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条顿悲歌(一口气读完的德国战史)
分类
作者 郭强//顾晓绿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轰碎铁骑——胡斯战争和十字军时代的终结、“最后的骑士”——霍亨索伦家族与普鲁士公国的建立、农民之敌——马丁·路德和席卷德意志地区的农民起义、新教战争一施马尔卡尔登战争与德意志的宗教对立、龙蛰鹿肥——“三十年战争”前夜德意志的乱局……《条顿悲歌(一口气读完的德国战史)》(作者郭强、顾晓绿)以德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战争为线索,从大视野的角度为您解读德意志民族那些兴衰成败背后的故事。

内容推荐

世人眼中的德国除了有“严谨、沉稳、坚毅”之类的标签外,往往还被冠以“悲剧英雄”的光环。的确,无论是欧陆之上的列强纷争还是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曾以一己之力对抗环伺与围攻。那些“背后一刀”的传说与“猪一般的队友”换来的是世界对其最终力竭而败的同情和唏嘘。《条顿悲歌(一口气读完的德国战史)》(作者郭强、顾晓绿)以德国历史上那些著名的战争为线索,从大视野的角度为您解读德意志民族那些兴衰成败背后的故事。

从盘踞东欧的政教合一军事组织到强大波兰的附庸,在整个中世纪,当今德国的远祖们曾有过怎样的史前时代?而又是怎样的机缘,令来自勃兰登堡的霍亨索伦家族最终摆脱了强大邻国对它的控制,最终令普鲁士王国一跃成为了欧洲大陆令人不敢小觑的力量?

一代雄主腓特烈二世究竟是战争狂还是开创普鲁土未来的“总设计师”?他的私生活又是否真的影响了这个国家的内政、外交?法国大革命爆发之后,又是出于什么样的考量,普鲁士最终选择了与世仇奥地利并肩站在了革命者的对立面上?而面对纵横欧洲的拿破仑大军,普鲁士王国又是怎样成功地“韬光养晦”,直到滑铁卢给予了皇帝致命一击?

在争夺德意志霸权的道路上,普鲁士和奥地利展开了怎样不为人所知的斗争?人称“霰弹亲王”的威廉一世又如何能够团结亲贵、凝聚人心,最终将风雨中飘摇的普鲁士战车开上统一战争的道路?

“铁血首相”俾斯麦在内政、外交上的激进政策最终令普鲁士通过三场战争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但在此过程中是否也有失算和鲁莽之举?普法决战色当,一度以欧洲第一陆军强国自居的法兰西为何兵败如山倒?而在显赫一时的成就背后,年轻的帝国又隐藏着怎样无法治愈的顽疾?

《条顿悲歌(一口气读完的德国战史)》将用全新的视角向你展示一个你未必知道的德国战争史。

目录

序章 德意志兰,你在哪里?

第一章 大泽龙蛇

 一、窥测繁华——日耳曼人对罗马帝国的入侵和侵蚀

 二、覆灭文明——日耳曼移民潮和罗马帝国的崩塌

 三、法兰克人——日耳曼部族的混战和内部进化

 四、大帝遗产——神圣罗马帝国和地理上的德意志

 五、十字军兴——中世纪的欧洲和十字军东征的兴起

第二章 铁十字

 六、天朝王国——耶路撒冷王国的前世今生

 七、上帝之鞭——蒙古西征和条顿骑士团在普鲁士的经营

 八、血战冰湖——条顿骑士团东扩受挫与鼎盛时期

 九、剑断旗折——格伦瓦德战役与条顿骑士团的没落

 十、圣杯倒持——胡斯战争和十字军时代的终结(上)

第三章 罪与罚

 十一、轰碎铁骑——胡斯战争和十字军时代的终结(下)

