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经典、品经典、说经典,是近年读者关注的热门,从王蒙、刘心武“读红楼”,到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等,都在读者群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从中可见一个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读书人仍有对传统文化认识和珍视的渴望。
沈泓编著的《戏剧经典》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以品年画的形式来读中国戏剧经典,而这些年画恰恰是流传千年的民间图画经典。经典老画营造怀旧氛围,有助于形象化解读经典,特别是大量的戏剧年画,易于唤起国人的国粹情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戏剧经典/品年画读经典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绘画雕塑 |
作者 | 沈泓 |
出版社 | 贵州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读经典、品经典、说经典,是近年读者关注的热门,从王蒙、刘心武“读红楼”,到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等,都在读者群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从中可见一个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读书人仍有对传统文化认识和珍视的渴望。 沈泓编著的《戏剧经典》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以品年画的形式来读中国戏剧经典,而这些年画恰恰是流传千年的民间图画经典。经典老画营造怀旧氛围,有助于形象化解读经典,特别是大量的戏剧年画,易于唤起国人的国粹情结。 内容推荐 《戏剧经典》是“品年画读经典”系列之一,由沈泓编著。 《戏剧经典》讲述了: 戏海无涯,学海无涯,古代戏剧年画的大海浩瀚无垠,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闪烁着国粹的光芒,愿更多的爱好者走进这风光无限的戏画艺术大海,一起击浪遨游,寻幽探胜,揭开那无数的待解之谜。 目录 第一章 戏剧年画是姊妹 第二章 三代题材戏剧画 第三章 秦汉题材戏剧画 第四章 隋唐题材戏剧画 第五章 宋元题材戏剧画 第六章 明代题材戏剧画 第七章 清代题材戏剧画 第八章 戏画千里不同俗 后记 试读章节 红拂传 《红拂传》的故事情节出自唐人小说《虬髯客传》。 该剧描写隋炀帝杨广下扬州,令越公杨素留守都城。三原布衣李靖有大志,借探杨素以窥虚实后,辞回馆舍。 杨素府中歌姬红拂女,敬慕李靖的英才,黑夜逃出杨府,投奔李靖馆舍,同李靖结为夫妇,乘夜离开都城。 一日路上遇见大侠虬髯客张仲坚,三人谈心,志趣相同,遂结为挚友,并约定同往太原考察李世民为人。 张仲坚见李世民后,自知难与争胜,将家财尽赠李靖,飘然而去。 下图杨柳青年画正是描写李靖(中)和红拂(右)同行,巧遇虬髯客(寿)的一幕。 风尘三侠 《风尘三侠之红拂女》是隋末唐初时的一段传奇,描写虬髯客、李靖、红拂三人在乱世中的生死情谊。 红拂女本姓张,名初尘,手持红拂,随侍隋朝大司空杨素身边,因此以“红拂女”名之。她不但貌美聪慧,更有一身过人武艺,这使得她突出于杨素家中所有的从仆之上。 独孤城是红拂的第一个男人。他救了她的性命,当红拂逐渐长大、成熟,她所有的少女情怀都寄托在独孤城身上。 红拂被派去侍奉的第一个男人,红拂浑然不知情,怀着对独孤城的情意装扮自己。然而,最后出现并夺去她童贞的,却是杨素,她生命中的第二个男人。 