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李家山古村/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薛林平//陈璐//王怡博//于丽萍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薛林平编著的《李家山古村》是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之一,《李家山古村》不仅是对古村镇保护工作的反映,更有助于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我们以此为契机,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做到科学保护、有效传承、永续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不断开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内容推荐

薛林平编著的《李家山古村》是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之一,《李家山古村》撷取山西有代表性的古村镇,翔实地介绍了其历史文化、选址格局、建筑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较为丰富。为了完成书稿的写作,课题组多次到现场调查,在村落中居住生活了相当一段时间,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细致的测绘图纸和生动的实物照片,可以看到他们极大的工作热情和辛勤劳动。

目录

丛书总序

第一章 李家山古村的历史文化

 一、历史沿革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章 李家山古村的空间布局

 一、村落的选址

 二、村落格局

 三、道路系统

第三章 李家山古村的历史建筑

 一、居住建筑

 二.典型居住建筑

 三、庙字建筑

第四章 李家山古村的装饰艺术

 一、匾额装饰

 二、户对装饰

 三、门钹装饰

 四、门墩石装饰

 五、屋脊装饰

 六、门窗装饰

 七、墀头装饰

 八、神龛装饰

 九.梁柱装饰

附录

 附录1 院落名称或序号图示

 附录2 历史建筑测绘图选录

后记

试读章节

(1)明代——简单的居住功能

明代时期,全村经济薄弱,因此建筑多是简单的“一炷香“窑洞’,只有少数殷实富有者才会修筑靠崖窑。。如今,“一炷香”窑洞因为使用功能较差,基本都被后期的其他形式窑洞所替代,或是在原址上重修。现在,遗留下来的这些“一炷香”窑洞也早已不住人了。

(2)清代——商业带动起家

清代时期,李家山的李氏家族开始在碛口镇的水旱码头从事商业活动。包括养骆驼马匹、做旱路运输、在镇上开店等。李氏家族在碛口镇的商业做得非常好,尤以当时的李登祥(第八世孙)、李带芬(第十一世孙)。最为突出,他们分别居住在大村的西侧和东侧,因此也被称作东、西财主。据当地人讲,西财主李带芬开的”三和厚”,东财主李登祥开的”德和店”,“万盛永”都是碛口镇上的大店。此外。李家山经商的行业种类也很多样,包括钱庄、银铺、丝绸布匹铺、麻绳铺、医药铺、盐碱行、杂货行、粮行等等,差不多占据了碛口古镇西市巷前后半条街。不少商铺甚至到今天还在经营。除了在碛口镇本地,李带芳、李杰士、李步斗等人甚至将生意扩展到了镇外的汾州、太原、陕西、宁夏等地。

不仅在商贸方面有很高成就,李氏家族在清代时还涌现了不少乡贤烈女。据民国6年《临县志》记载,大清同治年间,部分回族居民在陕西、临州等地滋事,大绅士李应贤(第九世孙)不惜百金出资帮助平乱:”招贤都李家山人,太学生。秉性忠厚,事亲以孝,与物无争。同治初,回匪扰陕,临永戒严,公出资助馕,不惜数百金。”。各界赠有“勤俭可风”,“行端表正”的匾额以歌颂他的行为。此外还有李生香(第七世孙)为官清廉,受百姓爱戴,也被赠予了“年高德昭”的匾额。另有李树芳之妻冯氏,“幼承家训,娴习礼仪,十六岁于归……二十六岁夫病殃殆,无子。遗一女方四岁,念此弱息,未忍弃捐,虽殉夫不遂,尝自命未亡人…”现年(民国6年)八十岁,守节已五十四年,主持家政井井有条”’。《李氏宗谱》也有记载:“钦旌节孝,临县文庙有位,大总统奖给‘节励松筠’四字匾额”。

凭借积累的财力,李氏家族在村内建了很多宅院,这些宅院大多装饰精美,质量优良,代表建筑有“西财主院”、”东财主院”、“桂兰轩”等。除了居住建筑,李家山还曾在清代时期修建了四座庙宇建筑,但如今只有天官庙保留了下来。另外,在李带芬先生的带动下,还建起了学堂。《李氏族谱》载:”清光绪二十七年,碛口通判祝荔邦,创办永临义学,请府君董其事。府君以黉舍之兴废,系国家之盛衰,而于地方文风,亦大有裨补,于是毅然担任,惨淡经营,不遗余力,监督工程,虽盛暑不少懈,历半年之久,校址落成”。学堂营造了读书、学习的教育氛围,为李家山的教育事业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在李氏家族壮大、财力富足鼎盛的时期,李家山也曾遭受过自然灾害的侵袭。光绪三年(1 877年)、光绪二十六年(1 900年)两次大旱灾,李家山村民饿得吃树叶子。有些人甚至人饿死了,有些人则逃荒去了河南。老辈人流传说:“光绪三年旱的宽,秋不收,麦不安“。旱灾多年之后,村民的生活水平才慢慢回转和恢复。(5)民国——村内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民国时期,李氏家族财力进一步壮大,在原村的基础上又建设和修缮了许多宅院。保留至今质量较好,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有“新窑”院、“惠迪吉”、“诗礼传家院“等。

