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之蓝色战略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国际关系
作者 王伟
出版社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王伟编著的《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之蓝色战略》内容介绍: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和发达国家发生碰撞,因为这些国家早已占据了这颗星球上绝大多数资源,任何国家的任何举动都肯定会“影响”到发达国家的利益。这就好像你的邻居已经把自己的领地扩大到了你的卧室,那么即便你只是在睡觉时翻个身,也会“打扰”到你的邻居。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了“和平崛起”“和平发展”这样的说法,但这些终归都还只是对结果的表述。相比之下,“如何走”“走到哪里去”才是让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内容推荐

学者王伟用大历史观的视野,从地缘的角度结合海洋热点,逐层剥离隐藏在南海、东海岛礁纷争背后的美国阴谋,将复杂多变的我国周边的海洋问题全景呈现出来,带我们了解其形成的由来以及未来走向。

王伟编著的《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之蓝色战略》第一章结合《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讲述近期海洋热点中,越南、菲律宾颠三倒四的行为后隐藏的政治危机。

第二章从东海、南海现状及其形成的历史原因说起,逐节讲述朝鲜战争如何决定了现在的东海态势,如何解决现存问题。

第三章讲述越南战争及其结果如何决定了现在的南海态势及我们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邻居的岛礁纷争的历史成因、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第四章讲述在东海我们与日本合则两利的博弈关系:建立东北亚的经济贸易圈的重要意义,“3·11”地震对日本的重创及我国东亚领导地位的确立,美国成为钓鱼岛问题幕后推手的历史背景及对现在东海局势的影响……

《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书之蓝色战略》最后一章以策论的方式讲解中国实现海权大国的战略。

目录

序 大道唯公

第一章 海上究竟怎么了?

 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说起

 越南,难题在战场之外

 菲律宾,内政才是关键

第二章 三角区的秘密

 解放战争解放了什么?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保”的是东北地区的工业能力

 朝鲜战争中,美国第七舰队为何开进台湾海峡?

 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

 战后的朝鲜半岛

第三章 南海,世界上最复杂的海

 决战中南半岛

 战后越南

 那些不能搬家的东南亚邻居

 南海没有美国人的事

第四章 没有“海味”的东海争端

 大势未到

 美国人的阳谋——钓鱼岛是“钓鱼”的

 日本“3·11”——史上最强的地震

 苏岩礁的钉子户

 悄然变化的角色

第五章 是龙,就要东归大海

 中国需要进取型的海洋战略

 东西兼顾与海陆并举——新丝绸之路与积蓄远洋力量

 冲破“岛链”——在南海扎下根来

 建设航母战斗群是重中之重

后记1 说说克拉地峡

后记2 陆权的保障——铁路

后记3 美国的图谋——东南亚经济体

后记4 中国航母战斗群之战略纵深

试读章节

1945年抗战结束之后,中国海军舰只对南海周边岛屿进行了勘测,在勘测完成后画出了十一条断续的线,由此奠定了中国在南海的基本版图。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政府在地图上又将十一条断继续续的线改为了九条,这就是“九段线”的来历。

南海勘测划界完成之后,1946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就已在国际社会上公布过勘测结果,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中国政府也公布了“九段线”。当时,无论是南海周边国家的殖民当局还是后来这些国家独立后的政权都没有对此表示过任何异议。到20世纪70年代初之前,南海周边国家基本都已经完成对自身领海、领土的主张,直到那时也没人对中国在南海的主权提出过异议。南海周边国家开始觊觎南海其实是始于1968年联合国有关资源机构发布的一份报告,该报告称南海蕴藏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此后,南海周边国家才纷纷提出所谓的“主权”主张,说到底这完全就是冲着夺占中国海洋资源来的。

1998年,东南亚经济危机时期,正是中国顶着压力宣布人民币不贬值才使东南亚国家未受到第二轮冲击,恰恰是这一年,南海地区出奇地平静。2010年越南国内经济情况出现恶化,越南总理阮晋勇来华寻求经济援助,当时也未见越南政府想起要伸张“主权”。

这些道理姑且不论,单从法理上说,在南海问题上,前文已经说过,菲律宾、越南两国政府提得最多的是《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该公约1994年生效,即便以周边国家批准《海洋法公约》的时间为标准,菲律宾议会批准这一公约也是1984年的事,越南国会干脆是在1994年批准的。简而言之,这就是说,先有“九段线”后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