 十二、“最后的骑士”——霍亨索伦家族与普鲁士公国的建立

 十三、农民之敌——马丁·路德和席卷德意志地区的农民起义

 十四、新教战争——施马尔卡尔登战争与德意志的宗教对立

 十五、龙蛰鹿肥——“三十年战争”前夜德意志的乱局

第四章 枭雄并起

 十六、佣兵之王——欧洲列强的合纵连横和华伦斯坦的崛起

 十七、“北方雄狮”——古斯塔夫二世和瑞典对德意志内战的干涉

 十八、双雄争衡——古斯塔夫和华伦斯坦的交锋和陨落

 十九、红衣主教——黎塞留的运筹帷幄和

 三十年战争的终结

 二十、太阳之王——路易十四与普鲁士的独立

第五章 国王与士兵

 二十一、朝秦暮楚——大国对垒中渔翁得利的普鲁士王国

 二十二、西里西亚——普鲁士与奥地利的首次对立

 二十三、双鹰比翼——奥地利与普鲁士争夺德意志霸权的恶斗

 二十四、浮士德——七年战争与其对普鲁士民族精神的影响

 二十五、土豆战争——瓜分波兰和巴伐利亚继位战争

第六章 从瓦尔米到莱比锡

 二十六、革命来了——普鲁士和奥地利联手干涉法国大革命

 二十七、欧洲叛徒——拿破仑崛起过程中普鲁士的首鼠两端

 二十八、莱茵联邦——拿破仑肢解神圣罗马帝国和对普鲁士王国的挑衅

 二十九、浴火重生——普鲁士军队的崩溃和再造

 三十、解放欧洲——莱比锡会战和德意志的觉醒

第七章 奔腾年代

 三十一、皇帝,再见——滑铁卢战役和拿破仑帝国的终结

试读章节

留在日德兰半岛的日耳曼人面对着大自然的严酷考验,常年的冰封、不时窜出丛林的猛兽、可怕的海侵和喷发的火山,共同构成了“诸神黄昏”般的末日记忆。冰霜巨人压垮了彩虹之桥,魔狼芬里厄吞噬了“众神之父”,巨大海蛇耶梦加得的血液淹死了雷神托尔,而“火云邪神”史尔特尔抛向天空的“胜利之剑”最终将整个神国化为了灰烬。

中国的文学家茅盾曾不无感慨地说道: “北欧神话是庄严而富有悲剧性的。这也是自然斗争而仅得生活的北欧人所想象的必然结果。”而冰与火所构成的世界也对日耳曼民族的性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既有冰一样的冷酷和阴沉,往往也具备烈焰般的冲动和决绝。他们中不乏沉静的哲学,更辈出激情的艺术。他们常常墨守成规,但却又在推动变革时走向极端。可惜的是,漫长的寒冬和极夜无法塑造出阳光的性格,更令其在竞争中缺乏足够的耐力。

公元前6世纪左右,北欧接连数百年笼罩在可怕的低温寒潮之中。考古学家在丹麦发现了一具16岁少女遗骸,发现她竟有14个年头因饥饿导致骨骼发育延缓,胃里仅能找到一些燕麦、榛子,更多的是杂草籽及鸟食水蓼。严酷的生活令日耳曼人背井离乡,走向辽阔的欧洲腹地。而此时来自欧洲中部的凯尔特人正挥舞着他们的铁制兵器征服了高卢和不列颠群岛,日耳曼人无力正面与之交锋,其中一支选择了沿着海岸线向西迁徙,这些被称为弗里斯兰人的日耳曼后裔成为了荷兰人的始祖。而更多的则沿着奔腾北来的易北河南下,抵达了富庶的莱茵河和多瑙河流域。

在广阔的新天地里,日耳曼人遭遇的第一个对手是凯尔特人的分支——波吉人。扶老携幼的日耳曼移民大军无心与之缠斗,便匆匆继续南下。谁也没有想到在波吉人所盘踞的这一地区,日后竟然会成为日耳曼民族历次崛起的踏脚石——那就是意为“波吉人之国”的波希米亚。

越过了波吉人的地盘之后,日耳曼移民进入了匈牙利平原。当地陷入分裂状态的几个凯尔特部落无力抵御背负着生存压力的日耳曼大军,只能向盘踞阿尔卑斯以南的罗马求援。此时的罗马刚刚灭亡了缠斗多年的老对手迦太基,征服了阿尔卑斯山北麓的外高卢,平息了西班牙地区的叛乱,控制了整个希腊,正处于信心爆棚的状态。于是元老院大笔一挥便派出了由执政官帕庇里亚斯·卡尔博所指挥的两个军团北上“靖边”。

