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朱自清散文精选(无障碍阅读学生版)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程帆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朱自清用朴素与华美、清隽与沉郁相结合的笔风,俘虏了每个热爱散文的读者的新。他是现代当之无愧的杰出散文大家。让我们在程帆主编的《朱自清散文精选(无障碍阅读学生版)》中共同感受文学大师对生活、对艺术深沉的热爱。

内容推荐

一篇散文,能够点醒几代人,让读过的人都明白了虽然表面看似平淡,但实际上是血浓于水的父爱之情;一篇散文,让我们永远记住了清华园荷塘里的朦胧、忧伤之美;一篇散文,让我们仅仅通过文字就能感受到春天的萌发和勃勃生机。

这些散文的作者便是朱自清。他的散文被称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继他后,中国现代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程帆主编的《朱自清散文精选(无障碍阅读学生版)》精选朱自清经典之作,篇篇震撼心灵。

《朱自清散文精选(无障碍阅读学生版)》用丰富的资料性图片,让你全面认识朱自清。

目录

一种风景一种情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

绿

白水

白马湖

匆匆

荷塘月色

看花

淡香疏影话家常

背影

冬天

买书

择偶记

春晖的一月

回来杂记

歌声

我是扬州人

吃的

说梦

很好

是喽嘛

不知道

撩天儿

谈抽烟

说话

如面谈

人话

话中有鬼

文物·旧书·毛笔

我所见的清华精神

北平沦陷那一天

无法忘却的故人旧事

房东太太

飘零

儿女

阿河

给亡妇

刘云波女医师

白采

女人

乞丐

哀互生

悼何一公君

怀魏握青君

哀韦杰三君

悼王善瑾君

我所见的叶圣陶

始终如一的茅盾先生

教育家的夏丐尊先生

给《一个兵和他的老婆》的作者——李健吾先生

中国学术界的大损失——悼闻一多先生

穿行于城市之间

旅行杂记

说扬州

扬州的夏日

南京

蒙自杂记

初到清华记

潭柘寺戒坛寺

海行杂记

重庆一瞥

重庆行记

南行通信

南行杂记

外东消夏录

一封信

绥行纪略

追随西行的足迹

威尼斯

巴黎

荷兰

莱茵河

佛罗伦司

罗马

滂卑故城

瑞士

柏林

德瑞司登

三家书店

博物院

公园

加尔东尼市场

圣诞节

西行通讯

文人宅

挥舞思想的拳头

生命的价格——七毛钱

航船中的文明

白种人——上帝的骄子!

正义

沉默

父母的责任

刹那

执政府大屠杀记

动乱时代

论废话

论无话可说

论自己

论诚意

论气节

论严肃

论吃饭

论老实话

论且顾眼前

论说话的多少

论书生的酸气

论青年读书风气

论百读不厌

论雅俗共赏

那些触动心灵的佳作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

《子夜》

读《心病》

《梅花》后记

《忆》跋

《山野掇拾》

《子恺漫画》代序

《粤东之风》序

《燕知草》序

《老张的哲学》与《赵子曰》

《谈美》序

《文心》序

试读章节

白马湖

今天是个下雨的日子。这使我想起了白马湖;因为我第一回到白马湖,正是微风飘萧的春日。

白马湖在甬绍铁道的驿亭站,是个极小极小的乡下地方。在北方说起这个名字,管保一百个人一百个人不知道。但那却是一个不坏的地方。这名字先就是一个不坏的名字。据说从前(宋时?)有个姓周的骑白马入湖仙去,所以有这个名字。这个故事也是一个不坏的故事。假使你乐意搜集,或也可编成一本小书,交北新书局印去。

白马湖并非圆圆的或方方的一个湖,如你所想到的,这是曲曲折折大大小小许多湖的总名。湖水清极了,如你所能想到的,一点儿不含糊像镜子。沿铁路的水,再没有比这里清的,这是公论。遇到早年的夏季,别处湖里都长了草,这里却还是一清如故。白马湖是最大的,也是最好的一个,便是我们住过的屋的门前那一个。那个湖不算小,但湖口让两面的山包抄住了。外面只见微微的碧波而已,想不到有那么大的一片。湖的尽里头,有一个三四十户人家的村落,叫做西徐岙,因为姓徐的多。这村落与外面本是不相通的,村里人要出来得撑船。后来春晖中学在湖边造了房子,这才造了两座玲珑的小木桥,筑起一道煤屑路,直通到驿亭车站。那是窄窄的一条人行路,蜿蜒曲折的,路上虽常不见人,走起来却不见寂寞——。尤其在微雨的春天,一个初到的来客,他左顾右盼,是只有觉得热闹的。

