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复活(天才艺术家思想沉淀的精华)/青少年成长必读经典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俄)列夫·托尔斯泰
出版社 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复活》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长篇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小说通过描述男女主人公复杂曲折的经历,展示了俄国当时社会的黑暗,在对政府、司法、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批判的同时,也在宣扬不以暴力抗恶和自我修身的说教。

内容推荐

《复活》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晚年呕心沥血十余载的长篇巨著,也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的结晶,在世界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一个是精神的人,他为自己所寻求的仅仅是对别人也是幸福的那种幸福;另一个是兽性的人,他所寻求的仅仅是他自己的幸福,为此不惜牺牲世界上一切人的幸福。

小说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后来,她沦为妓女,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深受良心谴责。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他的行为感动了她。使她重新爱上了他。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复活》通过描述男女主人公复杂曲折的经历,展示了俄国当时社会的黑暗,在对政府、司法、教会、土地私有制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刻批判的同时,也在宣扬不以暴力抗恶和自我修身的说教。

目录

第一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四十三

 四十四

 四十五

 四十六

 四十七

 四十八

 四十九

 五十

 五十一

 五十二

 五十三

 五十四

 五十五

 五十六

 五十七

 五十八

 五十九

第二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二十九

 三十

 三十一

 三十二

 三十三

 三十四

 三十五

 三十六

 三十七

 三十八

 三十九

 四十

 四十一

 四十二

第三部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十八

 十九

 二十

 二十一

 二十二

 二十三

 二十四

 二十五

 二十六

 二十七

 二十八

试读章节

涅赫柳多夫一直到将近午夜才睡熟,所以第二天他醒得很迟。中午,经管家约请,有七个被推举出来的农民走进苹果园,来到苹果树下。管家已经派人在那儿把木桩插进地里,上面钉了木板,布置出一张小桌和几张小长凳。他们费了不少唇舌才劝得那些农民戴上帽子,在凳子上坐下。那个老兵特别固执地把他的破帽子举在胸前,规规矩矩,像是在参加葬礼;他今天裹着干净的包脚布,穿着干净的树皮鞋。不过,等到他们当中的一位老人戴上他的大帽子,紧了紧身上的土布新外衣,走到桌子跟前,在凳子上坐下,别人也就都学着他的榜样做了。这位老人生得仪表堂堂,肩膀很宽,花白的胡子里有些卷毛,像是米开朗基罗笔下的摩西,他那光秃的前额被太阳晒成棕色,周围生着浓密蜷曲的白发。

等到大家分别坐好,涅赫柳多夫就在他们对面坐下,把他的胳膊肘撑在桌面铺着的一张纸上,那上面写着他的方案的概要,然后他开始叙述这个方案。

不知道是因为今天农民的人数比较少呢,还是因为涅赫柳多夫关心的不是他自己而是工作,总之这回他一点也不觉得心慌。他不由自主地总是对着那位肩膀很宽、胡子里夹着白色卷毛的老人说话,等着他表示赞成或者反对。然而涅赫柳多夫却把老人看错了。这位仪表端正的老人虽然也赞许地点几下他那家长气派的、好看的头,或者遇到别人反驳的时候就皱起眉毛摇头,可是显然费很大的劲才能理解涅赫柳多夫所说的话,而且要到别的农民用他们自己的说法重讲一遍以后,他才能听明白。倒还是另外一个小老头对涅赫柳多夫的话听懂了许多,他坐在摆出家长气派的老人身旁,身材矮小,瞎了一只眼睛,身上穿一件打着补丁的黄色土布长外衣,脚上穿一双踏歪了的旧皮靴,脸上几乎没有胡子;事后涅赫柳多夫听说,他是一个砌炉匠。这个人很快地动着眉毛,聚精会神地听着,每逢涅赫柳多夫讲完话,就立刻按他自己的说法转述一遍。此外有一个身材不高然而壮实的老人也能这样很快地领会他的话,这个人留着白胡子,闪着炯炯有神的、聪明的眼睛,利用一切机会在涅赫柳多夫的发言中插进几句开玩笑的或者讥诮的话,分明想借此卖弄一下。那个老兵要不是已经被兵士生活弄得头脑迟钝,习惯于毫无意义的士兵用语而变得糊里糊涂,本来倒也似乎能够理解这件事。对这件事抱着最认真的态度的,是一个身量高、鼻子长的人,留着小小的胡子,用深沉的男低音讲话,穿着干净的土布衣服和新的树皮鞋。这个人听懂了所有的话,非到必要的时候绝不开口。余下还有两个老人,一个就是那个牙齿脱落的老人,昨天在会场上对涅赫柳多夫的所有建议一概发出坚决反对的喊叫声;另一个是高身量、白头发的瘸腿老人,生得面貌和善,两只瘦脚上紧紧地裹着白色包脚布,外边套着一双农民的靴子。他们两个人虽然也专心听着,却几乎始终没有开口。

