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走回民国住两天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沈伟东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心安之处便是天堂,回民国,寻找心灵安居之所。“回到民国”,品不同的景,识不同的人,看到他们别样的生活状态,可以为我们烦躁的心灵找安居之所,找到那个似曾失去又似曾存在的自己。沈伟东编著的《走回民国住两天》精选了徐志摩、林徽因、胡适、鲁迅、朱自清、郁达夫等名家的散文,涉及民国的建筑、文人墨客、民众,全面民国名家笔下的家园情怀。

内容推荐

沈伟东编著的《走回民国住两天》是一本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关于家园的散文随笔集。跟随这本小书,我们又“回到民国”,好似进入一个悠长的历史雨巷,每一块青石板都闪动着身穿长袍、对襟衫、旗袍的人们的模糊倒影。

《走回民国住两天》中有阳光的江南冬日,你可以和丰子恺先生“把椅子靠在窗缘上,背着窗坐了看书,太阳光笼罩了我的上半身……”

书中有闲适的午后时光,朱自清诸先生侧耳倾听窗外淅淅沥沥,捉住呼噜声中老去的猫儿,摸两粒茴香豆喝一壶老酒,谈谈学问之道。

“回到民国”,品不同的景,识不同的人,看到他们别样的生活、悠闲的旧时光。

“回到民国”,可以为我们烦躁的心灵找安居之所,找到那个似曾失去又似曾存在的自己。

目录

前言 居住在民国 沈伟东

故都庭院

秋夜/鲁迅

看花/胡适

北平的四季/郁达夫

潭柘寺 戒坛寺/朱自清

蜘蛛的网/韦素园

窗子以外/林徽因

囚绿记/陆蠡

书房的窗子/杨振声

走进故都庭院/沈伟东

江南老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

白马湖之冬/夏丏尊

春意/沈兼士

住所的话/郁达夫

移家琐记/郁达夫

花 坞/郁达夫

江南的冬景/郁达夫

记风雨茅庐/郁达夫

“雨后虹”/徐志摩

白马湖/朱自清

松堂游记/朱自清

南京/朱自清

春晖的一月/朱自清

看花/朱自清

黄昏的观前街/郑振铎

我家的门楼/高长虹

三次的访问/徐雉

快阁底紫藤花/徐蔚南

桥/陆蠡

蛛网和家/陆蠡

岳阳楼/叶紫

张望江南老宅/沈伟东

沪上弄堂

谈谈住的问题/冷观

上海亭子间剖解图/多九公

亭子间的生活/斯英

阁楼十景/湘雨

阁楼作家访问记/钱一鸣

弄堂特写/徐大风

在公寓里/天羽

上海小房子沧桑/九君

上海屋檐下/江旅

穿行沪上弄堂/沈伟东

浮生逆旅

延平郡王祠边/许地山

邻居们/靳以

感受浮生逆旅/沈伟东

试读章节

对于一个已经化为异物的故人,追怀起来,总要先想到他或她的好处;随后再慢慢的想想,则觉得当时所感到的一切坏处,也会变作很可寻味的一些纪念,在回忆里开花。关于一个曾经住过的旧地,觉得此生再也不会第二次去长住了,身处入了远离的一角,向这方向的云天遥望一下,回想起来的,自然也同样地只是它的好处。

中国的大都会,我前半生住过的地方,原也不在少数;可是当一个人静下来回想起从前,上海的闹热,南京的辽阔,广州的乌烟瘴气,汉口武昌的杂乱无章,甚至于青岛的清幽,福州的秀丽,以及杭州的沉着,总归都还比不上北京——我住在那里的时候,当然还是北京——的典丽堂皇,幽闲清妙。

先说人的分子罢,在当时的北京——民国十一二年前后——上白军财阀政客名优起,中经学者名人,文士美女教育家,下而至于负贩拉车铺小摊的人,都可以谈谈,都有一艺之长,而无憎人之貌;就是由荐头店荐来的老妈子,除上炕者是当然以外,也总是衣冠楚楚,看起来不觉得会令人讨嫌。

其次说到北京物质的供给哩,又是山珍海味,洋广杂货,以及萝卜白菜等本地产品,无一不备,无一不好的地方。所以在北京住上两三年的人,每一遇到要走的时候,总只感到北京的空气太沉闷,灰沙太暗淡,生活太无变化;一鞭出走,出前门便觉胸舒,过芦沟方知天晓,仿佛一出都门,就上了新生活开始的坦道似的;但是一年半载,在北京以外的各地——除了在自己幼年的故乡以外——去一住,谁也会得重想起北京,再希望回去,隐隐地对北京害起剧烈的怀乡病来。这一种经验,原是住过北京的人,个个都有,而在我自己,却感觉得格外的浓,格外的切。最大的原因或许是为了我那长子之骨,现在也还埋在郊外广谊园的坟山,而几位极要好的知己,又是在那里同时毙命的受难者的一群。

北平的人事品物,原是无一不可爱的,就是大家觉得最要不得的北平的天候,和地理联合上一起,在我也觉得是中国各大都会中所寻不出几处来的好地。为叙述的便利起见,想分成四季来约略地说说。

