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少问孩子为什么多问自己怎么做
分类
作者 钟思嘉
出版社 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人类有一个共同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基本需求就是归属感的需求。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归属于某一团体,能够被他人接纳和肯定,也希望自己在团体之中能占有一席之地,而个人的安全感也受个体在团体中的归属感所影响。孩子也是团体中的一份子,他们也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地位。被他人拒绝或排斥的感觉恐怕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恐怖的事情。

个人在孩童时期的经验往往会影响到以后的行为发展,孩子们可能会试着去学习隐藏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们却可以很容易地从他们的行为表现中看出大人们对他们行为的接受程度,因为他们平常表现的都是被大人接受及允许的行为。

依赖的心理需求是亲子间情感沟通的方式,这一点对初生婴儿的母亲来说是最容易了解的。假如没有她们的照顾或是保姆的照顾,婴儿很可能会在几小时之内死亡,这不仅只是单纯满足婴儿生理上的需求,因为如果没有母亲的情感与爱、智慧及肢体的刺激,孩子是不能正常发展与成长的。不过,如果保姆能够给予孩子如母亲一般的温暖与刺激,孩子也是可以正常发展的。所以,依赖他人来满足自我生活中重要的需求,是孩子在婴儿时期发展的主要模式。

孩子是从学习中成长的,他们在不断地尝试错误之后,会将能给自己带来最好结果的反应保留下来,并且很快地放弃其他无效的反应。

对于刚出生一个星期的婴儿来说,当一个刺激来临时,他会同时做出多个动作来反应,而不会只做单一的动作。转身看看宝宝,他有没有张着小嘴大哭,并且满脸通红,还不停地挥舞着小手及小脚,这些动作就表示他对父母有所需求,可能是他饿了或是生气了。他的这些动作会因为父母给他的注意、爱的关怀与拥抱而停止,因为他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

如果父母没有理会他的这些反应,他会学习到一件很重要的事:父母对于我的要求并不是每次都会有响应。他可能会转而利用另外的方式来向父母进攻,直到他的奶瓶到了他的嘴里,或是换了一块舒服的尿片为止。不要以为小宝宝什么事也不懂,他可是正在潜在地学习,偷偷地试探父母。这个时候的他大概已经知道要用什么样的动作反应来让父母明白他的需求了。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由多个含混未分化的动作反应,很快地发展到单一清楚的动作反应。如,他可以从不断的探索中了解到,只要哭,爸妈就会给他所想要的。如果哭并没有为他带来他所预期的效果,那么他就不会再使用这种反应了。

宝宝在最初成长的几个月中,感官系统的发展并未完全,他们能听、能看,但是了解的却很少,因此对于父母的行为他只能利用彼此身体上的接触和声音来加以判断。例如,他们会很快地通过与母亲的触碰及母亲的声音来推测母亲现在“是不是很生气”“是不是在和我说话”“是不是在给我鼓励”等,这种学习的方式会一直持续到孩子的语言开始发展以后。所以父母必须了解到,孩子很会察言观色,要想在孩子面前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常常是会失败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会逐渐学习到自己什么样的动作会引起父母什么样的反应,他也会渐渐地学习去了解他周遭的一切事物。

如果他有哥哥或姐姐,这个时候的他就会开始和哥哥姐姐比较,看看谁可以从父母那得到更多的情感与关爱。孩子是优秀的观察家,却是差劲的行为解释者,他们常常对于自己所感觉到的结果做出错误的阐释,最常见到的就是处罚所引起的结果。责骂、鞭打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会认为是父母给的爱减少了。虽然如此,他们还是会常常表现出能够引起父母注意的行为,就算是被处罚也不在乎。他们的感觉是,我虽然得不到父母的情感和接纳,但至少我还可以得到他们的注意。在现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父母为家庭生计而忙碌,导致这种以被处罚来得到父母注意的孩童愈来愈多,如果不及时给予矫正,他们很可能变成叛逆性极强的孩子或是不良少年。严蘑地影响到家庭与社会,从而造成父母的困扰及社会问题。

