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此心安处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高春林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苏轼还有另一首《定风波》,作于宋元丰八年,即1085年。那一年,苏轼离黄州,赴汝州任。接着退隐常州,居住宜兴,已然摆脱了政治逆境。精神上也已超脱与自适。这首词的下半阙是:“万里归来愈年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此心安处》是河南诗人高春林的一部散文作品,供读者阅读欣赏。

内容推荐

《此心安处》由高春林所著,《此心安处》是河南诗人高春林的一部散文作品。主题为因观礼三苏园而引发的沉思。对自然,以及历史中的自然的呼吸,就是从这里开始的。在一个寺院与墓地交融的所在地,在苏轼散落于不同时光的记忆片段里,游走、漫步,一种诗意的光辉弥散而来。这是我们找寻的灵魂的明澈之境,是我们呼吸到的自然的神明。

目录

走进广庆寺

碑林,和那些刻上记忆的文字

寺院青竹

东坡湖的波光

荡漾

那来自传说的夜雨

走在神道上

视线

一个无上清凉的石坊

飨堂,和那些曾经的祭祀

在寺院的明亮中,世界空旷了……

清明,在苏轼墓前

灰瓦的明澈

一个通道上的蛙鸣声

布衣苏轼

小柏树的侧影

松柏的一次隐喻

寺院雨声

有朋自远方来

声音

请允许我把这个路途叫做东坡路

时间之上的村庄,上瑞里

灵魂之诗绽放在宁静中

是处青山,与神圣之土

墓地

魂归处,有未来之境

孤立

那延伸到天涯的一抹境界

此心安处是吾乡

虚空

小峨眉山南麓苏轼最后的流连

拒绝

从容

石碑

提醒

黄楼上飞扬的身影

祠堂

二十四桥上的旧梦

试读章节

有一次,和诗人张永伟一起,在广庆寺游走,行至一个叫仰苏堂的僧房,我们说要在这里住下来。至少小住一些时日,听雨、读书、聊天,然后在房前的小竹林里漫步,记下时间留给我们的诗句。我们站在寺院里,舒缓地呼吸,似乎不再回到现实中去,让世间的困顿消失于那片茂密的竹林。

从那时起,我开始想到这个心安的去处应该叫“世外”。

进寺门,一阵穿堂风之后,路途上所有的想法云淡风轻,连混沌的、没有终结的时间也渐渐清澈。头顶上的云朵,洁白地停顿在蔚蓝深处;晨露挂在树叶、草尖上,偶尔滚动一下,给寺院以很轻微的滴答声,像是提示。一切都慢了下来——步履、举止,包括游弋的目光。寺院的墙是青一色的灰砖,古旧、朴拙,但对于造访者,不是阻隔、不是栅栏,反而让我们的思想自由、开阔。没有了世俗生活的烦扰,自由像是一种突然降临的光亮。对于我等有着太多俗务缠绕的人来说,这里是另外一个世界,从寺院的砖铺路和青石板上走过,有一种从容感、轻快感。

一个时尚的女子在拍照。她在僧房前、大树旁尽情喜悦、伤感,尽情旋转、摇摆,那些斑驳的木门,暗红色的木格窗……在瞬间成为一个个背景进入另一个时刻被追踪和重塑,它们是永恒的旧式的美。现代的、娇艳的女人与旧式的禅房、墙体互为明暗,生命的一些意味、一些细节被一道闪电照亮,成为记忆的一部分。我暗自想,这要是在古代,比如大宋朝,肯定是不允许的,在这样一个充满清规戒律的地方。一个女子和她扭动腰肢的曼妙只有在闺阁或某个大家庭院的后花园里方能偶得一见。但现在,在这个不再有僧人守护的寺院拍摄,一种现代的表达方式,增添了时间和生命的色彩。

