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端人物访问》两位畅销书作家——“高层人物的解密者”余玮、“智囊传记专业户”吴志菲,联手走近这些出入中南海的科学巨擘,共同解密这些影响甚至改变中国生产力的中国科技脊梁的台前幕后。
《中国诺贝尔》结合被访者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渊源,并在当代中国特定的环境及条件下,深度挖掘他们的心路历程和实际成果,展现科技大师们鲜为人知的丰富情感及生活细节,让科技走下神坛、步入大众。
集新闻性、故事性、典型性、通俗性、知识性、思辨性于一体,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科技巨擘的强大气场及人格魅力,用丰富的信息和深厚的内涵灿烂地辐射中国文化前沿。
《中国诺贝尔》简介:他们都是一年一度由国家主席在人民大会堂亲自颁奖的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都是重量级功勋科技大家。这一位位科学巨擘历经无数的坎坷与磨难,创造了许多震惊中外的奇迹。他们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他们的生活鲜为人知。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严肃的,他们的生活却是充满情趣的。《中国诺贝尔》作者余玮、吴志菲在多年的采访中,介绍了这些重量级的有广大社会影响的科学家的科学内外,内容涉及其科技成就、生活情趣、成长历程、拚搏之路、成功之道等,展示这些我们这个时代科技界“明星”少为人知的丰富多彩的人生,并在写作中让大师富于人性与情感,让科技走下神坛、步入大众。
序 期待科技巨奖由500万元提至1000万元
吴良镛 匠心妙手忧人居
匠心妙手添韵新古都
“人民建筑师”缘起一个城市的危垣残壁
“人居之父”致力中国城乡建设
读万卷书谋万家居
谢家麟 “乐天”院士的人生“高能加速器”
跻身世界前沿自“先种麦子”开始
“因陋就简”跳上“飞驰的列车”
“乐天派”的诗意生活
师昌绪 特殊“材料”制成的年轻长者
为了回国向美国总统叫板
“材料医生”破解“无头案”
“聪明到顶”的科学战略帅才
第二青春从80岁开始
王振义 爱哭鼻子的院士反给力“血疑”
险些“夭折”的学术成果开创治癌史的新纪元
“简单而复杂”的从医之旅
力排众议破格录取“中专生”为硕士
爱哭鼻子的识途“老马”甘为人梯
谷超豪 用爱解答科学与生活的多元方程
“数学家之乡”走出出死入生的地下党员
数学“金三角”内挖掘不尽的宝藏
向数学王“交账”的园丁心中有“数”
“院士夫妇”同解一道有关爱的方程
诗意生活与数学人生皆学问
孙家栋 笑傲苍穹
一次吃红烧肉的经历与一枚斯大林金质奖章
“中国航天之父”的点将和“中国第一星”的诞生
客串“生意人”的“卫星之父”能感到旁人的心跳
“铁三角”的梦想与“嫦娥奔月”的现实
与一见钟情的“嫦娥”聚少离多
徐光宪 爱问“傻问题”的快乐顽童
两次上书惊动总理
被点将领衔分离“孪生兄弟”
“傻”孩子成为交大的尖子生
以“回国探亲”为借口毅然回国
化学界泰斗地位的奠定和学生的“小跑”
“霞光”满天映后生
“金庸迷”的“抽屉情结”和“举重若重”
王忠诚 妙手仁心的“神刀”
战士眼睁睁的消失与个人一辈子的追求
一次次挑战不治之症的“神医”感谢病人
13小时创造医学奇迹
站在学科前沿满意而又不满足的人
闵恩泽 智慧催生艳丽的“科技之花”
从一片空白突破催化剂的国际封锁
自主创新是他毕生科研的关键词
亦师亦友的泰斗开启中国的绿色化工时代
巴蜀之子耄耋之年乡情难了
恩爱的院士伉俪用自己的智慧催生着艳丽的“科技之花”
吴征镒 为植物续“家谱”的“活词典”
令洋人惊叹不已的中国植物“活词典”
“摔跤冠军”“摔”出中国新纪录
植物资源“保护神”化草木为瑰宝
家宅后花园是他的第1位植物学“启蒙老师”
“老革命”的后半生落户“植物王国”
李振声 民谣“要吃面,种小偃”的背后
多次粮食“危机”中解决中国人的粮食问题
小村寨走出的大科学家当年最大的梦想是不饿肚子
让风马牛不相及的麦草开创中国远缘杂交育种的先河
农民的儿子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农村
盛名“鸣言”:真正给我打分的是农民
淡然直面捐巨奖背后的是是非非
知情人视野里的魅力“小麦远缘杂交的奠基人”
