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有一个共同的也是相当重要的基本需求就是归属感的需求。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归属于某一团体,能够被他人接纳和肯定,也希望自己在团体之中能占有一席之地,而个人的安全感也受个体在团体中的归属感所影响。孩子也是团体中的一份子,他们也希望能够拥有自己的地位。被他人拒绝或排斥的感觉恐怕是一个人一生中最恐怖的事情。
个人在孩童时期的经验往往会影响到以后的行为发展,孩子们可能会试着去学习隐藏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们却可以很容易地从他们的行为表现中看出大人们对他们行为的接受程度,因为他们平常表现的都是被大人接受及允许的行为。
依赖的心理需求是亲子间情感沟通的方式,这一点对初生婴儿的母亲来说是最容易了解的。假如没有她们的照顾或是保姆的照顾,婴儿很可能会在几小时之内死亡,这不仅只是单纯满足婴儿生理上的需求,因为如果没有母亲的情感与爱、智慧及肢体的刺激,孩子是不能正常发展与成长的。不过,如果保姆能够给予孩子如母亲一般的温暖与刺激,孩子也是可以正常发展的。所以,依赖他人来满足自我生活中重要的需求,是孩子在婴儿时期发展的主要模式。
孩子是从学习中成长的,他们在不断地尝试错误之后,会将能给自己带来最好结果的反应保留下来,并且很快地放弃其他无效的反应。
对于刚出生一个星期的婴儿来说,当一个刺激来临时,他会同时做出多个动作来反应,而不会只做单一的动作。转身看看宝宝,他有没有张着小嘴大哭,并且满脸通红,还不停地挥舞着小手及小脚,这些动作就表示他对父母有所需求,可能是他饿了或是生气了。他的这些动作会因为父母给他的注意、爱的关怀与拥抱而停止,因为他的需求已经得到了满足。
如果父母没有理会他的这些反应,他会学习到一件很重要的事:父母对于我的要求并不是每次都会有响应。他可能会转而利用另外的方式来向父母进攻,直到他的奶瓶到了他的嘴里,或是换了一块舒服的尿片为止。不要以为小宝宝什么事也不懂,他可是正在潜在地学习,偷偷地试探父母。这个时候的他大概已经知道要用什么样的动作反应来让父母明白他的需求了。在孩子不断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由多个含混未分化的动作反应,很快地发展到单一清楚的动作反应。如,他可以从不断的探索中了解到,只要哭,爸妈就会给他所想要的。如果哭并没有为他带来他所预期的效果,那么他就不会再使用这种反应了。
宝宝在最初成长的几个月中,感官系统的发展并未完全,他们能听、能看,但是了解的却很少,因此对于父母的行为他只能利用彼此身体上的接触和声音来加以判断。例如,他们会很快地通过与母亲的触碰及母亲的声音来推测母亲现在“是不是很生气”“是不是在和我说话”“是不是在给我鼓励”等,这种学习的方式会一直持续到孩子的语言开始发展以后。所以父母必须了解到,孩子很会察言观色,要想在孩子面前隐藏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常常是会失败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会逐渐学习到自己什么样的动作会引起父母什么样的反应,他也会渐渐地学习去了解他周遭的一切事物。
如果他有哥哥或姐姐,这个时候的他就会开始和哥哥姐姐比较,看看谁可以从父母那得到更多的情感与关爱。孩子是优秀的观察家,却是差劲的行为解释者,他们常常对于自己所感觉到的结果做出错误的阐释,最常见到的就是处罚所引起的结果。责骂、鞭打对于幼小的孩子来说,他们会认为是父母给的爱减少了。虽然如此,他们还是会常常表现出能够引起父母注意的行为,就算是被处罚也不在乎。他们的感觉是,我虽然得不到父母的情感和接纳,但至少我还可以得到他们的注意。在现今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父母为家庭生计而忙碌,导致这种以被处罚来得到父母注意的孩童愈来愈多,如果不及时给予矫正,他们很可能变成叛逆性极强的孩子或是不良少年。严蘑地影响到家庭与社会,从而造成父母的困扰及社会问题。
有一个这样的案例。小强是小学六年级的孩子,晚上常常一个人在家里看家,妈妈差不多每天都工作到他睡着后才回家,次日早上妈妈还没有起床他就要出门去上学了。自从爸爸妈妈离婚之后,这种情形几乎是天天如此。有一次妈妈突然提早回来,发现小强居然在抽烟,她气得火冒三丈,痛打了他一顿。自此以后,妈妈常常出其不意地提早回来抓他,看他有没有再犯,可是小强的情形并没有改善,反而愈来愈严重。
小强之所以这么做,无非是要引起母亲对他的注意,当他发现他的被处罚可以得到母亲常常提早回家的效果时,他觉得这样做是值得的。因此,他就会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而宁愿被处罚,为了想要被处罚而抽烟。所以他抽烟的情形也就愈来愈严重了。在现实生活当中,孩子们很多的偏差行为都是为了要获得父母的注意而产生的,因为这些不良的行为往往会比规矩的行为容易争取到一席之地,他们宁愿挨打被骂也不愿意被忽视。父母要特别小心处理孩子这种心理需求。P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