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银杏王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阮道明
出版社 海峡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银杏王》是连江县作协主席阮道明的散文集,全书分为五辑,分别为:家园印记、先贤礼记、邑人速记、游踪漫记、读书札记等。写人、写景、写事、写情,内容丰富生动,文章重观察、重欣赏、重聆听、重思考、重哲理,以小见大,意蕴颇深,笔致灵动。

阅读《银杏王》,窥见作者上善若水的创作境界。这本散文集,以小见大,意蕴颇深,笔致灵动。这是这些年作者耕耘的新收获,可作为“自传体”散文来读,确实给人启迪与教诲。

内容推荐

《银杏王》的大部分文章,都曾经在报刊上发表过,此书突出一个关键词“记”。阮道明抒写了少年在家乡卖柴火、烧木炭、捕溪鱼、抓毛蟹、捉黄鳝、拾田螺、挖薯榔等生活片段为题材的那些散文,如《牛缘》、《拄杖》、《种丝瓜》、《番薯情结》等篇。作者是个热爱家园、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人。他重观察、重欣赏、重聆听、重思考、重哲理。他对身边的物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他视它们为友伴,珍惜它们的存在。

无论是作者笔下的连江历史名人,还是对当代连江人的印象,都是连江人物谱的生动体现。《银杏王》中记述的侨贤、企业家、医师、演员等,他们身上都散发连江气息。而在乡土气息浓郁的描写之中,往往凸现了乡土的变化,尤其是连江改革开放春风带来的新面貌,这是这本散文集另一个可取之处。《贵安古村换新颜》写了贵安招商引资,科学发展观带动了贵安脱贫致富,崛起新天地。作者往往动态地来写家园,如《绿色小沧》,从历史小沧,写到山水小沧,直写到绿色小沧。“绿色是一种和谐的颜色,它象征着平衡、和谐和生命力。小沧正在努力打造绿色的精神家园。留给人们的将是一个自然天成的生态印象。”《神往的可门港》写了港口历史的变迁,如今一个大型火电项目定格于可门港,打造海峡两岸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合作基地,“形成两岸产业对接的集聚区域和祖国大陆对台直接‘三通’的‘两散’物流节点。”融叙述、写景、抒情于其中,言简意赅,入体入理。

目录

家园印记

故乡的银杏王

儿时的麻笋干

小小烧炭工

其蔬也馥其蕴也丰

砍柴记

往事溪边田

番薯情结

一次难忘的集体年夜饭

大年三十卖柴记

种丝瓜

花菜情

牛缘

挖薯榔

记忆中的油菜花

母亲的斗笠

葱汤麦饭话麦葱

走过田埂

童年捉鱼趣

记忆中的拗九粥

大年三十拉板车

捉毛蟹趣事

巧捉黄鳝

拄杖

拾田螺往事

缅怀大哥阮经在

大姐夫擀面

月饼的滋味

贵安拉面

“集体”养鸭记

覆釜公路走笔

母校不了情

架起心中的“侨”梁

情满畲家新村

鹿池村的传说

岱江浦东大桥

长浦公路情思

先贤礼记

李弥逊与西山濂湖

游琏墓与戚继光

探幽吴文华墓陵

拜谒陈第墓道

董应举结庐八仙岩

林森钟情青芝山

种在石缝间的香樟

萨镇冰在西溪

浩气长存棋盘堂

玉山长存英烈魂

瞻仰罗乃琳故居

黄花碧血卓秋元

访林西惠故居遗址

畲家英烈蓝协峰

邑人速记

尚奉献德所在——记福州闽发集团董事长林尚德先生

海外赤子郑时敏——美国福建公所主席郑时敏先生印象

走近庄惟春

侨贤阮孝木

行善欣然刘官政

记陈宏略名医

富佳老总陈惠

自强不息庄后奇——记奇盛(香港)国际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庄后奇先生

金朝水的创业路

畲族企业家蓝建明

吴昌达先生二三事

张伯金的人生境界——记张莹文化研究会会长张伯金

古道热肠郑时浩

王文奇的闽剧情结——连江艺昌闽剧团速记

兰金泉精制“黑珍珠”

