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0年清政府在北京南苑设厂试造飞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航空工业整整40年没有建立起可称为独立产业的工业门类,基本限于简单的修理和机体制造,在国家的贫弱与动荡中艰难苟延……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作者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介绍了中国航空工业创建时期的各企事业单位的创始人(共计76名)的生平、工作业绩和突出贡献,真实地记录了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的光辉历程,他们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开创者和传承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中国航空工业史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 |
出版社 | 航空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自1910年清政府在北京南苑设厂试造飞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航空工业整整40年没有建立起可称为独立产业的工业门类,基本限于简单的修理和机体制造,在国家的贫弱与动荡中艰难苟延……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作者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介绍了中国航空工业创建时期的各企事业单位的创始人(共计76名)的生平、工作业绩和突出贡献,真实地记录了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的光辉历程,他们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开创者和传承者。 内容推荐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作者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介绍了中国航空工业创建时期的各企事业单位的创始人(共计76名)的生平、工作业绩和突出贡献,真实地记录了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的光辉历程,他们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开创者和传承者。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史料翔实、内容丰富,适合广大航空工业从业人员和关心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相关人员阅读。 目录 王西萍 王弼 刘正栋 吴运铎 王世贤 邓永清 熊焰 张世修 吴继周 于辉 陈平 马彪 马真 莫文祥 刁有珍 周南 陈艺 谷万章 李中垣 武光 苏智 齐鲁 魏祖冶 张基 李辉鳌 赵哲民 马全生 李明 张一川 张品修 李德崇 刘亚欣 纪振宇 刘刚 霍瑛 杨爱华 骆斐然 马诚斋 韦锡琢 张箴 崔光炜 邵晓平 杨诚 杜向光 韩文圃 苏韦 肖云 孔华 赵竞成 黄华清 昝凌 王学博 王洪章 李甲寅 胡曦 杨劲夫 刘鸿志 翟曾平 龚连山 刘苏 钟天丰 王得文 徐一彬 朱辉 王鸿廷 陈御风 魏振亚 赵巨明 胡光吾 李纯彦 谢杰三 葛庭之 曹志仁 刘子英 苗逢润 张经 试读章节 熊焰(1919.1-1996 3),湖北大冶人,国营第112厂(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沈飞)首任厂长;中国飞行试验研究院(简称试飞院)首任院长。1938年参加革命,1939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3月任延安航空机械学校物理教员,7月任延安军事学院物理教员,1944年11月任抗日军政大学数学及地形学教员。1946年10月任张家口航空站机场勤务科科长,同年随航空站到东北,先后任哈尔滨酒精厂厂长,东安航校机务科科长、修理厂副厂长等职。1948年11月任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机务处第三厂厂长。1949年调任该校机务处第五厂厂长。1951年6月任国营第112厂首任厂长,1952年7月改任第一副厂长兼总工程师,1956年6月任副厂长兼总工艺师。1958年8月,奉命组建飞行试验研究院,被任命为首任院长。1970年10月调往上海担任“708”工程设计组组长、办公室主任。1983年离休,1996年3月去世。 1948年11月初,熊焰接到沈阳军事管制委员会的命令,负责接收东塔飞机场(原满洲飞机制造株式会社)。熊焰带队进驻后,将该机场改名为东北人民解放军航空学校机务处第三厂(后称空军三厂)。10多天的招工和整顿,能生产的机床都开动了起来,工人有了活干,个个喜气洋洋。 1949年,为尽快将北陵机场组建成飞机修理厂,熊焰再次受命,组织接收了北陵机场,并在北陵机场建立了东北航校机务处第五厂(后改称空军工程部东北修理总厂第五厂,现中航工业沈飞)任厂长。该厂当年修复了第一架美式P-51“野马”式战斗机,到:1949年底,共修复30多架P-51飞机。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熊焰领导工厂经过3个月的日夜苦战,完成了从苏联购置的100架米格一15喷气机的组装任务,使中国空军拥有了第一批喷气式飞机。接着,又完成了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亲自交办的3027对副油箱的生产任务,并保证了赴朝作战受损飞机的及时修理。 