这个时期的特殊背景,使得李家山在商贸以外的政治、军事、文教乃至革命事业等方面都出现了人才典范。如远近知名,受百姓爱戴的李带芬绅士,他在清末就积极为村里人办事,到了民国初期,他作为村长,仍为李家山鞠躬尽瘁。《李氏族谱》中记载:“府君秉性慈祥,好善乐施,值饥馑之岁,襄办账务,至再至三,活不可以数计。族中贫乏者,每有婚丧等事,即出资襄助;清明无力祭扫,暨岁暮不能举火者,酌给钱米。赖府君之力而老有所终、幼有所养,约计不下数十家。凡建筑庙宇,修理道路、桥梁诸善举,竭力提倡、捐资。民国9年,前省长阎公,饬各县举办村政,府君充任村长十有一年,主张公道,热心爱群,六政以外,兼办三事……”

P12-13

序言

我曾多次到过山西,这里丰富的历史遗存和深厚的人文底蕴,令人赞叹。给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山西省建设厅张海同志请我为《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作个序,在这里我就历史文化遗产和古村镇保护等有关问题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证明,一个国家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后,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随之出现城市建设的高潮: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000~3000美元时,进入经济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多种矛盾的爆发期,这个时期不仅可能引发各种社会矛盾,还会出现许多问题。我国城镇化水平2003年就已经超过了40%,人均生产总值2006年已经超过了2000美元,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发展中,中央又审时度势提出了”两个趋势”的科学判断,作出了加强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的决策。过去,我国城市的大批建筑遗存,正是在大搞城市建设中遭到毁灭性破坏。现在,我国农村许多建筑遗产,能否在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中有效保护,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处理好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与古村镇保护的关系,保护祖先留下的非常宝贵、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历史赋予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对于建筑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人们的观念不断创新、思路逐步调整、方法正在改进,从注重官府建筑、宗教建筑的保护,向关注平民建筑保护的转变;从注重单体建筑的保护,向关注连同建筑周边环境保护的转变;尤其是近年来,特别关注古村镇的保护。因为,古村镇是区域文化的“细胞”,是一个各种历史文化的综合载体,不仅拥有表现地域、历史和民族风情的民居建筑、街区格局、历史环境、传统风貌等物质文化遗产,还附着居住者的衣食起居、劳动生产、宗教礼仪、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国现存有大量的古村镇,其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都是巨大的,按照英格兰的统计方法,古村镇的价值应占到GDP的30%以上。然而,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甚至有人认为古村镇、古建筑是社会发展的绊脚石。这种观点对于文化的传承和社会的进步都是极为不利的。在快速推进的城乡建设浪潮中,我们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大批历史古迹被毁坏,大批古村镇被过度改造,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严重损坏。在这个时候提出古村镇的保护,实际上是一项带有抢救性的工作。

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城乡规划法》,突出强调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性:2008年4月又颁布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已开展近30年,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也已启动,现在大家基本达成共识,保护有价值的古村镇,其实就是”保护文化遗产,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但是,当前全国历史文化村镇保护的形势仍然不容乐观,保护工作极不平衡,一些地方还未认识到整体保护历史文化村镇的重要性,忽视了周边环境风貌和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优秀民居的保护,制定和完善保护历史文化村镇规划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一些地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历史文化村镇进行无限度、无规划的盲目开发:一些地方擅自改变国有文物保护单位的管理体制,交给企业经营管理。

作为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山西有着丰厚的文化积淀和历史遗存,不仅有数量众多的古建筑,还保存有大量的古村镇。由于山西历史悠久、民族聚居、文化融合、地形差异等多因素影响,再加之较为发达的古代经济,建造了大量反映农耕文明时代、各具特色的古村镇。这些古村镇,一是分布在山西中部汾河流域,以平遥古城为中心,以晋商经济为支撑,体现晋商文化特色:二是分布在晋城境内沁河流域,以阳城县的皇城、润城为中心,以冶炼工业及商贸流通为支撑,体现晋东南文化特色;三是分布在吕梁山区黄河沿岸,以临县碛口古镇为中心,以古代商贸流通、商品集散为支撑,体现晋西北黄土高原文化;四是沿山西省内外长城,在重要边关隘口,以留存的防御性村堡,体现边塞风情和边关文化,在山西统称为“三河一关”古村镇。这些朴实生动和极富文化内涵的古村镇,是人类生存聚落的延续,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保存有完整的古街区、大量的古建筑,体现着先人在村镇选址、街区规划、院落布局、建筑构造、装饰技巧等方面的高超水平;真实地反映了农耕文明时代的乡村经济和社会生活,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沉淀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承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很高的研究价值,是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财富。