红拂自此没法原谅自己喜欢的男人把自己奉献给别人,独孤城与红拂的关系就此打了结。 大司空府的招贤大会上,红拂的第三个男人李靖出尽风头。他不但破了杨素亲自设计的阵法,还赢得了红拂的青睐。杨素看出了红拂对李靖的赏识,决定要杀李靖,并且故意指派红拂去执行这个任务。 她夜访李靖,劝他逃亡。焉知,信不过红拂的杨素,在红拂之后,又派了抱琴与绿羽杀李靖,红拂不得已现身来护卫李靖。 独孤城带着抱琴奉命去追红拂、杀李靖。抱琴一直暗恋独孤城,她明白独孤城对红拂的情愫。可是,独孤城却是带着要致红拂于死地的心情去追寻她。他早已失去了红拂,现在他不能让她属于别的男人。 红拂和李靖一路逃避独孤城和抱琴的追杀,多次面对生死关头,二人同心同命,逐渐增生了感情。李靖决定娶红拂为妻,两人在灵石镇简陋的客栈里举行了婚礼。 这时,红拂的第四个男人虬髯客出现了,虬髯客与红拂、李靖一见如故。虬髯客发现红拂与自己都姓张,于是两人结拜为兄妹,虬髯客在家中排行第三,红拂唤他“三哥”,而红拂行一,虬髯客唤她“一妹”,兄妹相知相惜。 为逃避追杀,红拂一行人往瓦岗寨行去,被独孤城、抱琴追上。随后一场厮杀,李靖和红拂双双落入山涧。李靖被涧水冲往岸边,为平阳公主所救。平阳见李靖俊秀,。产生爱慕之意。红拂在涧水中沉没,被渔夫所救,遇到了生命里的第五个男人李世民…… 李靖和红拂这一对苦命鸳鸯,分处同一座城市中却无缘相见,他们只能凭借爱的信念,坚信对方仍在另一个角落为自己呼吸。 柴王推车 柴王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五代第一英主”——后周世宗皇帝柴荣。他系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 柴荣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内侄和养子,年轻时曾以推车卖伞为生,因其姑母嫁给郭威为妻,郭威二子早亡,他被立为太子。显德元年(公元954年),郭威病故,柴荣在开封登基。 即位之初,国家财政告急,柴荣下令销毁天下铜佛造像铸造铜钱,并以“大家拜佛,拜的不是铜,而是佛”引导百姓,逐渐形成中国“泥塑佛像菩萨”等习俗。 后人把推车卖伞与铸钱强国联系起来,形成“推车载满聚宝盆”年画,寓意“吉祥富贵”。也因此,民间把他说成“富贵星”、“地智星”、“活神仙”,甚至把他当作“财神爷”供奉。 柴荣只是推车卖伞、毁佛铸钱,是不可能走进百姓心灵的。在五代乱世,百姓呼唤太平,天下呼唤英主,柴荣正是顺应时代需要,并有力量平治天下的一代君王。自显德二年(公元955年)起,他南讨北伐、东征西逐,天下统一在望,却不幸以三十九岁之英年病死开封。 柴荣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为赵宋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开封乃至中国百姓怀念这位皇帝,有他才有柴王爷的传说,才有朱仙镇木版年画《柴王推车》。 画面上的柴王推车朝百姓走来,他的旗帜上写的是“日进斗金”、“对我生财”(对联门神)。百姓怀念柴荣,也在祝福自己,相信柴王爷能给自己带来幸福生活。 贵妃醉酒 唐玄宗宠幸贵妃杨玉环。一日,玄宗约杨贵妃在百花亭赏花,杨贵妃设筵百花亭,欲与明皇同饮共乐。杨贵妃在百花亭久候不至,又悉玄宗转驾西宫梅妃处。羞怒之际,命高力士伺奉,闷闷独饮,不觉大醉,自怨自艾,怅然回宫。 《贵妃醉酒》又名《百花亭》。 杨玉环(719~756年),唐代蒲州永乐人,通晓音律,能歌善舞,最初为唐玄宗的第十八子寿王的王妃。唐玄宗见过杨玉环的姿色后,欲纳入宫中,为女道士,号太真。 带子上朝 《带子上朝》也叫《打金枝》,又名《满床笏》,出于明人传奇,原名《打昇平》。 此剧描写唐代安禄山造反,郭子仪领兵平叛,将安禄山斩首,立下大功。 公元764年,河北副元帅、朔方节度使仆同怀恩和儿子仆同砀谋反,唐代宗派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平乱,仆固怀恩率兵二百人逃到灵武,收集散兵,招引回纥、吐蕃兵十万人进攻唐朝。