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书中,阿德勒博士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自卑感形成的原因,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是如何克服自卑感去争取优越感,从而获得成功的。《超越自卑》不但是心理学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以及为人父母者必读的经典之作,对普通人来说,只要我们想克服自卑感,想在工作、学习、生活上获得成功,就需要仔细阅读,它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能更好地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信心,取得成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超越自卑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出版社 | 企业管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超越自卑》是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尔弗雷德·阿德勒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部书中,阿德勒博士从个体心理学观点出发,用通俗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自卑感形成的原因,它对个人行为的影响,以及个人是如何克服自卑感去争取优越感,从而获得成功的。《超越自卑》不但是心理学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以及为人父母者必读的经典之作,对普通人来说,只要我们想克服自卑感,想在工作、学习、生活上获得成功,就需要仔细阅读,它可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引导我们在以后的人生旅途中能更好地把握自己,超越自卑,树立信心,取得成功。 内容推荐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被誉为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 《超越自卑》为阿德勒于1932年完成的心理学名著。《超越自卑》依据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对自卑感的由来、自卑感的作用及生活风格与自卑情绪的关系,从生活的意义、心灵与肉体、自卑感与优越感、早期的记忆、梦、家庭的影响、学校的影响、青春期、犯罪及其预防、职业、人及同伴和爱情与婚姻等方面加以论述。虽然是通俗读本,但其中包含着极深的哲理和巨大的学术价值。 目录 译者序 第一章 生命的含义 人为什么活着 生命的三种任务 社会情感 儿童成长期的体验 身体劣势 娇惯 第二章 心灵与肉体 内在的精神和外在的物质之间的关系 情绪的作用 心理特征和身体类型 第三章 自卑感与优越感 自卑情结 优越感的目标 第四章 早期记忆 掌握了解个性的途径 早期记忆与生活方式的关系 早期记忆的成因和特点 第五章 梦 过去对梦的解析 弗洛伊德派的观点 个体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记忆力与梦想 加深生活方式 符号与暗喻 一般的梦 一些个案研究 第六章 家庭影响 母亲的作用 父亲的作用 注重与忽视 兄弟姐妹间的平等 第七章 学校的作用 教育的改革 性格培养的重要性 老师与孩子的关系 培养孩子的兴趣 评估孩子的进步 先天潜能与后天教育 了解个性特点 对教育问题的一些调查 顾问会议的相关内容 第八章 青春期 何谓青春期 成人的挑战 青少年的懵懂 期待青春期 第九章 犯罪及其预防 理解犯罪者的心理 犯罪性疏忽 人类对优越地位的追求 环境、遗传和变化 儿童的影响与犯罪的生活方式 罪犯的个性结构 罪犯类型 一些个案研究 合作的重要性 第十章 工作中的问题 平衡生活的三大任务 影响职业选择的一些因素 检查解决方法 第十一章 个人与社会 人类为统一而奋斗 社会利益与社会平等 宗教的作用 政治运动和社会运动 第十二章 恋爱与家庭 恋爱、相互配合与社会情感 婚前工作 婚姻的承诺 常见的遁辞 追求爱情 婚姻的生理方面 解决婚姻中的问题 家庭与性别平等 平等的伴侣关系 一夫一妻制、辛苦的工作和实现 长子 第二个孩子 最小的孩子 独生子女 试读章节 人什么活着 人类在“含义”的领域里不断进化,我们体验的事物,都是站在人的立场来经历的,都是具体的。就连最原始的体验,也受人类感官的限制。“木头”所指的方向是“与人类相关的木头”,而“石头”所指的方向是“作为人类生活中因素之一的石头”。如果一个人想跳出含义的思考范围,那么幸运之神将不会降临在他头上。