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识大儒真形态,皆缘身在学林中。
“翰林”说“翰林院”;名士写名师。真切,有灼见,有深度,尽显“天字第一号”。
《名士风流:中国当代“翰林”纪事》收入著名学者柳鸣九先生年届古稀所写的20余篇回忆性传记散文。
在书中,他记叙了自己从年轻学子到学界领军人物的几十年风雨岁月里,在“翰林院”内外与朱光潜、钱钟书、郭麟阁、吴达元、徐继增,以及马寅初、梁宗岱、陈占元等人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士风流(中国当代翰林纪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柳鸣九 |
出版社 | 金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更识大儒真形态,皆缘身在学林中。 “翰林”说“翰林院”;名士写名师。真切,有灼见,有深度,尽显“天字第一号”。 《名士风流:中国当代“翰林”纪事》收入著名学者柳鸣九先生年届古稀所写的20余篇回忆性传记散文。 在书中,他记叙了自己从年轻学子到学界领军人物的几十年风雨岁月里,在“翰林院”内外与朱光潜、钱钟书、郭麟阁、吴达元、徐继增,以及马寅初、梁宗岱、陈占元等人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 内容推荐 《名士风流:中国当代“翰林”纪事》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收入著名学者柳鸣九先生年届古稀所写的20余篇回忆性传记散文。作者沿用人们有时将中国社科院比喻为“翰林院”的说法,分别记叙了自己从年轻学子到学界领军人物的几十年风雨岁月里,在“翰林院”内外与李健吾、朱光潜、钱钟书、杨绛、冯至、卞之琳、郭麟阁、吴达元、徐继增,以及马寅初、梁宗岱、何其芳、陈占元、闻家驷、吕同六等人交往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些人中既有作者的师辈,也有作者的同辈,他们都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有的甚至是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柳鸣九先生将几十年观察和感悟所得发而为文,机锋照人,文笔洒脱,生动、悠然地再现了名士风流的一个个精彩瞬间。他从学术的、文化的、历史的视角写出了大师们独特的风貌、鲜明的个性和杰出的贡献,感恩与敬仰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为中国人文知识分子留下了若干真实的身影,也让我们看到当代“翰林”卓尔不凡的生动形象。 目录 前言 “兄弟我……”——北大校庆纪念日怀念马寅初校长 梁宗岱的药酒 两点之间的伽利略——回忆与思考朱光潜 仁者李健吾 记忆中的冯至 蓝调卞之琳 这株大树有浓荫——回忆与思考何其芳 辞别伯乐而未归——回忆与思考蔡仪 君子之泽,润物无声——心目中的钱钟书、杨绛 永远的老师——怀念郭麟阁教授 有师恩在也——纪念吴达元教授 译界先贤陈占元 在矜持的背后——纪念杨周翰 闻老夫子的“谁道人生无再少”——回忆闻家驷 在“六长老”半世纪译著业绩回顾座谈会上的致词 徐继曾与柏格森 我所知道的严怪愚——一位难忘的中学老师 西出阳关一故人——记樊修章 一位英年早逝的绅士学者——纪念吕同六 书生五十年祭——同代人纪事围绕“博士”的若干回忆——闻成为博士生论文专题对象后有感 我劳作故我在——自我存在生态评估 试读章节 “兄弟我……” ——北大校庆纪念日怀念马寅初校长 随着今年“五四”的临近,各界庆祝“北大一百周年”的气氛愈来愈浓,关于北大往事的书出了不止—本,有的刊物上开辟了“北大人专访”的栏目,老同学、老朋友之间通电话,少不了要互告母校将举行盛大规模的纪念会,几北大毕业的,都收到了邀请函,等等。 