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民俗/青少年读图百科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吕京科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元宵节,佳节闹花灯

元宵节,也叫做“元夕”或“灯节”,时间是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也是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意味着一元复始、。大地回春,人们往往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愿望。

元宵节的形成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有一种普遍的说法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吕后病死后,诸吕开始叛乱。刘氏宗室起兵讨伐诸吕,“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汉武帝时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燃灯节,当时汉武帝在甘泉宫祭祀“太一”(太一是主宰世界一切的神)的活动,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元宵节正式成为灯节,并以民间百姓观灯赏灯为主要活动大约在唐代中期,此后这个节日在中国数百年间一直盛行,只是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

元宵节的美食主角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分实心和带馅两种。馅有豆沙、白糖、山楂、果仁、芝麻、枣泥等。带馅元宵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用水磨糯米粉沥干,搓成小团,再捏成锅形,包入馅料,后捏拢收口,这种做法多见于南方;另一种是将馅料切成小方块,放入糯米粉中,边洒水边滚动,滚成大小适宜的球形,多见于北方。元宵可通过煮、炸、蒸、煎等方式烹饪,最常见的还是水煮。

元宵作为食品最早出现在宋代,最早叫“浮元子”,因其煮好后浮在水面上。

元宵之夜闹花灯

元宵之夜,中国大地上处处张灯结彩,节日气氛十分浓厚。传说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而降落人间,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尽。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到百姓无辜受难,就偷偷来到人间告密。有个老人家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部被烧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几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心中大怏。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花灯花样种类繁多,灯上往往描绘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五彩缤纷,燃放的焰火照耀通宵,赏灯的人车水马龙,鼓乐游乐,喧闹达旦,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性的狂欢节。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民间的娱乐表演

舞龙舞狮是元宵节期间必不可少的节目,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舞龙也称“舞龙灯”、“耍龙灯”。龙是中华民族想象中的神物,古人认为龙具有呼风唤雨、消灾除疫的功能,所以,人们用舞龙的方式来祈求风调雨顺、四季平安。

龙灯由竹篾扎出龙首、龙身、龙尾,上面糊上纸或布,再画上色彩,龙身内点燃蜡烛。龙身为多节组成,节数为单数。每条长龙由11或13人组成舞龙队,最长的由百余人组成。在龙前方会有一位手举绣球者引诱着龙去扑抢、玩耍,龙的忽左忽右、忽高忽低、摇头摆尾的花样动作,表现出蛟龙扑抢宝珠的情景。在舞龙灯的同时,通常都有人在旁敲锣打鼓助威。

舞狮通常是在春节、元宵节燃放鞭炮、敲锣打鼓之时进行。舞狮大体上可分为南北两派。北方舞狮称“瑞狮”,舞狮者全身被狮被遮盖,只露出双脚,两人扮一头大狮(或称“太狮”),一人扮一头小狮(或称“少狮”)。大狮还分文狮和武狮两种,文狮表现狮子的温驯神态,如搔痒、舔毛、抖毛等动作;武狮则表现狮子的勇猛性格,如腾跃、爬高、跃扑等动作。南方舞狮称“醒狮”,狮身由大片鳞甲状的花纹装饰,造型较大,由两人表演,可以露出人来。舞狮者往往身怀绝技,在表演时结合当地流传的武术,表现各种翻腾、回旋的舞姿。