卡尔博显然不清楚他对手的实力,北欧残酷的自然环境令日耳曼民族几乎成为了先天的战士,按照罗马史学家塔西佗的描述: “(日耳曼人)无论何时都矛不离手,当一个人到达能使用兵器的年龄,就在大会上由一位酋帅或本人的父亲或亲属给这个青年装备一面盾和一支矛。在战场上,酋帅的勇敢不如他人,是他的耻辱;侍从们的勇敢不如酋帅,也是他们的耻辱。假使自己的酋帅战死,而自己却从战场上生还,这就是毕生的羞辱了。保卫酋帅,甚至将自己的军功献归酋帅的名下,这才是精忠的表现。酋帅们为胜利而战斗;侍从们则为酋帅而战斗。”

除了拥有不弱于罗马士兵的战斗意志之外,目耳曼的妇女在战场上往往也是扭转乾坤的秘密武器。她们常常全体裸露上身,在己方战阵后方大声尖叫,据说此举能唤起男人们保卫自己的妻女不遭受敌方蹂躏的勇气,而敌人则往往被这种声音搞得亡、烦意乱,罗马士兵便不胜其烦,称其为“嚎叫女巫”。

发生在公元前112年的这场罗马与日耳曼民族之间的战争,史称“诺瑞亚战役”。尽管卡尔博及他的军团被日耳曼人打得丢盔弃甲,但是日耳曼大军却没有趁势翻越阿尔卑斯山,直捣亚平宁半岛的打算,毕竟摆在松散的日耳曼各部面前的不是争霸的雄心,而是现实的生存考量。一部分日耳曼部落选择了向东进入巴尔干半岛,在那里他们遭遇了色雷斯人的抵抗。另一些抱着衣锦还乡梦想的酋长们则率部北归,至今在丹麦的博物馆里仍保存着他们的战利品。

更多的日耳曼人选择了西进,他们中的骨干是最为骁勇的三大部落:辛布里、条顿和阿姆布昂。日耳曼人为什么要横渡莱茵河杀入高卢地界,史学界至今仍颇多争论。但是沿着凯尔特的聚居区前进,夺取他们手中的地盘和铁器,显然是最现实的解释。

日耳曼诸部与世仇高卢的纷争,本应是罗马人乐享其成的好事,何况此时共和国的大批精锐正在新近征服的北非与努米底亚国王朱古达缠斗。但元老院上下都急于找回“诺瑞亚战役”惨败的场子,于是曾在外高卢和西班牙任职的执政官希拉努斯被从北非召回,统帅四个罗马军团北上支援与罗马同盟的高卢部落。P2-3

序言

很少有人知道“德意志”这一颇具霸气的名字并不对应“Germany”,这个源自拉丁语的英文单词,事实上指的是曾经广泛分布于莱茵河以东、维斯瓦河以西、多瑙河以北地区,以游猎、畜牧为生的日耳曼部落。尽管日耳曼民族长期自诩自己是这片土地“根红苗正”的原住民,但考古研究却证实他们其实是一群来自北欧及波罗的海沿岸的“外来户”。

……

公元19年,随着德鲁苏斯的抑郁而终,罗马和日耳曼的战争也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罗马彻底放弃了征服这些蛮族并建立殖民地的企图,转而寻求沿着莱茵河和多瑙河来建立防线。在这条帝国边境以北,日耳曼各民族在交融与厮杀中逐渐形成了所谓“德意志兰”的政治共同体。关于对这个共同体的具体定位,或许还是以诗人席勒的答案最为中肯:“德意志兰?你在哪里?思想和艺术上的德意志兰从何处开始,政治上的德意志兰就从何处结束。”在此后漫长的岁月里,德意志与其说是一个政治或地理概念,不如说是一种精神和灵魂的纽带。

后记

俾斯麦所策划的第三场战争的序幕就这样慢慢地揭开了。普鲁士和法兰西两国的将军们花了两周的时间才各自把部队开到国境线上,而国王威橐一世一直到7月31日才离开柏林去担任前线总指挥。那是一个星期日。傍晚五点半钟,俾斯麦在妻女陪同下走下首相府的台阶。他依旧身穿后备军现役少将军服:一直到大腿的长筒皮靴,还是那件被毛奇颇为鄙视的厚重蓝色大衣,头戴重骑兵的尖顶盔。但这一次他再也不能像普奥战争中那样淡然地看待战争和牺牲,因为他的两个儿子——20岁的赫伯特和1 8岁的比尔,已是年轻军官,在军队服役。8月16日,捷报从德意志南部传来。太子在富尔特和魏森堡打败了麦克马洪,穿过孚日山脉向阿尔萨斯挺进。与此同时,弗里德里希·卡尔亲王统率的大军迫使巴赞撤退到尚未竣工的梅斯要塞。