郭子仪率军抵御,敌军败走。 郭子仪立有大功,唐代宗对他很尊重。但郭子仪知道,唐代宗是个昏君,而且他身边有元载、鱼朝恩等奸臣,所以举止十分谨慎。他每天都把家里重重门户打开,常有家丑外扬。儿女们都劝他不要这样做,他说:“我把门户打开,正是要让大家共见共闻,谗言就无从产生。如果关上门户,猜疑就接踵而至,必然会招至灭族。儿女间的争吵,何足介意。” 他儿子郭暖娶升平公主,有一次夫妻俩吵架,郭暖生气地说:“你想依靠你父亲做天子吗?我父亲不屑为天子,所以不做。” 公主入宫向父亲唐代宗哭诉,唐代宗说:“你实在有所不知,这话很对。他如果想做天子,天下岂还是你家所有呢?” 郭子仪闻讯,绑子入朝。唐代宗说:“俗话有言,‘不痴不聋,不做家翁’,儿子闺房之言,何必计较呢!”郭子仪回家,打了儿子门十大仗。戏剧《打金枝》即取材于这一故事,但有艺术加工和虚构成分。 戏剧《打金枝》是这样描述的:郭子仪功高封王,唐肃宗李亨将郭子仪加封为汾阳王,将女儿升平公主金枝许配给郭子仪六子郭暧为妻。 郭子仪八旬寿辰,他的七子八婿都应携妻登堂拜寿,唯有公主金枝自恃身份,不肯拜寿,令郭暧蒙羞。 郭暖回家后责备怒斥金枝,公主仍然倔强,郭暧恼怒,打了公主。 公主奔进宫去,向父母哭诉。郭子仪闻知,也绑起郭暖上殿请罪。 肃宗认为是郭家的儿女之事,不必用皇权干涉,唐肃宗不仅赦郭暖无罪,反而将郭暧连升三级,又与皇后一起劝夫妻和好。 此戏在梆子、京剧中都很流行。 朱仙镇年画《带子上朝》表现的就是郭子仪带郭暖上朝的场景。本应是戏剧年画,可能情节过于经典,因此画着画着就画成了门神年画。 P46-51 序言 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穿越浩瀚时空,历久不衰,传递给我们古人精神、心理、情感的无限遐思。 年画与戏剧水乳交融,承载着古人演戏的姿态、表情和场景,复活并呈现于后人面前。 年画作为古代最为普及的媒介,将戏剧传播到偏僻山乡,乃至炕头墙上。今天,我们要了解和欣赏古代戏剧场面,从古代年画上可窥其一斑。 表现中国文化经典的古代年画,有很多是以戏剧为内容的,即以戏剧人物和情节为素材,简洁而富有艺术性。古代传说、神话和古代名著中的经典场景,很多都在戏剧中有所表现,而戏剧年画正是戏剧场景的载体。 戏剧和年画都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再现古代戏剧和古代戏剧年画经典,笔者整理甄选出多年收藏的戏剧年画珍品以飨读者。不仅本书中的戏剧经典全部采用戏剧年画之精粹,就是本丛书中的名著、传说、神话经典,也有很大部分选自戏剧年画。 戏剧年画的收藏,伴随我度过了无数探寻和发现的美好时光。人生不是很多人认为的物质财富的积累过程,也不是对身外之物攫取和拥有的过程,人生其实是探寻和发现的过程,是学习和研究的过程,是心灵体验的过程,是精神不断丰富和升华的过程。戏出年画,伴随我不断走向人生的充实、升华和人生致善致美的境界。 收藏的过程,就是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也是探寻和发现的过程,按古人的思想是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过程。这些戏剧年画,是我收藏的藏品中耗费心血最多的藏品,因为很多戏剧已经绝迹,也没有资料,所以收藏和研究戏出年画,并非读书就能求解。 比如多年前,我收藏到一批明清红船口年画,自从收藏之日起,这些古人的画面就日夜纠缠着我,折磨着我,至今还有一些未能破解。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每一张年画上戏剧的名称、人物的名字以及戏剧的剧种、剧情、源出、演出年代、流传时空…… 这里最关键的是戏剧的名称。我请教过一些戏剧专家、年画专家、年画收藏家,都不得其解。我不远千里专程跑到山东鄄城红船口村,找到这批年画出处的年画艺人后代曹洪诺老人,他也不知其意。