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夜雨》(作者朱翠芳、刘澍)是根据上海电影制片厂1980年出品的同名电影改编而成的电影连环画。一艘开往武汉的客轮即将启航。被“四人帮”关押了6年的诗人秋石成为“钦点”的要犯,正被一男一女押送上船。他自知此行路途艰险,眷恋地回顾着这座云遮雾掩的山城,这里,有他死去的爱妻,还有一个尚未见过面的孩子。影片围绕“文革”中遭到迫害的诗人秋石在被押解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在很短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呢,反映了十年动乱中人民的遭遇和与“四人帮”所做的斗争。
重庆被薄雾笼罩,诗人秋石成为“钦点”的要犯,正被一男一女押送上船,秘密送往武汉。他眷念地回望着山城,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运如何。他所在的三等舱里,有被迫嫁人、卖身还债的农村姑娘杏花;有知书达理、好心地告诫别人“祸从口出”又仗义执言的女教师;有被政治斗争折磨得战战兢兢的京剧老艺人关盛轩;有千里迢迢从河北赶来祭奠儿子的农村老大娘,老人的儿子抗日、打老蒋都没死,却死于武斗,葬身长江有朝气蓬勃,爱憎分明的青年工人宋敏生;有秋石和男女二解差李彦、刘文英;还有一个跟着老大娘混上船的小姑娘也不时出现在这里。
知名诗人秋石,在“文革”中被抄家,被打、被关进监狱,妻子饱尝斗争之苦,过早地离开了人世,留下了一个从未和父亲谋面的女儿。人们同情秋石,他们之间互相关心、互相慰藉,与解差李彦、刘文英针锋相对。午间,宋敏生在阳光下上岸采来一捧野菊,献给舱里的旅伴和他所敬重的诗人;晚间风雨如晦,电闪雷鸣之际,绝望的杏花投江自尽,时刻关心着他人的秋石,立即跟踪出去,奋身跳水相救,并用自己的身世遭遇来激励她:一定要坚强地活下去。秋石的思想、行为、言论从根本上动摇了刘文英以往的“信念”,感到自己是个“精神上的囚徒”。当她得知那个孤苦无依、四处流浪的小女孩正是秋石的女儿时,决心援救这对父女。最后,在船长、乘警、政委以及刘文英等全船人的通力协助下,秋石带着女儿离船上岸了。准备为此付出代价的刘文英这时才明白,原来李彦也早已秘密安排好秋石在宜昌上岸,并主动承担一切责任。秋石和女儿终于获得自由,幸福团聚。山城的薄雾终将散去。
影片在一个很小的时空里,具体展现了十年动乱中人民的疾苦和不屈的斗争,清晰地描绘出普通人民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帮助的质朴和真诚,它“以独特的创作构思和抒情诗般的艺术风格,塑造了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人物群像,表现了我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中的美好的心灵”(中国电影金鸡奖第一届评选委员会评语)。
《巴山夜雨》1981年获得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奖、最佳女主角奖(张瑜)、最佳编剧(叶楠)、最佳男女配角集体奖、最佳音乐奖(高田)等重要奖项。
《巴山夜雨》的作者是朱翠芳、刘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