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土地(第1部第3卷)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韩)朴景利
出版社 民族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韩国现代文学的扛鼎之作《土地》抢滩登陆,历时26载完成的史诗巨著重现经典。书中,韩国现代文坛泰斗朴景利以细腻、敏锐的女性视角,溫情关注历史狂涛之下芸芸众生的坚韧、尊严、反省、宽容、救赎以及人性。

韩国三大网络书店五颗星推荐!韩国出版物委员会鼎力推荐!

本书是《土地(第1部第3卷)》。

内容推荐

《土地》第一部,故事发展横跨1897年东学革命失败至1905年签订乙巳条约之间10余年的动荡时期,以庆尚南道河东郡平沙里村为故事背景,以名门世家“崔参判一家”的种种遭遇为主线,围绕崔致修被害、崔参判家族的精神支柱——尹氏老夫人的病逝、赵俊九等人为篡取崔氏家族的财产而进行的一系列阴谋诡计等等,另有崔氏家族里的成员、仆人、村民以及其他两班家族等数量众多的人物纷纷登场,各显风采,故事情节紧张刺激、人物刻画生动细致。第一部以崔氏家族的末代子孙西姬离乡背井前往间岛收尾,整部小说每一个人物和每一件事件都在偶然与必然之间环环相扣、起伏跌宕,实乃大河长篇小说《土地》完美文学成就之例证。

本书是《土地(第1部第3卷)》,由韩国多产女作家朴景利编写。

《土地(第1部第3卷)》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

目录

第四篇 疾病与灾年

 第七章 在酒馆儿遇上的老头儿/3

 第八章 返乡/11

 第九章 舆论/21

 第十章 浮云般的幸福/29

 第十一章 牛观下山/37

 第十二章 骚乱/45

 第十三章 灾年/55

 第十四章 行尸走肉/63

 第十五章 乌鸦啊,我的朋友/71

 第十六章 用情过头也会疯吗/81

 第十七章 愚蠢的反骨和邪恶的理性/90

 第十八章 可谓螳臂当车/100

 第十九章 酒席风景/108

 第二十章 背井离乡的人们/116

第五篇 离去者和留守者

 第一章 黄泉的三途川/129

 第二章 花鞋/139

 第三章 缺腿儿的橱柜/151

 第四章 暴行/159

 第五章 过客/168

 第六章 “乙巳保护条约”/177

 第七章 阴地的阳光/186

 第八章 春草和冬木/194

 第九章 乞丐传的话/202

 第十章 往日的东学首领/211

 第十一章 会面/222

 第十二章 窝棚里的卖唱人/230

 第十三章 夜里哭泣的女人/239

 第十四章 回来的尹普/246

 第十五章 义举/257

 第十六章 恶避恶/268

 第十七章 微弱的希望在荡秋千/279

 第十八章 背弃故国山川的人们/289

《土地》第一部主要人物简介/300

《土地》第一部主要人物谱系/305

崔参判府邸结构/307

作家年谱/310

试读章节

在首尔滞留了好些天后,李东晋终于收拾行李往南进发了。骑的是租来的马,也没有一个侍从跟着。积雪开始消融,似乎从什么地方传来冰块碎裂的声音,山峦也披挂着云彩。春天年复一年,但李东晋还是喜欢这样的初春。久违了熟悉的山川,看着一切都纷纷从沉睡中醒来伸着懒腰喷发生命的气息,这尤其让身心疲惫的李东晋感到了许多安慰。从遥远的俄罗斯烟秋出发的时候,原本没有计划探访故乡。不过,又不是急需赶时间,也就决定回老家拜拜祠堂,顺便打听一家亲戚的消息。去年因为霍乱猖獗,许多人丧失了性命,他也不是不知道这些,但是这五年来虽说没有做成什么事,却也是在忙乱中度过的,再就是因为本性使然,更是由于家中长辈们那句“困于妻城子狱不足以谋事”的训导,所以李东晋几乎没有把家事放在心上。

