分以王小波的日常体验和在国外的生活见闻为主,如《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个人尊严》、《君子的尊严》、《北京风情》等,借由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呼唤科学和理性。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中,占据比例最大的,还是王小波有关文化的思考。这些思考大多是批判性的,有的是电影评论,有的是小说杂谈,有的针对国学热和文化热,有的批评气功热现象,有的则在一个更宽泛的视野中,阐述对文化的理解和追求,以及自己的文学审美观,如《我看文化热》、《智慧与国学》、《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等。 目录 导读 沉默的大多数 思维的乐趣 中国知识分子与中古遗风 知识分子的不幸 花剌子模信使问题 积极的结论 跳出手掌心 道德堕落与知识分子 论战与道德 道德保守主义及其他 我看文化热 文化之争 “行货感”与文化相对主义 极端体验 洋鬼子与辜鸿铭 我看国学 智慧与国学 理想国与哲人王 救世情结与白日梦 百姓·洋人·官 警惕狭隘民族主义的蛊惑宣传 对中国文化的布罗代尔式考证 人性的逆转 弗洛伊德和受虐狂 有关天圆地方 优越感种种 东西方快乐观区别之我见 肚子里的战争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椰子树与平等 思想和害臊 体验生活 皇帝做习题 拒绝恭维 关于崇高 谦卑学习班 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 京片子与民族自信心 高考经历 有关“错误的故事” 迷信与邪门书 科学与邪道 科学的美好 生命科学与骗术 我怎样做青年的思想工作 有关“伟大一族” 诚实与浮嚣 不新的《万历十五年》 我为什么要写作 我的师承 我的精神家园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 商业片与艺术片 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 旧片重温 艺术与关怀弱势群体 门前空地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北京风情 环境问题 个人尊严 君子的尊严 居住环境与尊严 写给新的一年(1996年) 工作与人生 试读章节 现在我来说明自己为什么人性尚存。“文化革命”刚开始时,我住在一所大学里。有一天,我从校外回来,遇上一大伙人,正在向校门口行进。走在前面的是一伙大学生,彼此争论不休,而且嗓门很大;当然是在用时髦话语争吵,除了毛主席的教导,还经常提到“十六条”。所谓十六条,是中央颁布的展开“文化革命”的十六条规定,其中有一条叫做“要文斗,不要武斗”,制定出来就是供大家违反之用。在那些争论的人之中,有一个人居于中心地位。但他双唇紧闭,一声不吭,唇边似有血迹。在场的大学生有一半在追问他,要他开口说话,另一半则在维护他,不让他说话。“文化革命”里到处都有两派之争,这是个具体的例子。至于队伍的后半部分,是一帮像我这么大的男孩子,一个个也是双唇紧闭,一声不吭,但唇边没有血迹,阴魂不散地跟在后面。有几个大学生想把他们拦住,但是不成功,你把正面拦住,他们就从侧面绕过去,但保持着一声不吭的态度。这件事相当古怪,因为我们院里的孩子相当的厉害,不但敢吵敢骂,而且动起手来,大学生还未必是个儿,那天真是令人意外的老实。我立刻投身其中,问他们出了什么事,怪的是这些孩子都不理我,继续双唇紧闭,两眼发直,显出一种坚忍的态度,继续向前行进——这情形好像他们发了一种集体性的癔症。 有关癔症,我们知道,有一种一声不吭,只顾扬尘舞蹈;另一种喋喋不休,就不大扬尘舞蹈。不管哪一种,心里想的和表现出来的完全不是一回事。我在北方插队时,村里有几个妇女有癔症,其中有一位,假如你信她的说法,她其实是个死去多年的狐狸,成天和丈夫(假定此说成立,这位丈夫就是个兽奸犯)吵吵闹闹,以狐狸的名义要求吃肉。