李丰的绿色情怀

游踪漫记

福地炉山

神往的可门港

观音山行旅

福成桥的前世今生

绿色小沧

演绎“春天的故事”

海带情结

胜日寻芳蝉步村

城郊崛起新畲村

沙洲情韵

壶江文化广场散记

岭头林场速写

梅洋梅花节散记

面对长门炮台

南湖春秋

瑁头千年“樟抱榕”

透堡南街杨氏宗祠

造访孙氏宗祠

走进连江龙门陈氏宗祠

丁家祠堂随笔

岩下“留耕堂”古民居

南海神坛往事今生

烟雨炉峰寺

寻访贵安古廉碑

含光禅寺与含光塔

玉华寺今昔

座洋山回峰亭记

闲话鲤鱼朝天

汤岭古驿道

贵安古村换新颜

古道边上屏峰村

透堡古道

马祖纪游

走近瑞岩弥勒石像

游联奎公园

走进九龙山相思林

屏南竹韵

周宁鲤鱼溪

田螺坑土楼群

永远的长江

丽江古城散记

寻幽蝴蝶泉

漫步青岛栈桥

宝岛妈祖缘

感受台湾野柳

金门中堡古民居掠影

金门“虚江啸卧”感怀

品味郑和汉酒

咀嚼韩国泡菜

韩国“三八线”记游

读书札记

记忆童年听写时

与古书结缘

生产队老屋

我的诗词老师

孤灯课读忆当年

阮籍《咏怀》诗丹照古今

从血管里喷出的诗声——赏析郑思肖《爱竹歌》

长征精神铸史诗——重读毛泽东《七律·长征》

艺精情重焕异彩——观吴文娟剪纸艺术展

《无弦琴声》弦外音——记闽籍旅美女作家梁善德女士

朴素生命的诠释——读诗集《亮出心灵的证据》

真情随心腾诗浪——读何宗玉的《虎东吟韵》

后记

试读章节

大年三十拉板车

在我的人生旅程中,最难忘的是年三十还在炉峰山拉板车。那是生计所逼的奔波,那是汗水洗面的累活,那是斗智斗勇的硬功。

20世纪60年代初,家乡办了个长龙华侨农场,安置东南亚被排华的侨胞。要安置那么多的侨胞,就需要盖房子,于是我和农友们扛下了用人力板车运输基建石料的任务。花岗岩石料,离安置区工地足足有8公里远,且在炉峰山上,一边是山道弯弯,一边是峡谷深深,险象环生,车行十分艰难。一不小心,连人带车滚落谷地。车毁人亡不是危言耸听的事。

记得18岁那年的年三十,我加入拉板车队伍,一是出自对难侨的同情,二是凭年轻气盛,“初生牛犊不怕虎”,再则因三年自然灾害,家徒四壁,食不果腹,赚点工钱,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父母听说年三十我要去拉板车,就百般规劝,但我主意已定,只好千叮嘱万叮嘱,路上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大清早,身着寒衣,脚履草鞋,肩披毛巾,我拉板车出发了。到了山头采石场,把一块块大约重百来斤的石料搬上车,用绳子绑紧。因为用力,全身很快就暖和起来,弄得我满头大汗。接着,就是拉车上路。出了采石场没多远,就是连续下坡。这当然是最令人担忧又后怕的。因为载重的板车有惯性,车子又无自动刹车,只靠车尾“木拖”与地面摩擦产生的阻力减缓车速,把握不好,车子会越滚越快,如同脱缰野马,事故就此而生。此时此刻,我牢记一个大叔经验良言:“你跟车在后,保持一定距离,随机应变,镇定掌控车把,顺应车子轨迹,保险平安无事。”于是,我专心致志,左右车把。一路上,只听风声从耳边忽悠而过,两旁草木急速后闪,车轮与路面摩擦发出“吱吱喳喳”的刺耳声……一个急弯又一个急弯,一道沟坎又一道沟坎,一条陡坡又一条陡坡,都顺利通过了,终于抵达了建筑工地,我身上已是一身冷汗。过年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我想,拉这么一趟板车,简直就是能力、智力、自然力的有机结合。