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也相去不远,是半西式。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接连着;丐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字画,有古瓷,有铜佛,院子里满种着花。屋子里的陈设又常常变换,给人新鲜的受用。他有这样好的屋子,又是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里喝老酒。丐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白马湖最好的时候是黄昏。湖上的山笼着一层青色的薄雾,在水里映着参差的模糊的影子。水光微微地暗淡,像是一面古铜镜。轻风吹来,有一两缕波纹,但随即平静了。天上偶见几只归鸟,我们看着它们越飞越远,直到不见为止。这个时候便是我们喝酒的时候。我们说话很少;上了灯话才多些,但大家都已微有醉意。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若有月光也许还得徘徊一会;若是黑夜,便在暗里摸索醉着回去。

白马湖的春日自然最好。山是青得要滴下来,水是满满的、软软的。小马路的两边,一株间一株地种着小桃与杨柳。小桃上各缀着几朵重瓣的红花,像夜空的疏星。杨柳在暖风里不住地摇曳。在这路上走着,时而听见锐而长的火车的笛声是别有风味的。在春天,不论是晴是雨,是月夜是黑夜,白马湖都好。——雨中田里菜花的颜色最早鲜艳;黑夜虽什么不见,但可静静地受用春天的力量。夏夜也有好处,有月时可以在湖里划小船,四面满是青霭。船上望别的村庄,像是蜃楼海市,浮在水上,迷离徜恍的;有时听见人声或犬吠,大有世外之感。若没有月呢,便在田野里看萤火。那萤火不是一星半点的,如你们在城中所见;那是成千成百的萤火。一片儿飞出来,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只有一层使我愤恨。那里水田多,蚊子太多,而且几乎全闪闪烁烁是疟蚊子。我们一家都染了疟疾,至今三四年了,还有未断根的。蚊子多足以减少露坐夜谈或划船夜游的兴致,这未免是美中不足了。

离开白马湖是三年前的一个冬日。前一晚“别筵”上,有丐翁与云君,我不能忘记丐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但我也不能忘记云君,我应该这样说,那是一个可爱的——孩子。

七月十四日,北平

赏析

1925年8月,朱自清告别了白马湖畔的春晖中学,只身前往北京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27年1月他又回去把滞留在白马湖的眷属接到了北京。后来,虽然他身在北京,但心里仍然时常怀念在白马湖时美好的生活情景。于是在1929年7月14日,他专门写了一篇题为《白马湖》的散文,以作纪念,后刊载于1929年11月1日《清华周刊》的第32卷第3期。

作为散文名家,朱自清下笔果然不同凡响;虽然只是用了简单的白描手法,但却既写了山中雾的朦胧,更写出了湖水的清澈:连看不清楚的薄雾的影子都能映出来。文中更多的是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如把黄昏的湖面比作“一面古铜镜”,把小桃树上红色的桃花比作“像夜空的疏星”,把远望到的村庄比作浮在水上的“蜃楼海市”,“成千成百的萤火虫”“一片儿飞出来”时“像金线网似的,又像耍着许多火绳似的”。这些生动奇妙的比喻形象地渲染了白马湖令人迷恋的魅力。

全文在呈现白马湖的景色以及表现朋友间的默契时,很自然地流露出了作者对白马湖的深深怀念之情。

P15-17

序言

一篇散文,能够点醒几代人,让读过的人都明白了虽然表面看似平淡,但实际上是血浓于水的父爱之情;一篇散文,让我们永远记住了清华园荷塘里的朦胧、忧伤之美;一篇散文,让我们仅仅通过文字就能感受到春天的萌发和勃勃生机。

这些散文的作者便是朱自清。他的散文被称为中国现代散文的典范,继他后,中国现代散文开启了一片繁花似锦的新局面。

朱自清,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东海,原籍浙江绍兴,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朱自清在扬州生活了13年,在这里度过了他的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故自称扬州人。少年时的朱自清不苟言笑,只爱学习,有着不同于伙伴们的沉着和倔强。他品学皆优,喜欢看书,志向远大,还曾自命为“文学家”。让人高兴的是,他后来不仅仅是成为了文学家,还成为了大学教授、著名学者和民主战士。

朱自清幼年在私塾读书,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912年,朱自清进入中学学习,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第二年,升入本科哲学系,于1920年修完课程提前毕业。毕业后,他在江苏、浙江一带的中学里教了五年时间的书,同时积极参加新文学运动。1922年,他同俞平伯、叶圣陶等创办了《诗》月刊,这是“五四”以来最早的一个诗刊。1925年8月,朱自清到清华大学任教,自此,一生任教于清华大学。这时候,他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31年,他到英国留学,漫游欧洲,一年后回国,写成《欧游杂记》。1952年9月,朱自清开始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随校南迁至昆明。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仍担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直到1948年8月12日去世。