他将会被孤立起来,他的任何行为也会与人隔离,因为他不会给别人带来任何影响。因此,没有人能跳出含义。我们通过对现实的体验赋予它含义,以此来激发我们的感官来感受现实。我们体会到的,不仅限于现实自身,还有被解释过的现实。由此,我们可以顺理成章地总结:含义多多少少都是有缺陷的,甚至是错误的。所以,占领着含义的都是不正确的领域。 如果有人问我:“生命的含义是什么?”我会哑口无言,很多人都不会去思考这个问题或是尝试寻求答案。这个问题自古就存在了,在我们那个年代,不论是年轻人或是老人,也许都会这样问:“活着为什么?什么是生命的含义?”大概这个问题只有在经历了失败之后才会被提出来。假设所有的路都是平坦的,没有任何坎坷和泥泞,这个问题也许会被掩埋。人们通过自己的行为发现这些问题并努力寻找答案,这无可非议。如果我们对一切事物都持冷淡态度,漠不关心,而只专心地发现行为,我们会得到结论: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生命的含义”,并且他的所有看法、感受、活动、表情、志向、习惯及个性特点等都与这一含义相吻合。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表现他对生命的阐述有自己的理解。他的行为习惯都代表着他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及自己的观点。于是我们就会这样断言:“我就是这样,世界就是那样。”这就是他赋予自身的含义和生命的含义。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生命的含义不计其数,而且就像我们前面所说,每一种含义都会有它的缺陷。既然没人知道生命的准确含义,那每个人体验到的含义就可能是正确的。全部的含义都存在于这两个点之间,我们也明白:有些含义很实用,有些却不理想,有些偏离正中心远,有些却离中心很近。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人对生命的含义有好多的理解,那些不尽如人意的理解却很少。因此,我们可以总结出真理的共同理解,一个公共的尺度。这个含义有助于我们看清与人相关的现实社会。在这里,我们要谨记:“真”的对象是人类,针对人类的志向和梦想而言。除此之外,别无它意。即使有别的含义,也跟我们没有关系。我们没有办法知道这些真理的真面目,即使知道了也毫无意义。 生命的三种任务 每个人的生活都被三个约束限制着,而且他不能回避这三个约束。他的现实充斥着这些约束,他之所以无法逃避,是因为他面对的全部问题都来自这些约束。由于无法摆脱,所以他总是被逼迫去回答和处理那些问题。从他的回答和处理方法里,我们能总结出他对生命含义的态度。 我们每个人都在地球村上生活,而不是别的地方,这是约束之一。我们利用地球上的各种资源创造我们的生存条件。我们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地球上生存,繁衍后代,我们需要满足自己的肉体和心灵上的需求,这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这对每个人都是一个挑战。不管我们的职业是什么,我们的言行举止就是我们的生命状况的解释:它们表明了什么事物是我们所认为是必需、合理、认同和重要的。每个人都是人类的成员之一,我们居住在地球上,每一个答案都必须考虑到这一现实。 假如顾及到人类生命的有限性以及它会带给我们潜在的危险,这时,对于我们而言,重新评估答案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为了确保我们自身的生命和所有人的利益,我们必须寻找具有前瞻性且和结果一致的答案。例如,我们努力寻找一个数学题的答案,仅凭运气或猜测寻找结果是不可靠的,而需要竭尽全力坚持不懈地做这件事。虽然我们不会找到一个正确的答案,成立一个绝对的真理,但是努力去找一个类似的答案却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努力去寻找更加完美的答案。事实是,我们受到了地球的限制,否则,寻找答案的途径也许有更多选择。这一事实带给我们各种利弊,所有的答案都须考虑这一点。 再来讲第二个约束:每个人都是人类的唯一成员,我们周围有别的人,我们之间有密切的联系。一个人的生命长短有限制,这就让他没有办法独自一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假设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生活在世界上,每次只有他自己来解决他的问题,那么结局就是灭亡。这样,他就无法延续人类的生命,也许就连他自己的生命延续也存在问题。所以,个人的脆弱、自身的缺陷和限制.致使他需要与他人相关联。一个人与他人相关联,这对自身和全人类利益的最大奉献。所以,在我们回答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时,都需要顾忌到这个约束。我们的生命与每个人都有关系,一旦我们被这个群体遗弃,灭亡就是必然的。所有回答都需要参考这一点。如果我们想要生存下去,就连我们的情感都要与这个大问题、计划和梦想相互协调,相互配合.