山西省建设厅一直对古村镇及其文化遗产的保护非常重视,从2005年开始,对全省的古村镇进行了系统普查,根据普查的初步成果,编辑出版了《山西古村镇》一书;同年,主办了“中国古村镇保护与发展碛口国际研讨会”,并通过了《碛口宣言》。报请省政府下发了《关于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分两批公布了71个“山西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1 8处已经成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为大部分古村镇制定了科学的保护规划,开展了多层次的保护工作,逐步形成了科学、合理、有效的保护机制。为了不断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他们又组织编写了《山西古村镇系列丛书》,本系列丛书撷取山西有代表性的古村镇,翔实地介绍了其历史文化、选址格局、建筑特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较为丰富。为了完成书稿的写作,课题组多次到现场调查,在村落中居住生活了相当一段时间,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通过细致的测绘图纸和生动的实物照片,可以看到他们极大的工作热情和辛勤劳动。这套丛书不仅是对古村镇保护工作的反映,更有助于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让我们以此为契机,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做到科学保护、有效传承、永续利用历史文化遗产,不断开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工作的新局面。

是为序。

后记

建筑遗产就像史书和档案,客观地记录着人类的点点滴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明的载体。但是,和建筑本身的历史相比,建筑遗产保护的历史,可谓是非常短暂的。虽然广义的”保护”,几乎和建筑同时产生,因为一旦建筑产生,人们为了更好的使用,都会对其进行维护,但这种维护,是为了延续其功能,和现代意义上的保护不同。现代意义上的保护,更多的为了留下记忆、留下其承载的历史。

人类对于建筑遗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从1 9世纪上半叶的“风格性修复”理论出现,建筑遗产的保护理论已经有了200余年历史,期间不断地完善。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对建筑遗产的保护亦越来越重视。《雅典宪章》(1 931年)中的七项决议之一就是:“所有国家都要通过国家立法来解决历史古迹的保存问题”。但总体而言,在”二战”之前,国际社会和大部分国家对建筑遗产保护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战”后,建筑遗产的保护逐渐引起从未有过的重视,原因很多,但有两点是最为重要的。其一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的、毁灭性的破坏以及紧随其后的迅速现代化,使得人们更加珍惜、怀念、眷恋过去的文化。其二是,“二战”之后的全球化,导致文化趋于同质化,也令人们对于多元文化、地域文化、特色文化充满了向往和思念。《威尼斯宪章》(1 964年)开篇即言:”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古迹,饱含着过去岁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为人们古老的活的见证。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类价值的统一性,并把古代遗迹看作共同的遗产,认识到为后代保护这些古迹的共同责任”。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包括建筑遗产),有利于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从20世纪下半叶开始,建筑遗产保护的深度和广度又有了飞跃。人类逐渐认识到,文化遗产不仅是某个国家的遗产,也是全世界、全人类的遗产。将这些遗产的保护放到如此之高度,一定程度上为了避免在某些时候、某些情况下,某些国家、集团出于特定的政治利益、集团利益而破坏文化遗产。《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08年版)的序言中提道:“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不仅对每一个国家,而且对整个人类来说都是无价之宝,无可替代。这些无价之宝的毁坏和消失使世界人民受到损失”。

保护建筑遗产,首先要回答为什么要保护建筑遗产7保护建筑遗产有什么意义7概括而言。主要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保护建筑遗产,就是保护人类文明。人类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辉煌的文明。这些文明无不凝固在建筑遗产之中。正是从这一意义上,可以说,保护建筑遗产,就是保护人类在不同时期所创造的文明。英国著名思想家约翰·罗斯金在1 849年出版《建筑的七盏明灯》一书中就明确指出:“人类的遗忘有两大强大的征服者——诗歌和建筑,后者在某种程度上包括前者,在现实中更强大”,他强调:“没有建筑,我们照样可以生活,没有建筑,我们照样可以崇拜,但是没有建筑,我们就会失去记忆”。如英国的”巨石阵”,位于英国威尔特郡索尔兹伯里平原上,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2600年左右,是目前全球保存最完好的史前遗址之一,记载了当时的文明。

其次,建筑遗产的保护,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各国、各民族、各时期丰富多彩、形态各异的建筑遗产,体现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2005年第33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上通过的《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中强调,“确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一项基本特性;认识到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应当为了全人类的利益对其加以珍爱和维护;意识到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

其三,建筑遗产的保护,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人类所拥有的资源,可分为“可再生(Rer~ewable ResouJrCe)”和“不可再生(Nonrerlewable ResoLJrce)“两大类。生物学中的“再生”是指生物体对失去的结构重新自我修复和替代的过程。再生的方式很多,如繁殖(ReprodtJCt‘lOrl)和再循环(Recycle)。对于大量的历史建筑,我们不一定非要拆除后新建以使其获得再生,也可以再循环使用这些建筑。这样,可以节省资源,可以减少排放,保护生态。

我们课题组对于李家山村的调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持续的时间很长。早在2004年,我们曾带交大建筑学2001级的张轩、张宁、黄欢、郭腊梅等同学对李家山村的部分历史建筑做过测绘。在之后的七、八年问,我也曾陆陆续续,到过李家山村不下10次。但较为深入的调查,则是从201 1年10月初开始,前后持续了一年有余。在李家山村的调查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得到各方面的帮助和支持。山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李栋梁、副厅长李锦生等领导对这套丛书给予了高度重视和积极支持。副巡视员张海同志(原村镇处处长)对本书的定位、框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和具体指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3:5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