但肉割来以后,她要求把肉煮熟,并以大蒜佐餐。很显然,这不合乎狐狸的饮食习惯。所以,实际上是她,而不是它要吃肉。至于“文化革命”,有几分像场集体性的癔症,大家闹的和心里想的也不是一回事。当然,这要把世界阴的一面考虑在内。只考虑阳的一面,结论就只能是:当年大家胡打乱闹,确实是为了保卫毛主席,保卫党中央。 但是我说的那些大学里的男孩子其实没有犯癔症。后来,我揪住了一个和我很熟的孩子,问出了这件事的始末:原来,在大学生宿舍的盥洗室里,有两个学生在洗脸时相遇,为各自不同的观点争辩起来。争着争着,就打了起来。其中一位受了伤,已被送到医院。另一位没受伤,理所当然地成了打人凶手,就是走在队伍前列的那一位。这一大伙人在理论上是前往某个机构(叫做校革委还是筹委会,我已经不记得了)讲理,实际上是在校园里做无目标的布朗运动。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线索:被打伤的学生血肉模糊,有一只耳朵(是左耳还是右耳已经记不得,但我肯定是两者之一)的一部分不见了,在现场也没有找到。根据一种阿加莎·克里斯蒂式的推理,这块耳朵不会在别的地方,只能在打人的学生嘴里,假如他还没把它吃下去的话;因为此君不但脾气暴躁,急了的时候还会咬人,而且咬了不止一次了。我急于交代这件事的要点,忽略了一些细节,比方说,受伤的学生曾经惨叫了一声,别人就闻声而来,使打人者没有机会把耳朵吐出来藏起来,等等。总之,此君现在只有两个选择,或是在大庭广众之中把耳朵吐出来,证明自己的品行恶劣,或者把它吞下去。我听到这些话,马上就加入了尾随的行列,双唇紧闭,牙关紧咬,并且感觉到自己嘴里仿佛含了一块咸咸的东西。 现在我必须承认,我没有看到那件事的结局;因为天晚了,回家太晚会有麻烦。但我的确关心着这件事的进展,几乎失眠。这件事的结局是别人告诉我的:最后,那个咬人的学生把耳朵吐了出来,并且被人逮住了。不知你会怎么看,反正当时我觉得如释重负:不管怎么说,人性尚存。同类不会相食,也不会把别人的一部分吞下去。当然,这件事可能会说明一些别的东西:比方说,咬掉的耳朵块太大,咬人的学生嗓子眼太细,但这些可能性我都不愿意考虑。我说到这件事,是想说明我自己曾在沉默中学到了一点东西。你可以说,这些东西还不够;但这些东西是好的,虽然学到它的方式不值得推广。 我把一个咬人的大学生称为人性的教师,肯定要把一些人气得发狂。但我有自己的道理:一个脾气暴躁、动辄使用牙齿的人,尚且不肯吞下别人的肉体,这一课看起来更有力量。再说,在“文化革命”的那一阶段里,人也不可能学到更好的东西了。 有一段时间常听到年长的人说我们这一代人不好,是“文革”中的红卫兵,品格低劣。考虑到红卫兵也不是孤儿院里的孩子,他们都是学校教育出来的,对于这种低劣品行,学校和家庭教育应该负一定的责任。除此之外,对我们的品行,大家也过虑了。这是因为,世界不光有阳的一面,还有阴的一面。后来我们这些人就去插队。在插队时,同学们之间表现得相当友爱,最起码这是可圈可点的。我的亲身经历就可证明:有一次农忙时期我生了重病,闹得实在熬不过去了,当时没人来管我,只有一个同样在生病的同学,半搀半拖,送我涉过了南宛河,到了医院。那条河虽然不深,但当时足有五公里宽,因为它已经泛滥得连岸都找不着了。假如别人生了病,我也会这样送他。因为有这些表现,我以为我们并不坏,不必青春无悔,留在农村不回来;也不必听从某种暗示而集体自杀,给现在的年轻人空出位子来。而我们的人品的一切可取之处,都该感谢沉默的教诲。P6-8 序言 本书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怪才作家”王小波的散文随笔选集。王小波出生于1952年,父母都是很早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干部。他的童年和少年,经历了“文革”与令人难忘的知青岁月。二十多岁时他从插队的云南回到北京,成了街道工厂的一名工人。1978年,考上中国人民大学经济贸易系商品学专业,并与社会学家李银河结为伉俪。1984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学习,获文科硕士学位,1988年回到国内高校任职。