叶笃正 给“天有不测风云”画句号
中国人得回去给中国做事
结束“天有不测风云”时代
改学气象为圆“科学救国”梦
对滚滚黄尘费尽心思
破解全球气候变化之谜
大科学家爱从武侠小说中找灵感
吴孟超 肝脏外科的“一把手”
神奇的手:一次次让生命的希望重新点燃
成功的“手法”:从操割胶刀到持手术刀
难得的“种子选手”:差一点与手术台无缘的人成就“吴氏刀法”
德艺双馨的手足情:亦师亦友不保“晚节”
永远的“新手”:在一个又一个“第一”中推陈出新
王永志 天遂人愿背后的酸甜
“差点成为农民的大家”难忘启蒙阶段的耄耋恩师
同“中国导弹之父”这位伯乐导师特有的情缘
“铁杆球迷”与“身边的情报员”夫唱妇随
“把中国人送上天”还不是最终的天遂人愿
刘东生 穿行在黄土科峰的“无人区”
经典时刻:“环境科学诺贝尔奖”颁奖典礼记忆犹新
薪火相传:至亲的父母年轻的弟子都是良师益友
破解天书:踏遍千沟万壑为求破解黄土万岁之谜
人比山高:实现从极地大穿越到自然科考大发现
见症下药:在茫茫黄土中苦寻造福人类的大处方
解密生活:兴趣爱好与工作事业相互交融两相依
金怡濂 较量天公逞“神威”
花钱买不来高技术
“耀华”激发自己光耀中华
与同班同学朱镕基有过交往
若痴若愚的“朝阳”缘定一生
一语惊人定乾坤
“年轻”的“夕阳”追求无止境
没有什么业余爱好却乐趣多多
黄昆 在固体物理学巅峰“散步”
写出“圣经”般的牛津经典
中学时原本是个“跛腿生”
如饥似渴吮吸物理精华
上台执教不是额外负担
磨难岁月的彷徨人生
第二春天从花甲开始
俭有风骨富有恩爱
最美莫过夕阳红
王选 顶天立地的“人梯”
一鸣惊人:“领跑人”原本是个“局外人”
独辟蹊径:无人区最能出成果
顶天立地:从逐鹿书斋到决战市场
乐为人梯:给你我的肩
吴文俊 生活在数学王国
半个多世纪的数学之路
生活中的“普通人”
袁隆平 从“泥腿子科学家”到“中国第一富翁”
自小似乎与杂交水稻结下了不解的情缘
中央的政策对我的科研影响不小
我的工作要求我像农民一样生活
师昌绪 特殊“材料”制成的年轻长者
为了回国向美国总统叫板
1955年6月。骄阳似火的美国旧金山码头。克里夫兰号客轮从这里启航开往香港。船缓缓离岸,站在甲板上的35岁的师昌绪万分激动:“我终于可以回到祖国了。”在滚滚波涛中,他的思绪又飞回到了生己养己的故国及为争取回国而与美国当局斗争的日日夜夜。
师昌绪出生在河北省徐水县大营村一个“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的书香门第。大营村北距县城20里,南距保定城30里,村西1里便是京广铁路,进入民国后此地不是战场,就是大兵过境,以致世道艰难。师昌绪有一个近40口人的大家庭。父亲师克是清末秀才,以教书为业,既有浓厚的儒家思想,又有强烈的爱国意念。母亲出身于破落的官宦之家,知书达理,勤劳善良。在这样的家庭里,师昌绪养成了不少好习惯和对人宽容的性格。
师昌绪在自己80岁生日时写过一篇自述,其中谈到自己“智慧平平,绝非一个聪明人”。那是北伐成功后不久,师昌绪还在上小学二年级,老师要求在一天一夜后背诵“总理遗嘱”,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背出来了,而他却因为背不出来而被罚站。虽非天资聪颖,师昌绪却深知勤奋是关键。1929年,他自荆塘铺小学转入徐水县城模范小学读书,学习十分刻苦,最后四年级毕业时在全县统考中名列第一。师昌绪的弟弟师昌纶回忆说,当时他和师昌绪同去县城第一高小上学,一些老师和高班的同学听说他是师昌绪的弟弟时都另眼相看,原来哥哥在学校里功课十分出色,在师生中是有口皆碑的。
1933年,师昌绪入县立第一高小,毕业后考入著名的保定师范(即河北保定第二师范)。当时,校方倡导“三杆主义”,即除笔杆子外,还要掌握锄杆和枪杆。该校除专业教学以外,强调生产劳动,培养了师昌绪的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品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师昌绪随家人到河南,入冀绥平津联合中学,后来该校迁到豫西淅川,改名国立第一中学。1940年师昌绪中学毕业,步行到陕南,考入西北工学院矿冶系。因学习成绩优异,他成为全校五名“林森奖学金”获得者之一。
问及为什么当时选择矿冶系,师昌绪这样回答:“原来总觉得矿冶救国。当时有一个说法,认为一个国家贫穷,主要是地下的东西没开采出来,所以当时学采矿的、学冶金的非常热,我就选了矿冶系。”1945年大学毕业后,作为全班第一名,师昌绪被推荐到资源委员会四川綦江电化冶炼厂从事炼铜工作。1947年被调到鞍山钢铁公司任科技秘书。