北平自入旧历的十月之后,就是灰沙满地,寒风刺骨的季节了,所以北平的冬天,是一般人所最怕过的日子。但是要想认识一个地方的特异之处,我以为顶好是当这特异处表现得最圆满的时候去领略;故而夏天去热带,寒天去北极,是我一向所持的哲理。北平的冬天,冷虽则比南方要冷得多,但是北方生活的伟大幽闲,也只有在冬季,使人感受得最彻底。

先说房屋的防寒装置罢,北方的住屋,并不同南方的摩登都市一样,用的是钢骨水泥,冷热气管;一般的北方人家,总只是矮矮的一所四合房,四面是很厚的泥墙;上面花厅内都有一张暧炕,一所回廊;廊子上是一带明窗,窗眼里糊着薄纸,薄纸内又装上风门,另外就没有什么了。在这样简陋的房屋之内,你只教把炉子一生,电灯一点,棉门帘一挂上,在屋里住着,却一辈子总是暧炖炖像是春三四月里的样子。尤其会得使你感觉到屋内的温软堪恋的,是屋外窗外面乌乌在叫啸的西北风。天色老是灰沉沉的,路上面也老是灰的围障,而从风尘灰土中下车,一踏进屋里,就觉得一团春气,包围在你的左右四周,使你马上就忘记了屋外的一切寒冬的苦楚。若是喜欢吃吃酒,烧烧羊肉锅的人,那冬天的北方生活,就更加不能够割合;酒已经是御寒的妙药了,再加上以大蒜与羊肉酱油合煮的香味,简直可以使一室之内,涨满了白漾漾的水蒸温气。玻璃窗内,前半夜,会流下一条条的清汗,后半夜就变成了花色奇异的冰纹。

P19-20

序言

“民国”是带着淡淡的忧伤而渐行渐远的时代背影。

《走,回民国住两天》是民国时期文人写家园的散文随笔选本。这本小书把阅读者带进一个悠长的历史的雨巷。每一块青石板都闪动着身穿长袍、对襟衫、旗袍的人们的模糊倒影。不经意间,胡适老宅的墙头上探出身来的玉兰花飘然落上你的肩头。

本书分“故都庭院”、“江南老宅”、“沪上弄堂”、“浮生逆旅”四部分。作者有鲁迅、夏丏尊、胡适、许地山、郁达夫、朱自清等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多九公、斯英等文人。本书选编的数十篇关于“居住”的散文随笔,记录了中国人的旧时家园。

《走,回民国住两天》里写到各种各样的宅院,读来你好像悄然穿越时空,随文字走进那个时代不同的生涯。

走进古旧的四合院,“南头的一间是我的住房兼作客室,床铺设在西南角上,东南角窗下一顶有抽屉的长方桌,迤北放着一只麻布套的皮箱,北边靠板壁是书架,里边并不放书,上隔安放茶叶火柴杂物以及铜元,下隔堆着些新旧报纸。书架前面有一把藤的躺椅,书桌前是藤椅,床前靠壁排着两个方凳,中间夹着狭长的茶几。这些便是招待客人的用具,主客超过四人时,可以利用床沿。平常吃茶一直不用茶壶,只在一只上大下小的茶盅内放一点茶叶,泡上开水,也没有盖,请客人吃的也只是这一种。”(周作人《补树书屋的生活》)略显清寒的居处环境,却有耐人回味的滋味。在院子里,你倚着酸枣木椅子,枣树卵形叶片筛下的细碎阳光轻浅可喜,喝一杯浓酽的茶,听听蝉鸣。

走进风雨潇潇的江南宅院,“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少的—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夏丏尊《白马湖之冬》)

你在书中可以和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诸先生侧耳倾听窗外淅淅沥沥,捉住呼噜声中老去的猫儿,摸两粒茴香豆喝一壶老酒,谈谈学问之道。有阳光的江南冬日,你可以和丰子恺“把椅子靠在窗缘上,背着窗坐了看书,太阳光笼罩了我的上半身。它非但不像一两月前地使我讨厌,反使我觉得暖烘烘地快适。这一切生命之母的太阳似乎正在把一种祛病延年,起死回生的乳汁,通过了他的光线而流注到我的体中来。”(丰子恺《初冬浴日漫感》)住宅成为安顿身心的家园。阳光从黑瓦白墙上一寸一寸地移动,绿蜡蕉页上有结队的蚂蚁行走。

随着沪上小报人隐身幽玄的黑夜,“接连就跑上了两层黑暗的楼梯,才开始到达他那杉板搭成一间新造三层的阁楼,房门是一半虚掩着,我向里面望了一眼,只看到房内挂满着交错的布幕,原来他这一间的小阁楼,还和三个人家合住在一一直不用茶壶,只在一只上大下小的茶盅内放一点茶叶,泡上开水,也没有盖,请客人吃的也只是这一种。”(周作人《补树书屋的生活》)略显清寒的居处环境,却有耐人回味的滋味。在院子里,你倚着酸枣木椅子,枣树卵形叶片筛下的细碎阳光轻浅可喜,喝一杯浓酽的茶,听听蝉鸣。