1951年6月29日,国营第112厂在抗美援朝的烽火中诞生。熊焰由空军第五厂厂长转任112厂厂长。当时,全厂有职工697人,占地面积30多万米。其中建筑面积近5万米。,设备232台。在生产技术条件非常薄弱的情况下,熊焰带领职工战胜了困难,出色地完成了雅克-11教练机、米格-9和米格-15等几百架飞机的修理和几千台副油箱制造任务,并在苏联专家指导下,试制成功了米格-15飞机的前起落架和拉-9飞机的机翼,在掌握制造技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为此,航空工业局予以工厂通令嘉奖。 1952年7月,熊焰根据航空工业局提出的“熟练修理技术,加强配件制造能力”的工作方针.贯彻执行总工程师顾问的建议,使工厂逐步由大修走向制造的轨道。到1952年底,共试制了63项米格-15飞机组合件,并完成了3034件空军零备件订货任务,为试制整机打下了基础。 1953年5月,工厂被列为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开始了我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的大规模基本建设和米格-17飞机的试制工作。在米格-17中飞机试制中,熊焰主管全厂的技术工作。当时生产准备是新飞机试制的一大难题,大部分工装是苏联提供的,全部要进行清理、检查、对合。有的要经过检修才能投产使用,缺的工装要自行补制,大量的技术资料要翻译、校对,这些都在熊焰的领导下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特别是许多重要的技术文件、图样,他逐页、逐张审查批准。 在中共中央和上级领导的关怀及全国的支援下,经熊焰等厂领导的周密组织和全厂职工的艰苦拼搏,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比国家计划提前1年零4个月,于1956年7月首飞成功,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嘉奖。 1958年8月,一机部航空工业局抽调熊焰负责飞行试验研究院的筹备工作。1959年夏,以熊焰为负责人的筹建组到阎良与空军11航校签订了移交协议,完成了飞行试验研究院原址的交接工作。 空军11航校留下的为数不多的基建设施,根本无法满足飞行试验的需要。于是,建设工作一开始,熊焰就带领大家主抓非标准设备建设,因为非标准试验设备无处购买,也无订货渠道,只有自己制造。要制造非标准设备,首先就得要有设备的生产图样。研究院从来院工作的大学生、中专生中物色设计人员,并组建了非标准设备设计室。该设计室组建后,先后设计制造了空中弹射试验机、操纵系统试验台、燃油试车台、推力测量台、各种地面试车台、各种系统试验台等140余台(套)设备及各种研究试验用的工具。 科研试飞是一项比飞行复杂得多、风险性更大的探索性工作,而国内试飞员培训市场空缺。于是,熊焰等领导提出自己培养试飞员!通过飞行试验,飞行员对科研人员制定的试飞大纲要求的飞行动作不断练习,直到能够执行试飞任务,这就从实践中培养出一批试飞员。这些试飞员不仅要按空军的要求来训练,达到几种飞行气象标准,还要编出试飞员的训练大纲、训练科目、训练起落,以适应飞行研究院试飞员的特殊驾驶技术需求。 建院初期,许多技术骨干忙于行政工作而在技术上落伍。为了让这部分人能够跟上技术需求的步伐,院里决定让这些同志留职下放到有关专业组参加具体课题。经过一年左右的基层实践,这些人员再回到行政岗位上时已经如鱼得水了。 建院初期,试飞院使用的测试仪器大多是从苏联进口的。1960年年底,试飞院组建实验仪器配置实验室,承担试飞测试仪器的研制任务。根据熊焰提出的“要技术练兵,先测绘仿制,逐步走向自行设计”的指示,开始了我国试飞测试仪器的研制工作。 1965年5月,熊焰决定测绘研制当时先进的K12—21飞机光学示波器,1966年.K12—21光学示波器批量生产,解决了当时试飞测试仪器严重不足的矛盾。为了替代自记器、光学示波器等容量小、精度低的机载测试设备,1965年2月熊焰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决定集中全所技术力量研制先进的磁记录设备。1965年底,我国第一台用于飞机飞行试验的机载数码式磁记录系统研制出样机,1966年开始试飞。经改进改型后于1971年生产出正式产品,1972年8月鉴定后交付试飞使用。它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航空机载测试系统,为以后试飞测试系统的研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70年10月,熊焰被调往上海担任“708”工程的领导工作,主持运10飞机的研制。熊焰以科学求实态度探索了我国第一架民用客机的研制、试飞,他无论是从技术上还是组织上都做了许多关键性的工作,充分展示了他的专业才华和顽强的革命意志。 熊焰是我国航空工业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1983年离休,1996年3月去世。P17-19 序言 1951年4月17日,中央军委、政务院颁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新中国航空工业走过了整整60年的发展历程。 自1910年清政府在北京南苑设厂试造飞机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的航空工业整整40年没有建立起可称为独立产业的工业门类,基本限于简单的修理和机体制造,在国家的贫弱与动荡中艰难苟延。 建立一个完整强大并能与发达国家比肩的航空工业,一直是中国近代无数仁人志士、黎民百姓的呼号与夙愿。新中国成立不久,在抗美援朝的连天烽火与神州大地的百废待兴中,国家即决定建设和发展民族航空工业,并为此集中全国的优势力量支持。60年的历程,中国航空工业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前期的初创与快速发展时期;从60年代中后期到70年代的波折与缓慢发展时期;从80年代到20世纪末的恢复与振兴发展时期;21世纪前10年的崛起与跨越式发展时期。 