1992年,他辞去教职,以“自由撰稿人”的身份,一手写随笔杂文,一手写小说,很快就轰动了文坛。1997年4月,正当文学事业开始步入辉煌的时候,他却因心脏病突然去世,年仅四十五岁。 这本选集收录了王小波的代表性随笔。大致分为如下几个部分:一部分以王小波的知青生活体验为主,如《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椰子树与平等》、《思想和害臊》、《体验生活》等,通过一些小事,阐发深刻的道理。《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以寓言和小说的笔法,描述了一头“自由主义”的家猪,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掩卷之后又不能不让人深思。王小波在这头不驯服的猪身上,寄托了对人的尊严和自由的理想。而《体验生活》则从知青时的一次“忆苦饭”说起,风趣幽默地调侃了荒唐年代的荒唐事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另一部分以王小波的日常体验和在国外的生活见闻为主,如《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个人尊严》、《君子的尊严》、《北京风情》等,借由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呼唤科学和理性。《荷兰牧场与父老乡亲》,从在开发智力和运用科技方面做得非常好的荷兰牧场写起,并将其与一味强调“人定胜天”的“文革”逻辑之间所形成的深刻对比和盘托出,突出了科学精神对造福人类的重要性。《北京风情》则从拆城墙引起的“缺憾”着手,呼吁要以理性的态度对待历史遗产,而不应盲目地追逐所谓的“现代”、“摩登”。本书所收录的文章中,占据比例最大的,还是王小波有关文化的思考。这些思考大多是批判性的,有的是电影评论,有的是小说杂谈,有的针对国学热和文化热,有的批评气功热现象,有的则在一个更宽泛的视野中,阐述对文化的理解和追求,以及自己的文学审美观,如《我看文化热》、《智慧与国学》、《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幻片》等。 正如王小波在随笔中所写,“爱情”、“自由”和“想象”是他最为推崇的文学质素,是他的文学精魂所在。 王小波的随笔,之所以引起诸多关注,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语言生动质朴,贴近生活,又机智风趣。王小波的随笔,从来不故作高深,总是将深刻的道理讲得很浅显、很形象化,并充满幽默气息。例如,在《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中,他这样描写那头酷爱自由的猪:“他们说,这猪不正经。领导则痛恨它,这一点以后还要谈到。我对它则不止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他的很多随笔自由运用着北京方言,不避讳粗话俗语,往往能带来非常好的阅读效果,并有助于说明道理,如《京片子与民族自尊心》。这篇文章以北京话为由头,探讨的却是市场经济情况下民族自尊心的问题。他在文章中模仿1980年代北京女服务员的口气,令人不禁莞尔:“八十年代初的北京小姐,就是洛克菲勒冒犯到她,也是照骂不误:‘别以为有几个臭钱就能在我这儿起腻,惹急了我他妈的拿大嘴巴子贴你!’断断不会见了港客就骨髓发酥非要嫁他不可……” 二是视角新颖独特,思想锋芒犀利,批判针对性强。王小波的随笔,总是从一个很“低层次”的日常化视角进入话题,进而达到一个很深的寓意。《一只特立独行的猪》以知青时代的一头猪,隐喻了人类追求自由的心路历程。而《沉默的大多数》,则将权力阶层和普通民众的话语占有量做了对比,揭露了“权力者有权说话,而无权者被迫沉默”的情形,号召每个人都来捍卫自己表达的尊严。《花剌子模信使问题》以古代花刺子模国对待信使的一种“古怪的风俗”开篇,揭示的却是知识分子如何在专制面前保持自尊和良心的问题:知识者犹如信使,只有忠于良知和道德,才能无愧于知识分子的称呼。