走进风雨潇潇的江南宅院,“静听寒风的怒号,湖水的澎湃。靠山的小后轩,算是我的书斋,在全屋子中风最少的—间,我常把头上的罗宋帽拉得低低地在洋灯下工作至夜深。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候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夏丏尊《白马湖之冬》)

你在书中可以和夏丏尊、丰子恺、朱自清诸先生侧耳倾听窗外淅淅沥沥,捉住呼噜声中老去的猫儿,摸两粒茴香豆喝一壶老酒,谈谈学问之道。有阳光的江南冬日,你可以和丰子恺“把椅子靠在窗缘上,背着窗坐了看书,太阳光笼罩了我的上半身。它非但不像一两月前地使我讨厌,反使我觉得暖烘烘地快适。这一切生命之母的太阳似乎正在把一种祛病延年,起死回生的乳汁,通过了他的光线而流注到我的体中来。”(丰子恺《初冬浴日漫感》)住宅成为安顿身心的家园。阳光从黑瓦白墙上一寸一寸地移动,绿蜡蕉页上有结队的蚂蚁行走。

随着沪上小报人隐身幽玄的黑夜,“接连就跑上了两层黑暗的楼梯,才开始到达他那杉板搭成一间新造三层的阁楼,房门是一半虚掩着,我向里面望了一眼,只看到房内挂满着交错的布幕,原来他这一间的小阁楼,还和三个人家合住在一起。方才里面挂着的布幕,是他们晚上三家临时分划活动的界线”,钱一鸣笔下的作家裹着破旧的棉袍头顶昏暗的电灯写文章。“在晒台顶上架起些薄板”“就也可以住一个单身汉或者一对孤苦的老夫妇”,“在楼板底下,客堂后半间的上面,搭成一个板阁,出入口就开在扶梯的半腰里,虽然出进非爬不可,虽然陈设不下什么床铺,两三个‘七尺之躯’还容得下,所以也可以住一家。”——叶圣陶笔下的上海民居挤着八家人。生存艰难的叹息声、斥骂声挤满了空气污浊的亭子间。

随战时难民仓皇逃难,一路辗转,浙江到湖南,湖南到广西,广西到贵州。在逃难途中,路边的鸡毛小店,山风呼啸,如铁的被里虱子跳蚤在人身体里腾挪征战,窗外山影连绵,家园却在望不断的天涯。人们在濒临绝地时苦中求生存,至简的居住也成为难民的奢望。钱歌川在《巴山夜雨》里居住在到处漏雨的房子里,更多流离失所的难民流落在野外。流离途中,有苦难,也有苦难中人性的美好善良,艾芜笔下写到抗战时江里的一个沙洲:“过了苦楝、麻柳、桕木的树阴,人家房屋便逐渐显露出来。而垂着红豆、苦瓜、丝瓜的绿色架子与乎长着茄子辣椒一类的菜畦,便都用着出产丰饶的景色……”“枫树丛中,有几簇瓦脊”,就在着杂木丛中的简陋茅舍里,乡民无偿把房子让给伤兵养病。

文人梁实秋流落到四川后,用火烧过的砖做柱子,“孤零零的砌起四根砖柱,上面盖上一个木头架子”,“顶上铺了瓦,四面编了竹篦墙,墙上敷了泥灰”建成一座战时“雅舍”,“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苦中作乐,体现出中国人的隐忍和坚强,而简单的居住砥砺出自强乐观的抗战精神。

“回到民国”,走过不同的季节。春雨淋湿老屋鱼鳞黑瓦,房檐上的蜘蛛在海棠树上缀网,游丝在微风里轻漾,点滴细雨打湿了海棠漂浮的清香。夏季的晴空下,独门独院的补树书屋外,槐树绿阴正满一院,槐树虫从树上吐丝挂在空中,庭院静谧,可以听到书屋主客的交谈。风拂过屋檐上的秋草,在这样的旧时时光里,可以陪周大先生在他家的后园里张望墙外的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而郊外的秋色,正如郁达夫的生花妙笔写到的,“秋高气爽,风日晴和的早晨,你且骑着一匹驴子,上西山八大处或玉泉山碧云寺去走走看;山上的红柿,远处的烟树人家,郊野里的芦苇黍稷,以及在驴背上驮着生果进城来卖的农户佃家,包管你看一个月也不会看厌”。“北方的冬天,南窗放进满屋的晴日,你随便拿一本书坐在窗下取暖”“腊梅在阳光的照耀下荡漾着芬芳,把几枝疏脱的影子漫画在新洒扫的蓝砖地上,如漆墨画。”杨振声写出冬日清居之乐。

“回到民国”让你结识到不同的人,看到他们别样的生活状态,阅读到旧时不同人物的生活史。让你体会到浮生寄居的甘苦,读来如啜苦茶,于世俗的艰难浮世中自得清趣。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2:3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