2008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重组整合不久即做出决定,在20世纪80年代航空工业部组织纂修新中国航空工业史的基础上,全面续修中国航空工业史。这个具有历史性、前瞻性的决定,开启了大规模续修中国航空工业史的序幕。 面对这项历史性工程,林左鸣总经理强调这是航空工业的要事、盛举,要做到“无出其右”!在高建设副总经理的领导下,一批长期在航空工业工作、具有较强写作能力的同志参与了撰写。 这次续修中国航空工业史,是中国航空工业史上的一项浩繁的史料搜集整理工程、重大的文字工程和系统的文化工程,其规模将远远超过上一次的修史。作为一套系列丛书,总编撰与出版量将这百余部书籍,约千万字的容量。 这套丛书本着“尊重历史、史从实出、存真弃虚、功过俱修”的原则,力争留下经得起当代人推敲与后人检验的专史与信史。丛书将分为五个系列。 一、总史部分:将在上次纂修1949-1988年新中国航空工业史的基础上.续修其后20多年的行业史,包括航空航天工业部(1988-1993年航空工业部分),航空工业总公司(1993-1999年),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1999-2008年,分修)的行业史。为完整反映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历程,对从1910年中国航空工业萌芽时期起到1949年这一段的中国航空工业史补充编修。 与此同时,分别纂修这几个历史阶段的大事记和总纂中国航空工业60年大事记。 二、专业史部分:在上次纂修部分专业史的基础上,续修航空工业各专业史,补修上次尚未纂修的一些专业史。 三、专题史部分:全面纂修以各历史时期航空工业重点型号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史。 四、企事业单位史部分:在上次组织纂修部分企事业单位史的基础上,续修后20多年企事业单位史,同时组织上次未修史的单位进行补修。 五、人物·史料资料部分:作为修史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续修航空工业人物传和回忆录,以及航空工业的各种史料资料,如《中国航空工业老照片》、《百年航空史话》等。 以上五个系列既各有侧重,独立成书,从不同方面反映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同时又互相衔接,互为印证,形成《中国航空工业史丛书》。 编修航空工业历史中所揭示出的规律和规律性认识,可以使我们看到中国航空工业前进的身影,听到它“咚咚”作响的脚步声.更会使我们善用前人留下的财富,增长推动新发展的智慧。当然,在更新的历史环境与更重大的历史使命下,我们也不可能从既往的历史中找到全部答案,这就需要我们奋力去进行新的开拓,在建设航空强国的征途中去创造新的历史。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领导小组 2011年4月 后记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是《中国航空工业史丛书·人物·史料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地记录了中国航空工业60多年来航空人的突出代表,这些代表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创造者和传承者。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又分为《领导篇》《专家篇》和《英模篇》,每篇还有分册。它们将分别记载航空工业的创建者、领军人物、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和技能人才的主要事迹。编辑本书的意愿是想通过这些人物的事迹,让后来者知道今天的成就来之不易,今后的任务将更繁重、更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从而通过我们的双手、用我们的智慧,将航空报国精神发扬光大,真正达到强军富民的目的。 在《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的编撰过程中,我们得到了方方面面的支持,特别是入选《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人物所在单位,或是入选人物曾经工作过的单位,都给予了极大的帮助。他们或者找当事人回忆,或者找档案资料,或者找有关人物家属子女了解情况,他们的工作同样辛苦而有效。在编撰时,我们也查阅了《中国航空工业四十年》《当代中国的航空工业》《航空工业人物》《航空人物志》《航空工业史料》《航空春秋》《中国航空史》《中国飞机》和《中国航空工业院士丛书》等著作,还调闲了大量企事业单位撰写的厂史、所史,有关单位的航史编修办公室、党委宣传部、办公室、档案馆(室)、老干部离退休办等部门的同志们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在这里我们一并表示感谢!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虽然陆续出版,由于我们工作水平有限,可能挂一漏万,也可能出现一些错误,恳请当事人和广大读者及时指出,以便我们在今后的编辑中加以改正。《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2》《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汇集了1980年之前创立的各企事业单位的创建人,各单位名称都沿用了创建初期的名称,人员排列顺序以任职时间先后为准。本书策划王荣阳,统筹李雨农,编撰邓莉华、廉洁,审阅李长江。 中国航空工业史编修办公室 2012年9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