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天下·百科知识丛书:国宝的前世今生》是国学的盛典,是学习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读物。本书的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背后都有一个婉转悠扬的故事。青铜显帝王之尊,碧玉含君子之气,书画载乾坤之事,美瓷扬华夏之韵……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历代传世国宝文物,既有受到政府保护而收藏在祖国大陆各个博物馆中的,也有收藏于民间被国人精心呵护的;既有因历史原因东渡海峡存于宝岛台湾的,也有历尽磨难流失海外漂泊他乡的……《国宝的前世今生》让每位读者直面国宝文物带来的感动与震撼,也让每位读者加深对国宝文物的认知,享受那回肠荡气的心灵阅读。
拂去历史尘埃,揭开神秘面纱。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视觉天下·百科知识丛书:国宝的前世今生》讲述了青铜器、兵器、陶瓷、玉器、书画、乐器和纺织品的时代华章,涵盖遗址、墓葬、壁画、文献、字画、器玩等重大发现,描述了其发现过程、历史背景、流传经历、价值鉴赏和国宝赏析。本书以新颖的形式、精湛的笔法描述了代表不同种类的中华国宝,向世界出示了一张精美而夺目的中华文化的名片。《视觉天下·百科知识丛书:国宝的前世今生》还记述了流失到海外珍宝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期符、透过国宝流失的经历,帮助读者认识流失海外的国宝。也为这些艺术珍品回归故里尽一份绵薄之力。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愿国家更强大,愿民众之心更凝聚,愿所有流失海外的国宝能够早日“魂归故里”。
青铜魁首司母戊鼎
国宝名称:司母戊鼎
出土年代:1939年3月
出土地址: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北
国宝现状: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是商代后期由皇室所铸,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北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该鼎造型庄严雄伟,整体呈长方形,四只鼎足雕饰兽面纹,鼎耳外廓雕饰双虎噬人首纹,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司母戊鼎是目前已发现的中国古代形体最大、分量最重的青铜器,在世界上也是仅此一件。
宝物出土
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北的一个农田中,是被当地农民吴希增发现的。当年,安阳小屯一带发现大量甲骨文以后,当时的民国政府就曾组织过大规模的发掘。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军的侵占,村里的发掘工作被迫停止。村民的生活度日如年,村民饿得没办法,只好结伙儿在田地里挖“宝”,贱价卖给时常在这一带转悠的古董商来换取食物。
1939年3月的一天上午,吴希增在吴培文的田地上用探杆探找文物,当探杆钻到地下十多米深的时候,触及到一个硬物。吴希增将探杆取上来一看,发现坚硬的探头卷了刃,上面还留有绿色的铜锈,这时,他意识到探到宝物了。
按照当地的规定,探宝是不分地界的,但探出宝来,宝物所在地的主人可以分得宝物售款的一半。吴希增和吴培文商定之后,当晚便开始了破土挖宝工作。挖掘工作是秘密进行的,到半夜时分,挖到约10米深时,宝物从土中露出些许,先看到的是器物的柱足,两个人异常兴奋,继续卖力地开挖,直到整个器物显露出来。当时,大方鼎的口朝东北,柱足朝西南,横斜在泥土里,大如马槽。但是由于宝物非常沉重和巨大,两人很难完全挖出并带走,所以当晚的挖宝工作也就停止了。
第二天夜里,吴希增组织了四十多人前去挖宝。他们在洞口处搭了一个架子,用两条粗约五厘米的麻绳,一条拴住鼎耳,一条拴住柱足,一部分人在上面用力拉,一部分人在洞下用杠杆撬起一头并将土填入底部,然后再撬另一头,再用土填起来。用这种办法一点一点地往上抬,当提到六七米时,粗实的绳子突然断裂了。此时,天将放亮,为防别人发现,又将洞口堵了起来。到了第三天夜里,才将这个特大方鼎弄出了地面。
文物传奇经历
司母戊鼎的挖掘工作是在极为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但是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司母戊鼎出土后不久,驻河南省安阳市飞机场的日军警备队闻讯前来“参观”。后北平古董商肖寅卿也来秘密造访,并表示愿出20万银元购买,但要求村民将鼎砸成四至十块,以便分批装箱运走。村民受到20万银元诱惑,就真的开始肢解方鼎,先是用钢锯条锯,但由于方鼎的硬度高,没能锯动。后来,村民认为把方鼎破坏了太可惜,也怕万一萧寅卿不要的话,破损的方鼎就会很难出手,于是村民停止分解后便将方鼎埋入地下保存了起来。