涅赫柳多夫首先说明他对土地所有制的看法。  “依我看来,”他说,“土地既不能买,也不能卖,因为,如果可以出卖土地的话,有钱的人就会把土地一股脑儿买去。到那时候,他们就要由着性儿拿走没有土地的人的东西才准许他们有权使用土地。哪怕你要在土地上站一下,他们也要你出钱,”他引用斯宾塞的理论补充了一句。

“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他的翅膀捆起来,看他还飞得成飞不成。”白胡子老人说,眼睛里含着笑意。

“这话是实在的。”长鼻子农民用深沉的男低音说。

“是,老爷。”老兵说。

“一个娘儿们家正在为她的奶牛割草,不料就给人抓住,送进监牢里去了。”性情和善的瘸腿老人说。

“我们自己的地在五俄里以外;要租地吧,又租不起;租价定得那么高,简直划不来,”牙齿脱落、怒气冲冲的老人补充道,“人家简直由着性儿地摆布我们。这比劳役租制还要糟。”

“我跟你们的想法是一样的,”涅赫柳多夫说,“我认为占有土地是罪过。所以我才要把土地交出来。”

“嗯,这是好事。”留着摩西般卷毛胡子的老人说,显然把涅赫柳多夫的话理解成他要把土地租出去。

“我到这儿来就是为了这个目的:我不打算再占有土地了。那么,现在我们得好好地想一想,土地应该怎样分法。”

“把它交给庄稼汉就完了。”牙齿脱落、怒气冲冲的老人说。

涅赫柳多夫起初心里发慌,感到这句话里含有怀疑他的意图是否诚恳的味道。不过他马上振作起来,利用那句话,索性把他所要说的话全说出来。

“我是乐意把土地交出来的,”他说,“可是交给谁呢?怎样交法?交给哪些农民?再说,为什么交给你们的村社而不交给杰明斯科耶村社呢?”(那是附近的一个村子,份地极少。)

大家沉默了。只有老兵说了一句:

“是,老爷。”

“好,那么,”涅赫柳多夫说,“请你们告诉我,假定沙皇说把地主的土地拿过来,分给农民……”

“莫非真有这样的说法?”牙齿脱落的老人问道。

“不是的,沙皇什么也没说。这不过是我自己这样说:假定沙皇说,把地主的土地拿过来,交给农民,那你们会怎么办?”

“怎么办?那就把全部土地按人口平分给大家。农民有份,地主也有份。”砌炉匠说,他的眉毛一上一下地动得很快。

“不这么办还能怎么办呢?按人口分好了,”性情和善、裹着白色包脚布的瘸腿老人肯定道。

大家都肯定这个决策,认为这个办法是令人满意的。

“可是怎样按人口分呢?”涅赫柳多夫问。“地主家的仆人也有份吗?”

“不,老爷。”老兵说,极力在他的脸上显出快活的勇敢神情。

然而明白事理的高身量农民不同意他的话。

“既要分,那就人人都有份。”他思索一下,用他的深沉的男低音回答说。

“不行,”涅赫柳多夫说,已经事先准备好他的反驳,“如果由大家平分,那么凡是本身不劳动和不耕地的人,那些老爷、听差、厨师、官吏、文书员、所有的城里人,就都领下他们自己的一份地,再把它卖给财主。土地就又都聚集到财主的名下去了。至于靠自己的那块地过活的人,他们生儿养女,土地就会分散。财主就又把那些需要土地的人抓在手心里。”