即便是以《海洋法公约》内具体条款为准,《公约》条款中的第15条“海岸相向或相邻国家间领海界限的划定”也已经明确指出:“如果两国海岸彼此相向或相邻,两国中任何一国在彼此没有相反协议的情形下,均无权将其领海伸延至一条其每一点都同测算两国中每一国领海宽度的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的中间线以外。但如因历史性所有权或其他特殊情况而有必要按照与上述规定不同的方法划定两国领海的界限,则不适用上述规定。”

因此,中国在和南海周边国家处理海洋争端的过程中,对于某些具体问题可以视情况引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作为重要的参考,但它绝不应该是唯一的批判标准。P12-13

序言

在很多时候,“正义”是一个必须量化的概念——需要一个参照物才能判断。哪种行为更接近人的基本需求,它就更具正义性。

举个例子:从保护动物的角度看,熊胆制品和裘皮大衣都是不合“兽道”的,但从人的角度看,一个是拿来治病的,另一个则是可有可无的奢侈品,“健康”比“摆酷”更接近人的基本需求,这就决定了对待这两样动物制品,人们的态度应该有所区别才对。把背景放大到国家的大政方略,这个道理也是依然适用的。

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和发达国家发生碰撞,因为这些国家早已占据了这颗星球上绝大多数资源,任何国家的任何举动都肯定会“影响”到发达国家的利益。这就好像你的邻居已经把自己的领地扩大到了你的卧室,那么即便你只是在睡觉时翻个身,也会“打扰”到你的邻居。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了“和平崛起”“和平发展”这样的说法,但这些终归都还只是对结果的表述。相比之下,“如何走”“走到哪里去”才是让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现实就是,占总量75%的资源是被占人类总数25%的发达国家人口所消耗的,而这“75%”中的最大头,又是被发达国家中的“1%”即全球总人口的0.25%所消耗的。在一些人不断强调要遵守国际游戏规则,让世界“接纳”中国的时候,我们必须意识到,现有国际规则中的绝大部分正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分配极度不公的经济基础之上的。

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发达国家,归根到底是要看其国民在世界范围内能获得多少资源配额。工业基础和科技水平是实现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但不能成为评判一个国家是否属于发达国家的唯一标准,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合适的。中国人口数量接近所有发达国家人口总和,但显然中国不可能再从全球资源中拿走又一个“75%”。

中国发展的“正义性”必然要体现在是否能打破眼下这种国际间分配不公的现状。中国的发展空间只能是发达国家手中的那“75%”,而不可能是发展中国家手中剩下的那“25%”,否则中国将同时得罪这个世界上最富的一群人和数量最多的一群人——在发达国家眼中,中国无论如何发展,都是有原罪的。这也就意味着,无论中国怎样小心翼翼,到最后还是会触碰到这些国家的利益。

中国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尽可能和平崛起的过程,但比这更重要的是,这个“过程”的终点应该是一个资源分配更加公平的国际社会,而这也将可能是中国人民对全人类所做出的最大贡献。

后记

航母,海权时代的唯一选择

军事是政治的延伸,军事力量是国家政治利益的实现工具。一个国家对它的军队有怎样的利益诉求,最终将决定这支军事力量的具体形态。

现代国家的政治利益由低至高包含四个层面。第一个层面为政权的生存。这是一切国家政治利益的实现基础。第二个层面即国家主权与领土的完整及独立。第三个层面即国家经济、文化等的发展和国际威望,其中经济发展居于核心。第四个层面即取得并保持地区乃至世界范围的绝对支配权,进而获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以美国为首的霸权主义国家所谋求的政治利益便属于这一层面。

根据国家利益诉求的不同,现代海军可划分为“海防”型海军与“海权”型海军两大类,前者重在实现第一、二层面的国家利益,而后者则重在实现政治利益的第三、四层面。现在的中国海军正处在由“海防”型海军向“海权”型海军过渡的阶段。

当一个国家与潜在的敌对势力在力量对比上不占有优势时,国家对己方军事力量的利益诉求首先是保障基本安全。即政治利益的第一、二层面。至少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用以实现一个国家生存以及基本生产的工、农、商业及科教等基础设施,国民居住地、政府机构等一系列物质基础仍将主要建立于其陆上国土之上。这就决定了一支“海防”型海军的军事战略的核心必然在于陆权。“近海防御”也好,“远海防御”也罢(但永远不会出现“远洋防御”,因为当一个国家的国力已足以建立一支远洋海军的时候,它对海洋的利益诉求也就绝不会仅仅停留在第一、二层面上),究其实质,“海防”型海军始终都只能是陆上军事力量在海洋的延伸。