然而恰好在这天夜里,俾斯麦经历了自己一生中最绝望的时刻。他刚刚在蓬塔穆松一幢小屋子里住下,就传来了他儿子赫伯特阵亡的消息。这一天在马尔斯拉图尔附近,有20个骑兵连发生了一场激烈厮杀,军官同僚曾看见赫伯特在战斗中落马。稍晚首相接到了第二个坏消息:比尔身受重伤。马尔斯拉图尔离蓬塔穆松约有30公里,于是俾斯麦立即翻身上马,前往战场附近临时设立的野战医院去寻找他的儿子。天亮后,他终于在马里阿维的一个农民家里找到了赫伯特;赫伯特还活着,只是大腿上中了一枪。过后不久,他又找到了次子;比尔经历了一场恶战,并没有受伤。首相松了一口气,回到蓬塔穆松。可是对那些将军们不顾一切地把骑兵投入战术上还不能产生重大胜利的屠杀中去,他却很生气地埋怨说: “指挥不力,滥用我军将士视死如归的勇猛,光用拳头,没有头脑……” 两天后普鲁士军队打通从凡尔登通往梅斯去的公路。但普鲁士及其盟友在这一天伤亡两万人。同俾斯麦一样,国王威廉一世也对这种无谓的屠杀感到震惊。没有人怀疑会取得胜利。但俾斯麦已经在考虑实现“温和的和平”的条件,割取从前属于德意志的阿尔萨斯以及赔偿一切战争开支。但毛奇却只考虑面临的一个问题:向巴黎进军。麦克马洪元帅的军队在8月最后几天,在默兹河畔色当附近被包围了,对他来说只有阿登山脉和距离12公里远的法国边界这一条退路了。而俾斯麦则警告布鲁塞尔政府:凡是企图逃往中立国领土的法国军队都必须解除武装,否则普鲁士人将不得不越界追击。

9月1日凌晨大雾弥漫,预示将会有晴朗的天气。雾气刚一消失,400门大炮就向默兹河东岸和阿登山支脉草地上的法军阵地开起火来。俾斯麦可以远眺整个战场。同在柯尼希格莱茨一样,他和国王威廉一世站在一个小丘上,但这一次离主战场要近得多。在弗雷努瓦村上面的山坡上,他用望远镜可以一直望到只有三公里远的色当。在他的脚下展开了一场威武雄壮的大战,毛奇是第一个看见色当要塞上升起白旗的人。他派布龙萨特·冯·舍伦多夫上校去了解情况。传说拿破仑三世本人就在色当。他的在场将会给胜利者带来一些宪法上的问题。当布龙萨特同法国使者会面的时候,俾斯麦正在考虑该怎么办。晚上不到六点半钟的时候,上校回来了,他证实拿破仑三世个人想投降。跟随他来的一名法国军官带来了拿破仑三世给威廉一世的一封信,表示愿意“把他的佩剑交到陛下手中”。俾斯麦以国王的名义口授了答复,表示接受拿破仑个人的投降。

9月2日日出之前不久,拿破仑三世骑马来到唐谢里,希望能见到威廉一世本人,向他取得较有利的条件,例如把法国军队拘留在比利时,而不是把他们关在德国的战俘营里。俾斯麦匆忙穿好衣服,在公路旁的一所农舍里与皇帝见面。首相举止彬彬有礼,但坚决不同意两位君主会见,除非法国军队在毛奇头天夜里拟就的投降书上签字。当军队的投降已成事实时,俾斯麦陪同拿破仑三世前往弗雷努瓦附近的贝莱维尤宫。拿破仑三世在那里同国王和王太子进行了一次客客气气的然而却是不舒服的简短谈话。双方达成协议,拿破仑三世经比利时前往卡塞尔附近的威廉斯赫埃,作为战俘在那儿一直待到战斗结束。第二天清晨,当拿破仑三世的马车仍由身穿号衣、头戴涂粉假发的马车夫驾驶着通过唐谢里的时候,俾斯麦和毛奇都向他行礼致敬。这两人感到心满意足。毛奇深信法国的军事力量已一蹶不振;俾斯麦则看到自己的政治目标已接近实现。当皇帝的马车朝着边界驶去时,他说: “一个王朝在那儿消逝了。”以骑士风度对待拿破仑三世,是完全合乎他的心意的:总要有一个人来签订和约,而拿破仑三世仍是法国的合法君主。使一位对在梅斯和斯特拉斯堡的法国残余部队仍可发号施令的皇帝蒙受屈辱是不明智的。