有一个这样的案例。小强是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晚上常常一个人在家里看家,妈妈差不多每天都工作到他睡着后才回家,次日早上妈妈还没有起床他就要出门去上学了。自从爸爸妈妈离婚之后,这种情形几乎是天天如此。有一次妈妈突然提早回来,发现小强居然在抽烟,她气得火冒三丈,痛打了他一顿。自此以后,妈妈常常出其不意地提早回来抓他,看他有没有再犯,可是小强的情形并没有改善,反而愈来愈严重。

小强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要引起母亲对他的注意,当他发现他的被处罚可以得到母亲常常提早回家的效果时,他觉得这样做是值得的。因此,他就会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而宁愿被处罚,为了想要被处罚而抽烟。所以他抽烟的情形也就愈来愈严重了。在现实生活当中,孩子们很多的偏差行为都是为了要获得父母的注意而产生的,因为这些不良的行为往往会比规矩的行为容易争取到一席之地,他们宁愿挨打被骂也不愿意被忽视。父母要特别小心处理孩子这种心理需求。P3-5

目录

第一章 父母必知的孩子的三个心理需求

第一节 孩子追求被爱、被接纳、被关注

归属与安全的需求伴随孩子一生

孩子一出生就渴望得到父母的爱

孩子为让父母接纳自己会做各种努力

孩子的不良行为是为了引起父母的关注

第二节 孩子追求被家族接纳和为家族服务

孩子一出生就有家族序位意识

尊重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

第三节 孩子追求个人信念的外在实现

三大因素影响孩子的信念系统

帮孩子认清真实的自己

警惕孩子在成长中的“目标扭曲”

生活的挑战,让孩子的信念渐趋成熟

第二章 只有错误的行为,没有错误的动机

第一节 儿童期孩子的偏差行为及动机

胡闹:渴望得到父母的注意

拖延:为自己争取权利

报复:为了获得心理平衡

自暴自弃:为了保护自己

第二节 青少年期孩子的偏差行为及动机

追求兴奋刺激:一种自欺欺人的麻醉

偏差行为:期待同辈接纳

“对着干”:追求优越感

第三节 帮孩子找到正确满足内心需求的方法

为了达到目的,孩子会尝试各种方法

孩子的任何行为,背后总有一些积极动机

引导孩子,让孩子掌握有效的方法

针对孩子的负面行为,处理原则至关重要

第三章 听的学问,激发孩子诉说的意愿

第一节 孩子为什么不愿和你说话

父母以指挥官自居

父母以道德家自居

父母以万能者自居

父母以法官自居

父母以批评家自居

第二节 你知道如何倾听孩子吗

倾听技巧之一:接纳和了解

倾听技巧之二:停、看、听的观察式倾听

倾听技巧之三:留意孩子的非语言行为

倾听技巧之四:关注孩子的说话内容

倾听技巧之五:反映倾听

倾听技巧之六:采用反映式措辞

第三节 如何打开孩子的话匣子

合理猜测孩子的非语言行为

提供孩子陈述意见的机会

父母不妨先开口

第四章 说的技巧,让沟通更顺畅有效

第一节 用表达感受和关心代替责骂和批评

批评或抱怨只能带来敌意和反抗

“我的信息”让孩子明辨自己的职责

“我的信息”强调对事不对人

如何用好“我的信息”

生气让“我的信息”失效

第二节 把孩子的问题还给孩子

明辨问题所有权,让爱不越位

五步骤帮孩子解决自己的问题

五步骤让父母在协商中解决自己的问题

第三节 几种有效的亲子沟通术

开放式沟通让孩子乐于分享情绪

问出孩子心里真实的想法

让孩子学会处理自己的问题

第五章 不惩罚,用行为结果培养有责任心的孩子

第一节 孩子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与其反复叮咛,不如让孩子看到“恶果

与其惩罚,不如让孩子主动反省、纠正

第二节 行为结果法的九个“隐形杀手”