舞龙舞狮的节目表演不仅达到了为元宵节助兴的效果,更是人们期盼平安、幸福、美好生活的表现。

P10-13

目录

第一篇 多姿多彩的节日民俗

 春节,爆竹声声辞旧岁002

 春节的起源/002

 “小年”祭灶/003

 掸尘扫房子/004

 春联与年画/005

 团团圆圆除夕夜/006

 丰盛的春节食俗/007

 正月初一拜大年/008

 欢欢喜喜逛庙会/009

 元宵节,佳节闹花灯/010

 元宵节的形成/010

 元宵节的美食主角/011

 元宵之夜闹花灯/011

 民间的娱乐表演/012

 清明节,扫墓与踏青014

 清明节的由来/015

 扫墓与踏青/015

 清明节的体育活动/016

 端午节,食粽赛龙舟/018

 端午节的起源/018

 五月五吃粽子/019

 龙舟竞渡/020

 祛病禳灾/020

 中秋节,月圆人团圆/022

 中秋节的来历/022

 中秋赏月/023

 中秋月饼香又甜/024

 重阳节,登高插茱萸/025

 重阳节的传承/025

 重阳登高/026

 佩戴茱萸/026

 观赏菊花/027

 重阳节的食俗/028

 腊八节,家家煮粥多/029

 腊八节的历史/029

 腊八粥与腊八蒜/030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032

 壮族歌节“三月三”/032

 傣族新年泼水节/033

 彝历新年火把节/034

 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036

 藏族的雪顿节/037

 穆斯林的古尔邦节/038

第二篇 五花八门的饮食习俗

 饮食之道040

 一日三餐和聚餐制/040

 主食与副食/041

 美味与多样性/042

 饮食与养生的结合/043

 烹饪技艺044

 选料/044

 用料/044

 刀工/045

 调味/046

 制熟/046

 八大菜系/048

 源远流长的鲁菜/048

 麻辣香鲜的川菜/049

 天下至美的苏菜/050

 影响深远的粤菜/051

 酸辣有味的湘菜/052

 南北皆宜的徽菜/054

 清淡典雅的闽菜/055

 鲜香秀雅的浙菜/056

 地方风味与小吃058

 北京小吃/058

 山西面食/059

 西域风味清真菜/061

 江浙小吃/061

 饮酒习俗/063

 美酒知多少/063

 敬酒与劝酒/065

 饮酒行令,助兴取乐/066

 饮茶习俗/067

 品种繁多的茶叶/067

 泡茶的方法/069

 潮汕功夫茶/070

 北京大碗茶/071

 广东早茶/072

 白族的三道茶/072

 藏族的酥油茶/073

 土家族的擂茶/074

第三篇 璀璨夺目的民间艺术

 民间手工艺076

 吉庆喜气的剪纸/076

 寓意丰富的中国结/078

 精巧细腻的刺绣/080

 淳朴清新的蜡染/083

 富丽华美的景泰蓝/084

 古朴雅致的竹雕/085

 丰富多彩的木雕/087

 巧夺天工的牙雕/090

 晶莹剔透的玉雕/091

 形态各异的石刻/092

 民间曲艺093

 舌绽莲花的评书/093

 韵味十足的大鼓/094

 委婉细腻的弹词/094

 嬉笑怒骂的相声/095

 光影变幻的皮影戏/095

 泼辣豪放的二人转/097

 惊险刺激的杂技/099

 民间歌舞/101

 欢快的秧歌/101

 热闹的花灯戏/102

 一唱众和采茶歌/102

 敲敲打打花鼓戏/102

 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103

 藏族的堆谐和弦子/104

 蒙古族的筷子舞与安代舞/105

 瑶族的长鼓舞/106

 民间玩具与游戏/107

 放风筝/107

 抖空竹/109

 抽陀螺/110

 踢毽子/111

 斗蟋蟀/112

 北京鬃人/113

 七巧板/114

 拨浪鼓/114

第四篇 异彩纷呈的居住民俗

 民居的建筑与居住116

 选址与布局/116

 建房与入住/117

 民居装饰/118

 家居陈设/120

 各地民居样式121

 分布广泛的合院式民居/121

 黄土高原的窑洞式民居/123

 游牧民族的蒙古包/124

 易守难攻的羌族碉楼/125

 古朴典雅的江南民居/126

 客家土楼民居/127

 傣家吊脚竹楼/129

 大理白族民居/129

第五篇 虔诚恭谨的人生礼仪

 诞生礼,人生的开端礼/132

 三朝礼/132

 满月礼/133

 百日/133

 周岁/134

 成年礼,走向成熟的礼仪/135

 古代的冠笄之礼/135

 摩梭人的成年礼/136

 彝族的换裙礼/137

 瑶族的“度戒”礼/137

 藏族的上头礼/138

 婚嫁礼,千里姻缘一线牵139

 “六礼”/139

 从坐花轿到闹洞房/140

 满族婚俗/141

 蒙古族婚俗/142

 摩梭人的婚俗/142

 寿诞,岁岁有今朝/144

 传统寿诞礼仪/144

 各种各样的寿礼/145

 丧葬礼,生命的轮回/147

 喜丧与泪丧/147

 传统丧葬礼的程序/148

 入土为安的土葬/148

 源自佛教的火葬/149

 灵魂飞升的天葬/149

 神秘的悬棺葬/150

序言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和气质,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民俗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留给世人的不仅仅是四大发明、万里长城、丝绸之路和汉唐盛世,更多的是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俗活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大地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流传在老人们的口中,存活在孩子们的游戏中,反映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本书由多姿多彩的节日民俗、五花八门的饮食习俗、璀璨夺目的民间艺术、异彩纷呈的居住民俗、虔诚恭谨的人生礼仪等五部分组成,从民俗史话、民俗风情、传说故事等方面,用系统的知识、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插图,再现了中华民俗的发展变迁,展示了不同地域的风土民情,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卷。

内容推荐

吕京科编著的《中国民俗》由多姿多彩的节日民俗、五花八门的饮食习俗、璀璨夺目的民间艺术、异彩纷呈的居住民俗、虔诚恭谨的人生礼仪等五部分组成,从民俗史话、民俗风情、传说故事等方面。《中国民俗》用系统的知识、生动的语言和精美的插图,再现了中华民俗的发展变迁,展示了不同地域的风土民情,为读者呈现出一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卷。

编辑推荐

民俗,是中华民族世代锤炼和传承的传统,其中凝聚着民族的性格、民族的精神、民族的价值,是所有华夏子孙彼此认同的标志,也是祖国同胞沟通情感的纽带。

吕京科编著的《中国民俗》对中国各民族、民间传统的服饰文化、饮食习俗,姓名与生肖文化、节日习俗、出生及成年礼仪、婚嫁及丧葬习俗、民间信仰与传说、民间艺术与文化进行了详细全面的介绍,内容充实而有趣,行文深入浅出,配以大量精美图片,相信能帮助青少年读者更好地了解我国悠久的民族文化和淳厚的民俗民风。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