师昌绪是1948年9月来到美国密苏里大学矿冶学院开始留学生涯的,主要从事真空冶金的研究。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他利用真空中蒸汽压的原理,从炼铅过程中所得的锌熔渣分离银,其纯度达90%以上。这个具有开拓性的独特方法改进了在100年前发明的用锌提取液铅中金银的方法。年轻的师昌绪到美国不久便显示了他的科研才华。1952年在美国欧特丹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是有关铟—锑—砷三元合金相图,为今天化合物半导体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师昌绪又在属于美国空军课题的“硅在超高强度钢中作用的研究”中以4300系统为基础,变化钢中硅及碳的含量,系统地研究硅对回火、残留奥氏体及二次硬化影响等问题。在他的研究结果基础上发展出来的300M高强度钢,成为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世界上最常用的飞机起落架用钢,解决了飞机起落架经常因断裂韧性或冲击值不够而发生严重事故的问题。
师昌绪在美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北洋大学欢迎他回国任教,他欣然同意。但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到了1951年9月,美国司法部就明令禁止学习理工医学科的中国留学生离开美国回中国,师昌绪是明令禁止回到中国的35名中国学者之一。禁令说,如有违犯或企图离美者处以五年徒刑或5000元罚款,或二者兼施。有人被突击搜查,有人被长时审讯,有人甚至被关押起来。
“当时美国和中国在朝鲜打了个平手,美国看到了中国实在很厉害,它都没有想到,因此它就说中国的所有学理工的学生都不得回国。”抱有坚定回国信念的师昌绪便与志同道合者开始了同美国当局的坚决斗争。他们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把美国扣留中国留学生的情况向祖国汇报,为祖国提供确切的证据。
在美国当局禁止中国留学生回国后,师昌绪曾和印度孟加拉工学院联系想去做一名研究学者,这当然是他为曲线回国而想出的办法。但随着中国在朝鲜战场上的胜利,美国当局便限制中国留学生离境,一律视其出境为回中国。师昌绪便利用曾和印度大使馆有过的联系,通过一位富有同情心的印度青年外交官把信件转交给了中国政府。1954年5月在日内瓦国际会议上,这封信成为中国抗议美国政府无理扣压中国留学生回国的重要依据,周恩来总理向美国政府提出严正抗议。
美国新闻媒体将此事炒得沸沸扬扬,《波士顿环球报》还以通栏大标题报道:在美的中国学生要求回国,并刊登了师昌绪等三名中国留学生的照片。当时《波士顿环球报》的一位记者采访了师昌绪,师昌绪和记者谈笑风生,谈话内容却东拉西扯。他说自己想回家,而且必须回去奉养父母。他的哥哥在电信单位工作,薪金只够勉强养活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孩子,他总是被哥哥责怪说不想回家尽孝。师昌绪还说自己还没结婚,特别想回家说服父母让自己挑一个媳妇。“我这个人没有什么政治见地,只要能尽到奉养父母的责任,别的我都不计较。”师昌绪和记者的谈话真真假假,朋友们看见无不忍俊不禁,但无论怎样,都掩盖不了他骨子里“要回国”的坚毅。
为了造声势,赢得美国人民的同情,师昌绪等人又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申诉美国不应阻挠中国留学生回国,并将这封信向美国人民散发。1954年夏天,师昌绪等人白天在实验室工作,晚上就用花50美元买来的滚筒式油印机油印控诉艾森豪威尔的信件。师昌绪将装得满满的两大皮箱信从波士顿运到纽约去散发。
1955年春,美国在各方面的压力下被迫公布同意一些中国留学生回国名单,其中就有师昌绪。他的导师柯恩教授问他:“如果因为职务低、挣钱少的话,我可以帮忙。”师昌绪谢绝了导师的热情挽留,说:“都不是。在美国我无关紧要,但我的祖国需要我!我是中国人,中国需要我!”这年6月,他乘船离开美国,投入祖国的怀抱。
晚年,师昌绪回忆起这些,感慨道:“回国的历程简直就像一场战争!”