然而,道路并不平坦,突发情况会令人猝不及防的。当天下坡路上突然有一块隆起的石头,车轮碾过,车子跳起,车速加快,把头快要失去控制,板车滑向路沿,下面就是深谷大沟,心想这下可完了。这时,我急中生智,千钧一发之际,将把头劲力挺起,板车重心立即后移,车尾着地产生的阻力,很快缓冲了滑速,化险为夷,车子与性命才保住了。“吃一堑,长一智。”我牢牢记住了这次事故的教训。

人生总有第一次,而且有无数的第一次。这些无数的第一次串接起来,才组成人生的坎坷历程。我有了这一次拉板车有惊无险的经历,心里好像吃下了一颗定心丸,对后来的出车就不再提心吊胆了。

经过多次磨炼,我才懂得:拉板车不光凭力气,其中还有许多科学省力的窍门。比如,因地制宜地加大“木拖”触地面积,增加阻力,以缓解自上而下的惯性冲力,达到适当的前行速度与平衡的效果。又如,在平缓路段,借助车子惯性,用“单脚跳”方法,驱动车子前行可以节省力气。再如,遇到陡坡时,老远就得蓄势快速冲刺,必要路段为轻松起见,还可以约定车友左膀右臂后推助力辅之,表达一种团队合力等事半功倍效果。掌握了这些窍门,运用自如,就能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总之,从容应变,匠心独运,才能“过五关斩六将”。

劳动是辛苦的,但苦中有乐。特别在山区拉板车,满目高远的蓝天,变幻的云朵,流翠的茶林,涌动的群山,常常伴随来去匆匆。每当拉累时,人歇在山道上高唱一首山歌,或对着青山大吼一声,引起群山回响,那是多么富有诗情画意,虽然场景苍凉、悲壮、凄美,但每每热血沸腾。当把石材从山头顺利地运到工地,看着一幢幢楼房平地崛起时,心中漾起的是一种不可言状的豪情。当接过归侨侨眷双手递来的香烟和茶水时,心里总有一阵温热与感动。这就是收获,这就是快意。从这个意义上说,炉峰上拉板车给我一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页。

退休后,我几乎一到年关,总要随家人到炉峰走走看看。没有听到炉峰山上开山炸石的声响,也看不到拉板车的人了。宽广的水泥路,盘山绕岭。青山绿水,游人络绎不绝,可谓今非昔比了。然而,面对已被萋萋荒草所淹没的昔日板车道,心里一阵感伤。我驻足默视,久久不忍离去,因为这里有挥之不去的念想,有付出辛劳的往事,有刻骨铭心的记忆,有催生奋斗的激情。

2009年7月19日

P43-44

序言

许怀中

连江县作协主席阮道明送来一叠厚厚的新编散文集《银杏王》书稿,请我写序。记得2005年,也是这样的暑天,他送来也是一叠厚厚的《野芹菜》散文稿,约我作序。在中秋节皓月当空的夜晚,我写完了序。序中写道:“一个孜孜不倦、辛勤耕耘、执着追求的形象不断地在我眼帘跳动。”

人说阮道明是一位地道的乡土作家,我以为然。在我看来,阮道明的乡土味,大体可分两种:一是他从小及大直至退休,始终生活在家乡连江,他身上所散发的,是对这片乡土的眷恋和热爱;二是作品的取材和行文风格,同样寄寓浓烈的乡土情思和气质。退休之前,他是一个基层行政管理者,而退休之后,却接连有作品和文集问世,而且具有强烈的写作特色,这不能不赞叹作者的勤勉与执着。

这一切,都源于作者的“责任”。在《其蔬也馥其蕴也丰》中写道:“或许农耕时代,与责任田相依为命,相濡以沫,便产生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情怀。有了这样一种情怀,不管我后来从事什么行业,总是把‘责任’二字铭刻心间,还有什么事比身上的责任更重要、更神圣?”这种朴素的情怀,渗透到作者的血脉之中,当然也贯穿于这本书的全部。