德国官方的历史上说:“色当的胜利是德意志领袖和人民共同努力的成果,其成功之伟大为历史上没有前例的。”这些话实在并不夸张。它又说:“当全军覆没之后,法兰西的拿破仑王朝遂三度地蒙尘了。好像闪电一样,这个胜利的消息传遍了日耳曼,而且也传遍了欧洲。有的人感到极端的兴奋,有的人感到难以置信的惊异。可是当时的德军却完全不曾注意这次胜利的政治性后果,而只想赶紧攻入敌人的首都”。

自普法战争爆发以来便一直在高呼“需要武器”的法国左派人士无法接受色当兵败的现实,巴黎随即发生了革命,9月4日,法国国会受到了高呼“社会主义万岁!”的群众的攻击。但这一切无法改变普鲁士军队围攻法国首都的现实。到了九月底,巴黎遂被包围。12月17日,普鲁士军队开始炮击巴黎。公元1871年1月29日,巴黎投降。差不多两百余年以来,巴黎一直都是欧洲政治的中心。现在却为柏林所取而代之,直到1918年为止。

在巴黎投降的前11天,另有—件同等重要的大事发生。公元1871年1月18日,在凡尔赛宫的镜厅之中,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240年前华仑斯坦的梦想终于实现了。还有—件具有历史重要性的事实是:在战争期中,法国驻在罗马的部队撤走了,于是教皇的佣兵遂被意国部队缴械。意大利的民族统一也从此完成,三个半世纪以前,马基雅维亚即已劝说意大利的诸侯们应该进行这个工作。3月2日晚,俾斯麦悄悄地到巴黎去逛了一次,像一个旅行者一样在这个城市的街道上遛了一趟。有几个小男孩发出嘲笑的口哨声,有一个工人对他出言不逊,不过这看来是针对一个德国人的,而不是专门针对首相的。俾斯麦向一个过路人要火抽他的雪茄烟,此人从口中拿下香烟,因为他不愿为一名普鲁士军官浪费掉一根火柴。这是俾斯麦在巴黎的最后一次访问,这算不上是什么凯旋。3月6日下午,他的马车离开了普罗旺斯路,于是凡尔赛又成为一座法国城市。次日,俾斯麦乘火车越过新的国界,从此他再也没有踏上法国的国土。

当巴黎投降之后,法国随即陷入了一片混乱。3月8日,巴黎公社成立了,在一场法国国内疯狂的内战之后,5月10日法国政府最终签订了割让阿尔萨斯和洛林并赔款2亿英镑的《法兰克福条约》,虽然当时多数德国人都认为兼并阿尔萨斯是合理的,因为它本来是德意志的一个省,可是洛林却不同,它完全是法国人的领土。所以当时普鲁士当局若能在战略利益以外,再考虑到政治上的反应,则似乎就更聪明了。这不仅使一个骄傲的民族感到屈辱,而且也影响到了将来的局势,从此以后,凡是德国的敌人都可以把法国当作他们的假想同盟国。所以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兼并变成了欧洲和平中的隐忧。

自此以后,在欧洲就只剩下了两个真正的军事性和商业性的巨强,英国控制着海洋,而德国控制着陆地。又是和拿破仑的时代一样,在欧洲若有半打以上的巨强能够和平相处,则都可以有足够的空间,但是若只有两个巨强。那么虽然都并不想要战争,结果还是不能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他们。这个不可解释的事实,自从罗马衰亡之后,就一直表现在欧洲的历史上。在一般的恐瞑心理之下,欧洲的工业化又引到了军事化,到了19世纪的末期,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已经走上了“全国皆兵”的途径,只不过是程度深浅有所不同而已。

诚如提尔斯所说的,普法战争证明:在一个民族性的大决斗中,除非是由于意外的偶然原因,或是物质的手段不适当,否则当一个国家在科学和精神力量中占优势时,则一定能够获得胜利。胜利的意志和战斗的工具实为国力的两大支柱,不过一直到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中,这个原理才为人所认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9:4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