《极端体验》介绍了古代笔记中的一个喜欢跳粪坑的书生李赤,对他的故事,王小波则在善意的嘲讽中,透露出对极端思维的批判。 三是笔法技巧非常有特点。王小波擅长利用小说的手法,通过一些具体的小故事,阐明理念,有描写,有人物刻画,还有故事情节,读来引人人胜,又往往在简单的故事中蕴含深意。如《肚子里的战争》,通过住院动手术的故事,抨击了“左倾”思维下的狂热症和幼稚病,呼唤理性的回归。王小波详细地记述了蹩脚医生寻找盲肠的过程,并将之比喻成小饭店厨师“洗大肠”,充满了黑色幽默。王小波还喜欢在散文中运用比喻,如在《智慧与国学》中,将某些国学大师比作叫嚷着“我会缝扣子”的“傻大姐”:“我有位阿姨,生了个傻女儿,比我大几岁,不知从几岁开始学会了缝扣子。她大概还学过些别的,但没有学会。总而言之,这是她唯一的技能。我到她家去坐时,每隔三到五分钟,这傻丫头都要对我狂嚎一声:‘我会缝扣子!’我知道她的意思:她想让我向她学缝扣子。但我就是不肯,理由有二:其一,我自己会缝扣子;其二,我怕她扎着我。她这样爱我,让人感动。”他进而将国学对道德的推崇,比作“大山临盆”,听着壮烈,却生出了一个“小耗子”。他的随笔还擅长使用逻辑手法,在逻辑推理中,让世事的荒诞暴露无遗。如在《百姓·洋人·官》中,王小波就运用逻辑分析法和归谬法,指出了虚妄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害处:“这里面包含了三重的误会。其一,看到我国政府在对外交涉中讲道理,就觉得政府在怕洋人——不讲理的人常会有这种看法,这是不足为奇的。其二,看到海外的评论注意到了这本书,觉得洋人怕了我们——有些人就是这么一惊一乍,一本书有什么可怕的呢?其三,以为洋人怕了这本百姓写的书,官又怕洋人,结果就是官也怕了百姓了,老百姓的地位也就提高了。这是武侠小说里的隔山打牛、隔物传功之法。” 四是王小波的随笔具有“智者散文”的特点,蕴含很多深刻、却易被忽略的“理性常识”。王小波厌恶道德说教,喜欢平实说理,然而,他的随笔又立意高远,以“健全的理性和健全的人格”为主旨,推崇智慧、宽容、爱和美。他不仅能就事论事,鞭辟入里,而且能启发人对自身和周围的环境进行思索,进而开启心智,从相当的精神高度上超越问题本身的束缚。《沉默的大多数》、《思维的乐趣》、《我的精神家园》就是其中的几篇具有宣言性质的文字。在《沉默的大多数》中,王小波对“文革”中的思想控制进行了批判。他认为,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话语权”,都应该表达独立的思想,任何想将个人的思想凌驾于大众之上或迫使大众去遵从的行为都是不对的。《思维的乐趣》大声宣告:“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对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主义倾向进行了反思。《我的精神家园》中,王小波从儿时偷书读被父亲责打的事情人手,为我们描述了他理想中的精神追求,真挚感人,还有几分童话色彩:“安徒生写过《光荣的荆棘路》,他说人文的事业就是一片着火的荆棘,智者仁人就在火里走着。当然,他是把尘世的嚣嚣都考虑在内了,我觉得用不着想那么多。用宁静的童心来看,这条路是这样的:它在两条竹篱笆之中。篱笆上开满了紫色的牵牛花,在每个花蕊上,都落了一只蓝蜻蜓。” 说理散文做得好,要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王小波以自由主义精神为中国当代散文注入了思想的活力。他经常引用罗素的观点:“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主张建立多元、宽容的文化观。王小波从常识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人生,追求“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他的散文随笔值得我们认真咀嚼体会。 房伟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