西伯利亚烟秋的生活,给李东晋的一生带来了莫大的变化。滨海州离国境线很近,有很多从朝鲜移民过来的同胞生活在那里。即便如此,那里是别人的国土,虽然诸多民族混居在一起,土地却依然是白种人的土地。岁月漫漫,这里的人几乎没有和朝鲜进行过接触与交流。他们分属全然不同的生活圈,有着完全不同的文化、宗教和历史。虽然滨海州在那个国家是被遗忘的西伯利亚一角,但那也是横跨亚欧大陆,无论是国土还是国力,都无比辽阔和强大的沙皇帝俄的领土。在那似乎一年四季都笼罩着阴风和邪彩的土地,在那到处是沉甸甸的外套、皮帽和雪橇的北国,李东晋观察他们的文化和制度,心情极其复杂。他想到的并不是故乡温和的四季,也不是随着季节变换颜色的美丽的蟾津江白沙滩上,那带着松香的微风;不是在墙根下盛开着凌霄花的崔府厢房里,和崔致修喝杜鹃酒,谈笑风生的场景;也不是柿子花如雪糁般落满一地的院子里,拾捡的儿子和兄弟。他想到的是弯弯曲曲的黄土小径上风尘仆仆的行商走过的土地,是农民赖以生活的那片贫瘠的土地所蕴含的意义。他想到了国号大到大韩帝国、国王变成皇帝、王世子升格为皇太子的东方小半岛,想到了国家在巍峨的牌匾后像草房一样摇摇欲坠的主权。当然,这些想法的出发点和他在家时的判断并没有太大区别。不过在家的时候,虽然也从自己的角度判断时局,担心未来,但事实却是国难并没有作为李东晋个人的悲剧逼近眼前。显然,其中一个原因是那排除在朝廷政治舞台之外而又衣食无忧且多少有些悠然自得的处境和身份,另一方面还要作为儒生和男子汉大丈夫,努力戒骄戒躁保持大度和宽容的姿态。但是究其根本,还是缘于对国家的绝对效忠,这是基于儒教之上的勤王精神内化成一种观念意识,最终成为包括李东晋在内的整个两班阶层的生活态度和精神支柱。在间岛和滨海州一带漂泊、彷徨的过程中,国家的命运逐渐和个人生活联系在一起,把李东晋推向了混乱的深渊当中。他开始思考自己是什么,同胞是什么,国土又是什么,追问自己对这些与己有关的对象,究竟持有怎样的情感内涵。他想从新的角度,冷静地认识国家和皇室。在西伯利亚的荒野上,面对自己的影子,他似乎重新认识了自己,也感到了天授君权的不当性。他感到国家、民族的观念在崩塌。这样的理性令人陷入不幸,当这不祥的理性要扎下根来的时候,崛起的情感却执起长矛嗷嗷叫嚣着发起反攻来。

源自儒教并延续五百年的,那些对疆土、君主和民族的伦理观是何等的坚韧啊。李东晋就是想要背叛一次伦理道德,那原本从理性出发,如今已经用作稳定情感的伦理道德。是重蹈崔致修的(李东晋还不知道崔致修之死)覆辙,拒绝任何约束,猛烈抨击价值的虚无而沉潜到重如千斤的无为之中呢?还是要投身到豺狼的队伍中,自己也变成一只豺狼,为现实的欲望燃烧自己呢?当然,这一切都源自对一切事态的悲观认识,是一种绝望的挣扎。李东晋自嘲快步入四十岁之时却陷入崔致修早在二十几岁时便经历过的烦恼陷阱;自嘲身处陌生的山野和人群之中,俯视自身寒酸的形骸,发现自己不过是一个过客。于是他不得不对自己下了更加严酷的判决,判定自己到头来既算不上书斋之人,也算不上有行动的义士。

我能做的是什么呢?我还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是昔云(崔致修)说的吧?不就是为了留名列传吗?因为你是看重男子汉大丈夫称谓的人。他是在我动身的时候说的。