“是,老爷。”那个兵赶紧肯定道。

“那就禁止卖土地,只有自己种地的人才能有地。”砌炉匠生气地打断老兵的话说。

对于这个意见涅赫柳多夫反驳说,一个人究竟是在为自己还是为别人种地,那是分辨不清的。

这时候,明白事理的高身量农民提出一个办法,主张大家按劳动组合的方式耕种土地。

“凡是种地的人才能分收成。凡是不种地的,就什么也得不着。”他用果断的男低音说。

对于这种共同经营的方案,涅赫柳多夫也已经准备了论据。他反驳说,要做到这一点就得大家都有犁,大家都有一般多的马,谁也不能比谁少;或者一切东西,不论马也好,犁也好,脱谷机也好,各种农具也好,都归公用。不过,为了这样做,就得大家都同意才成。

“我们这班人一辈子也同意不了。”怒气冲冲的老人说。P283-286

序言

作者简介

很多人认为,《复活》中的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其实就是托尔斯泰本人的缩影,所以要彻底地理解《复活》,必须先了解它的作者托尔斯泰。

1828年8月28日,在莫斯科的一个叫雅斯纳雅·波良纳的贵族庄园里,列夫·托尔斯泰呱呱坠地了。虽然出生在贵族之家,托尔斯泰的童年却是不幸的,在他一岁半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九岁的时候,父亲又因脑溢血离开了人世。童年时他与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由远亲塔吉亚娜·叶尔戈利斯卡娅照料。叶尔戈利斯卡娅是一个善良而又极其虔诚的女人,托尔斯泰后来回忆道:“从对我一生的影响这个角度看,她是一个最重要的人物。”

托尔斯泰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受的是严格的贵族家庭教育,他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与三个哥哥一起接受一位德国籍家庭教师的教育。他天资聪颖,进步很快,不久就能阅读外祖父留下来的许多藏书了。后来他又跟一个法国家庭教师学习法文和拉丁文。1844年,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系,学习了将近一年,又转到了法律系。可是托尔斯泰实在不习惯于死读课本,他对学校教育失去了兴趣,并且开始迷恋于上流社会纸醉金迷的生活,学习成绩很不理想。

是哲学拯救了托尔斯泰,使他从堕落的生活中走了出来。那段时间,托尔斯泰迷上了法国启蒙主义作家卢梭的著作。开始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贵族生活的兴趣也就逐渐淡漠了。

转眼间,托尔斯泰已经年满二十岁了,可是仍然一事无成,他陷入了苦恼和彷徨之中,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直到1851年他跟着哥哥尼古拉去高加索参加军队,才结束了他自己所说的这段“放荡的岁月”。半个世纪以来,高加索地区各族人民坚持进行着反抗沙皇殖民统治的斗争,沙皇政府调来大批军队镇压,因此高加索的战事连绵不断。但是托尔斯泰到了高加索以后却发现了另外一种诗意。那雄伟壮丽的群山、湛蓝的天空、亮晶晶的星星都使他感到前所未有的清新。这里的农民过着近于原始的生活,他们的淳朴自然深深地吸引着托尔斯泰。

正是在高加索军队服役期间,托尔斯泰开始了文学创作活动。1852年到1857年,他发表了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作品一问世立即得到批评界的赞扬,潜藏在托尔斯泰身上的文学禀赋初露端倪。

这时的托尔斯泰已经对军队生活产生了厌倦情绪,产生了退役的念头。可是1853年,俄国对土耳其宣战,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了。次年,托尔斯泰来到战事最激烈的塞瓦斯托波尔。在这里,他目睹了俄军战士奋不顾身英勇作战的场面,使他深受感动。他写了三篇具有特写性质的短篇小说,统称为《塞瓦斯托波尔故事》,歌颂那些为了保卫祖国土地而忘我牺牲的军士,赞美他们的爱国精神。  前后五年的军旅生活使托尔斯泰亲眼目睹了沙皇军队的腐败,克里米亚战争失败后,他想离开军队的愿望变得十分强烈。1855年年底,他来到了彼得堡,受到文学界的热烈欢迎。1856年,托尔斯泰发表了中篇小说《一个地主的早晨》。这部小说带有自传性质,从中可以看到他当年在自己庄园试行土地改革并失败的全过程。

1856年年底,托尔斯泰以中尉军衔如愿以偿地退役了,第二年他就踏上了去西欧的旅途。他游览了法国、瑞士、德国,造访了许多名城,饱览了异域风情。但途中他也亲眼目睹了西欧社会重重矛盾。他创作的短篇小说《琉森》,就是通过一个流浪歌手被贵族绅士们嘲弄的故事,揭露了社会的丑恶,也表达了作者对虚伪“文明”的谴责。之后他又创作了探讨生与死、痛苦与幸福等问题的《三死》、《家庭幸福》。