在寺院待得久了,慢慢被一种空净所感染。空是一种空旷,净是一种明净。仿佛刚刚过去的昨天、烟云都属于前尘旧事,不屑提起也不想记起,一切任由细风吹去。我曾写下有关寺院的诗句:“先前的人,在这儿躲过灰尘。/我什么也躲不过。呼吸着/松柏的气味,为体内的黑暗找软梯。/朱红色的木窗后,有一个蛛网/安静地垂着。收拾杂念,/时间取道静止。只有光/奔跑着……”彼时,我在寻找着什么,或许是身心的安宁。而再次来寺院,一种空灵、空净的感觉早已在身体里流动。莫非这也是一种境界?我是相信境界的,在这样一个曾经木鱼声声、把世界化为虚无的所在,境界都在自然中、空气中,它不是虚幻的,而是露珠一样真实、明净。

在一块青石板上坐下来,遥望远山,思想会简化为一小片空白的天。一只黑鸟,突然飞起,从竹林到柏树的枝蔓,瞬间消失。我来不及细看这只乌鸦飞翔的动作,想起史蒂文斯说过:“当黑鸟飞出了视野它标出了许多圆圈的边缘。”边缘在哪里?多数时候,我们无法丈量边缘和圆心的距离,坐在这里,我满足于一切皆在身外。

还有一次,雨,绵密地下着,我待在僧房的房檐下,听雨打竹叶犹如琴瑟之声。这和城市的雨声不同,城市的雨是一种混合的声音,显得急躁、匆忙,似乎有人夹在雨中急急地奔跑。从僧房的房檐淌下的雨水织成珠帘,遮住我的视线,我只是听淅沥声、琴弦声从空中划过。偶尔透过雨帘眺望屋顶,那些灰瓦被雨点敲击着,也有着雨水的明净。

这似乎是一种清洗,从眼睛到思想。寺院的存在,把人带到一种明澈的哲学里。世界归于空旷,无所谓轮回,不奢谈城池,事物都接近于它本质的部分。这时候,我们的觉悟就是想清楚了一些人和事、一些困惑和不安;这时候,风雨也只是我们从容的手势。

2

广庆寺是那种“小寺”。说不上壮观,但在一个广袤的自然中,独立存在,自有一种旷远和肃然的敬畏。我依寺门南望,眼前是一个广场,场地被青草点缀成散乱的星图;不远处是一个叫东坡湖的水域,看上去有点碧蓝。但这会儿天气阴晴不定,云层在上空聚拢,阳光透过云的断裂处渗透下来,湖水似乎有几分晃动,波光显得诡异。这波光是无声的那种,像眼神,在告诉你,世界上还有这么一个小小的所在,安静而神秘。

这种静从寺院散发开来,让四周都呼吸到它传出的安宁。在这里,世界的声音消失了。树木自然是无言的,湖水的流淌,对万物的滋润是温存的、悄无声息的。我行走的脚步踏在草地上也是软绵绵的。就这样无声地行走,也不再惊扰什么。何况,这种静让人不忍心惊扰。有人告诉我,在寺院的东边,也就是院外的田地里,有一处梅园,每逢冬春之交,梅花开得满枝满树,香气四散,而且大有傲雪之气度。可惜现在不是花开时节,无缘观赏,也正好因此而心无别念地沉浸在一种静里。因为友人曾问我听过《梅花三弄》的曲子没有,我便想起那种典雅的美,那种深藏于心的幻想和波澜,起伏、绵延、悠长……以至于河流改变方向,树木和草叶开始舞蹈,石头为此而移位,普天之下一片寂静。好像这种听潮而屏住呼吸的静和寺院不是同一种方式的静,尽管都带来和平的景象。当属超然物外、世外的静与曲终人静的区别。我没有告诉友人这些,只是说起《梅花三弄》是中国十大古典名曲之一,也叫《梅花引》。引,或许就是情感的引诱、序曲。东晋时那个叫桓伊的人用笛子演奏,后人改编为古琴曲,后来到清代又演绎成琴箫合奏,那“叫月”、“穿云”、“横江”的三弄,其美妙自然是不必说了。

P1-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9:3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