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佳节闹花灯
元宵节,也叫做“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意味着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人们往往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愿望。
元宵节的形成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吕后病死后,诸吕开始叛乱。刘氏宗室起兵讨伐诸吕,“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燃灯节,当时汉武帝在甘泉宫祭祀“太一”(太一是主宰世界一切的神)的活动,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元宵节正式成为灯节,并以民间百姓观灯赏灯为主要活动大约在唐代中期,此后这个节日在中国数百年间一直盛行,只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
元宵节的美食主角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分实心和带馅两种。馅有豆沙、白糖、山楂、果仁、芝麻、枣泥等。带馅元宵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水磨糯米粉沥干,搓成小团,再捏成锅形,包入馅料,后捏拢收口,这种做法多见于南方;另一种是将馅料切成小方块,放入糯米粉中,边洒水边滚动,滚成大小适宜的球形,多见于北方。元宵可通过煮、炸、蒸、煎等方式烹饪,最常见的还是水煮。
元宵作为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最早叫“浮元子”,因其煮好后浮在水面上。
元宵之夜闹花灯
元宵之夜,中国大地上处处张灯结彩,节日气氛十分浓厚。传说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尽。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告密。有个老人家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部被烧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几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怏。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花灯花样种类繁多,灯上往往描绘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五彩缤纷,燃放的焰火照耀通宵,赏灯的人车水马龙,鼓乐游乐,喧闹达旦,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性的狂欢节。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的娱乐表演
舞龙舞狮是元宵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节目,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舞龙也称“舞龙灯”、“耍龙灯”。龙是中华民族想象中的神物,古人认为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所以,人们用舞龙的方式来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龙灯由竹篾扎出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上纸或布,再画上色彩,龙身内点燃蜡烛。龙身为多节组成,节数为单数。每条长龙由11或13人组成舞龙队,最长的由百余人组成。在龙前方会有一位手举绣球者引诱着龙去扑抢、玩耍,龙的忽左忽右、忽高忽低、摇头摆尾的花样动作,表现出蛟龙扑抢宝珠的情景。在舞龙灯的同时,通常都有人在旁敲锣打鼓助威。
舞狮通常是在春节、元宵节燃放鞭炮、敲锣打鼓之时进行。舞狮大体上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方舞狮称“瑞狮”,舞狮者全身被狮被遮盖,只露出双脚,两人扮一头大狮(或称“太狮”),一人扮一头小狮(或称“少狮”)。大狮还分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表现狮子的温驯神态,如搔痒、舔毛、抖毛等动作;武狮则表现狮子的勇猛性格,如腾跃、爬高、跃扑等动作。南方舞狮称“醒狮”,狮身由大片鳞甲状的花纹装饰,造型较大,由两人表演,可以露出人来。舞狮者往往身怀绝技,在表演时结合当地流传的武术,表现各种翻腾、回旋的舞姿。
舞龙舞狮的节目表演不仅达到了为元宵节助兴的效果,更是人们期盼平安、幸福、美好生活的表现。
P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