当李东晋陷入失意之时,从自暴自弃中拯救他的是崔在亨。此人作为俄罗斯军队的御用商人,在烟秋拥有巨额资产。李东晋在崔在亨家里寄居两年,期间了解了他的为人,李东晋发现他是个稀世奇人。这或许是因为他不到十岁就跟随贫穷的父母移民西伯利亚,并在这里摸爬滚打成长的缘故吧。不过这样说还不如说是因为他那灵魂深处对祖国的爱比任何人都更纯洁的缘故。说他址个奇人,并不是说他的长相和想法出众,恰恰相反,他是那种庶民阶层中常见的人。作为细致而诚实、精于理财的典型商人,他身上没有那种率领军兵几百,高喊救国并搞武装斗争的武人气象,也没有那种深受儒学思想熏陶,傲慢且喜欢慷慨陈词的儒生气质。

崔在亨也没有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可想而知,在异国他乡仅凭诚信和商业头脑攒足十余万家财,其间肯定品尝到了各种辛酸,也许是得益于这种经验,他想法周密,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那些流落在滨海州一带的侨胞,却从来不显阔佬之气。

“李先生。”也许是因为偶尔帮自己儿子做功课,崔在亨始终称李东晋为李先生。论年龄,他大李东晋七岁,今年四十六。

“那位鱼允中大人太可惜了,我是说他当西北经略使的年月。那个时候,清国想赶走居住在图们江东北部的朝鲜人。就这样,那位鱼允中大人就派钟城人金禹轼勘查白头山寻找界碑。”崔在亨说着这些微笑了。

“国家的库房满满当当的,那才可以打仗,也可以买新式武器……那位鱼允中大人是位可靠的当家人,竟然被老百姓打死,可惜了。那位大人也不亲日,也不亲俄,也不和清国勾连,但凡对国家有益,他和谁都能谈得来,他就是那种人不是嘛?百姓们应该知道这一点啊……”

这话说得像是自言自语。崔在亨对祖国的爱是出自本能,他就像出门在外的孩子想家一样思念同胞。他虽然国籍在俄罗斯,作为俄罗斯地方政府的都宪吃着国家的俸禄,也曾多次得到沙皇的勋章,但他作为一个头脑冷静,精于理财之道的商人,对未曾给予自己任何恩惠且贫穷的祖国的忠诚,纯粹得让人难以置信。他关注鱼允中,或许也是因为从他身上发现了和自己一样的类似两面性的东西。崔在亨身居海外,对世界大势有其一己之见,他把朝鲜国内的守旧派看作是毒瘤,但他似乎对同样身为巨儒的义庵柳麟锡深表敬意,此人仅凭献身学问便能光耀一生,却毅然投身了抗日斗争。崔在亨让人不由得想起老家的文大夫,李东晋曾经自负地认为自己不是凡夫俗子,也曾为发现自己不过是凡夫俗子而自暴自弃,可通过此人他对这些行为都感到羞愧。他为儒生们纸上谈兵的陋习感到惭愧,为自己曾经陷入观念的迷惘而感到无地自容。看到了纯朴的本真之后,他这才切实感受到民族危难和个人命运是紧密连结在一起的。

渡过汉江走了几里地的时候,李东晋突然感到了不安。没准儿家中也有谁死了。比起妻子,先想到的是儿子和兄弟。早知应该去一趟那里了。

P3-5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这样的小国,只有在文学领域才能出现如此宏伟的河流(指《土地》),这是上天的祝福,是奇迹。

——韩国著名当代女作家 朴婉绪

《土地》是以小说的形式写就的韩国近代史,是最优秀的文学作品。称它为“最”,并不仅仅是因为它庞大的篇幅、历史时空和由它兴起的大河小说创作潮流。

——韩国著名当代文学评论家 金炳翼

当我们挣扎于矛盾世界的时候,朴景利就是那个保护我们悲伤的灵魂,并将它深藏于土壤中的人。比起几百个庞大的重化学工厂,我更看重《土地》的价值。是无法用金钱来衡量的艺术作品, 《土地》留给我们是我们精神层面上的GNP。

——韩国著名当代作家 赵世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