我虽然未忘母校教养之恩,但并没有多大的“恋母情结”,在这一片热闹的气氛中,我仍然按照已有的惯性,忙于自己“该干的活儿”,一时还没有酝酿出缅怀情绪,险些把邀请信的事也给忘掉了。 前几天,从外地参加了一个会议回到北京,夜晚打开电视,偶然碰上一个比较“冷清”的频道正在放一个电视连续剧,初入我耳的一句台词:“马老,马老……”,—下就把我吸引住了,使我没有立即把它换掉,电视剧演的是北大老校长马寅初先生的事。于是,我一口气看完了这晚的两集,然后,第二天又看完了最后两集。而前四集放映时,我因为在外地,没有看上。 说实话,我平时对传记电视连续剧没有兴趣,这一部电视剧又拍得有些简陋,但我,却破例地把它看了下来,原因很简单,仅仅因为它讲的是马老,我所看到的四集,正是讲他的“新人口论”遭到批判后他的晚年生活。这部电视剧不仅吸引住了我,还使我颇有些激动,产生了对马老、对母校深深的怀念之情,以至不得不放下手头的工作,想写几行文字。 其实,我与马老连一面之缘也没有,在北大当学生时,只是有那么几次远远地看见他在主席台上。记得在开学典礼上,我们学生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想看清楚这位中外闻名的经济学家、北大的第一号学术权威。要知道,青年学子的第一崇拜,从来都是学术权威崇拜。翘首遥望,但见他秃头发亮,矮矮墩墩的,非常结实,如果今天要作个比喻的话,可以说有点儿像枚炮弹,和我想象中儒雅而又洋派的学者形象大不一样。他_上来声如洪钟:‘冷天,兄弟我向诸位表示欢迎……”那天他讲的很短,但讲了些什么,我现在已经记不清了,别的校领导的长篇报告讲了什么更记不清了,但马老那特别的自称:“兄弟我”,却从此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当时乍听,我就一愣,我辈刚在中学里饱受熏陶,满脑子里都是“毛选语言”、“解放腔”,难免觉得这个自称是典型的“旧时代语言”,与开学典礼上浓浓的政治气氛颇不一致,甚至有那么一点“江湖气”。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脑袋的开窍,我倒愈来愈体味出“兄弟我”这个别具一格的自称,特别令人有清新之感。它不在乎语言时尚,不在乎环境场合,不在乎礼仪规范,它平易近人,给人以亲切感、亲和感,虽然只是这么一个自称,倒充分表现出了马老那种我行我素、不流俗附和的风度。 在北大期间,我们学生没有多少机会见到马老,校园里碰不到他,只知道他住在燕南园校领导住宅区,全校性的大会也很少见校长出来讲话,每次大会,党委书记长篇的报告时间还不够用呢!只有一两次有他出席讲话,他没讲半句政治大道理,也不谈学术问题,而是大谈他如何坚持爬山,风雨无阻,如何坚持冷水淋浴,冬天也不间断,语言仍然是典型马式的:“冷天,兄弟我向诸位介绍点健身经验……”另有一次,是陈毅元帅来向全校师生作外交报告,大会是由马老主持的,他只讲了两三句开场白,特别简单痛快。 回想起来,那时的马老之于我们学生,就像是云端里的神,如果来到你面前,一定是很慈祥、很随和的,但他没有多少机会走下云端来,学校里大大小小的事,都是党委书记、教务长出面。用今天比较通俗的话来说,他是“不管事的”,只是‘名誉性的”。虽然我们很少听到他的讲话,他每次讲话又都很短,但在每次讲话中“兄弟我”、“诸位”两词出现的频率还是蛮高的,我愈到后来,愈觉得它们出自马老之口,有一种独特的风格力量,形成了一种启迪,如果我这一辈子也曾有过一次两次“我行我素”的话,我得感谢“兄弟我”,对我最早的潜移默化。 1957年从北大毕业之后,我忙于对付自己的“职业要求”,很少注意马老的消息,后来听说他的《新人口论》遭到了严厉批判,又听说他被免去了北大校长的职务,还搬出了北大,住在东总布胡同一个有扇红色单开门的宅院里。这个具体过程,当然是我辈不可能了解的。