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概念说明与研究范围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案
第一章 乡建工作者群体产生的背景
第一节 近代城乡关系的结构性失衡及其影响
一、城乡殊分:农村经济危机的凸显
二、精英离乡:乡村社会阶层的分化与人才流失
第二节 乡村建设运动与人才需求
一、“最强力之潮流”:乡建运动的兴起
二、“下乡去”:新兴知识分子阶层的转向
第二章 乡建工作者群体的形成及特征
第一节 工作者的选拔与训练
一、选拔与培养标准
二、训练机构
三、训练内容
第二节 群体的构成
一、数量的统计
二、社会身份的分析
第三节 薪俸待遇
第四节 “人才中心圈”:群体之间的互动
一、互动之主、客观需求
二、全国性的互动与联合
三、区域性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章 乡建工作者群体与乡村社会改进
第一节 进行社会调查
第二节 推进乡村民众教育
第三节 复兴农业经济
一、农业技术的改良与推广
二、建立合作社等新型农村经济组织
第四节 推广医疗卫生
第五节 “模式化”的困境——人员与事业的脱节
第四章 权力网络中的乡建工作者群体
第一节 乡土社会权力结构与事务处理方式的近代走向
一、乡土社会权力结构的历史变迁
——以绅士为中心的考察
二、乡村事业内容的变更
第二节 “上联下接”:工作方式方法之构想
一、“上联士绅,下联民众”
——民众动员方式的设想
二、“问题上达,方法下达”
——解决农村问题所需具备的知识条件
第三节 “礼待乡村领袖”:笼络地方绅士
第四节 “为众人师”:拉近农民
第五节 工作开展之困难及其原因
第五章 社会认同视野下的乡建工作者群体
第一节 农民对乡建工作者的认识与态度
第二节 “吃乡建饭的新阶级”:知识界对乡建工作者的评价
第三节 基于政纲之评定:国共两党对乡建工作者的认知及立场
一、有限的认可与联合:国民党对乡建工作者的立场
二、乡村工作联合战线:共产党对乡建工作者的态度及其转变
第四节 乡建工作者群体的社会认同及其发展演变
一、“乡村必需建设,民族必自救”:乡建工作者的社会认同及其特点
二、制度安排与象征塑造:强化乡建工作者社会认同之路径
三、批评与自我批评:基于社会认同的群际关系适应策略
四、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乡村工作者社会认同的困境与消解
第六章 乡建工作者群体的分化与走向
第一节 “三条路”:工作反思与思想倾向的转变
第二节 “奔向延安”:群体的分化
第七章 乡村建设工作者群体的再审视
第一节 政治力量与社会力量:乡村建设力量的选择
第二节 法治与人治: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制度”与“人情”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