那就是:在这个与其他人一起居住的星球上,延续我们自己的生命及全人类的生命。 第三个约束是:两性构成人类。每个人以及人类生命的延续都须考虑到这一限制。这个约束包括爱情和婚姻。每个人的生命都会面临这个问题。而我们对这个问题采取的各种作为,就是自身对此的看法。人们有各式各样的方式来面对这一问题。他们的行为举止就揭露出他们所认定的独一无二的解决方式。 P2-4 序言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1870—1937)出生于维也纳郊外一个富硕家庭,但由于他自小患驼背,行动不灵活,他却度过了一个很不快乐的童年。5岁的时候,阿德勒又患上一场几乎致命的病,等到上学后,又因数学差受到老师的歧视,被当作差等生看待。 尽管面对诸多苦难。阿德勒却以超人的毅力,成为了生活中的强者。童年的生活不仅没有使他消沉,反而赋予他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他曾说过,他的生活目标就是要克服儿童时期对死亡的恐惧。 后来,阿德勒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并于1895年获博士学位。两年后,结了婚,并定居维也纳。在那里,他经常到咖啡馆和朋友聚会,友善谦和,不拘小节。这些经历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中年时期的阿德勒曾熟读弗洛伊德的作品《梦的解析》,并在维也纳一著名刊物上撰文为弗洛伊德的观点辩护。1902年,他受弗洛伊德之邀,加入弗洛伊德智囊团,随即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家学会的主席及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 1907年,阿德勒发表了有关由身体缺陷引起的自卑感及其补偿的重要论文,使他声名鹊起。随着研究的深人,阿德勒提出:不管有无器官上的缺陷,儿童的自卑感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事实,这是因为他们常仰赖成年人生活,且一举一动受到成年人的控制。当儿童利用这种自卑感作为逃避做事情的借口时,他们便会展现出神经病的倾向。如果这种自卑感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存在,它便会形成“自卑情结”。因此,自卑感不是变老的象征,而是个人在追求优越地位时的一种正常发展过程。 渐渐地,阿德勒的观点背离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派。就在他的心理学研究崭露头角的时候,他遭到弗洛伊德的压制和排斥,但他不惧权威,勇敢地走自己渴望的道路,并于1918年出版了《理解人类本性》。 1920年,阿德勒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率领他的一群追随者组成“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学会”,并自称其研究为“个体心理学”。从此,阿德勒摒弃了弗洛伊德的泛性论的心理分析观点,并以社会的概述来解释男性钦羡,强化了自我功能。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阿德勒曾在奥国军队当军医,以后又在维也纳的教育机构中从事儿童辅导工作,从而扩大了个体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在这之后,阿德勒声名远播。他周游各国,到处讲学:1926年初抵美国;1927年受聘哥伦比亚大学讲学;1932年受聘为长岛医学院教授,同年,他出版了《生活对你应有的意义》,被译成十几种文字出版,世界上已经有无数读者从阿德勒的这部作品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生活的意义,成功地摆脱了自卑感的束缚。1935年,阿德勒在美国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1937年又受聘到欧洲讲学,由于过度劳累,终因心脏病突发,死于苏格兰。 由于阿德勒对人类个体心理的出色研究和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个体心理学在他身后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它的影响也日益扩大。它通过提高人的社会兴趣,改变了人在生活中的价值观念,从而重新树立了生活目标,填补了人类信仰的空白。 今天,仍然会有很多人从阿德勒的思想体系中体味个体心理学特有的魅力,省察自己的生活风格,寻求适合自我的超越之道。基于这种考虑,故选译阿德勒的代表作《超越自卑》。相信会有很多处于矛盾期中的读者将会从中寻找到令人神往的精神园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