东总布胡同就在我工作单位的附近,每当我从那扇红门前走过时,总不免产生一缕思念:那矮墩结实的老人正在家里干什么? 前几天,从电视剧里我总算了解到,《新人口论》遭到泰山压顶式的批判后,他仍坚持自己的立论,拒不认错,即使有多年老友、政界名流、党国要人纷纷以“大局为重”、“权宜之计”等等的理由,劝他交一纸检讨了事…… 在狂热迷乱的年代里,从北大燕南园里产生的《新人口论》提出了中国人口过剩危机的问题,大声疾呼要控制人口的增长,这是20世纪下半叶中国思想史、经济史上的一道巨大的灵光,是北大近半个世纪历史上的光荣与骄傲。它关系到全中国的国民生计,如果当时虚心听取它的声音,今天中国人的日子要好过一些,中华民族的包袱远不会像今天这样深重,它作为科学真理,像神谕一样不可抗拒,对它的轻侮与践踏已经招致了严厉的惩罚。它象征着北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力量所在,作用所在,对它的“批判”,是横加给北大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屈辱。 我感到可惜的是,《马寅初》这样一部电视剧,被放在《午夜剧场》里,几乎是无声无息就被放完了。也许安排节目的官员是以这部电视剧制作得比较简陋为由的,但是,在电视传记片成堆的今天,为什么这部电视剧偏偏是“少投入、“小制作”呢,它讲的是一个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的大问题呀!可是它仅仅是浙江一个县张罗出来的,最后由一家省电视台出面播放。 在北大校庆之际,这是我感到的一个遗憾。 这篇感言收笔之时,从报上看到一则某出版社“推出北大校庆图书”的消息,消息列举一大堆书目,其中唯独没有一本有关马老的书。我不禁感到又一个遗憾!P1-3 序言 这本书是《“翰林院”内外》与《这株大树有浓荫——“翰林院”内外二集》的合集。 “翰林院”何所指,我曾经作出如下的说明:原来属于中国科学院的哲学社会科学部与后来由它独立而成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都是我国天字第一号的意识形态机构,一直由中央直接领导,故借一古老的名号,简称为“翰林院”。 这里一直是我几十年以来安身立命的所在,是我观察着、感受着、见证着的所在,也是我自己发展着、变化着的所在。将近古稀之年后,我陆续把对过去周围长一辈的老师与同一辈的友人的认识、理解、感悟与怀念陆陆续续地记述了下来,成为上述两个文集的主体部分。当然,“延伸”多少也有一点,不外是扩充到了我的母校北京大学的几位师长与同学。 如大家所看到的,我所记叙的这些对象基本上都是人文领域中的名士大儒,我深知,记述他们为文,不仅是个人感情的怀念,也不仅是机械的简单记录,更不是讲套话式的应景,而应该是“一桩精神文化的使命”。正如我在《二集》的自序中所说的那样,我作为他们的后辈或同辈,借助自己有就近直接观察与见证的条件,对这些人文知识分子代表人物在特定时代社会条件下的存在状况、文化作为、精神心态、言行方式,应该有真切的观感、认真的思考。这需要有识人之智慧与表述之才情,虽然我智商水平、“才商”水平均甚有限,但尚有诚意朝言之有物的方向努力。如果我这些论述为中国一两代人文知识分子的部分代表人物、特别是西学名士,留下了若干真实的身影,多少反映了一点时代社会的面貌,我就感到很知足了。 此次的二书合并,内容上稍稍略有增补,标题我则仍力主沿用《“翰林院”内外》的书名,但投资方(出版社)出于文化市场机制的多重实际考虑,坚持要改,并建议了“名士风流”这一标题。在目前文化领域市场机制至上的情势中,我无法坚持己见,我想,如果名士的“风流”不仅意味着他们才能的焕发与情智的闪亮,而且也蕴含着他们面对坎坷、困顿与尴尬时的状态与方式这一层含义,那么,《名士风流》这样一个书名也还是可取的。 柳鸣九 2010年10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