20世纪90年代之前,中国海军一直在扮演着我国陆上军事力量的配角角色,这与其说是所谓的“大陆军思想”在作怪,倒不如说是当时国家的利益诉求使然。20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末,中国军队所要面对的首先是北方强敌对于我国国土陆权的军事高压,这便注定了当时的中国海军必然是一支以“陆权”为战略核心的典型的“海防”海军。

自20世纪80年代起,来自国土北部的军事压力开始逐渐减弱,直至20世纪90年代初期基本消失。相应地,国家对武装力量在基本安全上的利益诉求变得不再十分迫切,在此期间我国曾一度放缓国防建设的步伐,很大程度就是出于这方面的考虑。与此同时,当时的中国已经拥有了庞大的国土防卫型军事力量,特别是战略核力量,这些都保证了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国土陆权再受到大规模严重威胁的可能性将是微乎其微的。

正是因为处于上述的安全环境下,我国的国家战略重点才得以从保障国家基础安全转移至经济、文化发展等方面,即谋求第三层面的政治利益。

工业/后工业时代是大规模生产的生产模式,对资源的消耗量和对市场的需求量的绝对值是极为庞大的,仅仅凭借一个国家的陆上国土资源是无法满足这样的需求的。海洋对于工业时代的经济价值,首先就是其为本国提供了一条性价比极高的连接外界的物流通道;其次,在这个各种陆上资源日渐稀少的时代,海洋又为人类提供了更为庞大的新的资源来源。这两点决定了海洋对国家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即便是在信息经济日益兴起的背景下,这一地位仍将长时间地保持。

中国的经济总量在不断扩大,我国的国家利益也不可逆转地在向海洋大范围延伸,我们的海洋战略发展空间需要进一步拓展。国际霸权的存在,意味着中国的崛起无法避免地要与传统大国发生正面冲撞,其表现就是后者不断地对前者的发展空间进行挤压。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这种遏制政策的强度还会不断加大,只有在我国可以与之形成某种程度上的均势后,对方才有可能放弃对中国的遏制。这就要求我国海上军事力量对国家政治利益的保障范围由国家的基础安全延伸至国家的发展安全,具体地说就是上文所说政治利益的第三层面(这也是在本质上我国远洋海军与传统霸权主义海上力量的区别)。

就目前作为军事准备重点的台海、东海及南海问题来说,表面上,上述问题均是国家领土主权问题,但就其实质而言,则是对海洋资源与海上通道控制权的争夺,是为了给国家争取到一个可靠的经济发展基础。简单地说,中国海军的这一战略转变,主要标志就是由“海防”型海军转变为“海权”型海军。

“海权”型海军的战略核心在于对国家利益海域形成长期、相对有效的控制,建立这样的一支海洋控制力量,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第一,这支海军力量可以在特定区域实现相对长期的军事存在,这需要海军保持较大的规模,拥有完备的后勤保障体系,同时应尽可能地在海外取得若干可作为战略支撑点的军事基地。当所控制的海域远离大陆时,上述几点对“海权”型海军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海权”型海军在军事手段的使用上必须高度灵活且具有很好的可控制性——事实上,在实施海洋控制的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往往是威慑。如炫耀武力、对潜在敌方船只进行拦截、警告性射击、登船检查行为等。相对于传统上我们所说的军事手段,这些行动可称之为“亚军事手段”。“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苏联潜艇面对美国海军拦截时所遭遇到的尴尬,正是由于缺乏此种“亚军事手段”所致。

……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书是观察世界、了解世界格局的第三只眼睛。

——杨锦麟 香港卫视执行台长

理解今日的世界格局,是为了开创明日属于中国的新格局。

——江晓原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世界格局是个很俗的词,大学里国政专业的人老是讲,但却讲不过出租车司机。出租车司机会讲,但讲不出道理。第一次听人讲格局,讲得这么通俗、这么有趣,用经济学和军事原理,把世界格局和海洋全貌讲得津津有味。

——张鸣 人民大学教授

放眼看世界,花精力去了解世界,有了解才有客观实际。

——曹景行 新闻时事评论员

世界格局不再只是国家领导关注的热点,今天的平头百姓也可以从中发现格局演变带来的经济动向,为自己的财富安全打出提前量。

——刘兵 清华大学教授

有形无势,不知所向;有是势形,不知所云;形势相济,方可明察天下。阅读本书,启发良多。

——刘戟锋 国防科技大学教授

读完本书,世界的全貌、海洋的纷争就在你的面前!

——张宇清 《世界新闻报》总编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3:2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