后来,消息传到了日伪宪兵队耳中,宪兵队多次前来搜寻。村民为了防止宝物被日本人抢去,便将方鼎转移到较远的地方埋藏起来,而在原来埋藏方鼎的地方,埋藏了其他的出土文物。日本宪兵找到这一埋藏地点,将这批文物抢劫而去,方鼎便得以保存下来。1946年6月,国宝被重新掘出,原物开始是存在县政府处。同年十月底,为庆祝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六十寿辰,驻军用专车把它运到南京作为寿礼,蒋指示转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1948年夏,该鼎在南京首次公开展出,蒋介石亲临参观并在司母戊鼎前留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司母戊鼎依然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才转交中国历史博物馆保存至今。
司母戊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鼎的提手纹饰十分精美。两只龙虎张开巨口,含着一个人头,后世演变成“二龙戏珠”的吉祥图案。一般认为,这种艺术表现的是大自然和神的威慑力。有人推测,鼎上的那个人是主持占卜的贞人,他主动将头伸入龙虎口中,目的是炫耀自己的胆量和法力,使民众臣服于自己的各种命令,这个推测完全是可能的,因为,当时的官员出场时都会牵着两头-猛兽,而在青铜器和甲骨文上也经常能看到这种类型的图案。司母戊鼎庞大浑厚,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它也充分显示出了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知识链接
学术界建议将“司母戊鼎”改为“后母戊鼎”。是因为商代的字体较自由,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所以“司”和“后”字形可以一样,但是,由于墓主人生前是商王之“后”,所以“后”字更接近墓主人的身份,目前,学术界更多人赞同读“后”字。但是,没有任何定论,所以两种叫法都可以。
P11-13
国宝是一个民族历史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种类众多的国宝。这些国宝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蕴藏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它们往往是一个时代的缩影,是中华文明历史进程的标志,对中华民族有着特殊的凝聚力。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也是世界上文物流失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众多国宝的流失经历曲折离奇,更值得每位国人为之反思。
拂去历史尘埃,揭开神秘面纱。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国宝的前世今生》讲述了青铜器、兵器、陶瓷、玉器、书画、乐器和纺织品的时代华章,涵盖遗址、墓葬、壁画、文献、字画、器玩等重大发现,描述了其发现过程、历史背景、流传经历、价值鉴赏和国宝赏析。本书以新颖的形式、精湛的笔法描述了代表不同种类的中华国宝,向世界出示了一张精美而夺目的中华文化的名片。本书还记述了流失到海外珍宝中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期符、透过国宝流失的经历,帮助读者认识流失海外的国宝。也为这些艺术珍品回归故里尽一份绵薄之力。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那就是愿国家更强大,愿民众之心更凝聚,愿所有流失海外的国宝能够早日“魂归故里”。
《国宝的前世今生》是国学的盛典,是学习中国历史,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佳读物。本书的每一件国宝,都是一个时代的缩影,背后都有一个婉转悠扬的故事。青铜显帝王之尊,碧玉含君子之气,书画载乾坤之事,美瓷扬华夏之韵……这些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和传统文化的历代传世国宝文物,既有受到政府保护而收藏在祖国大陆各个博物馆中的,也有收藏于民间被国人精心呵护的;既有因历史原因东渡海峡存于宝岛台湾的,也有历尽磨难流失海外漂泊他乡的……《国宝的前世今生》让每位读者直面国宝文物带来的感动与震撼,也让每位读者加深对国宝文物的认知,享受那回肠荡气的心灵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