1860年托尔斯泰再度出国,这次他总共在国外待了九个多月。他在伦敦结识了流亡在那里的俄国著名文学家和社会活动家赫尔岑,并访问了英国议院,还听过狄更斯关于教育问题的演讲。在布鲁塞尔他会见了普鲁东,同他交换了关于教育以及俄国农奴制度等问题的看法。回国以后,他集中力量从事教育工作。

1862年,托尔斯泰结婚了。婚姻又重新燃起了他创作的热情。1863年年初,他完成了从1852年就开始创作的中篇小说《哥萨克》。《哥萨克》是一部优美动人的小说,在这部小说里,他不是把揭示农民贫困问题放在首位,而是从另一个角度进一步探讨了贵族和农民关系的问题。他把贵族的寄生生活同劳动人民的健康生活加以对比,认为俄国应在小农经济基础上建立自己的理想社会,农民是最高道德理想的化身,贵族应走向“平民化”。

从60年代中期起,托尔斯泰潜心于长篇的创作。1863年到1869年,他用了六年的时间,创作了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托尔斯泰创作历程中的第一块丰碑。小说以1812年俄法战争为中心,以四大家族相互关系为情节线索,展现了当时俄国从城市到乡村的广阔社会生活画面,气势磅礴地反映了1805年到1820年之间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1812年库图佐夫领导的反对拿破仑的卫国战争,歌颂了俄国人民的爱国热忱和英勇斗争精神,探讨了俄国的前途和命运,特别是贵族的地位和出路问题。小说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典型形象鲜活饱满,是一部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

1873年到1878年,托尔斯泰经过十二次修改,完成其第二部里程碑式巨著《安娜·卡列尼娜》。这部作品标志着托尔斯泰现实主义的进一步发展,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社会多方面的生活都得到了真实而鲜明的描绘。小说里所触及的问题极广,不仅描写了婚姻家庭、道德伦理、农业经济的问题,托尔斯泰还探索了社会制度、政治思潮、教育、艺术、宗教以及哲学问题,几乎包罗了所有的重要领域。可以说《安娜·卡列尼娜》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六七十年代的俄国社会的百科全书。这时托尔斯泰的小说创作艺术也已经达到炉火纯青。

从80年代托尔斯泰进入他创作的后期。出身于上层地主的托尔斯泰极其熟悉乡村的俄国,熟悉地主和农民的生活。在农奴制度废除以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里,由于当时俄国客观形式发展的影响,加上他自己一系列的社会活动——赈济灾民、访问教堂和修道院、参观监狱和新兵收容所、出席法庭陪审、调查贫民区等,使他的整个世界观发生了变化。70年代末80年代初,托尔斯泰在长期精神探索的基础上,完成了世界观的激变,他彻底断绝了与其出身的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的联系,站到宗法农民方面来,成了千百万农民在第一次俄国革命准备和到来期间的思想情绪的表达者。世界观转变以后托尔斯泰的创作和思想中的矛盾更加尖锐,这都是宗法农民复杂的思想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反映。他对沙皇俄国的国家制度、贵族和官办教会提出否定,宣扬“不以暴力抗恶”和“道德自我完善”。80年代他的作品有《忏悔录》(1879--1882)、剧本《黑暗的势力》(1886年)、喜剧《教育的果实》(1891年)、中篇小说《魔鬼》(1911年)、《伊凡.伊里奇之死》(1886年)、《克莱采奏鸣曲》(1891年)。

中篇小说《哈泽·穆拉特》(1886--1904)是托尔斯泰在最后十年中所写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作品。短篇小说《舞会之后》(1903—1911)揭露了军队中的酷刑。

《复活》是托尔斯泰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生动地体现了他世界观转变以后的思想情感。同时,继《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之后,托尔斯泰的长篇创作艺术再次达到了顶峰。

晚年的托尔斯泰更加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多年号召人们实行平民化,放弃特权,过一种朴素的生活,可是自己依然生活在特权社会的环境里,他的思想情绪与农民的思想情绪之间始终存在着一条鸿沟,他的家庭生活始终与农民有着巨大差距,这使他觉得自己没有彻底地实行所宣扬的理想,为此他深感痛苦不安。