P33-35
期待科技巨奖由500万元提至1000万元
春天。人民大会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自2001年始,每年春天,北京人民大会堂都有一场汇聚我国科技工作者最高成就与至上荣耀的盛宴,那就是每年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这次科技盛典上,最受社会瞩目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并给获奖者颁奖。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以国家名义对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授予的最高荣誉奖励,由国家主席签署并亲自为获奖者颁发证书。500万元人民币的高额奖金,尽管只相当于20世纪80年代的诺贝尔奖奖金,但这对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科技创新工作和杰出科技人才的高度关注和重视。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于2000年,是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有“中国诺贝尔奖”之誉,每年授予人数不超过2位(可以空缺,例如2004年度)。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规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要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的;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技工作者。显然,这些获奖科学家多是紧紧围绕国家的战略需求开展科研工作的,解决了制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
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叶笃正、吴孟超、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王忠诚、徐光宪、孙家栋、谷超豪、师昌绪、王振义、谢家麟、吴良墉……一位位曾被人忘却的科学家随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渐渐被国人了解、熟知,然而其严格的评选程序鲜为外界所知:先是省级政府、国务院有关部门推荐或上年度最高奖获得者个人推荐,再经由院士、专家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初评,对被推荐人从科学品德、重大科技贡献、社会影响等几方面打分,继而被推荐人现场答辩,评委又到被推荐人工作的研究室、实验基地进行实地考察,最后经有记名投票,从而诞生当年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人选。随后,经国家科技奖励委员会审定——科技部核准——报国务院批准——国家主席签署证书,颁发奖金。
评审委员会除了严格实行专家轮换制度、回避制度外,还采取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最能体现国家最高科技奖分量的地方,就是评审专家的普遍认同,即通过一次性投票,要求三分之二以上评委通过才能获得最终认可。据悉,当年有个别院士、专家评委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开拓者袁隆平院士研究、培育的杂交水稻的品质和口感有质疑,以致现场用杂交大米煮了一锅饭来品尝验证……无论从科研上还是为人上,这些科学家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可谓实至名归,经得起时代和历史的检验。
我们有幸采访了这些重量级功勋科技大家,直面其科研的成与败、人生的得与失、生活的苦与乐——尽管许多科学家并不擅长或并不习惯接受采访,有的甚至拿着采访提纲时仿佛学生接受面试,但是他们的科研成就、他们的人生故事、他们的报国情怀、他们的治学态度、他们的学术风尚、他们的探索精神、他们的奉献品质、他们的淡泊胸襟,让我们感动不已。他们十分谦和,就像邻家的长者。可以说,强烈的知识报国情怀,是他们在科学道路上不断进取的动力,“国家的需要”是他们科研路上的第一源动力!
每一位登上国家科学技术的最高领奖台的科学家背后都有一段非凡的、鲜为人知的动人经历,一次次深入采访他们以及他们周围的人,我们分享着智慧与成功,感受多多,采访现场宛若人生课堂或科普讲座,我们俨然在探究一座座高峰、一座座丰碑。在写作中,我们尽可能让科技大师富于人性与情感,让科技走下神坛、步入大众,用真诚、质朴的文字求解那一道道有关科学、人生与生活的多元方程。
中华民族是富有智慧和勇于创新的民族,荣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们无疑是中国科技队伍中具有伟大创新精神的优秀群体。历史应该铭记他们,共和国应该铭记他们,我们合著的《中国诺贝尔》一书意在为他们立传,为他们的精神立传!
又是一年春草绿。许多人注意到,目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更多的定位关乎“国家战略”的学科领域,但在促进不同性别的科学家共同发展方面体现出了一定的不足。迄今,20位获得者中竞没有一位女性科学家,“中国诺贝尔奖”似乎成为了“男性世界奖”。而全球科技界的最高奖励——诺贝尔奖,对女性的关注和青睐似乎成为传统,且女性诺贝尔奖得主的人数越来越多,呈现加速递增趋势。为此,面对女性在科学领域的“高层缺位”或“稀缺”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评委会宜对女性院士给予特别眷顾,以引领更多有潜质的女性投入科技创新事业中。
再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大多为耄耋老人,这20位院士获奖时的平均年龄为82.9岁,大有“国家科学技术终身成就奖”的味道。其实,可以转变科研评价机制,鼓励原始创新,给一些有杰出成果的青年才俊获奖机会。鉴于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级极高,可以两年一评,且宜每5年适当提高奖金额度,目前就是设为1000万元也不为过,我们期盼中国科学的春天更加生机勃勃、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