朱自清在文坛开始是以新诗创作赢得声誉的,他与人合作创办了文学史上第一个《诗刊》,写下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首抒情长诗——《毁灭》。1925年发表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却显示出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才能。从此以后他致力于散文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1928年出版的散文集《背影》,使朱自清成为当时负有盛名的散文作家。这时期朱自清的创作主要是叙事抒情的散文,这些散文或叙述个人的经历和感受,或写景状物抒发情怀。他早期的写景散文,语言凝练明净,细腻秀丽,善于以精雕细刻的功夫,准确、具体地表现描写对象的特点,追求逼真的艺术效果,体现出“漂亮、缜密”的创作风格,显示出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同时,朱自清还主张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他是求诚求真的,不造作、不掩饰,真正做到了情从肺腑出。在这些散文中有一部分是以央叙夹议手法写的呼吁与诅咒的名篇,如《生命的价格——七毛钱》、《航船中的文明》、《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阿河》、《哀韦杰三君》、《旅行杂记》、《海行杂记》等。这些散文直接从现实生活取材,抨击当时的黑暗社会。

1927年北伐战争的失败使朱自清陷入极大的痛苦、惶惑和颓唐之中,当他走进古典文学研究的“象牙之塔”时,散文风格也开始转变,以绵密、醇厚的情致感人,并注重缜密、自然的构思,文字由优美、典雅转向质朴、清峻,而富于口语味。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走上了追忆往事之路。时局的变迁淡化了他的革命意识,减退了当年的热情,给予他的是痛苦,加上家境衰败,娇妻的亡故和多子的拖累,这一切给予他太多的磨难和艰辛,只能用追忆往事,抒发对亲人、友人的思念的文字来为他解脱痛苦和烦恼。

1951年8月,朱自清赴欧洲游学,历时一年。在欧洲游历数国,陆续写成散文,发表在《中学生》杂志上,后结集为《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这两部散文集和《你我》一样,由于这一时期朱自清的创作不再感应时代的风云,于是可以从容地在技巧上再三谋划,在语言上字斟句酌,以至使得散文艺术臻于完善的境地。在游记中,朱自清以敏锐的感觉,准确的表现和生动的描写,客观地描述欧洲国家名胜古迹,介绍西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写出了朴实的风俗人情。这些游记散文是现代游记中的典范性作品,尤其在语言方面,朱自清在白话口语的基础上提炼富有表现力的艺术语言,那流畅自如的旋律,轻松活泼的节奏,那字字推敲的选词与灵活多变的句型,十分精美。

抗战爆发后,他随学校南下。这时期,他带着沉重的心情,殷切的期待,写作了不少杂文。《语文影及其他》一书中的许多篇章和《蒙自杂记》、《西南采风录序》、《这一天》等均写在这个期间。散文集《语文影及其他》分两辑,其中《语文影之辑》是讨论语文的意义的,《人生的一角之辑》是讨论生活片段的。这时期的朱自清的散文不像以前那样采用大量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而是用简洁的笔触,直接写出自己的看法,政治意味渐浓。抗战胜利的前后,昆明掀起了民主运动的热潮,他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他的态度也变得激进,锋芒毕露,努力而且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评论是非,发表议论。因此他的创作基调明显发生变异,散文由抒情转向说理,作品主要收在《标准与尺度》和《论雅俗共赏》两集中,虽然数量不多,但所谈的都是现实问题。

综观朱自清的散文创作,早期创作注重了写法上的“漂亮和缜密”,语言清新隽永,凝练明净,细腻秀丽;中期创作用笔朴实,更显口语化,字里行间渗透着真诚清秀之风,彻底去除了早期散文的做作之弊,显示了很高的艺术功力;到·了后期,虽然散文创作的数量锐减,但其思想性却得以升华,变得激进深邃,让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从一名文学家向一名民主战士的转变,看到他在黑暗中的奋力呐喊。

晚年的朱自清身患严重的胃病,他每月的薪水仅够买5袋面粉,全家12口人吃都不够,更无钱治病。当时,国民党勾结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又执行扶助日本的政策。在这种情况下,朱自清还是抵抗住了面粉的诱惑,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拒绝领美援面粉”的宣言书上毅然签了名,并说:“宁可贫病而死,也不接受这种侮辱性的施舍。”临终前,他嘱咐夫人:“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国民党配给的美国面粉。”毛泽东曾高度称赞他“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的骨气,他这种令人佩服的骨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赢弱文人胸中那颗强大的心。

朱自清一生勤奋,笔耕不辍,为我们留下了著作27种,共约200多万字,包括诗歌、散文、文艺批评、学术研究等,大多收入1955年开明书店出版的4卷《朱自清文集》中。1988年,江苏教育出版社对朱自清著作又一次进行全面的搜集、整理,出版了6册的《朱自清全集》。他的这些文学遗产,不但是他个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学财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16:1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