于是托尔斯泰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他不愿意从土地获得收益,甚至不愿意从出版作品拿报酬。从1892年起他就放弃了1881年以后所写的全部作品的版权。可是他的家人却不愿意放弃财产,不愿意放弃雅斯纳雅.波良纳,于是托尔斯泰同家人,尤其是与妻子经常为此发生激烈的争执。他忍受不了这种精神的折磨,终于于1910年10月27t3离家出走。但在南下途中这位八十二岁的老人患了肺炎,由于没有得到及时的护理治疗,托尔斯泰于11月713在阿斯塔波沃车站病逝,一代文学巨匠就这样走完了其人生旅程。

托尔斯泰的一生,是在不倦的精神探索和艺术探索中度过的。他以自己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世界观,以“天才艺术家特有的力量”,观察和描述了他那个充满变革的伟大时代,创造出了一系列不朽杰作。托尔斯泰在描写这一阶段的俄国生活时所提出的重大问题和他所达到的艺术高度,使他的作品当之无愧地在世界文学中占有第一流的席位。

成书过程

1887年6月,托尔斯泰的朋友,法官柯尼,讲给他听一件真实的事:

有个上流社会的年轻人,在充当法庭陪审员时,认出一个被控犯盗窃罪的名叫罗扎丽·奥尼的妓女,就是他亲戚家的养女。他在几年前客居彼得堡时诱奸了这个姑娘,使她怀了孕。收养她的女主人知道这事后,把她赶出家门。姑娘生下孩子后把他送给育婴堂,她从此逐渐堕落,最后落入下等妓院,当了妓女。

这个年轻的陪审员认出她就是被他糟蹋过的姑娘,来找法院检察官柯尼,告诉他自己想同这个妓女结婚以赎罪。柯尼非常同情这个年轻人,但劝他不要走这一步。年轻人很固执,不肯放弃自己的主意。没想到婚礼前不久,那妓女竟得伤寒症死了。

这故事像一颗种子落入托尔斯泰肥沃的心田里,经过若干年的酝酿,开始萌芽、长大,终于成为一株参天大树。这就是《复活》产生的渊源。

从1889年到1899年,托尔斯泰写《复活》前后花了十年时间。当时他已进入老年,世界观已发生激变,他彻底否定了沙皇制度,而俄国社会当时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革命前夜。

托尔斯泰在创作《复活》上所花费的心血是惊人的。他为此特地参观了莫斯科和外省的许多监狱,上法庭旁听审判,接触囚犯、律师、法官、狱吏等各种人物,深入农村调查农民生活,还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托尔斯泰连续多年沉浸在创作的激情中,在前六年里,他先后写出了三份草稿。可是,后来他觉得写不下去,而对已经写出的草稿又感到极其不满,他十分苦恼。柯尼讲的故事经过托尔斯泰的“变形”,结局成为男女主人公捐弃前嫌,终成眷属,虽被流放西伯利亚,但男的著书立说,教育孩子,女的读书进修,帮助丈夫,两口子过着安宁的生活。但托尔斯泰后来发觉这样描写男女主人公的命运,不符合生活的真实,而纯属个人的愿望,因此是虚假的。不仅如此,托尔斯泰目睹亿万人民的苦难,觉得仅仅写两个人的个人命运是远远不够的,他要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国,要真实反映被侮辱被损害的人民的命运。因此,以忏悔贵族这一男主人公作为主线的写法必须改变,而应该以平民女主人公马斯洛娃的生活遭遇作为主线,并通过这条主线来广泛描写人民的苦难。

接着,托尔斯泰的创作思想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他认为应该使女主人公的心灵不断升华,最后显得光彩照人,而把男主人公则写成具有高尚追求而又有可笑缺点的与众不同的忏悔贵族。《复活》的定稿就反映了作者的这一构思。不过,托尔斯泰这时仍没有放弃男女主人公最终结为眷属的设想。这种设想一开始就在托尔斯泰的头脑里生了根。他确实希望两个不幸的好人最终能获得幸福。但这样的幸福有没有根据,托尔斯泰心里产生了怀疑,最后他得出结论:男主人公既不可能使女主人公在精神上复活,而精神上复活了的女主人公也不可能跟他结婚,共同生活。这才是生活的真实。托尔斯泰明确这一点时,离最初动笔已有九年,但从此到最后定稿就比较0l页利了。由此可见,托尔斯泰对待创作是何等严肃认真、精益求精,真像他说的那样,把“自己的一块肉放进墨水缸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7:27:16