时宽时严,尺度紊乱

同情怜悯,过犹不及

过分在乎别人的看法“苦口婆心”地说教

沟通时机不当门态度不友善

企图控制孩子门侦查孩子的言行

给犯错误的孩子贴标签

第六章 不奖励,只鼓励,激发孩子强大的自信

第一节 鼓励比称赞更有效

鼓励≠称赞

称赞可以转化为鼓励

语言积极能表达鼓励

第二节 提升鼓励效果的六个原则

无条件地接纳孩子

多强调积极的一面

充分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

及时发现孩子特有的能力

避免说出让孩子泪丧的话

父母也要学会自我鼓励门

第三节 有效鼓励的十个策略

鼓励孩子自我负责

感激孩子对家庭的贡献

向孩子咨询

采纳孩子的合理建议

^鼓励孩子自己做决定

容忍犯错

鼓励孩子从错误中成长

重视过程

弱化结果

强调积极

发掘孩子潜在的优点

信任孩子的判断

化期望为信任和鼓励

帮助孩子从经验中学习

第七章 家庭会议让孩子像大人一样得到尊重

第一节 家庭会议:亲子沟通的重要活动

家庭会议有什么功能

怎样创造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怎样进行

第二节 家庭会议

用对方法才能奏效

家庭会议中的议事规则

家庭会议中的领导技巧

有关家庭会议常见问题的解答

第三节 建立有效家庭会议需遵循的原则

会议召开要定时

主席、记录员要确定

会议时长要控制

意见表达要自由

讨论事项先公布

牢骚抱怨要疏导

家务分配要公平

休闲活动有安排

沟通技巧要善用

第四节 创造民主家庭关键在父母

重新检视自己的做法

避免自我挫败的想法

采取持之以恒的行动

第八章 着眼未来,帮孩子提升生活能力

第一节 财商必须从小培养

管理金钱从零用钱开始

给爸爸妈妈“打工”

帮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

让孩子体验花钱的艺术

告诉孩子家里的经济状况

第二节 让孩子懂得如何与祖辈相处

孩子需要来自祖辈的无条件的爱

祖父母是传递亲情和家族历史的桥梁

祖孙关系能帮孩子正确认识未来

祖父母也需要自己的空间和时间

避免代际冲突的八个方法

第三节 优秀的人际交往能力让孩子受益一生

让孩子学会与别人合作

让孩子独自解决人际交往问题

巧妙应对孩子的不受欢迎的朋友

孩子交友困难怎么办

第四节 生涯教育,和孩子一起设计人生

帮助孩子从小发展兴趣和志向

在职业角色游戏中发现孩子的天赋

第九章 见招拆招,随时应对孩子的“挑战”

第一节 孩子每天都会向你发出“挑战”

孩子早上不起床怎么办

如何处理孩子放学后的“动乱”

孩子不吃晚餐怎么办

孩子就是不睡觉怎么办

应对孩子“挑战”的六个原则

第二节 巧妙应对孩子耍的小“把戏”

小“把戏”之出口成“脏”

小“把戏”之相互争吵

小“把戏”之故意“示弱”

小“把戏”之“睁眼说瞎话”

小“把戏”之顺手牵羊

小“把戏”之敌视父母

小“把戏”之损人利己

小“把戏”之无理哭闹

小“把戏”之破唱片效果

小“把戏”之拖延战术

第三节 矫正青少年的“特殊行为”

孩子为什么要说谎

孩子偷窃怎么办

怎样应对孩子的粗暴易怒

孩子过于依赖怎么办

孩子酗酒、滥用药物怎么办

父母怎样去影响孩子的行为

参考书目

一、中文部分

二、英文部分

序言

这本书是引用西方学者发展的“父母效能系统训练”的理念和方法,应用于中国家庭教育的实验成果。为了帮助读者认识和接受这种“西学为体,中学为用”的结合,让笔者以一段家庭教育的发展历史来作序吧。

STEP的理念最早来自著名的奥地利籍心理学大师阿德勒的观点,他是将心理学运用到家庭教育的先驱。他于1919年在维也纳设立了儿童辅导中心,之后,结合父母、教师和有关教育工作人员的实践发展出阿德勒式的家长团体咨询模式。1920年,阿德勒受邀到美国做巡回讲座,受到美国学术界和社会人士的热烈欢迎。1927年,阿德勒出版了《了解人类行为》一书,其中探讨的鼓励、自卑情结、家庭星座和社会兴趣等想法,后来都成为心理学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概念。