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后来,我走向滑县、濮阳,发现了这里古老的地方戏剧大弦戏、大平调已处于濒临绝迹的状况,被文化部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此外还有二夹弦、罗卷戏等,也是同样处于濒危状况的古老剧种。其中大弦戏不仅古老,而且自古稀有,至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比号称“戏曲之祖”的昆曲还要早四五百年。 滑县年画之旅的收获,是收藏了一批滑县戏剧年画,它和古代的红船口年画构图类似,画幅相同,风格一样,甚至红船口年画中的有些画面,也出现在滑县年画中。而更大的收获是,我认识了滑县作家魏庆选,他对戏剧年画的研究也孜孜不倦,出版有《滑县木版年画》一书。在他和当地戏剧专家的帮助下,多年的困惑终于解开了。 戏海无涯,学海无涯,古代戏剧年画的大海浩瀚无垠,凝聚着中华文化的精髓,闪烁着国粹的光芒,愿更多的爱好者走进这风光无限的戏画艺术大海,一起击浪遨游,寻幽探胜,揭开那无数的待解之谜。 沈泓 2010年8月于深圳 后记 在恬静和兴奋交错的时光隧道里,突然有一天,发现民间年画藏品中有大量描绘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年画。 这一发现,犹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一条线索,清晰地呈现在我的眼前,这就是这套丛书的初萌线索和写作源起。 有了这条主线,我的那些年画藏品马上从纸品变成了珍珠。其实当我行走在漫长而寂寞的年画收藏之路上,心里—直有一个暗示引导:它们是珍珠,是大海遗珍,是潜伏在中国传统文化之海的珍珠。然而,当它们零散地分布在海洋深处时,它们只是不起眼的珠子。当有这样一条线索串联起来,它们才是珍珠,是配戴在古典文化颈项上,闪烁着晶莹光泽的珍珠。 这印证了一句格言:是金子,即使埋在十八层泥土里,总是会闪光的,只是时间问题。 同理,是珍珠,即使藏在大海深处,总是会闪光的,只是线索和串联的问题。 在不断的寻觅、识别和发现中,收藏的兴奋点也不断转移,最后落到民间年画和民俗美术上。十多年来,执著的痴迷,引导我行走在田野阡陌,跋涉于大漠深山,我遍访古村老巷,走进偏僻山乡,探访所有古今有文字记载的年画产地,搜寻着逝去的和即将逝去的民间年画。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代人有了便利的交通条件,有了潮水般涌来的出版物,却难以做到读书、行路两全。然而,当有了一个方向、一条路线、一种兴趣时,开卷启程的动力便会油然而生。对于我,这方向、这路线和兴趣就是民间年画。 每一张年画的获得,都是行万里路得来的;而收藏的每一张年画,我都要研究其来龙去脉,破译其寓意。 这些年画的渊源和寓意,很多老艺人说不清楚,专家学者也不得其解,唯一能解密的途径是读书,在浩繁书海里搜寻答案。 所以,这本书和这套书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收藏出来的。正是收藏,引导我不断寻找,不断发现,不断读书,不断求教,边收藏、边记录、边写作。几乎每一张年画的内容,在收藏时就已写成。因此,找到这条线索以后,只需要将这些零散的记载和写作内容串联起来,水到渠成,很自然地便形成了这套书。 读经典、品经典、说经典,是近年读者关注的热门,从王蒙、刘心武“读红楼”,到易中天“品三国”,于丹“说论语”等,都在读者群中产生了极大的反响,从中可见一个国家在迈向现代化进程中,读书人仍有对传统文化认识和珍视的渴望。 本丛书从另一个角度切入,以品年画的形式来读中国文化经典,而这些年画恰恰是流传千年的民间图画经典。经典老画营造怀旧氛围,有助于形象化解读经典,特别是大量的戏剧年画,易于唤起国人的国粹情结。 在视觉盛宴中回味经典,在图文并茂的中华古典文化中徜徉,快乐阅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