过去总是无法挽回的,如果这个过去又属于个人的生活史,那么,留恋、回忆过去就是必然的。而一代人的生活史总是有着相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场景,于是,书写个人生活史的散文,不论它的个人色彩有多么强烈,这样的散文也总是公众性的,即,有许多人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的痕迹。从这个意义上说,读者可以从阮道明的《银杏王》文集中得到很好的诠释和启发。《银杏王》的大部分文章,都曾经在报刊上发表过,此书突出一个关键词“记”。我特别欣赏他抒写了少年在家乡卖柴火、烧木炭、捕溪鱼、抓毛蟹、捉黄鳝、拾田螺、挖薯榔等生活片段为题材的那些散文,如《牛缘》、《拄杖》、《种丝瓜》、《番薯情结》等篇。作者是个热爱家园、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人。他重观察、重欣赏、重聆听、重思考、重哲理。他对身边的物事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近感。他视它们为友伴,珍惜它们的存在。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儿时的麻笋干》的感触:“麻笋干啊,你,凝结着母子深情。默读你,是一部奇书;感受你,是一种厚爱;诠释你,是一部经典。”如《小小烧炭工》,作者这样描写:“木头烧成炭,是经过一番炉火烤验,脱胎换骨。人的一生何尝不是如此!”心路历程,有感而发,这可能就是当年烧木炭留下的启迪,耐人寻味。

无论是作者笔下的连江历史名人,还是对当代连江人的印象,都是连江人物谱的生动体现。书中记述的侨贤、企业家、医师、演员等,他们身上都散发连江气息。而在乡土气息浓郁的描写之中,往往凸现了乡土的变化,尤其是连江改革开放春风带来的新面貌,这是这本散文集另一个可取之处。《贵安古村换新颜》写了贵安招商引资,科学发展观带动了贵安脱贫致富,崛起新天地。作者往往动态地来写家园,如《绿色小沧》,从历史小沧,写到山水小沧,直写到绿色小沧。“绿色是一种和谐的颜色,它象征着平衡、和谐和生命力。小沧正在努力打造绿色的精神家园。留给人们的将是一个自然天成的生态印象。”《神往的可门港》写了港口历史的变迁,如今一个大型火电项目定格于可门港,打造海峡两岸现代制造业和物流业合作基地,“形成两岸产业对接的集聚区域和祖国大陆对台直接‘三通’的‘两散’物流节点。”融叙述、写景、抒情于其中,言简意赅,入体入理。

阅读《银杏王》,窥见作者上善若水的创作境界。这本散文集,以小见大,意蕴颇深,笔致灵动。这是这些年作者耕耘的新收获,可作为“自传体”散文来读,确实给人启迪与教诲。美国诗人奥登说:“通过讲出真实,使人不再迷惑和陶醉。”真实和“土味”,或许是本书最大的亮点和特色。因此,阮道明的散文变得更加耐读了,这不啻是令人欣喜的好现象。

是为序。

2013年8月于榕城

(本文作者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兼省文化厅厅长、省文联主席,现为中国作协名誉委员)

后记

一座山,一道水,一棵树,一回年夜饭,一次砍柴记,都承载着回忆、文化、历史。

人们之所以不愿亲近它们,或许缘于心酸、痛楚,或许由于远去、淡忘,或许还有更多封藏的秘密,或许因为林林总总、支离破碎,恐难编织出现代时尚的憧憬,恐难叩开那道不堪回首的心扉。然而,一生的经历,一次无法逾越的劫数,是挥之不去,抹而更浓。致物格志,言表心声,笔耕不辍,这就是我的初衷,这就是我汇编《银杏王》的意图。

历史是一面镜子,也是一个硕大无比的舞台。人生,在这面镜子里被涤净得一清二楚,不失真相;在这个舞台上举手投足都被定格成永恒。看自己的形象,视自己的表演,无疑是一种评判,也是一种回觉。评判自己,回觉往事,收获启迪,增添体悟,是件幸事。倘若让更多的人品味,引起更多人的怀想,也不失些微的价值。

银杏苗,历尽风雨,长成参天大树,得益于肥土沃壤,得益于人和自然和谐,得益于和平盛世。它在我的心目中不仅是荫庇,而是一帧永不消失的风景,一节叙述不完的故事。

我把银杏树定为书名,除上述原因外,还在于有许多友朋伸出援手,共同培育这株《银杏王》。这令我感动与感激。在此,致以诚挚谢忱。

2013年7月20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 4:4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