戴克斯早期在维也纳结识了阿德勒,并接触其所创的儿童辅导中心。他受到阿德勒很大的影响,深信心理学的焦点应放在儿童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上,以增强儿童的自我功能及培养他们的社会公民意识。同时他还强调儿童教育应是预防取向而非治疗取向。戴克斯1937年移居美国,在芝加哥成立儿童辅导中心,并以团体讨论的方式进行家庭咨询。

经由戴克斯的大力推广,1960年,美国一些精神医师和心理学家,如丁克梅耶和马凯等人。陆续加入家庭教育工作的行列。他们引用戴克斯的家庭教育原则和方法,如行为目的、鼓励、行为结果、家庭会议等,并参考了哥顿所创的父母效能训练(Parent的积极倾听、我的信息和亲子问题解决之道等理念,整合为更有系统的STEP模式,并于1976年创立教育培训机构。30#年来,STEP在全世界家庭教育理论和实务方面一直保持着领导地位,不仅出版过百种书籍、培训手册、录像带、光盘等教材,还在北美、中南美、欧洲等许多地区成~STEP培训中心,并开设幼儿、儿童及青少年家长培训课程,造福了数百万家庭的父母和孩子。

我于1979年负笈前往美国俄勒冈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曾受教于STEP的传人罗威博士夫妇,并有幸成为他们的弟子。我不仅研习了他们讲授的“儿童心理咨询”及“家庭咨询”两门课,更在他们亲切而严格的教导下和无数次的实习中,奠定了良好的STEP理论和实务的基础,同时还确立了今生致力于家庭教育的志向,为我以后的实践提供了动力。

1981年学成后,我从美国回中国台湾任教,除了在大学里开设相关家庭教育课程外,还一直不断地在中国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大陆各地推动和开设STEP讲师的培训。接受培训的家庭教育讲师超过数千人,之后由他们训练和辅导的家长达数十万人,使无数的家庭及孩子获益。同时,我从1985年起指导台湾和_祖国大陆多位博士和硕士生进行关于STEP研究的论文,经过众人多年的实验研究和操作经验,除了不断增加新的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外,更是针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做了不少的修订和新增,逐渐形成这本适合中国父母阅读的著作。目前,笔者和学生的研究T-作仍在持续进行中,期盼在不久的将来,能发展出真正属于中华文化的现代家庭教育理论和应用模式。

这本书从最早的台湾繁体字版的《亲职教育》(台湾空中大学出版社)的问世,到大陆简体字版的《开明父母大学堂》(商务印书馆)的推广,已得到成千上万中国父母的支持和鼓励。在此我深感荣幸,同时对它能给予中国父母更多亲子教育方面的知识而感到高兴。

钟思嘉

2012年5月于冰城夏都·哈尔滨

内容推荐

《少问孩子为什么多问自己怎么做》是美国俄勒冈大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心理学院院长钟思嘉教授通过30年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课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中的精华部分。《少问孩子为什么多问自己怎么做》作者从大量的辅导案例中归纳了父母从孩子出生到青春期之间所能遇到的最典型的教育问题,如拖拉磨蹭、挑食偏食、不爱学习、拒绝沟通、过分叛逆等,并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了孩子种种行为背后的真实心理状态,系统介绍了解决的方法和技巧,为父母正确处理亲子关系提供了可遵循的原则和可操作的模式,让父母真正懂得孩子的心,并使父母有足够的信心和方法去解决问题。

编辑推荐

美国俄勒冈大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心理学院院长钟思嘉!

30年亲子关系辅导经验的精华总结!

读懂孩子行为中隐藏的秘密,掌握亲子沟通中最高的技巧!

《少问孩子为什么多问自己怎么做》是美国俄勒冈大学博士、台湾政治大学心理学院院长钟思嘉教授通过30年亲子关系心理辅导课所积累的丰富经验中的精华部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9: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